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購輪組篇: 店家 VS 輪組的關聯性??

要買輪組,有兩種方式:

1. 購買成車的時候,輪組已經搭配好。
2. 想升級或是使用其他輪組。

此時會詢問店家的意見:

會有幾個可能性,第一,店家會問你幾個問題:
1. 預算 ?
2. 用途?
3. 進口 &國產?

會根據這些回答來給一個方向或是推薦:

如果是在G排店,未必會推薦 CADEX 或是 SLR系列自家的輪組
如果再M排店,未必會推薦自家搭配的VISION。

選購輪組篇: 店家 VS 輪組的關聯性??


回到一個主觀的問題,店家的要怎麼去推薦你好的輪組,或是一般的輪組??

有預算考量的,剛好有拆車品,店家可能會推薦你這個,這樣做也沒有不對。 因為預算決定一切,店家也會想要幫你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就要看消費者的"拆車品"接受度高不高來看待這一件事情。

沒有預算考量的時候,就要看店家有經銷那些品牌的輪組,最大眾就是: BORA 系列,ZIPP系列為主。當然也可以接受所謂的客定的方式 (就是要問代理商,或是原廠是否有貨或是跟別家店調貨,多種可能性)

當然店家推薦自己主要經銷的輪組,假如是ZIPP,會主推ZIPP。可是又遇到一個問題,如果是G排店是不是會推薦自家的CADEX?? 一般店家不會直接推薦給你,因為萬一你預算不足,講了也是白講,但是如有機會,當然會針對自家的產品為主。

選購輪組篇: 店家 VS 輪組的關聯性??


此時消費者要做足功課,以及對自己預算的考量點還有最終,不要被周圍的車友左右決定自己想要買的輪組。
這有點像是 A 推薦福特 ,B 推薦 三菱 C推薦 TOYOTA類似, D推薦 BMW 等。當然汽車都會提供你試乘,但是試乘的時候很短暫,無法真正了解輪組的性能,表現搭配不同的輪胎去測試等

很多人無法決定自己想要的品牌輪組最好的方法就是

選購輪組篇: 店家 VS 輪組的關聯性??


1. 預約輪組試乘

輪組試乘一次不夠,可以的話要多試不同的路段,距離,氣候等。 然後不能只是一種輪組,要多試不同品牌的輪組: CADEX,ZIPP,MAVIC,REYNOLDS,FULCRUM,ROVAL,BONTRAGER,BORA,DT等,盡可能先拿選擇心中五個品牌,然後想辦法測試。

測試輪組的重點有哪一些:

平路測試:
=============
1. 平路續航力
2. 平路加速反應
3. 平錄制動能力

爬坡測試:
==============
1. 剛性
2. 慣性
3. 側剛性
4.下坡制動能力
5.起步反應

長距離測試:
=============
1. 剛性疲勞
2.高速續航力
3. 低速續航力
4. 制動力

大約可以分成這三個重點:
每家的輪組在剛性表現會有點不同,有的偏軟,偏硬,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腳力為主。

這是針對測試輪組的部分。接著就是看數據的時候

2. 輪組的規格

輪組的規格很重要,可分為:
===============================
1. 框的高度
2. 幅條的編法
3. 幅條的剛性
4. 花鼓
5. 重量
6. 品牌
7. 定價
8.保固

此時大家最在意的是什麼? 1到7的順序,我會這樣排 :
定價=>品牌=>輪組高度

然後會依照這樣的順便做所謂的篩選法。

如果是店家:
它們的篩選方式也會有:

1. 品牌=>價錢=>保固

好的店家會比較客觀,就是不做選擇,就會說無論什麼品牌都好,都很好騎。結論就是會把球丟回去給消費者做決定,這樣沒有什麼好不好,因為如果店家幫你做決定,結果消費者不喜歡,會有爭議。但是如果把這個選擇題丟回去給消費者,任何爭議就沒有,因為是自己選擇,只能怪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
比較有個性的店家,直推薦高檔貨,或是對自己有有利於好處理的輪組,也沒有什麼不好,因為店家針對推薦的輪組熟悉度比較高,跟原廠也比較好,也就是所謂的 "好商量" 好調度,好出保,好做等。

選購輪組篇: 店家 VS 輪組的關聯性??


如果是消費者:
這可分為主觀跟客觀的看法,主觀就是比較有個性,有點非買蘋果手機不可的意思,其他品牌就不考慮,無論是SONY或是SAMSUNG都不考慮的意思。 客觀呢? 就看大家瘋什麼,就選這個。這樣不會踩到地雷,因為既然市佔率最高,選這個不會錯的。 可惜在輪組的市場主觀還是先排第一,因為客觀無法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輪組。

所以如果只能選一組輪組,要怎麼做??

先看好自己的喜好,品牌喜好,預算等,然後經歷過試輪後,做最後一個結論,這樣比較實際一點,因為只看重量,只看高低框,只看品牌,無法給你好的答案,也得不到藥的結果。怎麼說? 假如媒體&店家公認的DURAACE輪是最好的輪組,很多PRO職業等級的都使用它不可,表示真的厲害。老實說,因為PRO的關係,會用更硬的輪組,第一要先照鏡子,我是PRO嗎? 我是業餘選手? 我是休閒騎嗎?? 如果自我催眠我是PRO,自我洗腦,就沒辦法了,自己心中已經有個答案,別人也無法說服你,因為自己說服了自己。

面對現實面,腳力不好可以練,體力不好可以練,速度不好可以練,輪組的選擇買了就不能後悔,因為沒有退貨這種事情存在,所以要給自己一個評估體能的好機會,借了輪組,測試後就知道什麼樣的輪組最適合自己。不是看別人,站在主觀跟客觀的立場下,還是先評估自己的體力,腳力能夠應付這樣的輪組???

利用STRAVA以及車的功率等數據,做一下對比,再來測試心得就可以知道心中的答案,也比較好說服自己對輪組的喜好

我舉例: 怎麼會挑選 VISION METRON 45SL
不是因為看了環法就喜歡而是有幾個創新
1. 輪組的重量
2.花鼓的革命
3. 幅條的調性
4.價錢的合理性

我最不看好的是保固: 因為保固是一種虛幻的,看得到,吃不到,要吃也要懂得吞下去。就是那麼簡單。

選購輪組篇: 店家 VS 輪組的關聯性??

技術層面:

我應該要選擇 OPEN/管胎/無內胎??

其實要看自己的騎乘習慣跟路段來評估自己的喜好

歡迎討論!!!!
店家不就哪個利潤高客訴少就推哪牌?
pc8801
也可能要出清存貨
其實我覺得買輪組是一種信仰啦。畢竟輪組廠牌之間差異(性能+價格)都不大,很多都是買自己喜歡的品牌。輪組等級就自己買自己預算内的。就好像我有的兩位車友,一個就是只買 Campy 的,另一個只買 DT Swiss 的。

説到試輪,至少我自己的群組啦,因爲大家都是碟刹車,大家都是車聚的時候大家都很愿意互相交換騎。頂多就是卡鉗重新調整一下,也不需要花幾分鐘的時間。
あなたが思うより健康です
pc8801
其實就好比我在其他板面說的給你一百萬買整套電腦設備你就變成冠軍選手了嗎?其實就是買爽的,就有人靠著把爽這些當成精神寄託,各人有各人的道.
TONY1978
卡鉗不會調的 半小時可能還搞不定
騎開心就好了

這麼認真是要幹嘛啦
pc8801
就數據流的或者diy成癮症犯了
輪組特性的確是會有差

但其實我覺得...

若你只能買一組輪組

那就照信仰吧

因為差距再大又怎麼樣

會騎出來才是王道


沒有信仰的話
那就原廠輪組撐著先
沒有必要為換而換
新的一年也要繼續騎騎騎
我是認為很棒啊,盡量做科學量化,避免盲目選擇。
樓主的文章專業度都還很不錯,值得大家閱讀;也非常的期待能夠有更多的測試心得與文章,幫助大家做選擇。
會去選擇買輪組只有兩種原因:
1.這樣的輪組不能滿足你
2.輪組壞了

但在店家這部分寫得很精闢:
''好的店家會比較客觀,就是不做選擇,........。結論就是會把球丟回去給消費者做決定,這樣沒有什麼好不好,因為如果店家幫你做決定,結果消費者不喜歡,會有爭議。但是如果把這個選擇題丟回去給消費者,任何爭議就沒有,因為是自己選擇,只能怪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比較有個性的店家,......直推薦高檔貨''
好的店家不是心態客觀 而是他們也沒多懂

其實 我認識大部分的車行老闆都沒在騎車

單車熱過後 很少像喜客會帶隊出去的

老闆能告訴你的資訊僅在維修層面 性能層面搞不好沒消費者專業

假如老闆有騎車 假設他的輪組是slr0 30mm

他也沒辦法給你slr1 42mm的建議

到頭來只有一句話:這輪組客戶都說很好騎 句點

所以 車店建議基本上參考價值低

甚至有很熟的車行老闆直接跟我說:

我跟你你介紹某某輪組 其實都是屁話 因為我根本沒騎過

我只能告訴你哪一牌子保固比較阿莎力
龍貝爾
至少還知道哪個牌子好出保...這也很重要
主要看原廠售後服務吧
輪組這種遇到瑕疵或故障機率
因該是車子裡面最容易發生的
這時候好的廠商保固就很重要了
進口的除非代理商有心要做台灣市場
不然某些品牌 妳輪組一個小零件掛了
等個三個月到半年才有零件修都不是不可能

要讓店家提供試乘輪難度也高
一個輪組幾萬塊 每個框高 碟煞、C夾
不太可能每個都備一組給客人試
除非有辦法跟原廠借試乘輪
或原廠有提供試乘會自己去試而已
不然我看店家備的比較高階的試乘輪 頂多一組最多兩組
不過以現在輪組技術 妳把原本幾千塊練習輪
換成超過2萬以上的輪組 基本上都會有明顯的升級差異
不然那些選手 基本上也是贊助商拿甚麼他就騎甚麼
店家就哪個利潤高就推哪牌!!!!

我之前去看sworks,店家因為沒車架推我買56的,我明明就騎52車架,我馬上就走人了。

再去看trek,他說zipp輪組其實很一般,他只推trek自家輪組和lightweight。

再去另一家他比較推zipp

所以結論呢,老闆只賣利潤好的,睜眼說瞎話一堆,每家的說法都不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