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公路車和跑鞋設計訴求完全相反

400M以下徑賽的釘鞋也是硬底阿






84865426 wrote:
400M以下徑賽的釘...(恕刪)


釘鞋是在田徑場專用的,因為田徑跑道用PU顆粒有避震效果,
就算釘鞋硬底也不傷腳,它和跑柏油路的馬拉松跑鞋使用場所是不一樣的,
而且釘鞋如果用在柏油路,釘子沒多久就磨損了。
本業路過,
總之運動模式不同,需要的鞋子設計也就不同。
上面舉的400米內短跑其實就是挺典型的例子、此外其他需要爆發力乃至於無氧能力的運動(如舉重還有田徑的跳、擲)在鞋子上的設計跟選用也一定是效率優先。

比如學生時期的體式能測試百米、同一個人穿籃球鞋&慢跑鞋可能就會在起步出現差異、但如果時間拉長到1600甚至3000,因運動模式的差異與需求、結果又會完全不同了

至於慢跑跟公路車運動唯一重疊的部分只在「有氧區間」⋯簡言之公路車賽的運動模式從動態恢復到極限爆發都涵蓋了(並不是只有穩定巡航或是爬坡而已)、外加上肢&坐骨協助分擔足部負荷、鞋子在設計上就可以往效率優先的方向(硬、低能量損耗)去發展
太極四兩撥千金
公路車鞋軟的話踩踏力量會被卸掉
我練過半馬,起因是要靠跑步排汗解決輕微痛風問題
搞定痛風後就跑習慣了,然後因為膝蓋撕裂傷而停下

我跑的里程大約介於15~22公里之間 (碧潭、新店東西岸河濱、環河路為主,有時候會跑三民路、中央路、秀朗橋,每次都跑不同路線)
成績大約介於1.5小時~2.5小時之間,因路線與里程而異,基本是跑有氧

個人對半馬的感想,很吃鞋子
好的鞋子能較好的減緩衝擊力,保護腳掌、腳踝與膝蓋
---


至於我對車鞋的感想,我感覺車鞋還有很大的改良空間
大家有發現吧,現在的車鞋都是短筒,但腳踝的結構對於力量傳導顯然是負數
所以長筒車鞋也許有他的價值也不一定?
怨念聚合體 wrote:
腳踝的結構對於力量傳導顯然是負數
所以長筒車鞋也許有他的價值也不一定?


長筒的好處應該能讓腳踝固定,騎久比較不會酸,
像直排輪和溜冰鞋都是長筒的,台灣沒人賣長筒車鞋可能長筒太重或不透氣,
但寒帶、溫帶的國家可能還有禦寒的功能,所以會流行?
奸20戰雞 wrote:
長筒的好處應該能讓腳踝固定,騎久比較不會酸,

但你有沒有想過腳踝被固定後
是誰在負責腳踝可活動時拉伸 跟緩和衝擊
奸20戰雞 wrote:
像直排輪和溜冰鞋都是長筒的

競速滑輪 跟 競速冰刀 絕大部分都是短筒 少部分做到中筒
84865426 wrote:
競速滑輪 跟 競速冰刀 絕大部分都是短筒 少部分做到中筒


競速類的穿長筒的確會很卡,我說的長筒是可以用在怕運動傷害的人,
像是籃球鞋和登山鞋真的會有中長筒的鞋款,雖然我不會想要用,
但重視安全怕腳踝扭傷的人可能會想要。

我在台北小巨蛋溜過兩小時的冰刀,溜完過脛骨前肌會痛,
因為冰刀鞋要綁很緊,不然鞋會晃,冰刀會歪。


84865426
如果是租鞋的話~個人覺得是不合腳型......
84865426 wrote:
但你有沒有想過腳踝被固定後
是誰在負責腳踝可活動時拉伸 跟緩和衝擊
競速滑輪 跟 競速冰刀 絕大部分都是短筒 少部分做到中筒

我也有在玩直排輪,玩很多年了,我的直排輪有14雙

為什麼競速鞋都是短筒,因為那是發動攻擊用的設計
如同公路車的彎把是為了攻擊用而設計
短筒設計操控比較靈敏,就只是這個理由而已

但短筒直排輪其實很難操控
因為腳掌與小腿骨不固定,輪子角度要一直控制,很難搞,一個不注意就會拐到腳噴掉
而且短筒+競速輪架的設計會導致很多動作不能做
比如煞車,主要煞車手段只剩八字煞、T煞等,跟旋轉有關的煞車都沒辦法做
其他動作也差不多,穿這種鞋只適合跑直線,沒辦法玩花式動作

所以場地限制只能逆時針跑,並且他人進場時要讓行正在跑圈的人
因為正在跑圈的人往往很難對突然發生的狀況作出反應
如果是穿花式鞋在跑也許還好
穿競速鞋在跑的,你突然衝進去擋在他面前,九成九機率要出車禍
pc8801
當然如果你是要增加跳躍落地的支撐力就再說
怨念聚合體
對直排輪來說固定腳踝其實很重要,尤其要做複雜的動作時,所以你會看到花式鞋都是長筒,因為要保護腳踝,並且做花式動作跟腳踝一點關係都沒有,是利用重心的轉換來操控輪子,一切花式的起點都是重心轉換
怨念聚合體 wrote:
為什麼競速鞋都是短筒,因為那是發動攻擊用的設計
如同公路車的彎把是為了攻擊用而設計
短筒設計操控比較靈敏,就只是這個理由而已

這理論就跟公路車要配合戰術
有時要抽車 有時要輪車的時候 要破風 跟 擋風一樣
腳踝的角度都會變化
穿中長筒車鞋 會妨礙腳踝的靈活性

但林道 跟下坡車又是另一回事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