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公斤的空力車爬坡vs7.5公斤的爬坡車爬坡
哪一個性能比較好呢?一直以來都是認為爬坡幾何只是為了讓材料減少,重量減輕,也認為空力車幾何是多一些材料產生抗風阻效果。
爬坡車的爬坡幾何是為了讓重量減輕還是其實有其他作用?輕量空力車在爬坡時還會有弱於爬坡車的缺點嗎?請各位替我解惑,謝謝,祝順利。
chrisliu21 wrote:
7.5公斤的空力車爬(恕刪)


眾所皆知圓抗彎折跟扭轉最強的管型.

空力車為了要達成低風阻只好將管型扁化...扁平化又不想犧牲太多的側向剛性的話
就像計時車車架會非常重.....
而且也因為扁平化導致空力車的縱向剛性非常高...最簡單的看早期的propel超級不舒適就是了
一般的計時車跑一般的路面也是一種痛苦
而部分品牌的空力車又想要做的很輕..那就只好用"舒適"為理由削減剛性.又剛好公路車普遍碟煞化
不會有C夾車磨框的情況.............
而也不是每一家廠商都會這樣做..所以會出現爬坡車種大家重量都差不多..空力車種天差地遠的情況

其實對市民組來說削減側向剛性其實也不是什麼太大缺點..因為一年大概也沒幾次認真抽車......

幾何的部分也是.爬坡車多重在剛性表現. 空力車多重在 舒適表現(彌補管型問題)

而這也只是大致上的走向而已..還有軸距.下沉量.重心高度的差別...而且也有不少反向操作的廠商在
所以也沒有一定
這題不用問了,現在都往全能車種進化,
Factor OSTRO VAM,
cervelo S5 ,
自己挑一台,兩台都是7.5KG。有空力可爬坡。
兩台也都有賽事的證明,一個是環法打遍無敵手黃杉用車,另一個是五屆台灣KOM用車。

如果你只有G牌的預算,那就是Propel了.

嚴格來說,
現在要能進6.8KG以內的才可稱為爬坡車。
7.5公斤別鬧了。

另外多爬實測文就會知道了,車身的優勢對於假日車手來說根本沒差!
選你爽的就好了。只要你能騎得動ubike那麼給你什麼車,真的都沒差!

爬坡車=賣重量
空力車=賣外型
全能車=選手化
三鐵車=小貴的長途貨卡
chrisliu21 wrote:
7.5公斤的空力車爬坡vs7.5公斤的爬坡車爬坡
哪一個性能比較好呢?

↑如果是這個條件的話,這台空力車會輕易幹掉爬坡車
大家都知道空力車的車架比較重
在這個條件下兩台車的總重相同,那代表那台空力車的輪組很輕
而輪組重量(尤其最外圈),對驅動影響是最大的

不過↑這個條件,也代表了兩台車不同級數
同樣是7.5公斤,那台空力車可能會比爬坡車貴10萬以上
這場比賽不太公平阿....
abso0408
輪組LW 板高48 1.23kg你要說他是空力輪還是爬坡輪? 就算用大陸牌碳纖條輪也是幾萬塊,高低框價格沒啥落差,重量也在 1.5kg內
怨念聚合體
Lightweight Obermayer EVO DISC碳纖維輪組,價格23萬。。沒錯,空力車跟爬坡車價格沒差異,但重量有差異阿,尤其輪組,這種級數的每輕1克你都要噴掉快1000元
利口貝爾
CycleFormula 我有說過職業選手是有差的.因為他們能做到最低趴的設定.而市民組很難.請先看清楚好嗎?不像有些市民組講得好像都能吊打職業.空力爬坡 ...
CycleFormula
利口貝爾 很多人都是自己不行就預設別人也不行的
實力普通的話, 性能上還是輪組先決, 車架影響有限.
自己看看GPS紀錄, 出去玩一趟, 時速40以上自己頂風的時間有多少?
對輕量化有執著, 一定要六字頭什麼的, 買車架時就要從車架開始輕.

車架最重要還是選順眼的.
喜歡, 就會常騎, 大家都這麼說.
利口貝爾
CycleFormula 基本上工作區為線性 我取2.3點就好 搞那麼多幹嗎?
CycleFormula
利口貝爾 我是不知道你怎麼知道是線性啦,不過你都知道的話方程式就寫得出來了吧
現趨勢是往全能型靠了
介於圓管跟扁管之間,車架只有7xx克
又輕又空力,比舊世代純爬坡車還輕了,組6字頭都不是問題,而且還是碟煞。幾何倒沒那麼重要,各家廠牌看起來都差不多。

新世代純爬坡車標準應該要5字頭吧,O2 VAM或 Aethos 都組得出來

因為UCI有 6.8公斤限制,爬坡車太輕反而難處理,所以上場比賽幾乎都是全能車,一級變速配起來6.9-7公斤左右剛剛好
abso0408
John Ebson就曾經因 O2 VAM過輕而失格,所以他後來都改騎Ostro ,環台賽黃衫也是騎這台,桃園站爬坡衝出去妥妥的
maxpayen
就我知道空車5字頭,THM少不了[^++^]
chrisliu21 wrote:
7.5公斤的空力車爬...(恕刪)


所有條件相同下,僅車架差異,對於爬坡來說應該是等號,但在平路巡航下,空力車架會因為較空力的管型讓車手可以節省些許瓦數。
jcchiou
TCR跟馬洞差不多是因為TCR有空力優化, 早就不是傳統的爬坡車
利口貝爾
jcchiou AETHOS( 一樣上過環賽)... 也一樣拉...不差那一點..主要差在頭管高低
先說一下,要統整2014年到現在的數據再貼上來,真的會搞死我這懶人。所以以下內容就...姑妄聽之,姑妄信之吧。

2014年的Canyon Aeroad CF SLX,6.5公斤
2016年的Giant TCR ADV SL,6.3公斤

以上重量都含踏板碼表架水壺架。

我的路線都固定且無趣,所以直接跳結論:在同樣均瓦的前提下,劍南路,中社,風櫃嘴,平等里,表現可以說是一樣的。(當然會有一些差異,但小到可以忽略)

唯一且顯著的差別,就是Aeroad比TCR硬,顛。至善路下坡過幾個減速條條條條條條就知道了。(用同一組輪去比較)

把我其他幾部車的數據拉出來,其實也差不多。然後事實就是現行Aeroad改款之前,Movistar幾乎都快全員用Aeroad(上一代)去爬大山了。除了小Q堅守Ultimate之外。
Ahoo Chen
利口貝爾 兩台不同的車我都有,我有累積實際的strava路段成績,我有累績實際的騎乘感受,我有什麼好不敢說的。樓主有功率計,他都說只是懶得調資料出來,但兩台騎出來就是差不多的!
SimonW
今天討論的是空力車的空力效果能不能抵銷掉車架重量帶來的負面影響,經過很多試驗我們現在都知道空力效果在達成特定條件下,爬坡是可以快過爬坡車架的,如果要討論剛性對車架爬坡帶來的影響那又是另一個主題了吧。
除非錢夠多買2台一樣重量的空力車跟爬坡車,用固定功率去爬武嶺去比較時間.
對我休閒組的來說...,看價錢規格合需求. 挑喜歡的買就好.
至於戰裝備,那是給有錢人去煩惱就好
Ahoo Chen
結果一堆東西都備妥一戰出來發現,恩,不到10秒差異,結論END。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