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市區街道,好久不見的大國旗看板佇位街頭,看到大國旗當然要留影。

跟台灣許多鄉鎮一樣屏東市區內到處都有教會,位於建國路的感恩堂外型簡潔,在大樓櫛比鱗次的都會區是少有的建築風格,給人心靈無比自由的感覺。

感恩堂對面就是屏東市著名鶴聲國小,原為空軍子弟學校,創校於民國三十七年,民國五十六年改隸屬屏東縣政府,後為紀念屏東子弟林鶴聲烈士豐功偉業,易名為屏東縣鶴聲國民學校;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易名為屏東縣鶴聲國民小學。

鶴聲國小為了紀念在民國53年10月10日國慶閱兵空中分列式中不幸失事殉職的林鶴聲烈士。林鶴聲烈士出身屏東望族,畢業於省立屏東中學高中部後,考入空軍官校戰鬥科,獲飛行技術第一名畢業,畢業後駕駛各型戰鬥機執行作戰任務有功,由空軍少尉晉升為空軍中尉。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日 ,林鶴聲駕駛F-104戰鬥機進行國慶日閱兵表演,由於當天天候不佳,其僚機機翼撞到中國廣播電台天線,而另一僚機為閃避而與林隊長之長機相撞,當時在台北總統府上空,飛行員只要跳傘就可自己保命,但飛機將落入人群中,到時候死傷人數將不堪設想,林鶴聲為了拯救眾生,自己將飛機控離現場而衝進人煙稀少的山谷,犧牲成仁,這種偉大的慈悲心令人敬佩。因此屏東各界及空軍總部為紀念其偉大成仁之情操,將空軍子弟學校改名為「鶴聲國小」,校內並立有林鶴聲烈士的銅像,以供後人敬仰。

校園內的這尊林鶴聲銅像十分特別,因為這是一尊身穿飛行裝的全身銅像,而不是其他學校的半身軍常服銅像。我兒子剛小學時常告訴我學校有穿飛行衣的銅像,他還常下課跑來瞻仰十分鐘,看來林烈士真的有保佑他,讓他學業精進常考前幾名,將來能不能成為飛行員?就看他有沒有很努力了!

鶴聲國小韻律體操隊正賣力練習,這讓我想起之前很紅的「翻滾吧,男孩」!一樣是對體操有熱情的小朋友,舉手投足間盡是力與美的結合。

公佈欄發現我家小朋友的獎狀,真的不好意思....

鶴聲國小校門前就是台24線起點,台24線西起屏東縣屏東市台3線,計畫路線東至台東縣知本台9線,全長131.215公里,實際通車至霧台鄉阿禮,通車長度為48.563公里。台24線為通往屏東縣三地門鄉與霧台鄉各風景區的主要公路,霧台鄉阿禮至知本路段尚未通車。

民國七十年以後,屏東工商業蓬勃發展,使工業、畜牧廢水、家庭污水均注入萬年溪,受現代文明污染嚴重,水質污黑惡臭,後由屏東縣政府為萬年溪加蓋,第一期工程完成,後續第二期工程進行至一半時,引發民意不同爭議而停工,直到最後縣政府邀集各界研議,決定不再續蓋,但河床已完成墩柱,有待進一步解決。

萬年溪河道旁就是台24線(屏東市稱自由路)是前往長治鄉必經之路更是北上(鹽埔、九如)、南下(麟洛、內埔)重要道路。

屏東市闢建千禧公園時,曾建議以低度開發,保留流經園內萬年溪原貌,將來規劃為親水公園,現在縣政府規劃再度引用武洛溪、番仔寮溪水,經過處理後,引度經崇蘭圳,順永安圳注入萬年溪,以圖恢復萬年溪早期風光美景,讓市民可以更親近萬年溪,使萬年溪風華再現,更加適合人生活的好所在。
將來順利完工後,我一定帶大家好好導覽這媲美韓國清溪川的美麗河流。

舊屏東監獄正拆除中!臺灣屏東監獄於民國42年將監、所分立,始遷至屏東市民生路73號,惟因該址位於屏東市鬧區,占地面積尚不及 三公頃 擴建不易,已不符現代獄政所需,遂於民國77年4月決定另行擇定竹田鄉永豊村。因屏東地檢署於屏東市棒球路既有辦公廳狹小擁擠,故選擇此處建設屏東檢察署新辦公室,預計於民國103年完工。

沿著屏東市自由路走,發現校門整修後的明正國中,想讓子弟進入此明星國中,可要從小學起就將學籍轉至附近,家長處心積慮讓子弟進入「明星國中」當然是有亮眼升學成績。

發現少見的「黑豬肉」攤,黑毛豬因為飼養條件較高,所以在台灣已經不多見,但黑豬肉吃起來肉質較細且脆,並有一股甘甜味,國內對黑豬肉有所偏好,主要是因為「黑毛豬肉好吃」,黒毛豬口感好,包含的營養也比較多,所以比較貴囉!

希望將來我老的時候也能像這廣告一樣,前提該是要一直騎車,就能作到:「身體那健康,幸福很簡單」!
當然也要有一位很愛騎車的太太!(目前看來不太可能)。

歐美老年人大多以騎單車來休閒活動,如果我能一直騎到成為「資深車友」,那時我的單車遊記恐怕不止騎遍台灣,可能還要長征海外.......

長治鄉位於屏東縣東北邊,原來是屬於西拉雅平埔族居住的地方,在南明以後大批軍兵進入定居,由於這批軍人歷經戰火的洗禮,人人都期盼著長治久安的環境來住下,於是稱此聚集地為長治庄。

長治鄉位居於屏東市東方(隔著一條殺蛇溪)約距四公里,東連內埔鄉,南接麟洛鄉,西與屏東市區相鄰,北鄰與鹽埔鄉境之平坦地相連,形成東西長方形,面積四十五平方公里。為屏東市往原住民文化園區,經台24線道路之必經要道。

一路沿大連路直走跨越殺蛇溪後進入長治鄉境,在 1686年,火燒庄《現今之長興村》邱家之祖先邱永鎬先賢來台,頗有商賈之才,是時並無其他同時來台的鄉人一起來濫濫庄【現今萬丹鄉】開墾,僅留在台南盧林三姓行當伙伴,隨同前來屏東籌設分行,就在這時,他發現本鄉一帶土地肥沃,值得開墾居住,於是辭去商行工作,籌得資金回原鄉廣東招集邱、張、羅、黃、廖五姓青年前來香園樹下《現今香楊村》以此為據點,從事開拓本鄉各庄。耕地面積增加後,墾民們手腦並用,善加籌謀灌溉工作。大家以邱先賢為領導中心,同心協力,一家為公盡力是開庄功臣。

火燒庄即今之長興村,「「火燒庄」的由來即上述三位老闆的商行在台南發展一段時間後,忽然想南下屏東來開設分行,於是這三位老闆便拿了一份資金委託邱永鎬前來屏東創辦分行,當時的屏東附近,連同里港、萬丹一帶居民不多,零售商很少,批發業不容易經營,邱永鎬乃將這些情形向老闆報告,建議打消開設分行的構想,不如改為從事墾荒較為理想。
得到同意後,邱永鎬大夥人的開墾事業安頓妥當,又隨即與位於濫濫莊的同鄉聯絡,共同著手開墾長興村附近的地區,當時這批前來開墾的青年大都是單身漢,平常田裡的工作忙的早出晚歸,而出去的時候又常忘了熄滅爐火,所住的農寮常常被燒掉,使原來被命名為長興庄的地名,卻被人譏笑為「火燒莊」。

沿著台24線直騎,路經慈濟屏東分會。

今天剛好有辨活動,慈濟師兄、姐衣著整齊準備開始行善事,將來,當我騎車騎煩了,我也該考慮加入這種社團,為社會盡一份心力。

長治鄉是傳統客、閩聚集之地,雖沒有很多著名景點,卻充滿人文氣息,其中最著名景點首推位於臨近屏東市殺蛇溪旁的六堆烈士祠。

烈士祠又稱古戰場公園,週邊是當年對抗侵台日軍的「火燒庄戰場」,到此無形中就能感受到屬於肅殺的戰場氣息,烈士祠後方牌樓上書「日月同輝」這可是對戰場英雄最大的肯定。

火燒庄戰役紀念碑,碑文上記載在民族保衛聖戰中客家先民為不淪為異族統治,而付出生命慘痛代價的悲苦歷史,雖然砲聲漸遠,昔日在這片戰場上發生過多少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

六堆抗日紀念碑位於古戰場公園最顯眼位置,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四月十七日,馬關條約滿清割讓台灣、澎湖給日本,是時全台憤懣。唐景崧巡撫組台灣共和國,六堆鄉親在邱鳳揚大總理領導下,堅決反對外族入侵,響應一致抗日。
五月下旬,日軍發動登台戰役,全台急速淪陷,公侯將相多數潛避,遺六堆義軍激烈抗日。十月間、日本乃木將軍指揮軍團由枋寮登陸,由桑波田少佐指揮主力攻打六堆並將攻擊軸線指向台南府城,客家義軍於六徑(佳冬)被擊退,,在日軍節節進逼下幾次大小戰役無數,大總理決領軍退守火燒庄(長治鄉長興村)一帶做最後決戰。
十一月火燒庄戰役爆發,血戰數日,六堆義軍男女青年以土槍、大刀對抗日軍火砲、機槍,死傷慘烈,此役為台灣抗日最後一戰。

台、日雙方自佳冬步月樓激戰肇始,因雙方武器與兵力相差懸殊,六堆客家聯軍退守到今天的長治鄉長興村殺蛇溪旁,並把兵力埋伏在殺蛇溪畔茂密竹林內,隔著殺蛇溪向日軍還擊,日軍猛攻不下,憤而放火燒竹林,竹林著火後,蔓延到整個長興村客家庄,讓長興村變為焦土,六堆客家聯軍犧牲甚大。

1895年11月11日,日軍進攻屏東,高屏地區的客家人,為保護辛苦建立的家園不受外力侵害,乃沿習朱一貴事件中的「區域聯防」戰術,動員6支民間武裝抗日部隊,按照地理位置編有先鋒隊、前隊、中隊、後隊、右隊、左隊,合稱「六隊」,目前稱為「六堆地區」,在此全民防衛總動員下,抵抗來犯日軍。
這就是六堆客家「火燒庄」的由來,當年先民厭煩戰亂移居於此就是期許這裡是「長治久安」之地,任誰也沒想到「長治庄」居然成日軍征台戰役最慘烈一役。

古戰場碑文後方就是戰場形勢圖,此役敵我兵力上就是很明顯的劣勢,超過一萬名以上裝備精良日軍對決三千名六堆守軍,這是一場多麼不平等戰役,客家守軍沒有足以抗敵精良裝備,有的只是守土有責及視死如歸的戰場意志。

古戰場的抗日紀念公園,可以看到前監察院長于右任的題字:
氣宇河山壯
名爭日月光
煌煌民族史
照耀火燒庄
簡單扼要的詩句道盡客家先民這段抗日史實。

離開古戰場公園,進入長興村,我在這「動動的醫學」外面想了很久?很難知道這是什麼醫院?

長治鄉長興村永鎬祠為邱氏宗祠,具有宗祠建築特色,祠堂、宗廟等客家傳統建築,通過門樓後即為永鎬祠全貌,造型典雅,四周圍仍有子孫居住於此。

屏東真是處處寶地,連路燈上都有販售「龍穴」的廣告...

台24線小7,南部車友在此往返練車,多以此為中繼站。

台24線崙仔頂著名客家料理專賣店,很久前就經常聽車友說起這家店,雖位於小巷底,而且沒有菜單也沒有任何裝潢的鄉下小吃部,裡面客家菜做的非常好吃!價格也非常低廉。

長治鄉民以客家籍為主占65.43 %,民風淳樸,勤勞節儉,大部份是務農。鄉民有多元的宗教信仰,寺廟或教堂,是居民的精神依託。
德協國小注重客家文化,連校門口都以客家傳統「藍杉」為圖騰。

遠望就是長治繁華村舊名番仔寮,因地名不雅,後改名鳳雅寮,但未沿用之。台灣光復後,番仔寮地闊人多,居民以閩南籍為主,退除役軍人遷來居住者亦不少,村民多以務農為生,以林、吳、蘇、曾、陳、鄔等姓較多。

德協村著名竹葉庄古城樓。(原址已燬於戰火,現狀為複製版)。

雍正八年由清軍一千五百名戍守,營都司署設於下淡水山豬毛隘口(內埔隘寮村附近)。這是朱一貴之亂後,清軍為了堵塞生番與亂黨而設置的。
營盤因位於隘寮谷口附近,時遭洪水沖毀,至卅七任都司陳光輝乃稟請巡撫劉銘傳將下淡水都司營移到長治鄉煙墩腳。

當時下淡水都司營建有南北二營門,大小營房十五間,駐守計五九九名,頭門上設砲台二座,至光緒廿年甲午戰爭,滿清戰敗,翌年訂立馬關條約,台灣割讓與日本。光緒廿一年十月中旬,日軍在枋寮登陸,縣內各義軍,奮起抗敵,十一月,日軍進逼阿猴,而近在咫尺之煙墩腳都司營清兵,早已逃離無蹤。

長治鄉鄰近屏東市,卻比市區有更多豪宅,因為農地便宜且離市區近交通便利,近來有很多「大戶人家」在此買地興建豪宅。

下淡水都司營是清代設於屏東縣內最高軍事指揮營,並築有南北兩城門,遺址在長治鄉德榮村煙墩腳庄之村郊,現已殘破不堪。

長治市區圓環

民國34年台灣光復,長興庄改為長興鄉。民國35年5月行政區調整,改隸屏東市。為冀求『長治久安』之義,同時改名為長治區,所轄有長興、德協、番子寮、麟洛等四大段。民國39年10月行政區復改為屏東縣轄,改稱為『長治鄉』沿用至今。

鄉公所前美麗雞蛋花盛開。

據傳,「客家」是漢族的一支,東漢末年因戰亂而南遷,清朝平定臺灣之後,才逐次渡海來臺定居。客家人世代務農,養成農家勤勞的習慣。在日常生活方面,注重節儉,不求華服美食,一襲唐裝,便是典型的傳統客家服飾。客家人非常勤學,才子輩出,文風鼎盛。
客家是重視子弟讀書風氣的民族,除了晴耕雨讀還不忘在校門口留下「鐘不敲不韻,人不學不精」以提攜後人。

長治鄉行政中心集中,一條街上有鄉公所、衛生所、鄉民代表會、圖書館,附近還有警察局、學校、戶政事務所幾乎所有公職機關一次到位,方便鄉民洽公。

地上放列的可不是生火用的草把,而是婦女生產後必用的草藥?隨著醫學進步,現在已經很少見這種藥草了!

利用早晨時光以不到四小時完成長治單車行,長治鄉真的離屏東市很近!

當然長治轄區還很大,僅以台24線為行進路線,探尋長治鄉諸多歷史景點,長治真是一個特別的地方,雖然在地曾經飽受戰火洗禮,地名裡卻有濃濃祈求和平的意義,「戰爭與和平」在不到三萬人的鄉里中得到實現。
歡迎大家一起來長治騎車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