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死--GIANT R800 12/31 剎車雙系統 油壓碟煞+ 原廠 C煞

12/20 機械碟煞 進化 油壓碟煞
12/31 剎車雙系統 油壓碟煞+原廠 C 煞

GIANT R800 一款老掉牙的鋼管公路車,以前只是買來騎一下台中山區的縣道,後來因為每次裝上汽車後 R800車架大不能摺疊感覺很不方便,所以收起來存放了好長一陣子,都只能放在倉庫中生灰塵。

最近某天忽然想到鋼管車改裝 機械碟煞 不知會怎樣 ? 就抱著這個好玩的心態,動手改裝一下。或許不是一個好主意,但是嘗試一下新的想法如何。

老兵不死--GIANT R800 12/31 剎車雙系統 油壓碟煞+ 原廠 C煞

這張是在豐原火車站前的廣場休息時的照片。

老兵不死--GIANT R800 12/31 剎車雙系統 油壓碟煞+ 原廠 C煞

這張是前輪的機械碟煞,使用 120 mm 碟盤,因為前叉開口只有 92mm, 160mm 常規碟盤會去打到前叉,所以只能安裝個較小的碟盤。螺絲固定點下方就鎖在前叉的雨遮蓋鎖孔上面,上方就用一鐵片繞個圓圈鎖緊在前叉上面,沒有焊接。

老兵不死--GIANT R800 12/31 剎車雙系統 油壓碟煞+ 原廠 C煞

這張是後輪的機械碟煞,使用 160 mm 碟盤。後方也是用螺絲鎖緊固定,沒有焊接。

老兵不死--GIANT R800 12/31 剎車雙系統 油壓碟煞+ 原廠 C煞

改裝後當然要試車,第一次測試必點就選在東豐自行車道的石岡旅遊中心,這張圖是在東豐自行車道入口處

老兵不死--GIANT R800 12/31 剎車雙系統 油壓碟煞+ 原廠 C煞

這張圖 入口處往內拍攝的照片

老兵不死--GIANT R800 12/31 剎車雙系統 油壓碟煞+ 原廠 C煞

第二次測試必點就選在后豐自行車道的后里馬場 拍攝地點在 9 號隧道前的舊火車道鐵橋上

老兵不死--GIANT R800 12/31 剎車雙系統 油壓碟煞+ 原廠 C煞

后里馬場到了

老兵不死--GIANT R800 12/31 剎車雙系統 油壓碟煞+ 原廠 C煞

這張圖是 從豐原火車站後轉到東北街後左轉翁社後面臨的第一個陡降坡,看下去有些擔心,坡道很陡,沒有金屬焊接的碟煞轉接板是否可以承受這種剎車壓力,隨時準備跳車。

老兵不死--GIANT R800 12/31 剎車雙系統 油壓碟煞+ 原廠 C煞

這張圖是回程時同樣面臨的陡升坡,下坡時有多擔心,上坡時就有多悔恨,在斜坡底下往上看都可以看到汽車下坡時的底盤,真要命,踩的雙腿快廢掉終於爬上去了。這的斜坡是經常騎車,但是大部分的次數我都是用牽車上去的,感覺騎車太累人了。

機械碟煞 雖然是個好東西,但是用手指的壓力去拉鋼繩夾住碟盤,沒有 C 煞或是 V 煞的槓桿力量,終究是比較費力氣,雖然陡降坡可以很穩定的煞住輪胎,但還是有些累人。

或許 下次再買個油壓碟煞的零件來更換機械碟煞,讓剎車時雙手的壓力可以降低一些。只是有時想想,又不是要去騎長途,也沒有甚麼常下陡坡的機會,機械碟煞堪用就好。
這個坡我硬踩上去過一次但是很累....
之後都用牽的...
p205jack
既然有較省力不會肌肉拉傷的方法-- 牽車上陡坡,幹嘛要硬裝英雄好漢應騎上陡坡呢? 除了試車外,大部分時間我都是下車牽上去。
樓主很有創意。
沒有修改車架的前提下,還能把碟煞給裝上去。
很厲害👍。
樓主前輪裝不下140mm碟片嗎?
現在公路車不都是前後140mm。
反倒是後輪裝上160mm。
樓主前輪裝不下140mm碟片嗎?

網路上賣的碟煞花鼓尺寸就是 100mm 這樣,當我用不銹鋼幅條編好輪框第一安裝上有碟煞孔的車架時,160mm 蝶盤是可以裝上的,但是我將這個編輪組想要安裝上 R800 前叉時,發現會卡住,無法安裝。

經測量前叉開口寬度只有 92mm,而且前叉的構造是上部細小下部逐漸變寬,所以 140mm 的碟盤安裝上去會碰到前叉,再次更換 120mm 碟盤與前叉的距離稍微大一些,為了避免騎車時前叉動態金屬變形,我又在花鼓輪軸碟盤那側再裝上 0.5mm 墊片,將距離再加大一些,目視距離大約有 1 mm 的間隙。

反正做這個機械碟煞安裝只是好玩,所以也沒有什麼限制。 C煞可以用兩塊小橡膠條將公路車煞住,就是因為輪框的直徑 遠大於 碟煞碟盤直徑,在槓桿作用力之下, C煞在天氣好的情況下剎車效果大於機械碟煞。理論上碟盤越大,剎車效果越好,汽車使用的剎車碟盤也是這樣。所以我應該會視現有的後碟盤圓周與後車架空間,盡可能加大碟盤尺寸到 203mm。雖然騎車時的速度不快,但在下陡坡時也有 35km/hr 以上,剎車力道大一些也是安全考量。原車的 C 煞在雨天騎車很弱,讓人一點信心都沒有,更改碟煞應該也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現在公路車不都是前後140mm。

車廠的考量很多,所以 140mm 才是主流。我沒有那個限制,所以 1.更換前叉可以裝上大碟盤 2.前後都加大碟盤。 160mm 碟盤 網路上只賣 88元,做實驗蠻好用的。而且目前所有的碟煞夾具固定都是用螺絲鎖緊固定的狀況,所以我只要再次更換 碟煞轉接板 的尺寸就可以更換更大的碟盤。沒關係,慢慢做,總會找到一個最佳的方法。





將這組碟煞輪框安裝上有碟煞座的車架時,前後都可以安裝上 160mm 的不鏽鋼碟盤。
我覺得挺危險的
看起來就是用綁的跟黏的
我是一個心臟很大的人會亂改車
但你這個還是太誇張了
建議還是找鐵工廠
直接燒跌煞座吧
而沒有治具的前提下
要燒準確,並不簡單
厲害厲害
p205jack wrote:
螺絲固定點下方就鎖在前叉的雨遮蓋鎖孔上面,上方就用一鐵片繞個圓圈鎖緊在前叉上面,沒有焊接。

厲害!

前叉與後上叉管並非規則的管型,以夾式扣環再上螺絲鎖固是可行的.
扣具密合程度與鎖固螺絲防鬆機制做好,雖是實驗性質.
但應付單車的剎車力道是足夠的.

機械碟的制動力也非不堪.(早期的機車碟煞也使用過)
我的登山車也是機械碟煞,使用上並無不足.
(當時油碟已出現,但我仍不信任油封的部份,所以沒吸引到我)

煞把的手感就比照V煞的煞把去選用,我車上的是Avid的兩指煞把.
使用上跟V煞一樣輕手.
但在惡劣環境(雨中.泥濘.河床淺灘)比V夾好用且安心.(不用擔心輪框)
p205jack wrote:
GIANT R800...(恕刪)


樓主你不能開著車把它放到定點拍照

就想證明你用它騎到這些地方過啊???


p205jack
請您見諒,這個是職業病,長久下來的生活工作習慣,發現問題,找出答案,解決問題。措辭或許沒有那們溫柔婉約,還請再次見諒。
RK30
如果是我遇到這種尷尬的誤會,我都會想跟對方舌吻兩分鐘以便化解尷尬
TONY1978 wrote:
但你這個還是太誇張了


從外觀上看起來當然不是製造工廠那種魚鱗焊接的品質,所以會讓人有一種不牢靠的感覺。但實際上,在碟煞夾具上端 的熱熔膠底下,我是用 4mm半圓形鐵塊用鐵鎚敲進轉接板與前,後叉的中間迫緊,熱熔膠黏著只是在防止那片 4mm半圓形鐵塊 的位移與定位,與整個碟煞夾具的固定並沒有關聯。

反正只是好玩實驗性質,不要用製造工廠那種嚴謹的眼光看待。這幾天連續騎這台車也跑了近 200km 的高高低低的地形,沒事的。彎把剎車也很穩定,只是有些手痠而已,跟裝在平把剎車做比較,我還是比較喜歡平把剎車的感覺,平把手抦可以握到把手的下端,剎車效果比較確實。彎把煞手指能握到把手的中端,會有一種力猶未逮的感覺,剎車效果會比較差一些,剎車距離較長一點,需要盡早剎車。


veryjeff wrote:
厲害


這只是一個好玩的實驗,鎖螺絲與 2mm鐵片轉接板的技術工作而已。

leone823 wrote:
油碟已出現,但我仍不信任油封的部份,所以沒吸引到我


汽車的油壓剎車管是鐵管,接頭都是銅頭迫緊,但自行車的剎車油管是 PVC管,接頭 仍是塑化產品,鋁製的油壓釭體,雖然目前市面上看起來好像技術很成熟了,但是洩油,過熱,膨脹 的問題還是依舊存在,產品可靠度與後續維護保養問題,感覺沒有安全保障。

在剎車鋼繩與PVC油管間的選擇,我還是選擇不銹鋼繩。

接下來的目標,我還是會 想 朝著 203mm 剎車碟盤尺寸 前進,畢竟在長距離陡降坡時,瞬間時速會超過 50km/hr 以上,我還是希望能有個大碟盤能將車速降低下來,等到後續的測試實驗完成之後,再去做碟煞轉接板金屬焊接在車架上,這樣的碟煞 可靠度與穩定度 才能獲得保障。 TONY 大 您放心好了,我還是很愛惜生命,不會去做那種拿生命在騎車的人,謝謝關心。
PT hong wrote:
想證明你用它騎到這些地方過啊???


12/7 騎車到 東勢石岡旅遊中心的手機 華為健康 的行車紀錄







12/9 騎車到 后里馬場的手機 華為健康 的行車紀錄







我還沒有流行到 騎個自行車要隨時錄影的地步,有行車紀錄 GPS 軌道應該也就夠了吧。或許外出錄影這也是另一個新的生活模式可以考慮看看。

感謝關心老車翻新的腳步,GIANT R800 是台好車,雖然年代已久,但它適合我的身高,體型,騎在上面覺得很舒服,30~50 公里騎下來,臉不紅氣不喘的,腳也不會痠麻,除了它原廠的剎車在雨天有些不滿意外,其餘感覺良好,所以才會想更改為碟煞系統。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