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手後騎了一趟,果不其然:平路騎不快、上坡頗費力、煞車很兩光!馬上決定先換後飛輪,因為找不到SHIMANO 11~34T的聖品,故網拍買了個龍億11~30T的,當下讓小紅的變速從範圍較窄的“密齒比”變成齒比範圍大的“疏齒比”。
爬坡有了改善,車速有了提昇,不過還是沒法達到期望值,所以腦筋動到大盤上.....一次陪老婆回嘉義娘家的機會中,前往嘉義圓點朝聖,見識到Lin san那部已經改裝雙大盤的17S,不過,他的轉接座遲遲無法量產,那種對改車的渴望,讓我實在無法再等下去了,不如自己想辦法動手吧!
雖然自己有那麼一丁點的機械背景,工作地方也有一些傢絲(其實也沒什麼,就虎鉗、砂輪機跟銼刀而已),不過對一個鐵馬門外漢而言,這個想法真的蠻冒險的(其實後來想想,就算失敗了,也還有圓點的轉接座可用,所以就一直搞下去囉)。
以上廢話那麼多,不過是想抒發改車前的心路歷程…,接下來重點來了,以下看圖說故事吧。
這個轉接座如何做出來的?因為當時沒有想到要PO出,所以加工的過程沒有拍照…,拍謝啦,以下用文字說明,大家用想像的吧。
用這兩樣東西:(用網拍的圖,如有不妥請刪)
水壺架轉接座(很便宜,大約40~50吧)

中變轉接座(貴了一點,大約2張國父吧)

至於加工…就是銼刀、砂輪機交替使用,把要用的部分切下來,然後要“黏”在一起:本來想用鎖的,不過接觸面太小,後來還想用接著劑黏,不過也是想太多(接著劑應該不夠力吧),最後…求助“焊接所”,請他們用氬焊燒在一起就搞定囉!(可能是公司認識的廠商,所以工資….便宜啦:1張國父搞定)
自製轉接座特寫,會噴成紅色是因為表面有部分加工痕跡不易處理,剛好手上有一罐以前搞模型剩下的噴漆,就順手拿來用了。

網友頗推薦的國產大盤(53/39T),便宜、好用(不過後來發現,可能我的組裝技術不太好,大盤有點偏擺,這一點點的偏擺,就造成中變調整上的困難了)。

另一個角度,變速拉索的固定點不對,因為製作時拉索固定點焊偏了,拉索要從螺帽端固定,只好在中變上作了一點點加工才行,勉強可用啦。

特寫(這是39T的位置)

這是53T的位置

中變與大盤的相對位置,精確度…還可以啦。

拉索走線圖

這張大概比較清楚

一並改了SHIMANO轉把

上鏈條,鏈條也換了KMC X9,還不錯(X9配七速飛輪也是OK的)

再一張大盤特寫

前大(53T)後小(11T)的相對位置

前小(39T)後大(30T)的相對位置

這兩天趁著新竹艷陽高照,到南寮試了一下,大致上蠻順的。
不過大盤53T配飛輪30T時,還是會打到後上叉,而大盤39T時,飛輪1~4速沒問題,5~7速時,鏈條會干涉中變。所幸這幾個檔位應該不常用,或許日後有空調整看看再試試。
說明一下改雙盤的配備表:
大盤:國產53/39T 大盤
BB:原來68/115換成68/110.5的
中變:TIAGRA九速雙盤用附座式中變
轉把:SHIMANO 3*7轉把
鏈條:KMC X9九速用鏈條(含快扣)
轉接座的成本:大約400吧(還有用銼刀加工到發抖的雙手)
其他改裝品:
飛輪:龍億七速 11~30T
後變:原廠未更換
後煞:原廠MR20 後C夾
大概就這樣了吧,試車時看到可以順暢的變速,心中真是莫名的感動!改車的好玩處與成就感,大概就在這吧!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可以買現成的,還是買現成的比較方便啦(當時聽圓點Lin san說他的成品,應該低於一張小朋友吧,比高雄那邊作出來的轉接座低多了)。
至於下一步要改什麼?再說吧,至少現在可以愉悅的騎車了!FD17S真的蠻耐看的!!
~以上第一次在01的分享,祝大家每天都可以快樂的騎車,謝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