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以我實際在騎二十四速登山車的經驗來論述:
前三盤42、32、22,後飛輪11、12、14、16、18、24、28,輪徑26吋,用excel來算齒比:

有一欄是齒比乘輪徑之半,要稍為解釋一下,這裡我用它來象徵騎乘者出力大小。為什麼呢?來上上物理課吧!
先假設騎乘者要克服的滾動摩擦為F,輪徑之半為力臂,相乘起來為力矩;相當於騎樓者出力乘以踏板曲柄長再除以大飛齒比。
在F一樣,曲柄長度一樣的情形下,騎乘者出力和大飛齒比與輪徑之半之乘積成正變關係。
所以從數據上來看和實際上驗證,我最常用的是大盤的中速且很少會變動。我們不是選手對於些微的齒比跳空不是很在乎。而就我的經驗會用到最高的三速,至少都到了時速50公里以上了。自行車不比賽還是不要騎太快。而最低的三速鮮少用到,一般陡坡,用大盤中速的最小齒比就O.K.了。也就是說,八速就夠了。如果常爬山可以換九速飛輪最大到32t或34t就很好了,而大盤可以用34齒的。
接下來看看小摺車的變速系統吧!一般八速的大盤為52t,飛輪一樣11-28t,輪徑20吋,大概和26吋登山車用高速大盤42t差不多。(前為小摺,後為登山車)

注意:因為小摺車輪徑比較小,所以大盤齒數比較多,而齒比較大。
如果大盤是53t的話更接近。(前為小摺,後為登山車)

也有人用到54t。
所以說,小摺的設計一般是道路用,不適合爬山。如果硬要爬山會很累,所以誤以為段數不夠要改多變速。那麼問題在那呢?
而大盤42t和登山車大盤中速32t差不多。(前為小摺,後為登山車)

其實如果要爬山,只要大盤改成42t就可以了。為什麼要改呢?因為廠商只出52t的。
因此,如果大家注意一下,就可以了解,大部份小摺車的車友改車,大雙盤都是53-39t

如此便可包括原本登山車的大部份範圍,而如果飛輪改九速最大到34t,那登山車也不用混了。
話是這樣說沒錯。但是小摺車的應用範圍應該不是這樣才對,所以有必要改嗎?
我認為有,但不是車友改,而是車商改,將大盤改成42t,如此八速、九速車友就夠用了,不用到十六速,二十七速。
如果車友真要改的話,大盤不要改到三盤,變速會磨到。因為車身不夠長(指的是從大盤到飛輪的距離)。所以,最早不用內變到達二十一速以上的是OYAMA,因為它號稱大盤到飛輪的距離和一般二十六吋登山車一樣長,才能做到。不好意思,如果有錯請原諒,據了解KHS T3也很早就達到二十一速以上。這就不是很了解了。
最後,心目中最理想的九速小摺,大盤及飛輪齒比的配置,謝謝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