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死--GIANT R800 12/31 剎車雙系統 油壓碟煞+ 原廠 C煞

p205jack wrote:
剎車把手外翻今天 12...(恕刪)


我只是長年單車通勤
但實際上外騎經驗不多
騎過的車種也算少(沒騎過彎把
真正開始重視自己的車車是這一兩年的事
不過之前也曾經為了把手/車種的問題發問過
許多前輩們提出了非常有用的意見與忠告(真心感謝
您可以參考看看:
【組車購車疑問】平把、彎把、羊角把

其中,19樓zakkwang大大有提到『內牛角』的安裝方式
一時猜測可能是能直接改善現況的方式
而在個人騎乘習慣上的考量則需要您判斷了

之前我也到處在找把手
有發現一支很特別的:
一體式龍頭羊角把手 25.4/22.2
不知道合不合用
也許甚至有機會把煞把裝在兩側
但也不清楚還買不買得到
又換龍頭又改油管花費心力也會比較高
不管煞把裝中間還是兩側 都只有一種把位能立刻煞車
這是在安全層級考量上稍微美中不足的(除非還要搞副煞把


其它羊角把的話 可能有機會做得不錯
但款式不少 要花費心思尋找、確認規格
可以稍微挑一下確定能增加前伸量的

我(平把型的)煞把直接裝在兩側羊角
但我用線碟不是油碟
不清楚油管能不能走順
要往前繞一小圈再往回到車架上

您原車的變把似乎是安裝在龍頭中央的豎管兩側 減少了問題
我用的變把是登山車平把指撥型
結果在羊角上又裝牛角 用牛角去裝變把
但是用起來不太好撥 手腕會不舒服QQ 還要找機會調整

自己維護車車總會有惜物善用的心情
希望這些資訊能有所幫助
phae4jaz wrote:
【組車購車疑問】平把、彎把、羊角把


感謝大大的回覆與指導,對於龍頭把手的困擾,我想了想,歸根於一個 貪 字了得,既想要 彎把 的手掌 4 個控制位置,隨時調節身體騎車姿勢,又想要安裝平把車油壓碟煞把手,才會這般糾結。問題簡單化,長途騎彎把,一般路途騎平把,這樣既省事又沒有煩惱。

騎自行車是件既簡單又麻煩的事情,短途或一般街車使用,什麼尺寸,什麼都樣式都嘛可以,只要腳跨得上去,手掌握得住把手,什麼車都可以。但是長途就不一樣,騎車時間一久,身體的肌肉反饋就出現了各種酸痛,只要您的核心肌肉運用不當,甚至可能引起運動傷害,從彎把更換成平把,車艙空間短少了約 30mm,馬上就覺得身體的姿勢不對,很難適應,騎了近 20 公里,連大腿肌肉都會發彎,手掌都有點酸麻。

今天的天氣沒有下雨,只有陰天。用水牛角把手騎車,習慣了就好了,盡量不要去握住龍頭把手,將手掌貼在把手上面騎車就好了,一用力握住就能感受到那手掌內彎的不適。我想有機會應該還會改回彎把,畢竟騎這台車習慣彎把了。油壓碟煞的剎車效果還是正常,雖然這組油壓碟煞的規格是使用 160mm 碟盤,但讓它去抓住 203mm 大碟盤,也沒將卡鉗扯壞掉,可能是我騎車速度太慢了,握住煞把時產生的剎車的制動力還太小,遠低於在它的安全值下,不過地形限制下最快也只能騎出 31km/hr 的車速來測試剎車,沒力氣去騎出更快的速度來剎車,就先這樣子。
彎把 + 油壓碟煞把手

本來這是個不相容的物品,彎把只能使用彎把專用的剎車把手,變速器,油壓碟煞把手只能裝在平把自行車上,如山地車,兒童車,女士用車,,但因為我個人的特殊想法作祟,硬生生地將這兩個不相容的物品硬是組合在一起,如下圖:



一邊是已綁上趁帶,一邊還沒綁趁帶。



兩邊都綁上趁帶,也裝上前面的籃子。 看起來那兩條油管還蠻對稱的,比平把時多出一截要好看多了。



回憶一下之前的彎把剎車



回憶一下之前的平把剎車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 彎把的下把位剎車可以使用 一指神功 就可以將車煞住,但是沒有上把剎車位置,也沒有輔助剎車。我覺得做人不要那麼貪心,什麼都要,那在目前不想再花錢在這台老公路車的情況下,這就是需要取捨的地方,如果明天白日測試後發現有需要上把輔助把手,那在自己做一個好了,反正只需要很少的力氣就可以將奔馳中的自行車煞住,簡單的拉桿裝置就夠了。
p205jack
平把會造成車艙空間縮小,把手寬度太寬 58cm長。羊角把 與 蝴蝶把 可以解決車艙問題,因為手掌位置往前伸出,但剎車把手該怎麼放?而且騎車姿勢跟平把一樣只有 1 種,無法與彎把有 4 種姿勢相比較。
phae4jaz
管徑一樣的羊角把,煞車把手可以跟您現在彎把一樣裝兩邊;羊角把的平把把位雖然也可以再多裝輔煞,但那個把位姿勢就跟您換成平把時一樣使用時車艙很小大概也不太握。簡單說這車架如果彎把裝得好煞把就沒必要改羊角把
油壓剎車把手新舊結合

本來昨天是計畫今天去試車,但是昨晚發現少了剎車把手底座擋在彎把之前,有點擔心雙手因路況手一滑往前划過去,卻沒有基座擋住,感覺很沒有安全感。所以今天就騎另一台車出去。順便比較一下 V 煞 與 目前油壓碟煞的差別。



這台山地車是 v 煞,騎到東勢客家文化園區



來回路程 47.55km



海拔高度差 215 公尺,因地形有陡降坡關係最高速度 37.44 km/hr



下午就找了一組以前拆下的公路車把手,將部分把手拆下後安裝上彎把後,就成這樣子。感覺現在有剎車基座了,比較有安全感,可以去試車。



從上面往下看



整車的後剎車油管拉線就跟舊後剎車鋼繩的位置一樣,只是油管取代鋼繩而已。

V煞 與 油壓碟煞 的剎車比較,其實也什麼好比的, V 煞的橡皮來令片根本無法與 一指神功 的油壓碟煞 做比較, V 煞還要雙手用力抓住剎車把手才能快速剎車,油壓碟煞根本不需要, 一指神功 就可快速剎車,還比甚麼呢?

現在油壓剎車把手 新舊的組合後,感覺越來越像原來的整組剎車把手,只是目前在上把位置要抓住剎車把手是困難的,因為距離太遠了。可能還要想想看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
p205jack wrote:
油壓剎車把手新舊結合...(恕刪)

哈哈哈...
Jack兄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厲害!

我的老鋼管在東勢客家園區.(52-42x14-28五速)

同年環島,在華源海灣.

仍是C夾+副煞把.
最初是電鍍框,但在雨天或經過積水路段時,剎車=10%
15公里時速剎停距離將近10米.換上鋁框後改善很多.

環島時,離開宜蘭走北宜一路都下雨.
從縣界公園往新店下滑那段路壓力很大.
一來擔心煞車;再來怕前行車友等太久.
車很重,再加上下長坡的慣性,雨水一路打在風鏡上.
雖不致心驚膽跳,但也相去不遠.

整段路幾乎都是按副煞把在騎.
碟煞在這種環境下,不管是機械或油壓碟都有其優勢.
當然,明白自身剎車的能耐很重要.
預判路況與控制速度同樣馬虎不得.

晴天,可放膽去跑.
雨天或濕滑路面真不能開玩笑.
sun2323dw
古樸的美
leone823
古樸的重車.[XD]

leone823 wrote:
我的老鋼管在東勢客家園區.(52-42x14-28五速)


不錯,不錯,終於亮相了,環島的英雄,雖然是舊款式,但老而彌堅,仍舊有睥睨群雄的英姿。

我騎電輔車大概有 10 以上年了吧,都快忘了我的腳居然可以再次地騎上 東勢客家文化園區,記得上次用腳騎上來大概是 10 幾年前吧。之後就一直騎電輔車,最近會將這些老骨董從倉庫翻出來整理,也不過是為了冬天中健身使用,騎電輔車真的太頹廢了,身體越騎越差,哪有那種冬天騎自行車騎越遠越冷的道理,所以才會在今年冬天開始用人力騎車。

C煞 或是V 煞 都是一樣,橡皮來令片的氣候堪用度讓人擔憂,只要一場雨,剎車功能就開始破功,所以才會開始去接觸 碟煞,雖然目前使用的碟煞等級不高( 購置成本也不高 ),但碟煞的氣候堪用度比 C & V 煞的剎車效果好太多,值得花錢去更換。

自行車的設定真的依照每個騎乘者的身材需要去量身訂做,與穿衣服一樣。增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壽。在山地車或折疊車上感受不大,但公路車的差距就很大。為了一個把手,忙了一個多月搜尋,最後還是回到彎把。現有原廠的彎把只有 39cm 寬,長久使用手也不會麻掉,但其他的 平把,小燕把,大燕把,騎車時間久都會手掌發麻,酸,神奇吧。所以就只能繼續沿用彎把。但是舊規格要使用新零件,就會水土不服,問題一堆,就只能一邊使用一邊修改了。購買現成的零件也有可能與舊車架不符合,有點麻煩。有時真想再換一台新車算了,省得麻煩,哈哈。
leone823 wrote:
整段路幾乎都是按副煞把在騎.


副煞把確實是個好東西,這樣的機械結構確實成本最低,也能達到對於新手 或是 彎不下腰的人 的幫助很大,但是鬆垮的結構與憋扭的使用手勢,實在不想使用。您看對較新款式的公路車而言,早就拆掉了不用,只有市面上的舊款式公路車結構還有副剎車把手的存在。

公路車是為長途與競速而存在的自行車,它能讓人體肌肉的使用率大增,也能將低長時間騎乘時的疲累感覺,但是對於身體與車架之間的互相依賴關係也較為要求。

公路車的剎車把手形狀與要求,本來就是針對下把手位置設計,所以在下把手是最佳使用位置。上把手位置剎車幾乎是個鱉腳的設計,人類的手指長度與使用習慣而言,好像也沒有這種操作姿勢的工具,所以非議也很多。車廠也只好在有限的空間下搞出個 副把手 與輔助剎車把手,但那個使用姿勢就只有 難用 兩個字形容。

或許在這個領域內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去解決與新設計,針對這個副煞把,如果單純的機械槓桿結構無法解決,或許加入電子元件後,搞個 線傳副剎車結構,或是 NFC副剎車結構,也是個解決方案。畢竟新設計就是為了解決現有已存在的問題,管它怎麼設計只要有用可以解決問題就好。
直接買一隻碟剎鋼管前叉更換便可以, 很便宜.
p205jack
謝謝指教。當初只是想到將幾近報廢的舊款公路車整理一下,所以除了碟煞系統零件購買,其他的就自己處理。而且原廠的前叉規格特殊: 直徑25.4mm 有螺紋,上部長度 130mm.,當時網拍找不到此類零件。
翻轉您的視角 油壓剎車把手翻轉 180 度

昨天將弄好的剎車把手在昨天周日下午去附近重劃區試車後,發現下把位的高度很洽當,握得很舒服。但上把位卻手掌與剎車握把距離太遠,有點摸不到。當然不能正式上路,否則在紅綠燈前會出事。

所以想了想,需要將舊款式的剎車基座與 油壓剎車把手 結合再一起,將這兩個的基座底部鎖得越近越好。甚至為了讓油壓剎車把手可以無限接近舊款式剎車基座,不惜破壞掉舊款式的剎車基座外觀,將油壓剎車把手包進去。原本以為這樣可行,但在實務的加工模擬中,發現加工難度太高,可能需要花費很多工時,果斷放棄。

所以回到原點再次調整油壓碟煞的角度讓手掌可以順利的在上把位 手掌就可以握住剎車把手。就這樣需要再次試車來驗證想法是否正確。



今天的氣候陽光普照,溫度偏冷,有些強風。適合測試車子的剎車表現,在自行車道上順利地到達豐原火車站。



雖然是順利到達豐原火車站。但跟以前原廠的剎車把手一樣。這個角度的油壓剎車把手位置為了迎合上把位,有些偏上面,但那種上面因為角度的關係上把位還是不恰當去握住剎車把手。在下把位感覺距離有些遠,也是不洽當。

雖然上,下把位兩個位置都可以握到油壓剎車把手,但感覺不是很順手,有點回到以前的感覺。上把位因為油壓缸的關係握到剎車把手的感覺更差。需要想一想該怎麼重做了。



這張圖是從上往下拍照的模樣。比上一次的 油壓剎車把手位置高度有往上提升不少,去迎合上把位。本來想這樣修改算是完成了,但是從豐原火車站回程時,剛好遇到了一位也是騎車的老前輩,兩人在自行車道邊騎邊聊天的往台中市區前進,這時上把位剎車不順手的問題再度出現,尤其是這段自行車道紅綠燈超多的,走走停停,讓上把位剎車問題更讓人不舒服。看來要再次修改。

畢竟騎車的樂趣,有時不僅僅是個人的感覺,有時與身邊朋友,夥伴的聊聊天,說笑話,帶來的一種快樂與人際關係。富有競爭與戰鬥氣息的 彎把 下把位 騎車,有時並不適合這種場景,彎把 上把位 與平把 或許會更適合一些。

晚上時想著算了不玩了,找一支可以解決平把造成車艙空間太小的龍頭把手,如 羊角把 或是 海鷗把,看一看網路拍賣的龍頭把手拍賣行情,眼睛看看電腦螢幕的圖像,腦中突然有個靈感,為什麼我不將油壓剎車把手反轉 180 度呢? 那又是什麼感覺? 是否可以解決問題呢? 反轉後就真能解決問題嗎? 修改之後我會得到與失去什麼 ?

想了想,在得到甚麼方面: 我可以得到原先的 上把位 與 平把位 的油壓剎車把手主動權,更好去操控掌握。

會失去甚麼? 我會失去下把位的剎車權利與功能,下把位只剩下 騎車方向控制 與 抽車 的掌控,但是沒有剎車,除非能變魔術,哈哈。



所以,將油壓剎車把手在彎把上翻轉 180 度之後就變成如照片的這副模樣。雖然外觀不難看,靜態測試時實際雙手手掌握住的感覺,雖然剎車把手翻轉 180 度,但是剎車感覺非常良好,與 龍頭把手 是 平把 時的剎車感覺一樣, 在室內短暫的動態測試中,剎車的感覺也與 平把手 類似。這種剎車感覺真好。

或許,等明日白天再來一場實際道路測試,才能知道經過這樣的翻轉 180 度修改後的真實地感受是否可以接受,可以取代掉原廠的剎車模式。
p205jack wrote:
副煞把確實是個好東西,這樣的機械結構確實成本最低,也能達到對於新手 或是 彎不下腰的人 的幫助很大

是.
但騎姿因人而異,各有所求.
長坡抓副煞把剎車未必都是直著身子.
因應重心的移轉鮮少直著身子下坡.(除非速度慢到一個程度)

北宜下坡一路以副煞煞車為的是效率.
身體是弓著,屁股幾乎是在坐墊後.(因為不用踩踏,只需專注著路況與車速)

赤崁頂下坡(往國姓或太平都好)
我會抓下把剎車.(其實是控制速度,真正壓下煞車的機率不高)
也就是常說的"唅"著剎車.

通常,速度在一定的高檔時是靠身體過彎的.
達不到那速度就不必用這方式過彎.
而這控速的關鍵就是下把位的剎車把.(名為剎車,其實減速的成分較高)

抓副煞把剎車通常是直陡坡(不論長短)例如星野坡
我不相信哪個高手可直衝星野坡.
當然,握下把對重心的配置有優勢也穩當.(但手指有時會握到抽筋)
那個坡不可能讓你如赤崁頂那般的行雲流水.
(星野現在跑的人少,水泥路面青苔不少)上回是電輔Cocolo上去.

說說副煞把的握持與操作模式,基本上也是順手與效率的考量.
抓與握
下把剎車是握持;副煞是抓取.意義上相同,但手腕位置不同.(垂直與水平)

在機場拉行李箱,單槓做引體向上,舉重的抓舉…手腕都是水平狀態.
猴子手握香蕉與老鷹抓取獵物.(手握與爪抓的力道不同)啃甘蔗時手腕位置會跟牙口垂直嗎?
武林中有練鷹爪功的,沒聽過猴握功.

p205jack wrote:
公路車是為長途與競速而存在的自行車

長途未必.競速是肯定的.

p205jack wrote:
但是對於身體與車架之間的互相依賴關係也較為要求。

同意.
但其他車種與身體的諧調也是.

p205jack wrote:
公路車的剎車把手形狀與要求,本來就是針對下把手位置設計,所以在下把手是最佳使用位置。

嚴格說,是所有彎把的剎車把都是如此.(或說那煞把的形狀是為彎把而生的)

p205jack wrote:
您看對較新款式的公路車而言,早就拆掉了不用,只有市面上的舊款式公路車結構還有副剎車把手的存在。

新款式的公路車拿掉的不只是副煞把.
油壓碟煞.電變.內走線不也成主流了嗎?
話雖如此
有些人仍是只騎上山,下山仍是保姆車載下來.(下山風險太高,命只有一條)

以我的理解推估
最早是下管變速,再來是龍頭豎管變速(龍頭上把是後期的)
煞變把出現再加多速飛輪問世後,副煞才被拿掉.
競速條件下,多速飛輪綿密的齒比可幫助維持一定的迴轉數.
但須倚靠便捷與穩定的變速方式,煞變把有絕對的優勢.

在拚輸贏的場子裡,只要你稍稍遲緩就被淘汰.
F1的車手曾說過,維持油門是膠著,鬆油門就落後,加油門就失控.(怎麼辦?)
坦白說
單車競速是個風險極高的運動.因為高速跟著而來的就是高風險.

Topgun阿湯哥騎重機在跑道飆速那段是電影效果也是極端的錯誤示範.
哪一個國家的空軍會容許戰機飛行員騎機車?(更何況是重機飆速)
飛行員的身價是高過戰機的.(騎士也高過單車)

所謂的危地不入,不單是指有落石或懸崖.
道路與交通狀況才是重點.避開三寶或讓煞星先行可降低很大程度的危機.
前方機車騎士雙腳懸空騎車或汽車時不時的亮起煞車燈…我都會繃緊神經.
我那台鋼管車上管54.輪組27吋.是不會卡蛋啦!
但我一定會注意重心配重,否則風險很高.

p205jack wrote:
或許在這個領域內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去解決與新設計,針對這個副煞把,如果單純的機械槓桿結構無法解決,或許加入電子元件後,搞個 線傳副剎車結構,或是 NFC副剎車結構,也是個解決方案。

電子化是趨勢,在不得不的情況下仍得接受.
但我仍是機械第一.(物理性)
滾輪滑鼠怠工了,清理一下可應急.光學就沒那麼好伺候.
以前跑沙連巷後沒幾天,碟煞有異樣.結果是碟盤螺絲鬆動.
物理性的結構會有徵兆,電子性或可Program的很難預料.
軍規面臨的是生死勝敗,產業面臨的是量能的延誤,日常面對的是救援的黃金時刻.
況且有時會在鳥不生蛋的地荒,能否脫困也是考量的重點.
全自動,電動之外也別忘了保留一個手動.(備用電力或機械式的應急設備)

單車相當於我的car(腳)暝日都要騎.
而Car(汽車)
自排或有過多的非必要電子元件的會被剔除.
所以是手排老車加減用.單車,當然是越簡單越好.
安全可靠會優先於便利舒適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