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弟在想~舉凡國際三大自行車賽事~環義~環西~環法~
看到的選手都是西方歐美各國~幾乎沒有亞洲選手~好像有看到幾個中亞選手~
唯獨沒有東亞選手~聽說最近中國跟日本也在積極培植一級選手~
台灣當然比較晚踏入自行車界~社會普及率也不是很高~所以當然要從基層培養~
想請問~如果台灣有企業(電子業,金融業,工商業...等等)~會願意花錢
從小學或國中慢慢培植本土選手~當然還要聘請~教練~訓練師~按摩師~復健師~營養師~等各種師資
以及各種裝備器材~電子器材~等等~另外考量台灣本土場地及普級度不夠~移至外國訓練的各項花費~
當然也不是讓企業白花錢~培養出來後所參加的賽事都可以有廣告效應~~
這樣的話要花多少錢~~??
我想剛起步時~可能無法首戰就叩關~三大賽事~先從UCI低等級的賽是參予~把賽事也當作訓練的一部份
以戰養戰~像是馬來西亞環蘭卡威賽事~在亞洲國家有相當份量~是UCI2.2級的賽事~
像是台灣自行車業其實表現也不錯~2003年ONCE車隊拿下團體總冠軍~最近環義也拿下冠軍....
只是在上面騎的人都是歐美選手就是了~~
不過說實在的~台灣本土三大老牌~捷安特~美利達~功學社~雖然也有在培育選手~但是感覺廣告層面比較大
當然選手及背後的整個團隊是值得肯定及獎勵的~只是感覺政府及企業界並不是很重視這塊~~
也許歐美人體質就比較適合這項運動~非洲人適合賽跑~亞洲人適合技巧型運動~
撇開先天的條件不說~政府~企業~民間~應該要好好重視這塊~
各項運動的表現都是國力的象徵(不只是自行車運動~棒球或網球,高爾夫等等~也是)~
只是運動背後的商業利益被無限放大~感覺就是有點怪!!
以上說了這麼長~感謝你看到這裡~~
如果小弟有謬誤處還請各位前輩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