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死--GIANT R800 12/31 剎車雙系統 油壓碟煞+ 原廠 C煞

今天早上的天氣雖然很冷,但是還好沒有下雨,還是出門騎車運動,順便測試一下改裝203mm碟盤後的剎車穩定性與堅固性如何?

畢竟 卡鉗 217g 就掛在轉接版上距離前叉鋼管約 90度角直線 40mm遠的地方,到東勢自行車道入口處的沿路道路品質也不是很好,坑坑洞洞的與沿路的水溝蓋,卡鉗真的能穩定地鎖在上面嗎?

而且路途中還有一個陡降坡需要大力地握住剎車,當剎車來令片夾住 203mm碟盤時加大的剎車力道會將這個力量透過 2mm厚度的鍍鋅鐵板切割的轉接板強壓到前叉的鋼管上,轉接板使用螺絲來固定卡鉗,轉接板承受得住這個加大的剎車力量嗎? 我不是力學專家無法用數學方法計算出來這個剎車力量多少?只能透過實作轉接板實驗測試是否鎖螺絲這方法可行。

出發



從松竹路口出發沿路騎 火車道路橋下的綠空廊道一路往北,這張照片是在潭子火車站附近休息喝水時拍照,騎車到這裡,身體已經發熱到不行,內衣都濕了,出門前穿的羽絨衣,襯衣,頭套,手套,口罩,全部脫下來較輕鬆。
騎車運動還是不要有電動腐助較好,不然沿路都是上坡,大腿肌肉一酸,一定馬上加油門讓馬達輔助動力減輕肌肉負擔,結果騎越遠越冷,因為身體沒有足夠運動沒有發熱,戶外的冷風一吹就更冷了。



快接近栗林火車站前,有一個小型運動場,在家彎腰修改碟煞好幾天了,腰部有些酸。在這個雙槓器材前,雙手將身體撐高,雙腿往下蹬開 50 下,腰部的痠痛可以緩解一下。



圓環東路的陸橋前拍照一下。檢查一下碟煞系統,一切正常。



豐原火車站到了,這是個休息補給站。



每次面對這個陡降坡,心中還是有著無限多的擔心,都會想著如果能夠依著陸橋底下的火車道修建座鋼橋讓這條路可以平直的到豐原翁社 不知有多好? 但是這次有著 203mm大碟盤的加持,剎車更有信心,我就兩隻手握著剎車,緩慢的降下陡坡。

雖然 JW75 大大教導我下坡要握住下把,勇敢的往下騎,但是我的膽量還沒練好,雙手不自覺地握在上把緩慢的往下移動。坡度陡降的程度用眼睛向下看坡底路面有點可怕。



終於騎到國道4 號陸橋下的東豐自行車道入口處,雖然外面的天氣很冷,但沒想到今天騎車的人很多,本來想騎到后里馬場去,但看到這麼多人,不想人車擠在一起,還是回頭騎回家。

回家的路面在較緩和一些的下坡自行車道上,我將手握住下把,下坡用最高速齒盤往下踩動踏板,車速超過 30km/hr以上,感覺騎自行車也蠻穩定的,人的身體往前趴下角度大時,全車重心降低,騎車車體比較不會偏頗,穩定性增加很多。現在剎車力道變大後,也比較有信心將車速再加快一些,畢竟有狀況時車體煞得住。

今天的測試而言,23.58km 的路程,時間約 130分鐘,爬坡約 128 公尺,鎖螺絲卡鉗的穩定與堅固性獲得實證,沒有什麼問題,我在每個鎖螺絲的地方都有點上螺絲固定膠水 (抗扭力 150kg/cm^2),讓穩定性獲得保障。
203mm 的碟盤可以提高較大的剎車制動力量,比 120mm 碟盤的剎車力量大很多,就像使用雞肋般的輔助把手,手部力量雖小,但透過鋼繩傳達出來的剎車力道卻能快速地將車子煞住,以 $178元 203mm碟盤成本可以獲得這麼大的剎車力道,算是賺到了。
碟煞卡前的安裝位置

為了獲得最佳碟煞效力,我們都會希望碟煞來令片與不鏽鋼碟盤之間的接觸面積最大化,這樣當剎車鋼繩傳來碟煞的要求時,碟煞來令片能最大面積的去壓迫不鏽鋼碟片的表面,得到最大化的剎車效果。

這裡就有個問題:碟盤尺寸 ( 203mm )已經 大於 碟煞卡鉗的最大規格 (180mm)了,如何安裝? 在不動卡鉗的任何規格前 ( 拆開打磨 ) 如何安裝,這就需要非常多次的安裝後拆卸,調整後再安裝拆卸,(如果動用3D電腦繪圖設計就不用這麼麻煩,問題是我又不量產) ,重複這個過程多次後就可以調整到合適的位置。

以下就是目前的合適位置 :



整車的外觀



前碟煞卡鉗 上端 與 碟片的最高突起端 中間的距離非常密合,大約只有 0.5mm



前碟煞卡鉗 下端 與 碟片的最高突起端 中間的距離非常密合,大約有 1 mm



後碟煞卡鉗 上端 與 碟片的最高突起端 中間的距離非常密合,大約有 1 mm



後碟煞卡鉗 下端 與 碟片的最高突起端 中間的距離非常密合,大約有 1 mm

碟煞片與來令片間的平整度調整,可以拿調整工具慢慢來調整,但是這個卡鉗與碟片最高點之間間隙的調整,卻需要您不斷的去調整卡鉗的高低位置去獲得,(如果您買的車架有碟煞座,那是車架工廠必須做的事情),如果弄不好,調整時就會不停的聽到碟片與卡鉗撞擊的摩擦聲音,這就安裝失敗。
JW75 wrote:
長下坡時安全的姿勢只有一種,就是握下把。


phae4jaz wrote:
真的緊急的時候反應時間非常短

感謝兩位大大的經驗傳授,畢竟公路車這種與眾不同的騎車方式,只有瞭接它的正確使用方法才能發揮它的最佳功效出來,如何讓騎乘者全身的肌肉力量都能使用上,才能以最省力與最少功耗去創造最大的效能出來。

感覺好像在看武林秘笈,學習蓋世武功一般。以前從沒想過自行車的速度可以超過 30km/hr 以上,在自行車道上政府的法定車速只有 10km/hr,但是在山區產業道路當您越過高高的陡升坡之後就會面臨長長的陡降坡,怎麼辦? 下自行車 用手牽車 用腳走路 ? 還是使用另一種姿勢來最安全騎車 ? 這是一種必須衡量自行車能耐與自身騎車技術之間的智慧選擇,您會選哪樣 ? 關心您的安全問題。
握手把的姿勢

自從更換成 203mm碟盤之後,我的手掌握剎車把手的姿勢變了,變得我有些認不得自己了。



這個是下把的位置,看到了嗎? 我只有使用 1 支手指勾住剎車把手 ( 1 指神功 ),比我使用 平把 握住剎車把手時還少 1 根手指,沒錯,只需要使用 1 根手指的力量,輕鬆下壓,就可以很快地將快速運動中自行車,穩穩地煞住,比以前 c 煞 或是 120mm 碟盤時還需要 2 根手指去用力握住煞把,才能快速剎車。

我的自行車原來的 c 煞的剎車橡皮來令片一定是太爛了,由於很久都沒更換了,應該是硬化掉了。我看 youtuber 可利呼 的 c 煞效果很棒,但我的 c 煞剎車效果讓我都沒信心。



這張圖是我目前在上把握住剎車的模樣,以前我是手掌 2 根手指直接握住剎車把手的上,中端,費力地握住煞把才能將車煞住。原先的輔助剎車把手,細細的一根鋁質長條,雞肋般的都沒有在使用,不信靠那根細細的竿子可以將車煞住。我試著過使用那根鋁質長條去剎車,自行車是能煞住,但距離有些遠。紅綠燈前我根本不敢使用輔助剎車把手來將車停車。

但是現在更換 203mm 碟盤之後,強大的剎車力道影響之下,我的剎車習慣更改了。手掌輕鬆地握在上把位置,然後手指輕輕的將輔助剎車把手那根細細的鋁質長條往上抬起,快速運動中的自行車就穩穩的煞住停車。不必再像以前那般費力地握住剎車把手。

感覺真好啊,慶信自己在這個年末做了這個更改剎車碟煞的決定,終於將這台車改造成功,可以使用較少的手指力量就可以將車煞住。有時想想還真奇怪,原本這麼難用的剎車模式,以前怎麼使用得下去,早就該改了,才能儘早讓手掌因為剎車產生酸痛的問題早點解決掉。

PS:我沒測試自行車快速運動中緊急握住剎車把手的動作,因為我看過 論壇中別人的經驗,高速運動中緊急握住油壓剎車把手,然後 1.自行車 後輪翹起前空翻 2.自行車的輪胎煞死 ,輪胎外胎橡皮與地面高速磨擦 磨到可看到編織層,或是爆胎。不管甚麼結果,都是要再花錢的結果。我不想再花冤枉錢去更換輪胎,只要日後騎車注意速限,不要騎太快,應該就可以避免緊急剎車造成的傷害。
碟盤異音

早上去豐原火車站騎車運動時,一切都正常,但回程時,隱隱約約聽到一聲聲七七聲,聲音很小,握住剎車把手後,聲音消失,但是沒多久又再響起, 這樣弄了幾次後,放棄了。心裡有個不好的聲音響起,出來江湖混,該來的總會來,躲也躲不掉。

回家後,車子停好,將車子看了半天,沒有螺絲脫落。將前輪抬起,轉動車輪,還是會聽到聲音,還是有很小聲的七七聲音。

1.再拿手電筒點亮檢查碟片與來令片的間隙,碟片在中間。

2.右手握住 碟煞卡鉗 用力搖晃,會有一點間隙。慘了,碟煞異音 應該就在這裡。檢查看哪裡有異常,後來發現卡鉗上部螺絲鎖的 鐵片圈 居然有一點間隙。本來那鐵片圈是很緊迫的,我想可能原因 : 是 更換203mm碟盤後碟煞的壓迫力變得很大,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比後面160mm碟盤的力量更大,所以前叉的鐵片圈在反作用力的拉扯下變大變鬆了,但後面的固定鐵片圈還是很緊迫,沒有變大。

3.將 金屬轉接版 拆卸下來之後,鑽個 6mm 的孔洞,再鎖個鐵片圈來固定轉接板。

4.將 碟煞卡鉗 組裝鎖上去,這下子搖動卡鉗就沒有搖動了。



產生 碟盤異音 的前輪,發出 七七的聲音,判斷應該是碟盤在轉動時摩擦到來令片,因為在整個碟盤的圓圈面積上面,變形的只有很小部分,所以碟盤每轉一圈,那變形的部份去磨擦到來令片所發出的聲音。



檢查碟片,碟片依舊在中間,沒有偏頗掉,那聲音從哪裡來呢?



2mm 金屬轉接板的全形,上面鑽了很多測試孔



在原來的固定鐵片圈下面,再做個鐵片圈專門來固定金屬轉接板



將 碟煞卡鉗 組裝上去,上面變形變大的鐵片圈可以拆掉了。

經過這樣的努力之後,碟盤異音 終於消失了,解決了這個惱人的問題。
終極大魔王---車架焊接轉接板

在歷經了一番奮戰後,雖然在轉接板上安裝上一個固定圈,在靜態測試時可以完美的解決 碟盤異音 的產生,但是動態騎車時怎麼辦? 上一個 固定圈 在歷經約 100km 的騎車後,被沿路碟煞時203mm碟盤產生過大的反作用力將 0.5mm 的固定鐵圈拉長變大,如果這次安裝的這個鐵圈也面臨這樣的情況,我是否每 100km 就要再製作一個鐵圈呢? 這個問題在我腦袋轉了一圈後,果斷地拿起電話打給 台中的 木川熔接所 詢問老闆在店嗎? 騎車去將 2mm 鍍鋅鐵板作的轉接板焊接在車架上。

我是騎車去木川熔接所,去了之後詢問老闆是否可焊接,然後當場將前,後輪 拆下來,剩下車架,扛上焊接大鐵板上去



先焊接前輪轉接板,兩面都焊接,這面焊接完後,車架翻面,再繼續焊接另一面轉接板與車架接縫處。前輪的碟煞力量大,反作用力也大,焊接才是最正確的解決方法。
只有高溫金屬熔接後的金屬固定性,才是真正的牢靠,除非 203mm大碟盤的碟煞的反作用力大於金屬的強韌性,日後金屬疲勞造成金屬焊接處破裂脫落,否則應該是沒問題了。

前輪焊接時,因為轉接板比較大片,並不妨礙焊接,所以我並沒有將碟煞卡鉗拆下來就開始焊接



接下來焊接後輪,後輪是沒有異音產生,但是既然來了焊接所,一併焊接一下,省得哪一天會出問題。後輪比較難焊接,因為旁邊的支架多。

後輪焊接 正面時,碟煞卡鉗並沒有拆下來,直接進行焊接。



後輪雖然比較難焊接,但是一樣轉接板兩面都要焊接,所以車架翻過來,焊接轉接板另一面。因為轉接板比較小片,無法焊接,所以我將碟煞卡鉗拆下來才能開始焊接



焊接完成後的前輪,考慮因為轉接板如果沒有制具固定無法精確焊接在是當的位置,所以我沒有將固定螺絲與固定鐵圈拆下來就進行焊接,焊接完後雖然以沒用,但也懶得再拆下來。



焊接完後的後輪外觀, 我是要求先焊接正面完後,轉接板已經與車架結合後,我再去拆碟煞卡鉗與固定鐵圈,然後再焊接另一面轉接板, 全部焊接完後,固定鐵圈也不必再用了,裝上輪子後才發現忘記拆掉了,先掛在那裡吧。

經由這件事情學到了一件事情: 同一件事情的經驗,並不能套在類似的事情上面。雖然 120mm,160mm 碟盤成功的鎖螺絲,鐵片圈 就可以固定在車架上不會出問題。但是在 203mm 碟盤上面,短期 100km 騎車沒有問題並不代表 100km 以後也沒有問題。雖然都是很小的問題,但一樣是問題,還是要想另一種辦法來解決。

金屬間的焊接作業才能徹底解決不同金屬零附件間的固定問題,畢竟動態使用的交通工具不比靜態模型,會有動態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在在都在考驗我們的觀察力與解決事情的能力。
感謝分享
p205jack
謝謝您的欣賞。
圖窮匕見 ---- 完美進化成 油壓剎車

話說 : 忙完了機械碟煞的進化,碟煞腳座也去做焊接處理了,改善因 203mm大碟盤的反作用力太大造成固定鐵圈變大的問題,那接下來就是最終進化,就是進化成 油壓碟煞,不過我只是先裝來測試一下是否能正常工作,與目前的機械碟煞比較是否有甚麼特別的不同。

其實這樣比較感覺實在沒什麼意義,因為一個是彎把剎車,一個是小燕把剎車,兩個的基本參數不同,所以才說沒什麼好比的,但我就是想玩一下自行車的油壓碟煞是甚麼樣子。如果與機械碟煞差不多,那也再改回去好了,反正機械碟煞成本更低。

購買的油壓碟煞是網路上 TOOPRE 油壓碟煞組 ($599) 一車份前後輪兩組 卡鉗+來令片+油管+山地車煞把,價錢幾乎都快接近機械碟煞了,最基本的油壓碟煞。



這張圖是安裝好的油壓碟煞的全車照片,彎把 更改為 小燕把



龍頭把手與山地車油壓煞把



前輪油壓碟煞組合,碟盤還是 203mm 沒有更改。



後輪油壓碟煞組合,碟盤還是 160mm 沒有更改。

油壓碟煞系統組裝好之後,靜態測試都很正常,剎車效果很好。短暫的室內動態測試,剎車效果還是很棒。等到明日白天再來做長途的動態測試。
油壓碟煞 長距離測試

早上是個很冷的日子,天空陰沉沉的沒有陽光,雖然沒有下雨,但高壓冷風的吹襲下感覺還是很冷,真的不是一個很好的試車天氣。但最主要還是運動,試車只是順便而行。

測試的終點是豐原火車站,從松竹站出發一路北上都是上坡,來回距離 16.87公里,爬坡高度 83 公尺,算是一個緩升坡,回程的時候是一個緩降坡,比較舒服,也可以測試一下油壓碟煞的剎車力道如何?



gps 路線圖



沿路的自行車速度



海拔高度圖



運動詳細資料紀錄



沿路的 頭家厝火車站附近新建的停車場空地



潭子火車站機車停車場空地 喝水休息一下



栗林火車站 停車場空地



終點 豐原火車站 ,自行車背景是 葫蘆樣式的心鎖橋 在豐原火車站還沒改建前,心鎖橋前站與後站間的一座跨越鐵道的陸橋,在陸橋兩旁的鐵絲網護欄上,掛滿了密密麻麻的陳年鎖頭,可能有好幾百公斤,改建後只是掛了幾十個鎖頭點綴一下傳統。



回程時看到自行車道旁的 滑輪遛索,假日就有很多小孩在玩,今天太冷了,沒人



小朋友使用的 盪鞦韆架 ,突然感覺都沒大人用的玩具,大人只能看手機了。

油壓碟煞測試結果 : 整個行程蠻順利的,沒有什麼問題,也有可能還沒出現,畢竟金屬疲勞不是一天兩天就會出現,但現在看起來都很正常。這組油壓碟煞的剎車力道實在說: 感覺沒什麼驚豔的,甚至還比不上較高等級的 V 煞,緊急剎車過程沒有聲音,也沒有翻車的感覺,甚至不會突然停住的感覺,不知道是油壓活塞的剎車壓力太小,還是來令片太爛了,就感覺很平順,但是您說它很爛沒有將車煞住,也沒有,車子煞停的距離還是比原廠舊規格的 C 煞好很多,我是覺得它的剎車效果對得起它的價錢,畢竟 $599 ,這種價錢一車份, 台灣的廠商是做不出來,價位也高出很多,反正我的騎車速度也很慢,就這麼使用吧。

公路車的彎把改成小燕把後,第一個騎車的感覺就是車艙空間變得很窄,非常不習慣這種新的姿勢騎車,原先彎把可以將雙手握在龍頭把手的前方,現在變成在龍頭把手的後方,空間就變窄了。調整了半天才找到可以接受的騎車姿勢。但唯一的好處是握住剎車的感覺比彎把好太多了,感覺就算是在車水馬龍的市區道路也能從容不迫的騎車剎車,這個是彎把的公路車那種窘狀的剎車把手所沒有的。曾經考慮過是否為了安裝這副油壓碟煞的剎車把手,將 彎把 改成 羊角把,或是海鷗把,但那又是另一種在 車艙空間 與 剎車方便性 的新考量了。
剎車把手外翻

今天 12/22 是個陽光普照,氣候溫暖的好日子,除了那高壓冷氣團的強風在吹外,一切都很美好,是個試車的好天氣。今天早上事情比較多,出門時已接近中午,只騎到栗林火車站,但來回也有 12 公里,基本測試也夠。

昨天晚上想了想,那個將彎把改成小燕把之後車艙變小的問題。最後還是沒決定是 羊角把 或是 海鷗把,算了,拿直尺測量一下拆下來的 彎把 與 小燕把 之間,雙手握住的地方,大約只差個 30mm,這麼小的差距,卻搞得我騎車的姿勢很奇怪,心裡有點不舒服。既然,差距不大,那我將 小燕把 往內彎的把手,往外彎轉 180度騎車會如何? 以數學上而言,這種 180 度往外翻轉,已經彌補的拆下 彎把 的距離,只是那副模樣看起來就像 水牛 頭上的雙角,會好操控嗎?



早上就用這種 水牛角 騎上路了,除了外型難看外,操控上感覺不出來有什麼難過的, 因為我大部分時間都是將雙手手掌放在把手上面,不會去死命握住把手,所以內向或外翻,實在沒什麼兩樣。剎車時偶而抓一下把手,角度偏差小,更是沒有什麼感覺不同。最主要的是騎車時身體的姿勢,龍頭把手外翻 180 度之後,多了這 30mm 的空間出來,整個身體姿勢不像昨天那麼緊迫,脊椎骨可以不時的拉直,彎曲,任意隨著地形的變化而不斷的調整,很舒服的姿勢,除了那個看起來有點礙眼的把手外型,哈哈。



中部的天氣很好,拍張 陽光普照 日光曬在鐵馬上的圖片,遠眺 藍天白雲 ,誰會想到這是 寒流來襲 的冷冽冬天呢?



鐵馬 停在 栗林火車站 與 豐原火車站 在路標中間,感受一下空間的不同



今天騎車的速度表



車速 與 高度 圖, 同一個路段的速度表現都差不多。

今天的油壓碟煞表現,雖然不驚艷,但也中規中矩的很正常。在某個 自行車道下緩坡的紅綠燈前,紅燈亮起來,道路兩旁的車輛已經起步,我才發現前方的紅燈,緊急剎車,這次沒有超越白線,但以前C 煞緊急剎車時車子還是超越白線才停住,所以雖然沒有汽車那種油壓碟煞緊急剎車的停頓感覺,但自行車的油壓碟煞還是可以很準確地煞停車輛。
還是昨天剎車時,來令片上的保護層還沒磨掉,所以感覺有點鈍鈍的,模糊的感覺,但今天就覺得剎車表現比昨天良好,不會有突然停住往前翻的感覺,但還是可以短時間停住,也可能身體習過了這種油壓碟煞的剎車效果。也可能我的重心往後,靠體重將車子壓住讓它翻不起來,公路車的車架,騎車的重心會比較往後一些。
p205jack
謝謝您的關心。如果手掌用力握住把手確實會內旋,手掌姿勢會引起手腕痠痛。所以我才會沒有剎車時候將手掌直接貼在把手上面手掌往外翻不要內旋,來避免痠痛的產生,這也是目前還沒有更換把手前的無奈之舉,再次謝謝。
p205jack
如果依照大大多年的騎車經驗來判斷,您會覺得在不想改變山地車油壓剎車把手的情況下,彎把又無法裝上這種把手,那麼那種把手會是比較好的龍頭把手呢? 目前龍頭把手的位置會覺得騎車比較舒適。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