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分享的是 holdsworth在乎的是車架對我的補強,在 holdsworth的Fitting之下我連鞋底板都不能決定,其他如座墊、龍頭、把手、煞把更是由不得我,也就是說最後我拿到的是 holdsworth配好的一台成車,回國後旗他參賽我順利取得大學保送權,在當時我只感受到騎那台車我比較不容易抽筋及疲勞,不過帶回那台車後我似乎還是喜歡騎COLNAGO SUPER,我覺得COLNAGO SUPER道路會匱感較清晰,在過彎的操控也比較直接不拖泥帶水,但騎乘相同的仰德大道到擎天崗,BRIDESTONE的時間硬是比COLNAGO SUPER快,在當民國六零年代資訊不如現在,選手們有台自由車騎就不錯了,除了李福祥沒有人會想到所謂的Fitting,當然我也不以為意~~必竟在當時台北市的選手比較懶,能上頒獎台靠的都是神兵利器,那台車我除了比賽幾乎不騎,參加過哥斯大黎加國手選拔賽落選後就一直供在家裏。
這幾年的單車熱潮讓Fitting重新被正視,似乎每一個人都想知道屬於自己的數字,ddar白馬提出的論點跟我的想法雷同,Fitting針對的應該是人看不到的部份,而不是急就章的上Fitting machine的到的那個數字,從事Fitting的人是否願意花時間聆聽車友的需求與目地,否則那個數字就會成為庸人自擾的魔咒,必竟量身定製車輛是一件獨立工程,其中最容易的是鋼管或鋁合金TIG製程,碳纖維除了積成法製程外其他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任務,除非你是有商業價值的職業選手,這一點可以讓廠商專程為你開模製做,選購LUG的鋼管車也是一樣的道理。
最近我常看車友興沖沖拿了一個數字,跑到車行尋找上管XXcm的車架,車行甚至不懂那個數字指的是水平或壓縮,反正車店想推的是那一台拿了就是,量水平太短就量壓縮、壓縮太長就量水平,反正總有一個是接近的數字,如此的情景天天在不同地方上演,這也是我們會看到量身後組出來的車,龍頭下方會有十幾個龍頭墊圈,或是坐上座墊後想握到把手還需要座電梯下樓般落差,把一台平時休閒運動用車弄的有如計時車一般,對於這種現象我認為車友應該對Fitting重新認識,當然在花錢進行Fitting前還需要先認識一下自己。
因系統忙碌, 儲存文章需要較多時間, 送出文章時請耐心等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