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

如屬競賽公路車, 兩者差距多少,功率才會比較有效??
novemberceramic wrote:
請教~~
如屬競賽公路車, 兩者差距多少,功率才會比較有效??

騎的快的姿勢......騎不久。
騎的舒服的姿勢.....騎不快。
效率與舒適度,兩者是要取得平衡的。

這個問題要問你自己。
但聽說兩者差距不建議10cm以外, 是嗎??
novemberceramic wrote:
但聽說兩者差距不建議...(恕刪)


這也不一定把,有時候會受到車架頭管高度的限制

不過通常會發生這種狀況不是選錯車架SIZE就是該車架的幾何跟你不和巴


novemberceramic wrote:
兩者差距多少,功率才會比較有效??


這應該跟風阻和舒適度比較有關係,跟影響前進動力的主要因素:採踏效率

相比後者反而比較重要把

目前是覺得休閒騎時和騎速度時

座管高度差個0.5-1CM就會有很明顯的感受差異

而龍頭高度的話,可以先調在安全值的最上限

在騎乘時藉由稍微將手彎曲來測試自己的姿勢是否可以更趴,並且慢慢調降龍頭的高度(當然先別裁管摟)

(可以降到向TT那樣趴也OK,但也要考慮你自己的腰力與騎的是否舒服)然後慢慢微調

這樣應該就能找到最符合你和該車的高低差(前題是座管高度和龍頭角度要先確定)

不然這兩個東西稍微變了一下,全部的東西又要跟著一起再調過了
算體入到兩大U商怎麼賺錢了 INTEL:出新規;玩家砍掉重練 AMD:出新規CPU/MB先後不停地一直 [img]http://daqtvq.bay.l
柔軟度.椅墊.握把不同,設定就不同,我的練習車落差是9.5,比賽車反而只有9,但因為把型不同,所以以煞把來算落差是一樣的,個人小小的建議休閒6~8,競賽8~10,pro能多低就多低
novemberceramic wrote:
請教~~如屬競賽公路...(恕刪)
先確定座墊高
龍頭高再慢慢摸索,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高度差
這沒有公式,每個人手長不同,騎乘風格、方式等等都不同
多嘗試就對了

Stallings wrote:
先確定座墊高龍頭高再...(恕刪)


搜尋一下站內的 Fitting , 有個不錯的網站可以教你怎麼量, 然後把尺寸帶進去就會跑出來三組 Fitting 結果.

當初我傻傻的使用第一組的設定 Competitive 設定, 整個人覺得重心很前面, 車子很不穩定, 第二天就後輪打滑差點摔車. 後來看才知道此為專業設定, 初學者勿用 ( 我還沒上卡哩... )
後來改用 Eddy Fit, 果然就好多了. 可惜車架不夠長無法設定為 French Fit , 所以我不知道這個的差異有多少...

總之, 先量量自己的尺寸吧, 量好再買車架也不急...
拉落差不在於要多少,而是你能支撐多久

fitting出來的結果只有一個~~降低風阻&增加效率

絕對不是舒適....

因為這是對選手最佳設定

同樣的設定,選手可以支撐3小時~你可能只有30分鐘

不是fitting有問題,而是你的核心肌群太弱~撐不住

唯有鍛鍊自己去適應設定,這樣拉落差才有意義。

建議落差可以慢慢降,先換長一點的龍頭

龍頭長怎麼看?

抓下把~前臂保持水平~軸關節剛好接觸膝蓋,這就是正確的位置

如果軸關節與膝蓋重疊那就是龍頭太短,請加長!

龍頭長度對了,落差就依自己狀況慢慢降吧~

stargazer wrote:
拉落差不在於要多少,...(恕刪)


抓下把的意思是指騎乘中握下把,大腿水平時手肘剛好會輕觸膝蓋嗎?

novemberceramic wrote:
如屬競賽公路車, 兩者差距多少,功率才會比較有效??


某 教 練 說 的

**要 疾 如 刀**

就 是 要 像 " 刀 " 一 樣 的 姿 勢

就 可 破 除 一 切

達 到 " 空 "



場 地 車

就 要 像 " 刃 " 一 樣 的 姿 勢

疾 如 電

就 可 破 除 一 切

達 到 " 靈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