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勸退無內胎 (第四度中招 詳見127樓)

TONY1978 wrote:
先說我輪組蠻多的 。(恕刪)

拿給車店用就好啦
花錢省事,沒必要整自己。
攝影愛好者
我沒記錯的話,有一個YOUTUBER說,師傅會拿工具+小板凳給你,然後叫你在旁邊自己清...
發文是拆前輪 剛剛在拆另一輪

真的黏死胎唇 剪開還是扯不下來 一條1000胎報銷了

請問捷安特無內胎有什麼黑科技嗎 死活扯也下不來

最後撬開一小截 整圈立馬就脱唇了


TONY1978 wrote:
發文是拆前輪 剛剛在...(恕刪)

想知道是用那家的補胎液
TONY1978
框胎液捷安特全套
TONY1978 wrote:
發文是拆前輪 剛剛在...(恕刪)


你怎麼把外胎切斷的
TONY1978
尖刀胎壁戳進去 再用鐵皮剪
TONY1978 wrote:
先說我輪組蠻多的 。(恕刪)


騎乘里程夠多的(一年換外胎) 我才推薦用無內胎

因為補胎液乾在外胎上
是清不起來的
如果里程夠多 就沒差反正胎很快就換掉了

而且一年內的補胎液
在框上清起來
還算可以接受
novel71420
請問一下 無內胎 大該可以騎乘多少公里(ginat原廠胎)
攝影愛好者 wrote:
因為補胎液乾在外胎上

乾在外胎上的補胎液並不需要去清啊, 清那個要幹嘛?
不常騎不要用無內胎是對的也是錯的, 放太久不動補胎液可能沉在一處結塊.
但不常騎也可以不要用補胎液, 對無內胎來說, 尤其是新款寬框無勾, 補胎液並不是必要的.
低胎壓並不需要補胎液成就氣密, 等破了再灌也可以.
昨日拆胎拆到懷疑人生 最後分析問題如下

傳統無內胎有兩處卡住框唇(紅色圈)挖胎棒沒有施力點橇胎

加上橡膠浸矽油膨脹 終究卡死外胎

無勾框沒有膨脹卡死問題 只要從藍色箭頭處橇下去 框胎馬上就分家

當然也能用手指擠開



不知道無勾系統是不是無內胎的最終型態

但有勾框的系統 用對胎會卡死 用錯胎會漏氣 肯定有很大問題

2016-2020無內胎應該都是這過渡系統 各位要有心理準備了


ps 一樓發文時候拆胎能順利拆下來 我想主因是補胎液乾涸 橡膠沒有膨脹才拆的下來
JW75 wrote:
非常感謝您的分享。我(恕刪)


這麼有心結當然是選管胎

我必須跟你說 超輕輪子騎起來會爽 但不會比較快

因為平地感覺虛 下坡很沒安全感
TONY1978 wrote:
發文是拆前輪 剛剛在(恕刪)

請問你有試著用手把胎唇往內扳嗎?可能需要費一些力,必需讓一邊的胎唇脫離框溝才有辦法用挖胎棒把外胎挖出來,只要讓胎唇脫離框溝剩下的做法就跟一般open胎換胎一樣了,你把外胎割破反而沒有施力點,當然你想用扯都分不開。
TONY1978
能用方法都用了 割破是最後手段
TONY1978 wrote:
這麼有心結當然是選管(恕刪)


是,T大說的我理解。我今年買車之前也四處上網做過功課,諸多不同單位做出來的實測,一致結果是板輪比輕量低框輪快,即使是爬坡除非真的很陡,否則輕量低框輪其實也沒比板輪快,但平路跟下坡板輪可就快很多。

我的理解是公路車輕不見得比較快,但一定比較好騎,尤其是輪組輕差更多。輕量低框輪雖然騎不快,但起步尤其是爬坡時可以輕踩好帶速,踏板一踩車身立刻滑出去,即使速度較慢但這種體感上乾脆的爽度仍非板輪能取代,板輪即使速度比較快但起步就是會遲滯。反正我也不是選手不必比賽,對自己的腳力也有自知之明,從沒想過要去拼40+公里巡航,對我來說車好騎比速度快重要,因此在買車一開始就捨棄較快的空力車跟板輪,而挑選較輕的傳統車架跟25mm碳纖輪。

不過以管胎而言,經過端午連假考慮,我之後應該還是會維持原預訂換回開口胎輪組,只是會試用乳膠內胎。一是因為反正原本的GP5000已經在那裡,換成管胎就沒用了,一級胎就這樣丟了還是會心疼;二是我買的輪組開口胎跟管胎板其實重量差距還在200G內,說真的開口胎的輪組1225G已經不算重,不像T大挑的輪組應該是板輪所以重量落差特別大;三是管胎似乎快淘汰的技術,之前看可利呼的影片,現在連一級車隊也用開口胎比賽了(但可利呼倒是提出為何選開口棄無內胎的疑問),之後管胎的選擇恐怕會越來越少。但無論如何,還是萬分感謝T大分享這麼多管胎一手使用者的寶貴經驗,協助我能比較清楚做決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