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小輪子的low racer 斜躺車 optima baron

這是2008.7.4入手已經2700KM的low racer 斜躺車 optima baron

最近調整後的carbon座椅

7800大盤與前變

7800飛輪鍊條與後變

avid bb7機械前碟與馬牌 grand prix 20x1 1/8

彥豪R730後煞車與馬排sport contect 26x1.3後胎

mavic crossmax sl 陶瓷邊後輪

7800變把與AVID煞把

B+M cycle star 後視鏡

speedplay X2踏板

裝上tail fairing的樣子.

大概就這樣有11.8公斤重,裝上tail fairing會達到14KG以上.
這台服役不到半年,重要紀錄如後.
新竹-高雄3次 9hr21min(11hr20min)
南橫1次
洄瀾200KM 1次 7hr41mim
新竹台北加2P字道1次
85山2次
有點想參加1208的P字山道.(26)
我的部落閣
bigyellow wrote:
這是2008.7.4...(恕刪)

想請教一下
聽說斜躺車速度很不賴
可否分享一下實際經驗
sniper1st wrote:
想請教一下聽說斜躺車...(恕刪)

上坡很吃力大部分是因為重量,沒什麼特別的技巧,要多騎重新學習另一種方式的平衡.
培養自信上路,沒錯就是這回事.
斜躺車絕對不會比最快的公路車快,只是可以維持很久而已.
如果以為因為風阻低會很快來買這種車,一定會大失所望.
在平路上衝刺與下坡我的最快紀錄還是C40HP加404.
我的部落閣有一些騎乘的紀錄.

bigyellow wrote:
斜躺車絕對不會比最快的公路車快


這句話爭議很大喔

摘自自行車與風阻的對抗賽

一小時世界紀錄
談到對抗風阻的話題,就不得不把「一小時世界紀錄」(Hour Record)拿出來講,因為這幾乎是自行車歷史百年多來,人類體能與器材、守舊與進步等衝突所編織出來的故事。一小時世界紀錄是車手騎自行車在環狀路線上騎一小時所行經的距離,從 1876 年就開始就有忠實的記錄了,當時的自行車是由巨大的前輪驅動,騎出來的距離是 25.508 公里。早在 1900 年之前,競賽場地車就已經具備了菱形車架結構、下彎式把手、輕量化輪組、高胎壓管胎、鏈條齒輪傳動系統、培林以及固定腳套,這樣的設計仍一直沿用到今日。這種安全有效率的自行車問世後,早年比較顯著的紀錄突破是從 1907 年起,法國人貝提(Marcel Berthet)與瑞士人艾格(Oscar Egg)因為互相競爭而不斷互破紀錄,從 41.520 公里(1907,貝提)一直推進到 44.247 公里(1914,艾格)。那麼一百多年來這個紀錄究竟推進到什麼程度?事實上,很難定義出一個「標準」的紀錄,原因就在於風阻與體能之間的角力戰。

低風阻的爭議起自於 1913 年,一位法國人發明了自行車的「整流罩」,讓自行車的時速至少提高六公里。UCI(國際自行車總會)於是立下了歷史性的「第 31 條規則」,禁止任何外加的降低自行車風阻的裝備。但是自行車廠在低風阻上的努力始終不減,從 1980 年代起,藉著管材成型技術的提升、複合材料的應用、碟輪和低風阻休息把手的發明,使得這個界限越來越模糊。由於低風阻器材的幫助,讓紀錄突破到 50 公里以上(1988)。


英杜蘭創紀錄時正處低風阻器材全盛期 博德曼利用超人姿勢讓紀錄達到巔峰


一小時世界紀錄最戲劇化的突破卻是由一位蘇格蘭工程師歐伯利(Graeme Obree)於 1993 年所創下的 51.596 公里。先前的紀錄莫不是由偉大的自行車手憑著自己優越的體能所保持,但歐伯利的思考方向完全是從「降低風阻」著眼,利用自製的一體式「超級自行車」(superbike)以及自創的蜷曲姿勢,以業餘騎士的身份創下舉世震驚的紀錄。這個姿勢立刻被 UCI 給禁止,但隨即他又發明了「超人姿勢」,也就是雙手直直伸向前的超人飛行姿勢,在 1994 年再次創新紀錄。這個超人姿勢風行了三年,並被計時賽專家的英格蘭車手博德曼(Chris Boardman)採用,在1996年創下 56.375 公里的新紀錄。不必說,超人姿勢也被禁止了,隨後一體式的超級自行車也被禁用,因為 UCI 認為計時賽應該是運動員之間的體能競賽,而不是工程師與科學家的競爭。


全罩式斜躺車才是創造極速的利器
Varna Innovation
另一個低風阻的爭議是斜躺車(recumbent)。早在 1933 年就有人發明了斜躺車,以降低人體迎風的正向面積,並在當時由二級車手佛瑞(Francois Faure),打破了自 1914 年來由艾格所保持懸持已久的紀錄,來到 45.055 公里。隔年 UCI 做了一個影響自行車設計發展的重大決議,禁止斜躺車參與競賽。斜躺車不再被認定是「自行車」(bicycle),而被稱為「人力驅動載具」(HPV,human-powered vehicle),由「國際人力驅動載具協會」(IHPVA)主導,成為另一個發展分支。如今一台完全包覆的 HPV 所創下的一小時紀錄,已經達到了 86.5 公里,兩百公尺衝刺(動態出發)的時速可達 130.36 公里。由於 UCI 的決議,讓車廠所生產的自行車,以及一般人印象中的「腳踏車」幾乎都是菱形車架結構、騎起來很吃力又不夠快的機械。除了維持了競賽的公平性之外,這個決議讓自行車設計與應用的多樣性受到了限制,影響至為深遠。



http://tw.myblog.yahoo.com/abaama/
abaama wrote:
這句話爭議很大喔摘自...(恕刪)

騎過近6000KM,連有tail fairing都試過,山路平路都騎,所以經驗告訴我是這個樣子...
或許您的經驗不同.
真的要很快那種是整台包起來,起步停車要有人扶的那種.
車子向前不是只有風阻,
還有小輪徑帶來而外的滾動阻力.
長鍊條帶來的額外損耗與重量.
不同姿勢可以發出的最大功率.
對了,您有騎這種車嗎?!

bigyellow wrote:
對了,您有騎這種車嗎?!


我沒騎過...
那時很想買三輪斜躺車...就一直找些相關資訊看看
印象中有提到斜躺車的極速好像比一般單車快約一倍

後來考慮實用性(台灣多山坡度大//車多)還是買了一般車...可以飛飛跳跳

希望斜躺車的車友數量可以慢慢成長...以後或許可以加入

B2P...北京到巴黎無車日...有很多輛斜躺車參加
http://tw.myblog.yahoo.com/abaama/
abaama wrote:
我沒騎過...那時很...(恕刪)

剛騎的時候速度能有原來的8成時就很偷笑了,
問騎過的人就知道了,當初也是被誤導啊@@!
平路衝刺還是比我以前的公路車還慢.
趁年輕去飛飛跳跳吧!年紀大的時候再來騎這種車吧!
太躺的車在台灣我會有心理障礙....怕被壓死..

一直在找Sat-R Day.........停產真難找
艾薇芭比 wrote:
太躺的車在台灣我會有...(恕刪)

一開始我是騎high racer,當培養到足夠的自信才騎low racer新竹高雄跑,
最繁忙的台北市台北縣上班時,高雄工業區的貨櫃車軍團我都經歷過.
當習慣後回頭看,對許多說法會有自己的定見.
Sat-R Day一開始我也是很喜歡還沒入手就停產了,可能太貴了吧!?
另外Sat-R Day也是用optima 的carbon seat!
您的部落格我都有定時欣賞~~~!在印地安也有一面之緣,會愛BF也是因為您!
只是想知道您如何克服汽機車的排氣管這件事,看那高低應該會直接往臉上噴的樣子。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