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死--GIANT R800 12/31 剎車雙系統 油壓碟煞+ 原廠 C煞

下午 12/15 收到 203mm 碟盤寄來了,趕快拆開來看看。



左邊是 160mm ,右邊是 203mm 碟盤,差異蠻大的



再看看之前的照片。頓時覺得 120mm 碟盤小的可憐



在更換前叉後,終於將 203mm 碟盤安裝上去,比 120mm 碟盤 大很多



看看後輪的 160mm 碟盤,還是小啊。快被對面的 34 齒變速齒盤比下去。

晚上再努力一下,盡快切割一塊 轉接板 出來安裝卡鉗,這樣明天就可以試車了。碟盤 前大 203mm 後小 160mm。


忙了一晚上,終於將 金屬轉接板 的毛胚 做好,所謂毛胚就是指上有很多金屬毛邊,銳角,需要磨去毛邊才不會去割傷皮膚,但是可以先安裝卡鉗測試使否可以正常地與碟盤接觸。



先用紙板做個 轉接板 樣品,將卡鉗裝上,模擬與 203mm碟盤是否可以正常接觸



再用 2mm 厚度的金屬板使用鋼鋸條切割修正過的紙板樣品,達到想要的 金屬轉接板,然後裝上卡鉗,接下來只要再用鐵片圈起來,鎖上螺絲,去固定卡鉗上部就可以了。

其他的部分,明天再處理 金屬毛邊,各定鐵片圈,調整碟片真圓度,接下來就可以進行道路測試,去明嘹大碟盤 203mm 是否可以如預期增加剎車力道,減輕手掌的壓力。
p205jack wrote:
去明嘹大碟盤 203mm 是否可以如預期增加剎車力道,減輕手掌的壓力。

碟盤大小就如棒球棒兩端,兩人對握轉動即可體會施力關係.
大碟盤磨擦力強,小碟盤弱.
制動效果,大碟盤優於小碟盤.(相當於框煞與輪軸鼓煞之關係)

大碟盤半徑長,小碟盤半徑短.(力矩不同)
相當於同樣磅數的榔頭敲下,長柄會比短柄的痛.(長柄下敲省力但被敲的會哇哇叫)
但在施力方,拿起長柄榔頭會比拿短柄的費力.(雙臂輔助與單臂提起)

油壓是四兩撥千金的輔助機制,機械則是利用槓桿.

以機械碟而言,對大.小碟盤施力,要得到相同的制動力,相對的槓桿也不同.
(淑女車的鼓煞4指煞把與V夾的2指煞把槓桿不同)

相同的彎把煞把與安裝位置,握下把剎車跟握上把剎車,相對於原本的手感差異不大.
(碟盤大小無關手感)

為了彌補上把位力道不足(或手感不佳)
才有副把手這機械結構出現.


Jack兄參考參考.
GIANT R800 公路車副手把,我車上也有,但就是個雞肋,上把可用,但很難用。

單兵注意:

狀況一: 前方路口綠燈亮起,單兵抬起右腿,準備施力往前用力踏出,讓腳踏車前進,橫越馬路。道路現況: 單兵前進約 1.5米,十字路口右邊的一台機車,女性車主打算闖紅燈在單兵面前畫一個漂亮的大圓圈右轉進入車道,單兵如何處置?

處置一: 單兵很無奈的自行車剎車不及,當場撞上去,然後車禍發生。

處置二: 單兵果斷地將剎車鋼線死命拉住,輪胎皮在道路磨破,將車輛煞住。前提: 單兵自行車的剎車能力要非常的強,強大到將自行車整個鎖死煞住,輪胎皮磨破,將自行車煞住。

這種事情,幾乎每天都在我們的道路上發生,路邊停滿了路邊違停的車輛,機車車主為了趕時間,竄來竄去,有縫就鑽,看到綠燈剛變紅燈就想闖一下,然後騎自行就要很小心地在車陣中閃來閃去。所以自行車的剎車能力很重要,寧可過強,也不能太弱。
做工的時間總是特別的快,轉瞬間又到了下午,搞定,外出試車。



在附近的收割田地旁拍攝。前輪 203mm 碟盤,後輪 160mm 碟盤



前輪的細部照片。



後輪的細部照片



碟煞部分很早就弄完了。最難弄的部分就是前叉,GIANT R800 原廠前叉 螺紋上端只有 130mm,但是準備的 100mm開口前叉螺紋上端 卻有 150mm,兩個不同長度。R800 車架前叉基座比一般車架短約 20mm。

問題來了,當前叉組裝上去時,上蓋螺母要鎖上時,到了最底部卻還有約 50mm 沒有鎖到接觸下面的滾珠盤,整個前叉沒鎖緊會前後左右搖動,差點整個報廢,回到最初原廠狀態去。



後來想到今年報廢了 4 台舊款式自行車,拆除有用的零件中還有 25.4mm 前叉的螺母,就這樣將原廠的 25.4mm 固定螺母內部螺紋全部磨平,當作一個滾珠轉接座使用,整個往下壓到 沒有螺紋的前叉上端,去接觸到滾珠。



所以外觀就變成這樣,三個 25.4mm 的前叉固定螺母疊在一起構成一幅奇特的景觀,但至少現在新的前叉可以固定的正常活動,不再前後左右晃動。

203mm 碟盤的測試結果如何呢 ? 結果當然是比 120mm 碟盤好很多,那個雞肋般的輔助把手現在一動作,剎車效果馬上就很明顯地跟以前比較差很多,手掌所用的力道也好很多,不再那麼費力來剎車。

但人是習慣性的動物,或許幾天後習慣了這種剎車效果後就麻木了,我還是會抱怨那個 公路車 的剎車把手,在下把位當然沒問題,但最常用的上把位在剎車時,手掌與剎車把手間還隔著一個粗壯的剎車基座,我想任何人都不會習慣吧。

剎車效果要好還是平把的 2 指 剎車把手,槓桿力量大,手掌與剎車把手間沒有任何阻隔,爽利多了。
p205jack wrote:
GIANT R800...(恕刪)

這樣的固定方式堅固嗎
p205jack
但是這種方法卻能讓沒有碟煞的車架,可以迅速地安裝上碟煞系統,享受碟煞的確實與安全。如果想要堅固的使用數十年以上,就只能將車子騎去焊接廠商處,拆下輪胎後將轉接板焊接在車架上,這樣就能堅固的長久使用了。
p205jack
目前碟煞卡鉗的固定,卡鉗下方是用用螺絲固定在車架的雨遮蓋螺絲孔。卡鉗上方是用鐵片繞圈在車架前後叉上面,鐵片在長久使用會因下雨生鏽而損壞,應該是最弱的部位。金屬轉接板是 2mm 的鍍鋅鐵板很堅固耐用。
p205jack wrote:
單兵注意:

單兵出任務不如部隊團攻般有大堆頭之人員.裝備之威懾震撼力.
應低調穩當行事,以免遭受狙擊.

p205jack wrote:
處置一: 單兵很無奈的自行車剎車不及,當場撞上去,然後車禍發生。

觀察敵情伺機行動,切莫輕敵誤判形勢.
讓敢死隊與煞星先行衝陣,待危機解除後再動作.(通常10秒過後危機已降至20%)

p205jack wrote:
處置二: 單兵果斷地將剎車鋼線死命拉住,輪胎皮在道路磨破,將車輛煞住。

不只要優化裝備,也必須明白裝備能耐,否則無異以卵擊石.
配備優良裝備後必須熟知裝備之操作且強化戰技.

p205jack wrote:
這種事情,幾乎每天都在我們的道路上發生,

既是上戰場,當然步步為營,戰戰競競,絲毫馬虎不得.

Merry Christmas

p205jack
聖誕快樂。單兵太搞笑了。碟煞公路車也騎約 2週,感覺還不錯。用這種方法,快速的升級碟煞系統。您的公路車是否也該出來見客?上次看到是裝了羊角把,現在做到哪裡了?我都很想將剎車把手改成向平把的2指煞把.
leone823
羊角把那台仍是老樣子,沒有進度.鏈條也還沒帶上,鏈線如何還沒試.Fitting大致是OK.瓶頸在羊角把的剎車整合上.[XD]總的而言,就是懶.[飛踢][欠揍]
目前,想保持這種碟盤前大後小的樣子先騎一陣子,再來評估是否需要再改成前後都是203mm的碟盤。

總結目前的花費成本:

卡鉗 $316   ($158x2)
碟盤 $196   ($ 88x2,160mm) 
碟盤 $356   ($178x2,203mm)
不鏽鋼幅條  $320   ($4x80,302mm)
前花鼓 $188 (36孔)
後花鼓 $128 (36孔)
轉接板 $78  (DIY買的 L型固定板件 2mm厚鍍鋅鐵板 自行裁切外型加工)
前叉  $0   (26吋報廢車拆車零件 )  
鐵片  $0   (報廢電腦機殼)
螺絲  $0   (報廢車零件 )


總結開銷: $1582

為了獲得較佳的碟煞系統,把這台一直放在倉庫的準報廢車翻新再使用,這個費用還可以接受。

年底大清倉,這台車如果沒有改成碟煞系統,大概就被我當報廢車清除掉,成了一堆備份零件,車架就扔給資源回收車去了。今年已清掉4台舊車了,倉庫會比較乾淨些。

這次更改碟煞系統的想法是從上次更改那台dahon老雕更改碟煞,那次是將後碟煞轉接板用螺絲鎖在車架的兩個 後行李架 與 雨遮蓋 螺絲固定孔上面,那種作法與車廠用焊接的方法相比較當然是感覺比較不正式與有點潦草,但您說不堅固耐用嗎? 那台車dahon汽車裝載時還是在使用中,沒甚麼問題。這次還是將卡鉗轉接板的下部用螺絲鎖在車架的 雨遮蓋 螺絲孔上面,卡鉗上部用0.5mm鐵板圈在車架前叉與後叉的鐵架上再用螺絲固定在卡鉗上方,您說它不堅固,會搖會晃嗎?螺絲鎖緊了還點上螺絲固定膠水,這樣卡鉗還會晃嗎?120mm碟盤使用上約2週(200多公里山區自行車道),碟煞功能正常,騎車時碟盤沒有異音摩擦來令片的聲音,這樣應該算是正常。到底堅固是要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堅固的標準呢?或許203mm碟盤騎個一個月後再來看有沒有碟盤異音,還是其它什麼問題吧。
phae4jaz
p205jack 感謝您的關心與建議。個人單車通勤逾二十年,沒發生過什麼車禍,經驗來說是只要路線單純、騎單車遵守規則,多數人其實不會去逼你或佔你便宜導致危險,反而更多的是那種一天到晚考驗單兵能力的[嘆氣]
phae4jaz
反過來說,有些路線比如過橋,就算是騎機車一樣超危險[嘆氣]廢氣問題我是認為無解,尤其是我的工作環境也是很多廢氣,從早到晚騎車跟工作都帶著口罩[囧]
p205jack wrote:
目前,想保持這種碟盤前大後小的樣子先騎一陣子,再來評估是否需要再改成前後都是203mm的碟盤。


不要再加大後輪碟盤了。煞車能發揮制動力的重點還是要回歸輪胎的抓地力,當碟煞的制動力超過抓地力時,按下煞車輪胎只會鎖死打滑,不會有煞車制動的效果。

平地煞車,160的碟盤已經能提供足夠的後輪煞車力道,不用再加大;下坡時煞車,地心引力再加上煞車減速的慣性把騎士重量全往前輪壓,後輪幾乎是空輪會瞬間喪失抓地力,此時再加大後輪的碟盤對於煞車的制動力也沒有意義。我之前曾經把公路車碟盤從前後160、140改成前後都是160,對於增加煞車的效果確實不大,Shimano原廠碟盤前大後小的配置,除了稍微減重外也能適當配合前後煞使用的比例,對單車來說,前輪才是煞車力道的真正來源

至於你擔心前輪煞車過強鎖死會發生危險,那對單車來說並不是主要的危險。像你先前自己貼文提到的,你有一次覺得前輪鎖死快要翻車時,其實只要把身體的重心往後坐,就能把後輪壓回去並不會前空翻。單車跟機車不一樣,重量只有10公斤上下,不像重機甚至可以破百公斤,相較於騎士體重動輒50-90公斤,單車本身能夠產生的慣性力道很低,只要騎士把身體重心往後拉就能壓住。機車會因為前輪鎖死被蓋棉被前空翻,首先是因為機車的碟盤跟來令都大制動力強,要把前輪鎖死比單車那個玩具般的小碟盤和來令容易太多;其次則是因為慣性作用,隨便都幾十上百公斤的車身因為慣性作用往前翻,那個力道不是騎士重心往後拉就能壓得住的,人很容易就會被下面的車子掀翻;但單車不會有這個危險,會翻車主要都還是因為重心移轉錯誤煞車時太過前傾,而不是因為前輪鎖死,這跟騎機車不一樣
phae4jaz
幫補充一下,要習慣煞車之前先把重心往後往下,無論下坡平地都是。就算是平地光是起步快一點、重心往前壓甚至腿還在踩煞住一樣翻車,這是不常發生但的確會有的習慣問題,之前還看過影片連女孩子騎UBIKE都翻出去
phae4jaz
真的緊急的時候反應時間非常短,要靠平常的習慣點滿自己的防禦駕駛並熟練煞停條件,但像雨天就是只能騎慢,照平時的速度煞住也是滑出去
JW75 wrote:
真的緊急的時候反應時間非常短,要靠平常的習慣點滿自己的防禦駕駛並熟練煞停條件,但像雨天就是只能騎慢,照平時的速度煞住也是滑出去


其實像我之前講的,長下坡時安全的姿勢只有一種,就是握下把

請想像騎士的頭、手、屁股跟踏板構成一個菱形,當握上把時這個菱形是直立的,一旦下坡急煞時,這個菱形就很容易因為重心前傾而向前倒翻車。但握下把時這個菱形會往下被壓扁變成橫的,重心自然而然就會被壓低、屁股會被迫往後擠,這時橫的菱形穩固性比直立時強,就不易因為重心前傾而向前倒翻車。

所以遇到緊急的時候,像是路邊有車或動物竄出來,如果是握下把時你不必去想什麼反應時間、防禦駕駛跟熟練煞停條件等問題,你只要本能反應急煞就好;反正你的重心因為姿勢的關係,原本就已經被迫下壓後移了,不易因為突然急煞而過度前傾導致翻車。

但這時如果是握上把的話,按煞車的同時因力矩不夠,原本遇到緊急狀況要控制煞車力道就已經很累很困難了,這時都已經千鈞一髮了,你還得考慮自己的重心會被地心引力跟慣性拉扯往前拋,按煞把時刻意控制力道不能太小力否則煞不住但也不能太大力要避免過度慣性,同時還要記得把身體往後拉壓住後輪,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因為反應不及或不夠熟練緊張出錯,都會讓你前空翻。相較之下,下坡時遇到緊急狀況,握上把的技術要求與操作難度其實是比握下把高出太多的。
phae4jaz
還好那一段小路還有山壁可以扶……[爆]後來就沒有再騎通勤的小徑下班直接去練爬坡了,剛好入冬之後也沒那麼方便。後來外騎也儘量騎Escape,但上次上去土城承天禪寺從好漢坡下來一樣直接下來牽車,太可怕了
phae4jaz
有些坡已經不是車穩不穩、煞車好不好用、技術好不好的問題,根本連下來走都怕沒踩穩會腳滑的地方是不容任何風險的。而我也學到要避免騎小徑去條件明顯不利的地方了(就算有腿力衝上任何坡,但下坡的確對小輪徑不利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