BIKE FITTING是從角度還是長度切入?

我在民國六十八年高二的暑假,跟時任自由車協會理事謝敬忠參加日本一場邀請賽,隨後去參觀當時最大自轉車工廠BRIDESTONE,當時BRIDESTONE正在跟英國 holdsworth技術交流,我也順勢在BRIDESTONE請holdsworth量身訂製一台公路車,我記得前前後後搞了兩個工作天(不含燒製),在BRIDESTONE陪同下我跟holdsworth技術人員分別跑了幾圈場地計時,也騎了一段公路那當然是包含平路與登山,之後又到臨近大學做了肌力與柔軟度測試,拿到個人相關數據後 holdsworth技術人員跟我作了基本問卷,這其中還包含協會提供我的賽事記錄參考,當然還問一些我個人騎乘的好惡習慣,這過程如同檢警審問犯人一般乏味,全部完成後holdsworth技術人員才讓我上Fitting machine,老實說當時我如同一隻亂鑽的白老鼠,事後當然知道功學社得到了一份寶貴經驗。

我想分享的是 holdsworth在乎的是車架對我的補強,在 holdsworth的Fitting之下我連鞋底板都不能決定,其他如座墊、龍頭、把手、煞把更是由不得我,也就是說最後我拿到的是 holdsworth配好的一台成車,回國後旗他參賽我順利取得大學保送權,在當時我只感受到騎那台車我比較不容易抽筋及疲勞,不過帶回那台車後我似乎還是喜歡騎COLNAGO SUPER,我覺得COLNAGO SUPER道路會匱感較清晰,在過彎的操控也比較直接不拖泥帶水,但騎乘相同的仰德大道到擎天崗,BRIDESTONE的時間硬是比COLNAGO SUPER快,在當民國六零年代資訊不如現在,選手們有台自由車騎就不錯了,除了李福祥沒有人會想到所謂的Fitting,當然我也不以為意~~必竟在當時台北市的選手比較懶,能上頒獎台靠的都是神兵利器,那台車我除了比賽幾乎不騎,參加過哥斯大黎加國手選拔賽落選後就一直供在家裏。

這幾年的單車熱潮讓Fitting重新被正視,似乎每一個人都想知道屬於自己的數字,ddar白馬提出的論點跟我的想法雷同,Fitting針對的應該是人看不到的部份,而不是急就章的上Fitting machine的到的那個數字,從事Fitting的人是否願意花時間聆聽車友的需求與目地,否則那個數字就會成為庸人自擾的魔咒,必竟量身定製車輛是一件獨立工程,其中最容易的是鋼管或鋁合金TIG製程,碳纖維除了積成法製程外其他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任務,除非你是有商業價值的職業選手,這一點可以讓廠商專程為你開模製做,選購LUG的鋼管車也是一樣的道理。

最近我常看車友興沖沖拿了一個數字,跑到車行尋找上管XXcm的車架,車行甚至不懂那個數字指的是水平或壓縮,反正車店想推的是那一台拿了就是,量水平太短就量壓縮、壓縮太長就量水平,反正總有一個是接近的數字,如此的情景天天在不同地方上演,這也是我們會看到量身後組出來的車,龍頭下方會有十幾個龍頭墊圈,或是坐上座墊後想握到把手還需要座電梯下樓般落差,把一台平時休閒運動用車弄的有如計時車一般,對於這種現象我認為車友應該對Fitting重新認識,當然在花錢進行Fitting前還需要先認識一下自己。


因系統忙碌, 儲存文章需要較多時間, 送出文章時請耐心等候!
hans14 wrote:
大意是, 長久以來對於最佳踩踏頻率的研究, 實驗室結果(效率最高的頻率, 50~60RPM)普遍低於自行車車手傾向採用的頻率(90RPM). 對這結果的解釋, 較高的踩踏頻率可能減少運動中徵募快縮肌纖維的比例, 增加使用慢縮肌纖維, 因而減少乳酸堆積...(恕刪)

應該是有根據的
至少我不是選手, 而我爬坡都是用50~70rpm在爬
如果要拉到70~90, 不用什麼專業研究, 我自己就能感覺爬坡效率降低了
kafka2004 wrote:
這有趣。要答案…那你...(恕刪)
問題就是你們正在討論的Fitting啊?
答案就是Fitting是什麼啊!該怎麼做Fitting啊...........等!
感謝hans大、白馬大的分享!!小弟慢慢學~

peace
asahichang wrote:
我在民國六十八年高二...(恕刪)


難得又再次可以在01看到大師po較長的文章。



題外話。如果忙可以不理我。

大師提到了colnago super. 小弟可否問一個困擾了很久的問題

如果不看烤漆,不量車重,有沒有辦法從車架線索簡單分辨colnago super 和 mexico ?
一年半前我以一個車友自身的需求與經驗,在市場上提供了一個基礎的服務,目的很簡單~

只是不希望大家跟我一樣,非得花很多冤枉錢、浪費時間之後才對基礎設定有點瞭解。

我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提供這樣的服務,也謹慎的處理每一個CASE。

在多個經驗裡我們獲取了寶貴的經驗,我們不段的學習也定期與大家分享我們的心得。

感謝信任我們的朋友,雖然有些沒有達到他們的期待,但我們總是用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態度來服務。

我很高興大家現在更重視這件事情了,至少我還有點正面的影響。

suhumi's garage~ http://blog.yam.com/user/suhumi.html
asahichang wrote:
我在民國六十八年高二...(恕刪)


前輩你好

你在文中所說的橋石訂製車以及可樂果

你喜歡可樂果的路感,用橋石車跑得比較快

因為你把路感跟量身訂製混為一談了

這是不一樣的東西

我相信經過這麼多年的騎乘經驗,你一定更清楚

kafka2004 wrote:
難得又再次可以在01...(恕刪)

當然可以~電話比較快0968590303,或者來書
aquarous wrote:
前輩你好你在文中所說...(恕刪)


路感來自製程溫度,不容易疲勞來自角度~~~~這樣是吧?
因系統忙碌, 儲存文章需要較多時間, 送出文章時請耐心等候!
suhumi wrote:
一年半前我以一個車友...(恕刪)


過去就不要講了啦,誰都有過去,誰都曾經是新手

往事不堪回首


向前看啦

你進步到哪邊,know how說清楚

又不是什麼專利的東西

就算你是提供 NTD 2500的東西

講清楚也可以為你招攬更多生意


fitting這事就算講出原理工序,一樣還是很在乎個人工藝的

你真有料別人學不走的

不然坊間也不會有這麼多東施效顰的半調子
asahichang wrote:
路感來自製程溫度,不容易疲勞來自角度~~~~這樣是吧?...(恕刪)


路感對了一部分

不容易疲勞也對了一部分(這部份略大一點)


騎這麼久車,當然見山又是山囉...前輩你強得很
aquarous wrote:
路感對了一部分

不容易疲勞也對了一部分(這部份略大一點)


兩者還是有點關連,真要切割根本分不開啊 . . .


幾何是絕對會影響車架調性的,這點從後下叉 430mm 的 CycloCross 與競賽用的 405mm上看的最清楚,還有BB高度...算了族繁不及備載。

但是路感跟幾何之間...不能說沒關,但不是絕對,因為現在材料太多了,外型又多樣。

若以相同的管型、管材看,幾何的差異的確會影響路感(但這就同時影響調性),所以 . . . 這年頭這兩者無法區分清楚啦 。


www.cycliving.com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