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前一篇的設計師C一直在幫我思考更美麗的方向,2018年底因緣際會我們認識了某頂級自行車品牌零件代工廠老闆W,他們的產品在市面上都是天價等級,但是代工廠拿到的利潤卻很有限,明明台灣人有最好的工藝品質,但都讓國外的品牌商賺大錢。我們覺得很可惜,所以決心要搞出正台灣設計開發製造的好車,讓大家能用最合理的價錢買到最好的產品。
ME.plus的初衷,是開發出可以讓大家獲得更深入旅行體驗的單車,收納方便又能輕鬆好騎。我們以日漸成熟的電輔車技術為設定基礎,開始重新構思電輔小折設計。兩個人花了近半年的時間畫出各式各樣的設計概念,仔細推敲整體性及機構合理性。一輩子能用力圓夢的機會有限,或許這也是我們最後一次的新車開發?這台名為ME.plus MkII的電輔小折一定不能留下遺憾。

雖然專業的部份我們都有,但又很怕自己的主觀意識搞出了跟市場口味偏離太遠的東西。2019年暑假前,我們找了車界前輩等朋友們一起檢討每個發想,最終選擇了簡潔的橫向折疊概念,剩下的點子如果有緣再把它們搞出來吧~



當初自己硬幹ME.plus Concept時,鋁合金管材只能找現成的圓管,畢竟導入異形管就牽扯到開模跟製作批量的現實問題。但是圓管的限制非常多,這次就狠下心拚了,想怎麼搞該怎麼搞就怎麼搞!C勾勒出的簡潔直接的設計概念,我計算出合理的幾何範圍,開始一步一步完成各部件的設計。

熟悉自行車的朋友一定知道車架材質主要分為金屬與非金屬,非金屬的碳纖維似乎是目前高階車的主流,但是太平洋自行車的林總曾跟我分享:用來固化纖維布的環氧樹脂不易分解也不能回收,這是他們堅持不做碳車的環保因素!善用金屬材質的特性,也更符合我們的初衷。


我們採用電池內置於車身管中的設定,因為這個區域在重心佈局與結構上最理想。捨棄了高階主流的中置馬達,採用出力更直接、對功率損耗控制更理想的後花鼓馬達,也多虧花鼓馬達多年來發展成熟的市場規模,得以讓最終售價更有競爭力。讓鄉民用最實惠的價格,買到完整符合國際標準的M.I.T好車,才是真正的愛台灣啦!


ME.plus MkII初版的試製打樣工作,很順利在今年春天完成,而且一次就製作了4台,身為宅宅工程師,這種試車的任務當然要自己來!原本只是設計給都會通勤或短距離輕旅行的設定,居然異常的好騎,當初跟風TESLA、Gogoro所採用的大容量21700電芯,實際電輔距離遠超過預期,單程百k完全沒有問題。有了250W馬達的電輔助攻,我也能輕鬆追上騎公路車的500W鄉民!


一次多做幾台車的用意,是為了讓更多朋友在第一時間試騎我們的車,也順便讓大家帶著ME.plus MkII遊山玩水。


不過龜毛的我還有講究的C對於目前這樣還不滿意,我們持績再修改線條以及微調結構,能減少1分加工上的浪費,就能搶救消費者2分的荷包。

熟悉我們計畫的朋友給了各式各樣的建議:有些人想要乾淨的皮帶傳動;有些人覺得就算是電輔車也還是要有變速;甚至有人想要小不折(謎之音:啊不就是小徑???),好在我們的架構本來就保留了不少彈性,取消車身折疊還可以放更大的電池,乾脆弄個問卷投票讓鄉民自己決定要什麼車吧!

這個夢在更多強者朋友的助拳支持下,進程真的順利很多,有望在今年秋天實現。我不敢奢想會有多少人喜歡這台車,但是如果有一天能在路上看到陌生人騎著ME.plus,我可以很驕傲的告訴旁人:這是我的作品!


如果您支持我的夢想認同我的理念,可以加入ME+粉專以及幫忙推廣這份問卷,歡迎大家批評指教!

--
本文同步刊登於巷口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