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單車組成各零組件的重要性,何者為要?車架第一的迷思?

就我的經驗來說 不管是純粹外觀的爽度而已 還是真的有特殊設計的意義
不管是基於哪個原因而挑選車架 我都覺得車架重要

不能說只看美醜與否是狹隘的 自己不那麼愛的東西最後往往都成為更換的理由
既然這樣 這工程最浩大的車架我是覺得一開始就要挑好

至於大盤 擺在第二位跟變速系統分開我不是很清楚理由是基於何點
我現在用SUPER RECORD 之前用過105 CENTAUR 6700 大盤還有單買過RED, FSA SLK
我不覺得大盤有決定性的影響 我同意SR大盤絕對有差 但是他是整體性的 而且差異是細微的討論
不如說不同款式變速準確度差異 還比不同款式大盤的差異大上非常多

改裝 這個動作 我一直都不推薦 尤其是小車
改裝的動作我一直覺得應該是在零買的市場 就是單買車架這樣消費的選擇 去組車
幾年前我買了一台DAHON VD7我花了將近3倍車架的價格去改裝 換來的是一種體驗
體驗到 車子沒有好壞高低 只有需求不同

不能說車子改裝沒有比較快 這車就是爛 是搞錯他被創造出來的目的
一台中間就是被切開成兩個物體的車架 怎麼樣就是不可能到一個安全的剛性
(拜託不要跟我說誰誰誰的折疊車改的可以上山下海 我真心祝福也祈禱他一輩子都安全)

但是幾年後的現在 vd7被我簡單的用成爸媽假日的散步車 我突然覺得他好棒
為什麼要27段?為什麼要CARBON零件??我跟爸媽說你騎不動就下來牽 讓你運動不是給你折磨
不是當兒子的不捨得花 這錢爸媽需要我SR都可以買給他 重點是有沒有意義
好收納 重量還可以 假日的運動需求 他已經120%的達成了 前面弄個菜籃去買菜也行

對這個目的來說 就算是TIME RXR+LW都比不上這台VD7

再次強調 車子沒有好壞 只有是否符合需求

當然我知道很多車友還是前仆後繼的在超越改裝的極限 但是我真的發自內心過來人要說:
如果車子的某個性能需要你的改裝 帶表基於預算或是價格的當初你妥協了這塊
你的改裝能改善的幅度不如你多存一點去更換不同價值的車款
(我以一個曾經失心瘋到弄出一台7-8公斤的VD7 花了大概要4.5萬改裝的過來人真心話...)

我支持小規模 換換輪胎(外胎) 或是換個剎車塊 夾器這樣就好的改裝
但是換輪子 甚至換大盤 甚至換整套變速系統.....你要這樣消費不如當初就買更上一級的車
而不要買次一級的成車回來在嘗試上一級的單品改裝
我自己的心得是 改裝費用超過當初購車總價的1/3就換車

板大的分享心態是值得鼓勵的 一點自己的經驗提供參考

歡迎到我的網站看看!!https://www.flickr.com/photos/gemini_wu/

geminirie wrote:
就我的經驗來說 不管...(恕刪)


是沒錯!!!
但一般人很少需要一級車架

2或3極已經很棒了!!!
那些微的差距不是市井小名可以感受的出來!!

但當你買2-3極車架所配的輪組卻不是符合你的需求。
可能你需要常爬坡,需要爬坡輪
可能你常騎平路,你需要板輪

但成車配的是中庸路線

所以我覺得換輪組是有其必要性(當然也端看你的口袋)

車架的選擇在你一開始就覺得它的靈魂了
變速套件易是如此。
來自中和的白Octavia Combi RS
coopers0201 wrote:
那些微的差距不是市井小名可以感受的出來!!...(恕刪)

為什麼?
換輪組可以感受出來, 換車架卻感受不出來?? 這什麼道理啊?
其實只要不同的車架配同一組輪組, 由同一個人去騎同一段路, 就算肉腳也感受的出差別喔

不過我只能說
M01太多人把"硬"當成是高階車架的必要條件
不斷的追求硬, 覺得越硬越好
難怪有鋁車死硬派, 以為車子硬就可以跟一級車架比效率, 真正騎到一級車架才會知道是坐井觀天了

實際上勒, 高階車架未必比低階車架硬
但高階車架可以利用彈性達到更好的加速效率
就像人可以利用彈簧床的彈性跳得更高一樣
所以, 不要把肉腳想的太差了, 其實任何人都感覺得出差別, 要看抓不抓的對方向而已
如果一昧的想在高階車架上面體會到"硬"的感覺, 那絕對會失望
不是腳力不行, 而是車架本身就不硬啊

meridian wrote:
為什麼?換輪組可以感...(恕刪)


如果你看的是1跟2級比較,真的差沒很多
加上一般人的輸出功率沒那麼大
放大效果就沒那麼明顯

來自中和的白Octavia Combi RS
coopers0201 wrote:
如果你看的是1跟2級...(恕刪)

但是一般人"體重"不會輸選手喔
真的卯起來用無氧能力猛踩, 瞬間輸出不會輸給選手喔
而選手平均輸出多少? 一般3xx~4xx瓦左右吧
就算不能長時間維持這種輸出, 那維持一分鐘總可以吧? 夠長了
所以我才說, 只要觀察對方向, 肉腳也可以發現到車架好壞
剛想要認真回
才發現這裡是小徑小折區....
小徑小折區討論車架?
vul4 wrote:
剛想要認真回才發現這...(恕刪)

不奇怪啊, 前陣子我才講KHS鋼管小折車架太軟, 踩踏回饋太差, 效率低
所以從此以後我看小折小徑都只看鋁車架了

meridian wrote:
但是一般人"體重"不...(恕刪)


剛查一下網路
凱文迪許在衝線的最大功率在800w左右維持40s
如果1st的車架跟2nd就差在500w的分界點!!!
不知道這樣還真的可以明顯感覺的出來嗎???

幾何有差別我看比較明顯可以知道有差....

在功率都還沒到達一般車架的強度點!!!再怎麼踩那變化量太小....除非你的感覺可以量化....

但人的感覺就是最模糊的數據...
來自中和的白Octavia Combi RS

coopers0201 wrote:
剛查一下網路凱文迪許...(恕刪)

"分界點"的假設是沒必要的
車子不是半導體, 不是0與1的區別
就算不到分界點一樣可以感受車子的差異
當然實力越弱, 感受的差異越少
但我前面不是講了嗎, 就算再普通的人卯起來踩也是可以達到選手的功率, 只是唯持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已
足夠體會車架的差異了
除非你是紙片人, 體重才40KG, 否則感受車架的差異沒那麼困難啦
要如何找到適合自己fitting的車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