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老爺有格調 wrote:
小弟也是小摺通勤新手...車子入手約一個月左右
當初功課沒作很足就直接買了四千左右的小摺(24S)
結果...48/38/28的大盤配13~28的飛輪...
最後騎程幾乎都只用到8個速別...浪費力氣到一度想改齒輪比...
這篇如果早點看到可能結果就會大不同了...
WilLiao wrote:
每次看到有人問,有沒有平日可以搭配公車通勤,假日可以到郊區爬爬山,提起來不要太重(10kg 以內),預算一萬元內的小折,就知道這個人對於摺疊車真的是完全沒概念。但這何嘗不是一般消費者對摺疊車的基本需求?也希望摺疊車的設計能夠繼續進步,有一天真的能出現符合前述條件的小折。...
1.車架
市價幾千塊的折疊車,車架的鋼材一般都是1.0mm,
有些不是特別受力的地方甚至是0.8mm,
材質很差,自然整車強度不夠,對使用者沒有安全可言。
一般中高階大品牌折疊車的鋼材厚度是1.4mm,
少數不是很受力的地方也用1.2mm的鋼材。
另外一個重點是焊接,低價車的焊接工藝比較差,
焊點粗糙、不均勻,假焊也較多,自然影響整車強度和使用壽命。
再來就是烤漆,正常的噴漆程式是所謂的三噴三烤,
其中任何一道工藝不處理或者處理不好自然會影響到後面的工藝,
最後就直接影響到噴漆效果,
平價車可以省掉其中的部分工藝或簡單處理,這樣價格自然就便宜。
所以在選購平價折疊車時,一定要仔細觀察車身鋼架強度,
焊接處是否平整,以及烤漆表面是否光亮完好。
CUFOX wrote:
管材除了厚度 還有材質和外形的問題
一般消費者應該是沒有能力看出車架或摺疊機構的強度
這方面應需要參考專業疲勞測試的報告
漆面耐不耐用也不太可能直接看出來 不是外觀漂亮無瑕疵就好...
linklist wrote:
要我個人評比的話 折疊車最重要的還是車架
因為折疊車通常沒有分size 自然不是每一家廠商都適合每一個人
身高比較高的選到軸距短的車子 下坡就會重心比較往前 自然就比較不穩
最重要的就是選車架 其他變速輪組都可以換
然後平價折疊車的變速方面 三盤不建議我想多是因為為了省錢 系統不符合
一樣是三盤我的車前後都是tiagra也沒什麼問題
多是因為公路車前變配上登山車後變跟大飛輪這種當然會出問題
輪組平價車也通常較不耐操 上下坡一陣子花鼓就掛了也有 這些東西都是一分錢一分貨
我覺得買車之前就要想好自己的用途 越是極端的需求就不要想在平價車上面得到
在商言商 不會有人做生意不想賺錢的...
2.摺疊機構與方便性
摺疊機構的設計直接影響到整車車身強度與騎行穩定度。
平價車很多在這部分的結構,
因為節省成本因素及高檔折疊結構很多為大廠專利,
所以便宜行事,但也直接成為平價車最致命的傷害,
造成使用者買回去不久就發現異音不斷,或是車體晃動。
買了折疊車一定會用到需要折疊收納的時候,
我查過國內許多拍賣網站上的平價折疊車資料,
大部分均沒有放上折疊後的圖片,更無從瞭解折疊方式與摺疊後的大小情況。
幾家大廠如Dahon、KHS、Brompton,
都十分重視折疊的方便性、速度性,與摺疊後的平整性。
在選購平價折疊車之前,不妨先看看實車折疊狀況仔細觀察再做決定。
WilLiao wrote:
如果不是這樣極端的例子,而是一般河濱散散步,我想數千元的小折應該是可以勝任的。
上面圖一和圖二分別是台灣贈品車大廠StepDragon和中國大行Archer的車,這兩輛應該都是瑕疵品。
根據車主描述,他們都是在正常騎乘的時候發生摺疊機構斷裂的現象。
不過之後廠商的處理方式是大不相同的。有興趣可以點入原始連結看看。
結論,如果只是一般休閒騎,大車廠和小車廠在摺疊機構安全性上差異不大(因為操得不夠凶),
但後續處理,還是大車廠有保障。
如果真要拿摺疊車上山下海,最好還是選擇貴一點的縱向摺疊車。...
3.騎乘品質
買輛折疊車最基本的用途就是拿來騎,
如果騎起來不舒服,不適合自己的身型,
不僅達不到運動健身的效果,還有可能造成身體的傷害。
有幾個細節可以觀察:
a. 手把和坐墊高度是否容易調整,甚至連橫把的角度是否能調整
b. 避震器與車身是否搭配得當,騎起來才不會全身酸痛。
c. 傳動系統的設計、輪圈大小與車身的比例,與前後齒輪的搭配,
是否會讓車主浪費無謂的力量,騎起來不順心。
大廠的設計均有一定研究與市場回饋反應後,不斷進行調整,
才能讓消費者有舒適的騎乘品質。
車友最常問到的,是否變速檔位越多就是越好越高級的問題來說,
以Dahon舉例,入門款平價折疊車大都為6到7速,
就算中高階熱門車SP8也是8速設定,就算高階等級大部分也是以前雙盤,
搭配後9速飛輪的18速設計而已。
而平價折疊車,基本是以大陸公版車架,再自行搭配其他部件進行組裝,
很容易發生無法整合的情況,搭配上前三速大盤,不僅機件結構複雜,
容易發生狀況或是異音,很多齒比重複也淪為空用,騎乘品質自然無法要求。
所謂中國代工台灣組裝設計,很容易發生以上情況。
4.零件配備
這是國內平價折疊車最強調的部分,
卻也是我放在最後當成選車觀察的部分。
一輛車的好壞,在車架的部分已經決定了最大因素,
包含車身強度、騎乘舒適、甚至日後改裝升級,都由車架來做判斷。
而平價折疊車,卻將重點放在強調自己的車身配件,
我感到有趣的,幾乎每家都強調自己是SHIMANO配件或是SHIMANO等級,
反而讓使用者連是哪家車廠生產製造的都搞不清楚。
更多強調自己是用了TOURNEY等級,甚至更高的Acera等級的,
其實就是SHIMANO的最低入門等級,卻拿此來大書特書,只能感到無奈。
有興趣的車友請參考之前車友的文章
SHIMANO變速器的分類等級
其實所有單車配件,
包含橫把立把、刹車、變速器、大盤、飛輪、鏈條、腳踏、輪圈、座管坐墊,
都有材質和表面處理工藝上的區別,價錢自然都不同。
使用者在選購之前,最好先上網做做功課,瞭解其中的差異、價位與實用性,
最好能實際接觸整車、試騎,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折疊車。
CUFOX wrote:
如果零件搭配有符合規格 車重也差不多
基本上是速別越多越好
速別越多齒比越寬 也越綿密
可以兼顧爬坡和高速性能
我倒覺得比較要注意的是最大齒比
個人覺得至少要52T-11T才堪用
很多低價21速小摺 最大齒比才48T-14T 時速超過20就感覺在空轉 根本比跑步還慢...
WilLiao wrote:
齒輪比:大盤齒數除以飛輪齒數
這個數值越高,踩踏一圈,車子前進的距離越長,如果能踩得動的話,就越有速度。
這個數值越低,踩踏一圈,車子前進的距離越短,越有利於爬坡。
所以如果想知道極速,就把「大齒盤最大齒數除以飛輪最小齒數」。
想知道爬坡能力相關,就把「大齒盤最小齒數除以飛輪最大齒數」。
如果想知道踩一圈,車子能前進多少距離(gear inch)。
就把 「車子輪徑」乘以「齒輪比」...
iiiox wrote:
既然要精確數字,建議用齒比乘以「實際輪周」來計算會精確很多,
這也是為何一般碼錶會要求輸入輪周值的原因。
反之,用輪胎「吋別」來計算雖然方便,卻常有誤導之嫌,誤差頗大
(有一些廉價碼錶就是只要求輸入吋別,結果誤差極大)。
吋別是一種通稱,似乎是在新吋別輪框上市之初,和市場上主流配置的車款用胎加總而來的。
比如說我們常說的20吋,其上市初期大多用於童車或BMX等,
而這些車型所使用輪胎多為寬大的胖胖胎,加總起來約略20吋,故以20吋通稱之。
反之,現在成車大多搭配1.5胎,甚至還有1吋胎,這時加總起來恐怕連19吋都不到。
另有一說則是和汽車排氣量類似的「區間分級」,也就是說輪框300-349稱為16吋、
350-399為18吋、400-449為20吋、450-499為22吋、500-549為24吋、
550-599為26吋(26吋登山車則為599框)等等。...
zukana wrote:
溝通一個齒比的觀念
假設1
大盤30T 飛輪10T
大盤轉1圈 飛輪可以轉3圈
更簡單的說=腳踩1圈 輪子可以繞3圈
假設2
大盤20T 飛輪40T
大盤轉1圈 飛輪只轉了半圈
更簡單的說=腳踩了1圈 輪子只繞的半圈
同樣腳踩了1圈
輪子只能繞半圈雖然速度不快 但輕鬆
輪子能繞3圈 速度當然快 只是騎起來會很重
所以要從輕鬆的檔位起步 依速度的增加 慢慢的變至重的檔位
撇開大盤先不變速
飛輪6速/9速差別就是
越多速 每個檔位中間差異越小 越綿密
會不會比較快或比較輕鬆?
最大齒跟最小齒齒數一樣的話 並不會比較快或輕鬆...
WilLiao wrote:
齒比越輕的組合,越好踩,可是前進距離越短;齒比越重,越難踩,但前進距離越長。
如果是停紅路燈要起步時用52/11這樣的組合,你會發現根本踩不動。
這個組合通常是在騎一段路,速度已經在25km/h以上,還要繼續加速才會用到。
而且不同類型的車,就算是相同齒比,騎起來的感覺也是大不相同的。
公路車重量輕,輪組也比較好,相同的齒比,踩起來就是比登山車容易踩。...
WilLiao wrote:
補充一點,許多平價小折雖然搭配了24速,可以有很好的爬坡能力,
但因為軸距是950mm,下坡時會非常不穩。
建議如果有需要騎山路,要選擇軸距1050mm以上的車比較合適,下坡比較穩定。...
tiger3943 wrote:
齒比不用麻煩計算那麼多,填進去.
http://0123456789.tw/CALHTML/bicycle.php...
以上為個人淺見,
以及彙整諸位車友先進寶貴經驗,
希望能提供新晉車友做為選車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