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發現古道,古道就是誰的嗎 ? 該如何評量古道的價值、定位豈是發現的人說了就算嗎 ?
不可否認的,台灣古道舊路的踏查是蠻辛苦的事情,不管這是探查、研究者的職業工作還是業餘興趣,這都值得我們敬佩的
不過..如果某些自以為清高的人士,老是喜歡捧出某老、某老的神主牌出來,這難免又會讓一般人對這些辛勤實地探查的地理歷史學者,產生負面的聯想,不知這是在消費那幾位舊道路的踩踏者,還是另有其他含意、動機呢 ? 這就不得而知了..
文化古蹟的最高價值不就是"還原"嗎 ? 原地重建、真實還原文化初衷的精神,或許是文化最真的價值意義
古道 : (wiki) 早年台灣因高山峻嶺連綿,阻隔了各地區的交通往來,自古以來居民即開闢了各種形式的道路,用來穿越這些險阻,這其中有部分已消失、許多成為現今公路的基礎,其中部分則成為登山者所喜好的遊覽路線,這些道路保存了大量的古蹟以及前人生活的印記,統稱為古道。
依目前的保存狀況,古道大致有這三大類發展:
1. 成為公路或產業道路,如北宜古道發展成為北宜公路的基礎、合歡越嶺古道成為中部橫貫公路支線等等
2. 成為登山步道或觀光景點,因而吸引大量遊客來參訪,如八通關古道、草嶺古道、魚路古道、鳴鳳山古道等
3. 未成為公路,但因為常久未有人使用且未經過整建開發而湮滅不彰,如馬里科灣古道、中之線警備道等
古道開墾的目的是啥 ? 說穿了,古道是以前(古代)道路的一種,既是道路不就是以便利交通為目的 ?
道路(或稱:路基)不是只需要維護,可供通行利用而已嗎,該好好"保護"的可能是古道沿線的一些文化遺址,而不在路線及路基本身...
"古都"台南整個城市建築、道路不也都是文化古蹟遺址,難不成也要把整個台南城都封起來保護阿 ? 該古蹟的就保護好,該道路的就讓人通行 ...舉這個例夠通俗了吧 ? .... 了的人就了,不了的也沒辦法囉

回頭看看我們高山上的人造攀繩、階梯、避難小屋、野營山莊、營地...等,用過的衛生紙、食物包裝袋、垃圾、鋁罐... 甚至山屋蟑螂拿著睡袋占床位牟利 ? 為了某些文人雅士,大自然是如此的被蹂躪、糟蹋及消費,也沒看某些自以為有深度的登山者趕站出來喊封山
不會是厚此薄彼吧 ? ..... 這又不免讓人想到"既得利益"這個詞兒 ...
哀,這年頭,居然還有人會說..鄙視、看不起層次低或沒層次的人,就因為那些不同團體外表讓他們看起來是沒有層次的、是沒深度的嗎 ? 還是自認層次高、有深度阿 ? 如果是依照某些深度人士的標準,可能還要鄙視地球上幾十億人囉,這又不免讓人嗅到"自傲""優越""歧視"的味道

哎......個人觀點,發發牢騷而已

01 是溫暖的
不管您持的是怎麼樣的意見
個人覺得這個議題是可以討論的
大家都是既得利益者(因為古道是前人開闢,我們只須享受結果)
但如何能在古道(山林)之中得到我們想要的
登山客希望可以享受大自然
單車客何嘗不是
然而該怎麼不只是消費自然環境
對這個環境保護盡一己之力
如何共生共存
起這個頭是希望能聽聽一些各方面的聲音
個人不是環保人士
只是個愛騎單車的朋友
浸水營沒去過
其他林道古道去過不少
我是屬於輕裝單攻當日來回
不過單車客也是有重裝上山騎車的
登山客也是有輕裝重裝的不同族群
不論哪一個族群、哪一種方式可以對山林的害降到最低
個人覺得這些對山來說的後生晚輩
都應該和平共存的
不須搞得像在爭財產般的互想指責彼此的不是
一點淺見
Plurk:www.plurk.com/little_hat/invite
Blog:little-hat.blogspot.com
lhat1217 wrote:
從屏東走到台東──「浸水營古道」之旅
那年春天,我們再一次走過浸水營...
以浸水營為例,淺談單車隊登山與騎乘古道
Q:請問國家步道之內, 可否騎單車?
懇請針對保護山林來做討論
勿筆戰
感恩...(恕刪)
大大您好像漏掉一篇,補充一下

希望能有更多不同的觀點及角度來討論看看 ~
這它沉了吧 讓它沉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