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我最近剛完成單車9日環島,騎了900多公里,一個不小心愛上了這運動先前是跟朋友借的車子,現在想買一台自己的,身高178、體重75預算在4萬元上下不等都可以接受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麼選,也不太曉得車子差異性,可以請各位大大為我推薦嗎?
這是我當初買車時查的,如果有錯也請眾高手指正:撇開品牌不談,決定車子適不適合你主要是看車架幾何,其中最重要的幾個數值如下:Stack/Reach:Stack 指的是從五通軸 (踏板的軸心) 的中心點到頭管 (車架最前方,接前叉的那根管子) 的最上方之間的高度。Reach則是兩者之間的水平距離。Stack跟reach的絕對值會隨著車架的大小(XS,S,M,L,XL...)而改變,但兩者之間的比例不變。而這比例,將決定你騎上去會多"趴"。Stack越長reach越短你的身體越直立,全身重量由坐墊跟腳承受,也比較接近人類正常坐姿因此騎起來會比較舒服,也比較能夠騎得長久。反之Stack越短reach越長騎上去會越趴,有利於能量輸出及降低風阻,但相對的手腕承受較多重量姿勢也比較不自然,適合比賽及追求速度的車手。Wheelbase:指的是兩輪之間的距離。越長騎起來會越穩,越短則越靈活。Bottom Bracket Drop:簡稱BB drop。把前後輪軸心畫一直線,再量你五通軸心垂直距離這條線多遠。主要就是看你腳踏板距離地面"高"還是"低"啦! BB drop直越大代表腳踏板越低,也就是整台車的重心越低(因為整台車就你人最重...)。重心低當然騎起來越穩,但也比較不容易用體重傾車轉彎,高速過彎壓車時也容易腳踏板擊地。對於公路越野車而言,五通軸高一點(BB drop值低)也比較不容易讓大盤(踏板連接的那個刺刺的盤子)被樹根或石頭刮傷。Head Tube Angle:頭管角度。90度是垂直,低於90度就是頭管往前傾的角度,越接近90度就越垂直。頭管角度越低(越往前傾)騎起來越穩(這跟trail有關,之後再談),越高則越靈活。Trail:這比較複雜,是很多零件包含head tube angle,前叉長度,rake,跟輪子大小共同組成的一個參數,所以大部分的廠商也不會寫出來。不過反正trail越長越穩,越短越靈活,頭管角度越低trail越長,前叉越長trail越長,rake越大trail越短,輪子直徑越大trail越長。如果廠商有列出這數值可參考看看。輪胎寬度/輪框內徑:一般而言,越窄的輪子在平整路面上滾動阻力(輪子滾動消耗的能量)越低且重量輕,但因胎壓需求高在粗糙路面上上下顛簸會消耗掉很多能量反而滾動阻力高,而且在粗糙路面因接觸地面面積小而操控性差。反之,寬輪胎在粗糙路面無論滾動阻力或操控性都較佳,缺點是一上柏油路就輸給窄輪子。輪胎可以自己隨時換,但輪框內徑就要看當初買的輪組了。框太寬輪胎太窄容易蛇咬(就是框重擊地面戳破內胎),反之框太窄胎太寬輪子容易左右晃動。另外輪框外徑跟輪框內徑不太一樣,有些人會用寬外徑來降低風阻,但能裝多大的輪胎是看內徑。所以一般而言,競速型的公路車:Stack/reach: 小Wheelbase: 短BB drop: 一般Headtube Angle: 大Trail: 短胎寬: 23~25mm代表車種: Giant TCR, Merida Reacto, Cannondale Supersix, Specialized Tarmac (基本上每家都出,也沒啥好代表的)長途型的公路車:Stack/reach: 大Wheelbase: 一般BB drop: 一般Headtube Angle: 小Trail: 長胎寬: 25~28mm代表車種: Giant Defy, Cannondale Synapse, Specialized Roubaix, BMC Roadmachine越野型的公路車:Stack/reach: 小Wheelbase: 短BB drop: 小Headtube Angle: 大Trail: 短胎寬: 32~35mm代表車種: Merida Cyclocross, Cannondale SuperX, Specialized CruX, Trek Boone碎石路型公路車:Stack/reach: 大Wheelbase: 長BB drop: 大Headtube Angle: 小Trail: 長胎寬: 32~45mm代表車種: Merida Silex, Cannondale Slate, Specialized Diverge, Salsa Warbird最後,小弟也是初學者,如有訊息錯誤也請諸高手指正。喔喔補充一點! 最近好像比較流行的風力(aero)和爬坡車種,在我看來幾何上是沒有多大差異,差別在於aero利用車架跟輪框的形狀降低風阻,而爬坡車則是捨去多餘的材質追求輕量化。
蔡小yo wrote:小弟我最近剛完成單...(恕刪) 對於想入坑或剛入坑的車友來說,個人淺薄的經驗來說一下我自己的觀點。1.預算不太可能用一般房車的預算想達到跑車的等級,除非你跟賣方有什麼感情或利益糾葛。多少預算範圍就是那個等級,要好一點就是加預算,要輕一點就是加預算,要品牌要好看一點就是加預算。端看個人經濟能力許可,設定好"可負擔"的預算範圍再去選車。2.外型和塗裝最好是那種擺在家裡覺得很刺眼,無時無刻想騎出去的那種。每個人審美觀不同,自己喜歡就好。就算給你一個30萬的包,你覺得太醜不想背出去道理是差不多的,頂多是二手價還不錯。3.用途和規格剛入坑一定不知道一堆什麼專業術語和一堆幾何什麼碗糕的,什麼空力車、下坡車、三鐵車、剛性、輪組、齒比有的沒的。舉例來說:就像是汽車一樣,每款車種車型規格都是為了市場用途設計的,雖然都是四個輪子都可以跑,但用途不同需求不同自然會有區隔。如載貨車、RV休閒、四驅越野等.....公路車或登山山地車或技術型單車差異就很大了,若是同類型車種就是看它的配備和自己需求的方向。4.品牌除了品牌形象和品質之外,心靈馬力也會增加不少。若沒有太大的品牌迷思的話,其實有很多可以選擇的車款,二樓連結的整理就很多了。5.售後服務若是價差沒有真的差很多的話(9折 / 95折)之類的,建議在自己家附近找一間專業有好評的車店購買,單車的後續的零組件調教服務和相關的單車知識都可以請教車店,有些車店會有自己的車隊或會提供一些單車活動資訊。(如果跟我一樣是沒有朋友的話)一般來說最多人選擇的應該就是公路車了,但是就跟汽車一樣三門四門五六七八門什麼規格一大堆,規格配備和售價也是天差地別。最好的選擇方式就是用預算來挑選,舉例:如果你想要碳纖輪組但沒那的預算請放棄,想要總重低於7公斤以下沒那個預算請放棄,想要使用電子變速沒那個預算請放棄,不然就是請提高預算。有人說一次到位不用多花冤枉錢,可以的話自然是很好,錢沒有多到口袋放不下的話請量力而為。攝影、音響、單車、3C產品....等等沒有很深的坑只有更深的坑,生活必需品和消費奢侈品是不一樣的概念。以上僅供參考,畢竟網友都是鍵盤俠,我也是。
路過回答要長騎.運動/健身/紓壓不騎快.不競速.有帥度1.預算內.無需追高或者說.買3萬等級車.用1萬買人身部品+換喜歡合意的輪組.零組件...2.無需為品牌迷思.除非為了賣價/好賣3.挑喜歡的車型/配色4.碳車.吸震些.較舒適5.空力型.自看有爽度/增加心靈馬力6.SORA是基本.往上Tiagra或105等級.也足夠個人2013年12月買的第一部公路車2萬SORA.高士特入門碳車前三年.常騎百K活動現不騎百K.只騎運動舒壓個人45歲.腳力普通.柔軟度普通如再買一次只會有預算3萬仍選碳車.因舒適.個人不喜太硬太震的車空力型.只因好看有帥度Tiagra或105.因變速爽度...
接下來要考慮的是材質:對單車而言,主要須考慮的是材質的三個特性(我不是學材料,這絕大部分是從sheldon brown那邊看來的,有錯誤請高手指正):重量(weight)正確來說應該是密度啦。以重量而言 鐵>鈦>鋁>碳籤維,其中鐵是鈦的兩倍重,鋁的三倍重,而碳籤維因為是聚合體所以不一定。以單車而言,當然是越輕越好,不過還要考慮下面兩項因素。強度(strength)這又分成抗拉強度(tensile strength)跟金屬疲乏(metal fatigue)。這兩者跟單車騎乘品質沒有什麼太大關係,而是車架的長期耐用度。抗拉強度看的是你用多少力道壓下去材質還有辦法回彈回原位(摔車時車架會不會摔彎摔裂),而在這方面 鐵=鈦>鋁,鋁(10~60x10^3 psi)大概是前兩者(50~150x10^3 psi)的1/3左右。至於碳真的就要看品牌的功力了,當然每家都說自己的碳纖維多強多強,但我本身經驗是絕對沒有比鐵鋁鈦強。金屬疲乏則是在重複施壓的狀況下,金屬會裂掉。鋁是沒有疲乏極限的,只要重複施壓夠多次他總有一天會裂掉,這也是為什麼人家說鋁車通常壽命5~10年,如果有發現裂痕也不要修補直接丟掉,因為這代表它壽命已到。鋼的疲乏極限是它抗拉強度的40~50%,只要受力低於這個值不管施壓多少次都不會疲乏。鈦理論上也是沒有疲乏極限的,只要施壓低於抗拉強度它永遠不會疲乏,"傳家寶"之說也由此而來。碳籤維是聚合物所以也號稱不會疲乏,不過我相信有買過碳籤維車的人都能體會"越踩越軟"的感受。剛性(stiffness)剛性又分成縱向剛性(verticle stiffness)跟橫向剛性(lateral stiffness)。一般仿間說某某車架五通踩起來很"軟"或是很"硬",主要指的是橫向剛性。一般的觀念是剛性越高越好,這樣你踩下去的力道比較能夠全部轉換為單車前進的動能,而不是拿來彎曲車架。不過這個觀念近年來也有受到挑戰,認為車架的彎曲並非全部轉換為熱能,而是再踩踏的空檔反回饋給傳動系統,反而讓踩踏周期間力道比較平均,車子前進也會比較順。這個理論是否正確我真的不知道,不過GCN (global cycling network,請搜尋youtube) 有在實驗室測試過,似乎是有這麼一回事。而且國外老一軰的好像也都喜歡軟一點的車架,好像比較配合踩踏韻律。決定剛性的是材質的彈性係數 (elastic modulus),以及管子的厚度跟直徑大小。在彈性係數方面鋼的剛性其實是鋁的三倍,鈦的兩倍,但由於鋼的密度高重量重,如果加大管徑來提升橫向剛性的話是必會造成車子太重(或是管壁太薄),所以一般都是用較纖細的管徑減低重量,但這也勢必犧牲剛性。相對的,鋁為了要避免重複施壓造成金屬疲乏,加上材質又比較輕,所以廠商都會加大管徑加粗管壁,而這也間接的提升了剛性(cannondale在鋁架剛推出時就發生了血淋淋的案例,一直到現在還是有國外網友戲稱cannondale為crack-and-fail)。以目前實際的車架而言,橫向剛性的部分是 碳=鋁>鈦>=鋼縱向剛性則是材質所謂的"吸震能力",車架部份因為有很多其他吸震方式(後三角、座桿、後輪離屁股的距離etc)所以材質本身吸震能力可能並沒有那麼重要,但前叉會把路面顛簸直接傳達手掌心,吸震能力也相對必要。這部分是 碳>鈦>鋼>鋁,而碳幾乎是完勝所有金屬材質,所以不管是鋁車或鈦車,前叉都還是會選擇碳纖維。
蔡小yo wrote:小弟我最近剛完成單...(恕刪) 剛入門又預算四萬~捷安特 slr2 和 advanced 3 都是39800slr2 鋁車+105advanced3 碳車 +tiagra點我都很棒又維修方便搞定只是尺寸要跟店員確認~不要買錯了~去有fitting的店吧~
臉書上有一腳踏車自由買賣交易所社團,上面提到的型號都可以用一半價錢買到,第一次先買中古練習車,第二次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新車,進可攻退可守,比較保險TONY1978 wrote:首次購車就別看那麼...(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