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訪故鄉屏東各鄉鎮一直是我不變的選擇,去年完成各鄉鎮巡禮,但故鄉容貌與記憶隨時光流逝而變,唯一不變是我騎巡故鄉田野的熱情。

沿著台27線出發,騎抵屏東縣新園鄉。
過了八八快速道路萬丹段,經過這個路牌正式進入新園鄉,開始今日「尋找新樂園」單車之旅。

新園鄉的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說是約二百二十年前,由福建省龍溪縣人黃上房、蕭發現、王非、鄭光殿等四人,率領二十餘人,渡黑水溝定居於新園鄉西北方下淡水溪(高屏溪)邊,開拓荒野成田園,以務農為業,故名之為新園。

二說是開墾初期苦於無水源灌溉,因漢人慣稱水田為「田」,旱田為「園」,故將此地稱之為「新園」,意指新開墾的旱田 。

民國九年(大正九年)日治政府實施街庄制度,將原有九個庄落合併為新園庄。國民政府來台接收,改庄為鄉鎮,故改稱為新園鄉。民國三十八年八月間,崁頂地方人士建議,以東港溪為天然地界將原新園鄉分劃為新園、崁頂二鄉分治。
新園鄉僅存現在所轄瓦?、仙吉、田洋、港墘、內庄、新東、新園、港西、五房、烏龍、興龍、中洲、南龍、鹽埔、共和等十五村。

我單騎從台27線進入新園鄉境,原計畫由屏55縣道騎訪赤山巖,卻意外發現已廢棄的「新園鄉單車道」。

二年前單車活動超夯時,各地紛紛開闢單車道供民眾使用,新園鄉也選定台糖廢棄舊鐵道開闢單車道,計畫以四期施工,逐步從新園村連接到靠海的鹽埔村,形成環鄉觀光單車道。
(攝於二年前舊照)

鄉公所順應潮流配合廢棄舊鐵道完成工程計畫,「新園單車道」從仙公廟啟端逐年編列預算整建,第一期工程花費二百七十萬元,並於二年前完工啟用。
不料啟用後卻嚴重影響附近農民的農業機具進出,加上原有車道被縮減,村民進出不便,多位村長連署要求鄉公所停止闢建單車道,恢復成一般道路,使得單車道完工後爭議不斷。
(攝於二年前舊照)

開闢新園鄉單車道計畫原本要逐年完工,後續的工程未獲上級同意補助經費,使得第一期工程只完成七公里餘就中斷,無法達到原計畫的三十幾公里整體效果,造成前來騎腳踏車的民眾不多,效果大打折。

利用台糖廢鐵道開闢的新園鄉單車道,由於鄉民抗議聲不斷,加上宣傳欠佳,於是新園鄉公所決定廢除單車道,恢復成原來的車道,主因是單車道後續工程無法執行加上使用率太低,才決定廢除。
廢除後的「新園鄉單車道」總長實際約200公尺(紅線部份),創下全國最短的單車道紀錄!

雖然鄉公所力主完工後再評論成效,附近農民反映農田整地時受到樹木阻礙,鄉公所只好決定廢除「新園有氧單車道」,並將樹木移植到別的地方,已完工的輔助設施也一併拆除,準備恢復成一般的道路。
位於大樹舊鐵橋濕地的「高屏溪自行車道」,全長40公里,是全台最長的溪岸型單車道,沿線斜張橋、紅樹林、佛光山等景致盡收眼底。無獨有偶一水之隔的屏東縣也有全國最短的新園鄉單車道(200公尺),過段時日就將整個挖除,相信很多車友沒有來過?

看著即將回復成一般道路的單車道,我不禁在想?台灣還有多少「建而不用」或「設計失當」的單車道?政策與民意總在現實利益下牽扯,無怪乎台灣有那麼多「蚊子館」的浪費工程。
「新園單車道」仍可以騎行單車,新園鄉公所下一步規畫「單車道」將以東港溪和高屏溪現有堤防道路為主,配合河堤風光以符合觀光和休閒雙重用途。

看著美麗的新園鄉間,無言注視原可以漫騎串連各村落的「單車道」胎死民怨中,我收拾難懂的情緒騎上單車,繼續「尋找新樂園」單車之旅。

出發總有方向,先說明今日騎訪新園鄉緣由:
為了推展新園鄉的觀光,新園鄉公所委托郵局印製一批新園十大景觀的小全張郵票,新園鄉最新十大景觀照片由鄉公所職員業餘攝影專家飛刀兄掌鏡,將下列具有代表性景點以專題集中方式行銷新園鄉。
1.新園鄉公所
2.五房堤防
3.新惠宮媽祖廟
4.進德大橋
5.港西賞鳥平台
6.赤山巖
7.五房村公園
8.萬新吊橋
9.鹽埔漁港
10.仙吉基督教會

今日我按圖索冀,以單車騎尋新園鄉十大景點,以「用力騎」觀點介紹陳述我心中的「新」樂「園」。
台27線道旁轉屏55號道,不遠之處就是十大景點之一赤山巖。

穿過蜿蜒產業道路,位於萬丹鄉與新園鄉交界點的赤山巖到了。
新園人把赤山巖簡稱「巖仔」,近年隨著名新園泥火山噴發屢屢登上新聞版面!

赤山巖是屏東平原最早成立的觀音佛堂,位在風光明媚的鯉魚山旁。康熙五十八年「鳳山縣誌」曾記載新園設有一座觀音佛堂,就座落在新園地界的鯉魚山旁,康熙年間某一日夜裡在鯉魚山旁出現佛光普照,墾殖先民到佛光地點跪拜,以求菩薩庇祐,並以草茅蓋了簡單觀音佛堂祈求護佑。
重建赤山巖時為了配合廟名「赤山巖」的意義,設計者把廟門牌樓設計像「赤」字,並將紅色當成底色,取赤字是紅色之意。

早期赤山巖由茅屋搭建,後改「土塊厝」屢屢修建始有今日規模,卻是先民渡海到台的心靈殿堂。移墾先民非常虔誠於清同治年間發起重修,組建廟堂以當所在地名稱赤山巖,為新園鄉與萬丹鄉居民共同信仰中心,廟前設有沿革誌供遊客參考。

新園赤山巖的前殿,是燕尾翹脊南式的廟宇,是標準的台灣民間廟宇設計,奉祀有佛教的釋迦牟尼、觀世音等三寶佛,配神有玉皇上帝和三界公的民間信仰,左右廂房神分別奉祀註生娘娘和福德正神,佛和神明一體是台灣民間信仰的特色。

這裡就是新園鄉十大最新景觀-赤山巖,對照小全張郵票,果然十分具有代表性。

新園鄉為典型農、漁業鄉,農漁畜產品豐富。
主要農作物有香蕉年產4,483公噸、紅豆年產1,272公噸,亦盛產甜瓜、苦瓜及蔬菜類。

烏龍地區(烏龍、興龍、中洲及南龍村)出產的芹菜管,品質超優更是遠近馳名。

新園鄉畜禽產類亦是縣內排行數一數二,豬隻飼養因廢水管制,牧場及總量已萎縮,只剩175 戶,約53,741隻,大型養雞鴨場59戶,飼養量達450,000隻。

赤山巖附近就是著名景點新園泥火山,每次噴發時滾滾的泥漿會發出沸滾的聲音,吸引無數觀光客圍觀奇景,由民宅改建的皇源聖殿剛好位在噴口旁邊,也成參觀泥火山最好位置。

新園泥火山,平常處於休眠狀態,每隔半年至數年便有大規模噴發,每次噴發時場面非常壯觀,除了震耳欲聾的噴發聲及熊熊沖天的火光外,並伴隨有大量的泥漿與天然氣,此起彼落泥漿噴發高度約二公尺左右,就像鍋裡沸騰的熱水般,並發出沸滾聲音,新園人稱之「滾水」(台語),晚上若點上火還會形成「出火」景觀。
這裡就是「泥火山口」了!

泥火山口附近,每次噴發時黑色泥漿佈滿週邊農地,淹沒良田....
噴發點旁剛好是苦瓜園,不定時噴發讓苦瓜園主損失慘重,噴發後苦瓜園就必須休耕,算是天然災害,且泥火山噴出泥流不利農作生長,在台灣被泥火山影響成天然災害只有在屏東吧?

參考照片:泥火山於民國99年淹沒農田及作物照。

可惜呀,來不及長大的紅豆,就這樣報廢了!

(感謝照片由飛刀提供)
離開泥火山,略騎一小段後來到新園鯉魚山。
鯉魚山因形貌如鯉魚,山頂會冒湧湯泉,曾有風水師直言鯉魚山的地理風水位於鯉魚龍穴上,因此有「萬丹新園出皇帝」的傳說故事。
清康熙六一年鯉魚山第一次泥火山爆發,先民認為是鯉魚龍穴的鯉魚精開始造勢,萬丹新園將誕生真命天子。風水師更直言鯉魚山泥火山爆發時,不停滾出泥漿使鯉魚山越來越高,宛如文武百官朝拜的金鑾殿。
「萬丹新園出皇帝」的風水傳說傳進清朝康熙皇帝耳裡,連夜密令重臣委請道行更高深風水大師渡海來台,在鯉魚山作法破壞鯉魚龍穴,從此留下「龍困淺灘」的鄉野傳奇。

鯉魚山風水寶地遭破壞後,鯉魚山泥漿噴出處開始向北移至毗鄰萬丹鄉境內,倒是萬丹鄉一連出了好幾位縣長。新園鄉從此與真命天子無緣,就連選縣長也落得慘敗收場。

鯉魚山這麼美麗且充滿傳奇的寶地,居然有不肖人士在此掩埋有毒廢棄物,縣政府樹起鋼板圍籬努力清運中,果真坐實「龍困淺灘」的傳說。

鯉魚山土壤污染管制區設有地下水監管站,定期檢驗水質變化,以防有毒物質滲入地下水層,危害新園鄉親身體健康。

水源為農業發展之本,位於高屏溪畔的萬丹抽水站由農田水利會興建,為全縣規模最大電力抽水站,雖座落於新園鄉境,因由萬丹工作站管理故命名為萬丹抽水站。

萬丹抽水站於高屏溪設攔河堰,每日抽取大量源水,配合水圳工程將農業用水經主幹水圳和各分幹水圳,流經萬丹、新園兩鄉平原供農業灌溉之用。

遠方就是下一騎訪景點萬新吊橋。
萬新吊橋纜線曲線畢露,對映遠處的天際線,吊橋雄偉的姿態氣象萬千。

萬丹抽水站旁就是萬新吊橋,吊橋全長 130 公尺、寬 1.5 公尺,跨越中港溪大排,使萬丹堤防道路能夠連接到新園的萬丹抽水站、南光寺,讓高屏溪自行車道連接成一線。
為防止發生墜橋意外,鄉公所嚴禁在吊橋上騎自行車,另設計有人行通道,兩旁設有自行車引道,車友可以牽著愛車上橋,在橋上飽覽萬丹抽水站及高屏溪畔風光,景觀優美,成為屏東縣景觀最具特色的自行車道。

推車直上吊橋遠眺對岸景觀,新園鄉得天獨厚,位居高屏溪與東港溪合力沖積之屏東平原西翼農業菁華區,除鯉魚山坵地外,地形一概平坦,東南隔東港溪與崁頂鄉、東港鎮為鄰,西距高屏溪,面對高雄市林園區,北與萬丹鄉毗鄰。

萬新吊橋橋台彩繪高屏溪沿岸地圖,採意象造形搭配鮮紅色系,跳脫傳統吊橋高聳橋台的刻板印象。
這裡就是新園鄉十大最新景觀-萬新吊橋,對照小全張郵票,果然是具地方特色景觀。

時序該是稻作吐穗時期,新園鄉間卻有不少農田選擇休耕,雖然可以領到休耕補助,看到廢作殘綠稻田心裡盡是「穀賤傷農」的無限感傷。

新園鄉親在廢作休耕田地旁種植小規模蘆筍田,自用或採收後到市場現售貼補家用,或於沿海沙地種植蘆筍可年產636公噸,亦盛產甜瓜、苦瓜及蔬菜類。

在產業道路上漫騎,意外發現新園鄉鯉魚山特有「水往上流」奇景。

因產業道路舖設之故,造成路面與溝渠視覺差異效果,雖然水源不多仍可試著將樹葉放置於溝內水面,即可見「逆水上流」奇觀。

一路往田洋村方向騎行,南光寺前的小路右轉直走,就是新園鄉歷史風華磚窯,又稱犁頭碑。新園磚窯最興盛時計有八座,都是取鯉魚山之黏土做磚模現地開燒,品質極高,素有「巖仔磚」之稱。
因開採鯉魚山黏土過量待挖成處處池塘後,磚窯全面關廠而廢棄,只留下傾倒的煙囪及窯洞,讓後人追憶繁華過往。

日治末期日軍為防美軍從高屏溪口登陸,在新園鄉徵用民工於鯉魚山各地據險修築戰地工事。磚窯旁有日軍留下的砲台堡壘,海拔不到四十公尺的鯉魚山在日治時期為戰略要地,碉堡、砲台、指揮所都有,相當有戰地特色。

經過鯉魚山碉堡後抵達新園鄉田洋村,該村面積306公頃,大部份村民以農業為生,農產品有稻米、紅豆、毛豆、苦瓜等。

田洋村舊稱「田洋仔」,最大特色就是處處有寺廟,計有田隆宮、赤山巖、南光寺、東林寺等廟宇,新園鄉堤頂公園單車道也從這裡開始。
由堤防改建單車道非常乾淨,車友從屏東市出發,沿著高屏溪畔一路騎行到東港鎮,沿線參觀赤山巖、鯉魚山、軍事碉堡、萬新吊橋等景點,借道田洋村再騎覽新園鄉各村落,騎車休閒更能對地方產業和觀光發展有正面幫助。

田洋村最負盛名景點就是著名「十二犛頭鏢」。
早年高屏溪氾濫成災,新園地區首當其衝常遭洪水侵襲,庄內長老擺置香案祈求神意降臨,新惠宮媽祖借乩童開口:「要利用花崗岩打造成十二道犛頭鏢來治水患,犛頭鏢要埋在新園鄉最北端,鯉魚山山崗處的高崗亭廟(現為新園鄉田洋村福德祠)前的山腳下」,新園鄉親安置十二道犁頭鏢後,洪水瞬間驟退,河床反而變成為可耕種的旱地。
十二道犛頭鏢符治水威力相當利害,隔岸大樹鄉村落因河川改道遭到水患威脅,玄天上帝指示大樹鄉民,一定要到鯉魚山破解十二犛頭鏢符的威力,村落才會風調雨順。

兩地神明各為庇佑鄉親,互相大鬥法,最後雙方請大崗山超峰寺觀音佛祖出面調解,才化解紛爭。新園媽祖與玄天上帝的鬥法故事,則是神明庇護子民的真實故事,其中蘊含先民披荊斬棘的開拓史,民胞物與的真實情懷讓人感動不已。
鯉魚山堡壘旁百年歷史的十二犁頭鏢,十二塊花崗岩鑲在廟前駁崁上,治水防洪就靠這十二塊花岡石,真是法力無邊,這段神明鬥法的鄉野傳奇充滿人文色彩,代表殷實鄉民祈求風調雨順的心願。

離開田洋十二犁頭鏢往仙隆路直騎,進入新園鄉仙吉村。
外地人通常叫仙吉村,當地人慣稱這裡是新園鄉仙公廟,以廟名代替地名,在台灣是司空見慣的事。
清朝設庄以來庄民聚居仙公廟附近始成村落,以信仰中心「仙公廟庄」代替地名,連日治時期都還沒有「仙吉」的地名。國民政府來台實行農地改革,村里區域重新劃分,曾有縣府大員提議改掉仙公廟地名,畢竟改地名是一件大事,包括路牌,居民的身份資料、門牌號碼都得重新更換,在民意壓力下,新園鄉仙公廟依然得以保存至今。

在醫療不普及的年代女人生孩子可是一件大事,俗語道:「生的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新園鄉仙吉村仙隆路109號這裡是六O年代新園鄉唯一的接生婆舊居,據說曾接生過新園鄉上千小寶寶。
時代真的不一樣,現在生孩子有最好婦科醫(院)師、作月子中心,現在的女人生孩子真的好幸福。

仙吉村面積2.3522平方公里是新園鄉最小的村。在新園鄉問路千萬不要說「仙吉村在那裡?」,要問「仙公廟怎麼走」才能找到仙吉村。
仙吉村最有代表性廟宇仙公廟,外地人常找不到「仙公廟」,因為仙隆路上「仙隆宮」就是「仙公廟」。找到仙公廟卻常發生找不到供奉「呂洞賓」的「仙公廟」,因為仙隆宮主神是「神農大帝」、左邊是「福德正神」、右邊是「註生娘娘」,為什麼在仙公廟找不著呂洞賓?限於版幅,就留由您騎車來時再細究吧…

新園鄉與東港一樣畫歸屏東「海線」,新園鄉民有海口人的熱情與執著,更有作田人內斂沈默性格。新園鄉(海線)長久以來就是「綠大於藍」,民眾服務社在此為鄉民提供服務當然份外吃力。

新園鄉農會位於仙吉村(路)上,以舊農會收糧米倉改建成生鮮超市。

新園鄉可耕地面積約2000公頃,水稻栽培面積達1,328公頃,年產稻穀7,287公噸,為屏東縣稻作大戶,更是屏東平原重要米倉之一。

新園鄉地下水豐沛、水質良好,民國95年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培育推廣良質米與農民契作代表作「金鑽米」更是一舉打響新園鄉知名度。

新園鄉金鑽米以農改場高雄145號為育種,土壤、灌溉水安全檢測合格,採收前用藥安全檢測達安全標準,為確保品質更篩選農戶辦理契作,由農會保價收購。
稻作收割烘乾後低溫冷藏貯存,經加工以電腦篩選成優質白米,於2007年榮獲全國十大經典好米。

新園鄉紅豆栽種面積比不上萬丹鄉,產植紅豆品質卻毫不遜色,新園鄉農會將飽滿鮮豔的新園紅豆與花生、寡糖、薏仁相結合,搖身一變為符合現代人養生概念的『紅豆薏仁湯』,提升農民收益,精心包裝為紅豆薏仁禮盒後,並賜予「新園紅美人」之雅稱,頗受不少女性消費者喜愛。

仙吉路接台27線前,抵達新園鄉基督教長老教會-新園教會
新園教會外觀雄偉奇特,外地人經過很難不對它投以注目禮。

新園鄉基督教長老教會創設於西元1865年,在民智未開的年代裡傳教士宣教非常不昜,屏東平原先民自大陸遠渡來台,為祈渡海平安,墾殖繁盛,大多將公媽或信仰轉移至台灣,對基督教自視為異教,不止接受度不高,更常發生攻擊等行為,新園教會在「焚而不燬」的目標下仍堅持宣教,精神令人感佩。

對照小全張郵票同樣的角度,這裡就是新園鄉十大最新景觀-新園長老教會。
有赤山巖觀音佛祖、媽祖十二犁頭鏢、仙隆宮神農大帝,加上外來基督教,新園鄉果然是神恩護持的風水寶地。

新園先民漂洋過海於淡水溪(高屏溪)為移民的渡船口,因人口集中始成市集,稱為「頂路頭渡」,街市繁榮時有十三家賣布的商店,船家商賈穿梭不絕,非常熱鬧。
清康熙年間,新園劃歸鳳山縣,並為屏東地區最早形成的兩條街之一。當年的屏東市尚未開墾成為街市,仍屬平埔族的阿緱社,清史文獻上記載可知新園街的開埠比屏東市足足早了二十年。

離開繁忙的台27線來到新園鄉新東村。
新東村民大都從事農業,主要農產品有稻米、蘆筍、香蕉、紅豆、毛豆等,少數從事養殖業。

一到新東村口,民國六十六年以宣揚孝道而建的「大象」,是新東村民兒時回憶所在。

新東村雖面積295.93公頃,卻曾經有位「花名滿天下」的花姓村長。

新園鄉新東村前村長名字叫花門,更特別的是,花村長的家族中,還有人叫花園、花籃、花圈、花瓶、花盆和花童的,花家一家人每回報上名字,都讓人覺得新鮮又有趣。
據說花家的祖先來自於廣東汕頭,100多年前遷到屏東新園居住。雖然花村長因車禍亡故未續任村長乙職,只要提到新園鄉新東村,就會想起「花名滿天下」的前村長。

新園新惠宮位於新東村與新園村交界處,為該鄉聚落發祥地及民眾信仰中心,遠在明朝末年先民自大陸遠渡來台,為祈渡海平安,乃至湄洲天后宮,乞求天上聖母神尊護航,獲庇安抵台灣。鄉民感念神威恩惠,於乾隆年間集資擇地建廟,「新惠宮」於焉誕生。

新惠宮前一對石獅守護廟口,踩著彩球英明神武的就是雄獅。

新惠宮媽祖如母親般護衛她的子民。廟門保護二隻小獅子的就是母獅。

新惠宮媽祖廟建造迄今有二百多年歷史,奉祀媽祖及太子爺,香火鼎盛。
走進新惠宮,藻井、交趾陶、剪黏雕飾、木雕、彩繪等美不勝收,台灣寺廟建築藝術的精華都在其中,值得遊客細細鑑賞。

新惠宮建造於新園街中心點,傳統建築認為等級越高的神明才可享正南座的方位,新惠宮正是坐北朝南的方位。
位於平和路與媽祖路交叉口上,廟埕成為鄉親活動廣場,也是廟會活動及臨時戲台搭建的空間。

清乾隆二十一年,王瑛重修鳳山縣誌,記載新園街有座天后宮(即新惠宮),推算該廟歷史與屏東慈鳳宮、萬丹萬惠宮同期。廟門前一對百年石鼓是現存最古老的文物之一,被信眾摸得閃閃發亮,更顯古樸。

新惠宮廟口藻井全都以榫木接合而成,不用鐵釘,層層疊疊,毫無瑕疵的接合工法,令人讚嘆...

新惠宮主脊宏偉,兩端燕尾翹起,整座廟宇有展翼凌空的氣勢,屋頂保留著傳統閩南建築特色的紅瓦交疊,是全臺碩果僅存的寺廟紅瓦屋廟宇,站在媽祖路上回頭看新惠宮,我腳下所站的位置對映藍天白雲,正是新惠宮最美麗的視野。

這裡就是新園鄉十大最新景觀-新惠宮,光看小全張郵票是無法感受新園媽祖神恩氛圍的氣勢,來新園一定要到新惠宮拜拜,不然等於沒來過新園。

新東村位於新園村之東,二村以新惠宮前媽姐路為界區分。
媽姐路旁有一家新園歷史最悠久的中醫診所。

成立於民國五十二年的中醫診所上有黨國元老于右任落款。

新園鄉新園村媽祖路49號,這裡是有嶄新校舍的新園國小。

新園村面積285.07公頃,居民從事農業,主要農產品有稻米、毛豆、香蕉等。

新園鄉毛豆年產1,877公噸,是屏東縣產量第一。

往媽祖路直騎,往五房村(路)前進。
經過舉世聞名製造戶外活動裝備大廠,我知道五房村到了!

看到村口斑駁的村口標示,來到舊稱五房洲的五房村。

我在五房村蜿蜒小巷裡騎行,來到已故台語歌王陳一郎先生故居。
雖然「行船人的愛、阿郎阿郎…」等歌聲不復親耳聽到,故居也已多次昜主,但陳一郎先生海口味十足的台語歌聲及「瑪爾寇陳」爆笑美語卻讓人永遠懷念。

騎上五房堤防,這裡有不一樣的堤防景觀。

簡單的遊樂設施,成為五房村民休閒散步最好去處。

五房村位處新園鄉偏遠地域,公園只有蹺蹺板、座椅、溜滑梯等遊樂設施,阿嬤帶著小孫子到此遊玩,消磨午後時光。

這裡就是新園鄉十大最新景觀之一五房堤防。

莫拉克風災帶來豪雨沖毀雙園大橋,公路總局搭建簡昜道路搶通,並日夜趕工在舊雙園大橋旁蓋起新橋。

新雙園大橋連接高市林園區及新園鄉五房村,新橋的那頭就是林園工業區。

五房村面積410.48公頃,主要農產品有稻米、香蕉、蘆筍、玉米等,少部份居民從事養殖漁業,出產蝦、蟹、鰻魚等。

新園鄉物產豐饒,五房村盛產鰻魚、草蝦、紅蟳、鮪魚等。
養殖戶指揮工人撈捕魚池中台灣鯛。

新園鄉「鰻魚養殖」為鄉內主要養殖主力,年產量高達近百公噸,幼鰻供應中、北部是鰻養殖業者最大供應中心,故新園鄉又號稱「鰻魚之鄉」。

當吊車一袋又一袋吊起高價位台灣鯛時,養殖戶豐收快樂的表情寫在臉上。

完成二線道雙線工程的新雙園大橋依然車水馬龍,莫拉克風災後為解決民眾通勤、就學及就醫必需繞遠路的不便及台17線沿線商家與客運業者的生計,公路總局趕工完成新橋通車,原本實行的接駁任務也順利圓滿完成。

新橋完成主體工程,失去往日風華的舊橋正如火如荼拆除中。
電影「海角七號」男主角阿嘉,騎老爺機車從台北漏夜騎返恒春經過「雙園大橋」那一幕,將永永遠遠遺留在你我生命記憶中。

五房路騎到底,我發現沒有在新園十五村落中的中興社區。經我入內探究,原來這裡是1955年國共內戰時期隨政府來台大陳義胞住居的村落,舊稱為大陳寮,發配農場土地予以耕種,為提醒莫忘「少康中興」大業,將村落改名為中興社區。

民國三十八年台海戰雲密佈,政府對大陳同胞的輔導措施很多方面都無法兼顧,大陳同胞本身以打漁為主業,種田就是很大挑戰,為了養家活口,大部份的大陳同胞都再次離鄉背景,離開新居到外地去工作、跑船,留下台灣各個荒涼的「大陳新村」。

中興社區有整齊街道,村中心廣場還有座永懷領袖的紀念公園。

「反攻大陸 拯救同胞」是那個遙遠的年代,分散全台三十六個大陳新村及二萬六千名大陳義胞遙不可及的期待。

因為中興社區只有幾條巷弄,可能人數過少,故不足以成為一村,於是鄉公所將社區劃歸五房村。

中興社區旁就是五房村公園,我在此留下騎訪足跡。

這裡就是新園鄉十大最新景觀-五房村公園,對照小全張郵票,找到同樣路燈與角度,鄉公所利用畸零地建成社區小公園,果然十分具有巧思。

往南下騎行鹽洲路,路經鹽洲國小,一舉騎抵新園鄉最偏遠的鹽埔漁港。

鹽洲路上發現饒富趣味的賭神檳榔攤。

鹽埔村鹽洲路,東津紫竹林慈性佛堂。

紫竹林慈性佛堂有座高達十層高的觀音大士像,佛堂內部有座美麗的紫竹林。

鹽埔村舊稱鹽埔仔,居民大部份從事養殖漁業及近海捕魚,主要漁產品有螃蟹、蝦類、虱目魚、鰻魚等。

鹽洲路騎行到底就是新園鄉與東港鎮交界的進德大橋。
過了進德大橋就是東港,一股思念之情在心底泛開,複雜的情緒讓我望之怯步。

共和村面積319.41公頃,居民大部份從事養殖漁業及近海捕魚,主要漁產品有螃蟹、蝦類、虱目魚、鰻魚等。

新園鄉南方有廣大沙洲濱臨臺灣海峽,並有一座二級漁港「鹽埔漁港」。

早期鹽埔漁港比東港還負盛名,漁民作業收成也極為豐富,因港口淤沙逐漸沒落。近年來屏東縣政府疏濬航道,成立鹽埔漁港特定區,經過多年努力,共和、鹽埔二村漸漸呈現繁榮景象。

鹽埔漁港位於東港溪出海口右岸,隔350公尺寬之東港溪與東港漁港相望,擁有三公尺水深碼頭1644公尺,船隻泊地11.6公頃,為東港漁港外水域設施最完備之近海漁港。

由於東港鎮漁業急速發展,東港漁港泊地已非常擁擠,當颱風來襲漁船入港避風更是船位難求,故鹽埔漁港不僅可紓解東港漁船擁擠情形,並將與東港一併成為台灣南部漁業重鎮。
這裡就是新園鄉十大最新景觀-鹽埔漁港,對照小全張郵票,可惜找不到同一艘漁船入鏡。

沒有做足心理準備,我不敢隨意騎越進德大橋前進東港鎮,只能遠遠在鹽埔漁港船舶修理廠遠觀進德大橋。
東港鎮與新園鄉鹽埔村之間東港溪,日治時代交通建設不甚發達。當時一位東港地區販賣竹子生意的商人,名叫楊進德先生,以竹子構築一條竹子橋,供兩地民眾行走,成為該兩地區聯絡的重要橋樑。後來楊進德先生當選縣議員,向縣政府極力爭取經費,興建一條行人及機車行走之水泥便橋,當時命名為港新橋。
後來楊進德先生去世,為紀念楊議員之熱心公益,經東港鎮民代表提案並獲得新園鄉民代表會同意後,改名為進德大橋。民國83年時,經地方民意代表爭取改建為四線道橋樑,為具地標功能並配合大鵬灣風景特區之開發,故規劃引進西班牙同類型之提籃式鋼拱橋,以促進地方觀光事業發展。

共和村有多家臨港船舶修理廠,漁船歲修或是準備遠洋捕撈前船東安排入港上架保養。

現代遠洋漁船為減少油料支出船身大多使用玻璃纖維,特別是遠洋作業出發前必須進港保養,台灣漁船修理技術舉世聞名,到了國外船破了,引擎壞了開不回來,船東的代誌就大條呀!

台灣遠洋漁業技術舉世知曉,現代年輕人大多不願從事漁撈業,外籍漁工適時填補人力空隙。

鹽埔漁港船舶修理廠也是外籍勞工默默付出汗水,畢竟滿天纖維綿十分剌鼻,台灣人願意從事相關工作也少的可憐。

前方就是新園鄉十大最新景觀-進德大橋,對照小全張郵票,我遠遠靜靜看著東港小鎮就是一種無言的幸福。

日前南瑪都颱風過境,帶給東港、鹽埔漁港大量漂流木和垃圾,鹽埔漁港十多艘漁船出港時螺旋槳打到漂流木,甚至於造成螺旋槳受損,漁民罵聲連連。

船舶修理廠的待修遠洋漁船完修後,船東會挑個良時吉日舉行下水典禮,利用滑軌將船送還大海,雖比不上新船那樣張燈結彩也是順風滿載的期待。

漁船入港維修,漁網交由婦女修補,鹽埔、共和二村都是典型純樸的漁村生活。

離開鹽埔、共和二村,從屏60號鄉道轉至南龍村。

過台17線南龍橋後就騎抵新園鄉南龍村。

台27線進入東港前小村落就是舊名後埔仔的南龍村。

新園烏龍地區泛指烏龍、興龍、中洲、南龍四村,客運公司如何區劃分四村密集的牌站?
為便於烏龍地區鄉親等車購票,客運公司乾脆將烏龍區分成上、中、下烏龍。

南龍村面積163.23公頃,主要農產品有稻米、香蕉、蔬菜,南龍村盛產芹菜管遠近馳名暢銷全台各地。

烏龍地區(烏龍、興龍、中洲、南龍四村)在民國六、七十年代為台灣地區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

舊名中洲仔的中洲村面積233.40公頃,主要農產品有稻米、香蕉、蔬菜等,洲安宮為中洲村信仰中心。因烏龍、興龍、中洲、南龍四村都屬小村落,是由烏龍村劃分而出,若非本地人恐怕很難知道自己身在何村?

村里重疊的實例有興龍村辦公處位在中洲村、港西村辦公處位在中洲村,烏龍國小設在南龍村。為統一行政區域提供鄉民廣大活動空間,鄉公所在興龍村開設聯合活動中心,方便鄉民連絡情感,也省了村民活動中心過多的浪費。

聯合活動中心附設烏龍書院,方便鄰近學校小朋友課後學習。

烏龍書院對面就是烏龍國民小學,新園鄉計有新園國民小學、瓦瑤國民小學、港西國民小學、鹽洲國民小學、仙吉國民小學,六所國民小學。
烏龍國小可一點也不烏龍,鄉下的小學校創校以來培育出一堆博士碩士,烏龍村地靈人傑並不因為村名叫「烏龍」受到影響,看來烏龍村的確一點兒也不烏龍。

烏龍村、興龍村舊名統稱烏龍庄,說起地名由來可真是很烏龍,容我後文細述。

新園鄉因烏龍地區人數過多,地、戶政事務所再劃分為烏龍、興龍兩村。
興龍村村面積218.39公頃,主要農產品有稻米、香蕉、蔬菜等。
烏龍村位置北接港西村,東隔東港溪與崁頂鄉相望,南、西部鄰興龍村。
村內還有個遊客必到景點-烏龍百年古井。

烏龍村位於新園鄉東南部,清代屬新園里烏龍庄轄區。日治初期由阿猴廳東港支廳烏龍庄設烏龍警察官吏派出所管轄,光復後改稱烏龍派出所。

常看卡通的車友對日製卡通「烏龍派出所」應該不陌生,新園鄉烏龍村以前真的就有烏龍派出所,現已經改名為興龍派出所。

來到興龍派出所千萬不要大叫:「兩津戡吉或是大原所長在嗎」?
當然更不會有中川或是麗子,如果不死心保証會被員警被趕出去!

興龍派出所內設烏龍鐵馬驛站,這是當地民意代表為滿足遊客到訪派出所而設的相關設施,用意在避免車友打擾員警值勤。
直到現在仍有不少愛看卡通「烏龍派出所」的外地遊客南下旅遊時,千忙萬忙也要抽空到新園鄉拜訪烏龍村,探望一下曾經真實存在的「烏龍派出所」。

興龍派出所不止有鐵馬驛站,連水災必備的膠茷都準備好了。

據說以前叫「烏龍派出所」時破案率很低,為提振員警士氣,縣警局長官下令將「烏龍派出所」改名為「興龍派出所」。改名後,果然員警們開始破案如神,再也不擺烏龍了。
外地遊客到訪後第一印象是「烏龍派出所」外觀完全不像「龜有公園前派出所」那麼簡陋,倒是非常大氣豪華。
曾有遊客問員警說「請問你們現在還會擺烏龍嗎?」。
員警總是氣急的回應說:「我們一點也不烏龍,現在可是興龍(隆)得很」。

不死心的遊客還追問:「到底有沒有可以見證曾經「烏龍」的標語或紀錄呢?」
值班台員警很熟練的把遊客帶到派出所角落牆邊,大氣翻開一扇拉門,很烏龍的說,什麼都沒有了,就剩這塊牌子了。

離開興龍派出所,在興龍村裡漫騎找尋百年古井。

終於在不起眼的古厝角落發現百年古井,為安全起眼烏龍百年古井以牛車輪封起來以免遊客意外發生。

東隆宮是東港代名詞,「第二東隆宮」卻在烏龍村,雖然規模小了點,也是很好的宣傳。
我一直努力找尋烏龍大聖公媽廟在那裡?

烏龍村內,很多古厝都改建成樓房,還有少數三合院。

還有年代更久遠的「竹編屋」,這恐怕是「土塊厝」以外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房子了。

仔細一看,真的是以竹片編織而成的房子也,還有住人哦,真讓我眼界大開。

就在保安宮廣澤尊王前,我終於找到非常有意思的烏龍大聖公媽廟。

大聖公媽廟位於烏龍村,是一間非常特殊的廟宇,雖然建築規模不大,它卻是全台唯一隨時能被信徒移動神像的廟宇。
百八番烏龍大聖公媽廟是烏龍最早奠基的神明,神明繞境時一定得先到該廟參拜。

天氣真的很熱,廟門前有專為老人家休閒下棋竹桌椅,正好可以讓我休息。
大聖公媽廟供奉當年渡海來新園開拓的一對無後夫妻,由於夫妻二人生前將開墾的土地分給後來者耕作,那些受惠者憫其無後祭拜,為感懷恩澤共同雕塑神像奉祀。

因為無後夫妻二人感情非常融洽,後人為其立廟後遇到夫妻失和,先生有外遇,太太只要一清早到廟裡將兩尊神像移成相背而坐,先生就會回心轉意,重回太太身邊,據說大聖公媽非常靈驗,真是所謂心誠則靈。
平時我是不拍神像的,為了寫遊記需要我先祈求大聖公媽同意我入內拍攝。

大聖公媽廟是一家相當特殊的廟宇,大家都知道大聖公媽對於婚姻事相當靈驗,經常有外地人到廟裡求神問卜。為服務廣大信眾,大聖公媽廟每天24小時不關廟門,信眾隨時可以前來,祈求的事項自行擲筊決定。

大聖公媽廟最特殊的是神像可以移動,與一般廟宇不能隨意移動神像不同,白天有廟公協助,晚上就由信眾自行動手,因此有些怕家醜外揚的人,常常利用清晨或深夜的時候到廟裡拜拜,並且自由移動神像,力挽岌岌可危的婚姻。

信眾把神像移動背對背是發生外遇事件,若做妻子的希望丈夫回心轉意,將「小三」和丈夫的曖昧情事向大聖公媽稟報後,轉動神像背對背代表人妻力退「小三」的決心,確保老公永遠感情不變。
犀利人妻中有句經典台詞:「能保護老公,打敗小三,才是好人妻」,說的一點也沒錯。

信眾常因夫妻失和事故到廟裡來祈求,報載看到先生或太太到廟裡祈求神明幫忙,希望讓夫妻和好,先寫完稟文後,擲筊三次獲得大聖公媽同意後,就能夠動手將大聖公媽夫妻兩人的神像移動成面對面,籍助神力尋回夫妻的恩愛。

報載住在潮州鎮從事鐵門窗行業的「阿明」,因為工作認真忽略了年輕妻子,老婆負氣離家出走,「阿明」祈求大聖公媽後,不但很快找到妻子行蹤,也挽回妻子的心,「阿明」為感謝大聖公媽神恩主動協助廟裡建造不鏽鋼欄杆等工作。

我跟太太相識二十五年了,我高三,她高一我們就認定彼此感情歸依。走過十四年婚姻路,雖然太太不騎單車,也從不看我寫的遊記,我們的感情在吵吵鬧鬧中加溫甚篤,在大聖公媽面前我願生生世世愛她、忠於家庭及國家,為恐口說無憑,特以此照為証。

大聖公媽移位停留的時間要多久?並沒有一定時間,只要認真祈求後移動神像就算數,如果有二位以上擲筊獲同意移動神像,廟公會在第一個信徒移動後停留一下子,再移回原位,接著再幫第下一位移動神像,由於有不少信徒都選擇在晚上或一大清早移動神像,因此廟公每天在早上參拜時就會將神像歸位。
犀利人妻中有句經典台詞:「人妻最怕撞鬼、撞車、撞小三」,夫妻之間只要用心經營婚姻,多關心另一半感受與立場,莫忘當初熱情追求真愛的初衷。若不能真誠相待「小三、第三者」就會隨時界入您的婚姻,摧毀您得之不昜的家庭。
當完成信眾成功挽回婚姻後,別忘了買些胭脂水粉來還願,確保您的婚姻海枯石爛至死不渝。

離開大聖公媽廟重回台27線,這裡是烏龍村,與興龍村分割後面積只剩173.60公頃,媽祖廟(龍聖宮)廟宇輝煌莊嚴,是村民信仰中心。

新園鄉農會於民國90年9月14日將信用部及烏龍、鹽埔、新園等分部強制讓與台灣銀行。

令人錯諤,且莞爾一笑的台灣銀行烏龍辦事處。

烏龍國小、烏龍辦事處,上烏龍、烏龍候車亭、烏龍車體。
位於屏東縣的烏龍村,舉目所見都是烏龍。


據說就連烏龍村名的由來,居然也很烏龍。
最早來烏龍庄開發者為王姓宗族,地名命名為王庄,國民政府來台後統一改正地名,因登記作業地政人員不諳台語,錯將王庄諧音聽成烏龍庄,因此造成烏龍村永遠的宿命。
真的很離譜,那位耳背的地政人員會錯把「王庄」的台語聽成了國語「烏龍庄」?
其實「烏龍村」地名,村民早已習慣,甚至根本沒有人希望改掉村子的名字。

上烏龍屬龍頭,故街名為龍頭路。

龍聖宮有著雄偉廟口牌樓。

龍聖宮雄偉豪華,門口一對大石獅讓人驚奇不已。

在飛刀提供的新園十大景點眾多選項中,龍聖宮因沒獲鄉長首肯而成遺珠之憾。

(照片由飛刀提供)
重回台27線,本屆縣長選舉新園人與縣長寶座擦肩而過,路旁高五層樓的豪宅差點成為「屏東縣長官邸」。

我還差二個景點就能完成「新園十大景點」單車之旅。
台27線在往港東村的路口左轉,這裡有個非看不可的景點。

騎上這個好大的坡,這座嶄新剛通車的橋位於新園鄉港西村。

舊名港仔墘的港墘村面積117.28公頃,與崁頂鄉港東村相鄰東港溪。港墘村內環境整潔美觀,是新園鄉示範農村,農產品有稻米、紅豆、毛豆等。

為串連新園鄉與崁頂鄉便利村民出入,縣政府興建龍港大橋(遠方藍色煙囪為崁頂鄉焚化爐)。

龍港大橋剛完工時橋面護欄因設計有點怪(像墓碑),路燈造型像眼鏡蛇也讓二地鄉民反感而議論紛紛。

大橋的建設為便於民眾通行,設計美感屬個人觀感,若加入個人政治觀點或是惡意文字就讓人很生氣了!

收拾破壞環境的氣憤心情,沿著堤岸道路往下一個景點前進。

港西村面積274.04公頃,居民從事農業,主要農產品有稻米、毛豆等。

港西村傳統牛車照。

傳統牛車、老農,訴說不盡的是農村人力老化及年輕人遠離農村的無奈。

(照片由飛刀提供)
新園大排為東港溪支流排水幹線,承受新園鄉及萬丹鄉之民生污水與事業廢水至新園鄉港西村與東港溪主流匯合後於東港進德大橋下方出海。

因自來水公司於港西取水站設置水壩擋水,造成新園大排港西段淤塞嚴重,水質因無法流動造成污泥淤積厭氧發酵而嚴重污染,起風時臭味一股腦灌進港西村,讓村民屢次向環保局陳情舉報。

不止港西取水站擋水壩淤塞東港溪,上游河段畜牧廢水排放造成水質優氧,造成布袋蓮滋生,大雨過後布袋蓮與垃圾沖流到鹽埔漁港,致使港區漁船推進器受損。

經過港西橋,我要找尋下一個新園十大景點,只剩二個了,用力騎,加油。

騎上新園臨東港溪堤岸道路,林蔭成片視野良好,微風吹來真的很舒暢。

鄉公所將堤岸道路大塊空地改設成港西賞鳥平台,加上簡要的說明圖板,平台就是生態教育最好的教室。

這裡就是新園鄉十大最新景觀-港西賞鳥平台。對照小全張郵票,說句真心話,新園十大最新景觀,我最喜歡這裡。

看著蔚藍白雲交佈的天空,遠方的北大武山系,當年先人蓽路藍縷開墾山林,我何其有幸能夠衣食無缺的隨意來趟單車小旅行。
騎歷了新園鄉一整天,在那麼美的地方暫留,這裡無疑的,就是我騎尋已久的「新樂園」。

輕騎看完九個新園鄉十大景點,只剩一個最容昜到達的景點。

新園內庄村位於台27線旁,舊稱內莊村,面積119.02公頃,村民除務農外,少部份從事養殖漁業。
平凡的內庄村卻住著一位成就此文的大人物,新園鄉最新十大景觀小全張攝影師飛刀兄就住在這條巷子裡。

屏東縣有不少四線道筆直的道路,速限太低,十分不合理。
台廿七線內庄路段,北上路段速限五十公里,前後路段限速七十公里,為舉發超速車輛在分隔島新設固定式測速照相設備,鄉民開車至此急遽減速,更容昜發生意外事故。

內庄北上路段速限五十公里,換到南下路段卻是七十公里,同樣一條四線道南北限速差二十公里,內庄村民發現速差很大,常常被「照相」,也向警方要求將北上速限提升。
在尚未修正速限時,還是請依速限開車,畢竟十次車禍九次快,開車與騎車一樣,減速慢行才有足夠時間反應。

新園瓦瑤村是騎歷新園十五村落最後一個。
瓦*國小那個*字要透過電腦造字才打的出來,在這裡打不出來,就用瓦「瑤」村代替。

瓦瑤村舊名瓦瑤仔,面積225.85公頃,居民大部份以務農為主,農產品有稻米、紅豆、甜瓜(美濃瓜)等,村民生活樸素。

請注意,是瓦瑤仔(不是瓦窯子,瓦窯子是台中潭子一帶的舊地名)。
後大厝社區屬瓦瑤村境,就跟五房中興社區一樣,因人數太少故劃歸瓦瑤村。

新園鄉瓦瑤村,附近並沒有磚瓦廠,地名由來應該是距離鯉魚山泥火山不遠,可能與田洋仔一帶興盛的製磚廠有關。
遠方的天空下雨了,我得趕赴最後一個景點。

我的「尋找新樂園單車之旅」最後一個景觀(點)就是新園鄉公所。

鄉公所對面就是仙吉國小。

這裡就是新園鄉十大最新景觀最容昜到達的景點-新園鄉公所。
十大最新景觀小全張郵票攝影師飛刀兄就在三樓農業課上班,說句真心話,沒有他的照片,我不會成就此行。
謝謝你,飛刀!

離開新園鄉心裡充滿感動,新園豐富的產業、地理環境、便利交通線,若能妥善規劃導入人文歷史等優越條件,以最新十大景觀為出發點,發展單車觀光導覽行程,一定能促進地方繁榮,提昇觀光事業。
連報紙都幫新園十大景觀推銷…

新園自古以來就是屏東平原重要的米倉,富足的大地,孕育出豐碩農產及人文環境。找個天氣好的日子,一路往南騎到新園鯉魚山、赤山巖、泥火山、十二犛頭鏢等天然奇景,值得車友放慢速度佇足靜觀,用心去感覺在地生活的樂趣。
新園有「好陽光、好空氣、好景觀」,歡迎大家一起騎車來新園,找尋心中最美的新樂園。

今天1020收到來自新園鄉公所感謝狀,真的很感動,從早上到現在心跳都很快…
感謝飛刀及鄉長的支持回應,騎過台灣(屏東)那麼多地方,寫過無數篇遊記,這是第一次獲得個人的殊榮。
謝謝大家,我會把獎狀掛在家裡、電腦旁,讓我永遠記得這一次「尋找屏東新樂園之旅」。

全文完,謝謝你看到最後,騎完這一圈,相信你也會愛上新園的。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