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uarous wrote:
騎車重點在人
但是台灣放眼看去就是世上珍貴器材,但騎車的人呢?
我不是說要表現多強,給我看個"騎車里程/年"吧...
我不是說要多懂車或賽事選手,給我看到有深度的騎車文化吧...
台灣現在...沒有
負擔的起、願意多花些錢的,自然車子等級會較好,
但不論大家騎的車子等級如何,
既然騎車重點在人,
那對一個人來說,什麼是重要的呢? 快樂、健康、成就感、自信、熱情、家庭和諧...?
有些人喜歡休閒騎,自己甚至帶著家人騎車認識各地鄉土民情、享受美食、欣賞大自然、拍拍照...
有些人喜歡單車競賽,挑戰自己能耐,享受與集團騎乘競速的快感...
雖然方式不同,但一樣都能夠享受騎車時所帶給人的快樂、健康、成就感...等
"騎車里程/年" 多少,是否真的有那麼重要?
有深度的騎車文化,或許可以很多元化,並非侷限於單車競賽。
以上想法,供參考。

學過往知識易,得過眼智慧難。
所以呢?射後不理?
也許 aq 兄應談談何謂深度單車文化與建設性意見(另開新版也行)。有豐富「騎車里程/年」的您,只有這樣程度的回應,是可以令人理解的發洩,但也只是於事無補的破壞。
蕭美玉能不能參加世錦,如何跟「深度單車文化」有關?我實在想不通(贊助商?個人天賦?WTF?)。好的反例便是 Chris Boardman ,顯見這是因果倒反的說法。單車文化作為客觀條件有助產生優秀選手,天賦過人選手的個人光彩有可能帶動單車文化的發展。等不世出的天才?用嘴砲堆積「文化」?你我都很清楚這都不是答案。
01 沒人愛騎車聊天室 http://rollingpotatoes.chatx2.whocares.j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