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騎車總是要找個「正當理由」,我告訴女王我要出門買香蕉,連我都覺得這是很爛的理由!

離開屏東市區騎上台一線,日正當中,太陽高掛釋放萬丈熱力,天氣太熱了,整條台一線難得出現淨空景像,還好道路二旁廣植樟樹,接連出現的樹蔭,帶來斷斷續續的涼爽,越往內埔市區騎行,遠方的北大武山清楚可見,如果可以,我真想立即到北大武山上享受山上的清涼。

騎抵內埔市區外,只要直行就能抵達六堆客家「後堆」內埔。
內埔地區昔日早年為一片荒涼待墾地,原為平埔族所居住,因早期乏水利灌溉均為乾旱荒漠之地名曰「埔」又因地處內陸所以取鄉名為「內埔」。後來廣東惠、潮、嘉洲及福建漳、泉等地人士,相繼移民本鄉與平埔族雜居,在此開墾闢地,披荊斬棘開拓成農業豐饒、人文蔚起之樂土。
屏光路口,這條與台一線並名的屏光路可是大有來頭,民國六十七年由已故李瑞麟教練帶領屏光少棒隊遠赴美國威廉波特榮獲世界冠軍,這是屏東縣少棒史上唯一的一次世界冠軍,為了紀念這段光榮歷史,將此路命名為屏光路。

講到屏東的棒球史就不能不提到「美和中學」,提到美和中學就更不能忘記美和村。

屏東縣內埔鄉美和村在台灣省一號公路旁,全庄共有23鄰,近800戶,3000人口數,分中心崙、羅經圈二聚落,是傳統的客家農村。
美和村,一個800多戶的客家村落,居然有僑智小學、美和國、高中、科技大學,集各種學校於一體,不止是台灣,也該是世界紀錄了吧?

端午節剛過沒多久,美和村內仍可見勤儉客家村民把包剩的粽葉曬乾,客家鄉民大多在端午節前一個月準備濕粽葉,濕粽葉大部份都是綁甜粽,但乾粽葉綁粽子會比濕粽葉來得香,看到路旁粽葉高掛就知道這是個最地道的客家村。

民國五十年(1961),外科名醫徐傍興博士,為響應政府私人興學 、平衡城鄉教育的政策、並提升鄉村教育水準、便利地方學子就學,乃捐出祖產及鉅資,在其窮鄉僻壤的出生地─美和村創辦美和中學。

因徐傍興博士曾至日本留學,接觸棒球甚早,於民國五十九年成立棒球隊,多次榮獲世界冠軍,為國爭光「雄霸棒壇」。當年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學校,卻出過太多為國爭光及目前在職棒界中打拼且響叮噹的名字。

美和中學棒球場,這不甚標準的紅土球場,成就了多少學生努力一生的棒球夢,幼小心靈的棒球夢就從這小小球場開始啟蒙,在校方支持下,曾創造台灣棒球「北華興、南美和」的風華年代。
耳熟能詳的名子如張泰山、彭政閔、陳峰民、沈鈺傑、潘武雄、潘威倫、高國慶等知名選手,都是出身於美和棒球名校,他們不止揚威世界棒壇,都還在現今中華職效力,至於曾經在職棒舞台發熱發光過的,那就族繁不及備載了。

棒球隊創辦人徐博士銅像於棒球場後方直視棒球場,期勉棒球後進莫忘美和中學勇奪全國選拔賽冠軍16次,6次世界青少棒冠軍及5次世界青棒冠軍的光榮校史。

在美和中學辦學認真之後於民國五十五年開辦『美和護理專科學校』,這是台灣第一所私立護理專校,又於民國八十九年改制升格為『美和技術學院』。
台灣的教育真的太利害了,從民國五十年起,中學、護理學校、技術學院,又將於今年八月一號化身為科技大學,在教育普及化的政策下,造就了無以數計的大學生,教育普及化的喜悅也是教育多元的隱憂。

沿著台一線走已經快抵達今日騎訪的目標萬巒鄉,屏東縣地境狹長,台一線貫穿其中,從屏東市開始、潮州、新埤、枋寮,就像大動脈一樣串連屏東平原各鄉鎮。

從美和村口正前方中油加油站旁轉進187號道就能抵達萬巒鄉,也是前往沿山公路休閒農業園區的必經之路。
去年莫拉克風災之後,屏東縣政府決定整治東港溪並將其河面拓寬,萬巒鄉重要交通樞紐萬巒大橋也座落其中,縣府一年多前就開始封橋並進行橋梁整建工程,造成南下至萬巒豬腳街的遊客必須轉往內埔經潮州或由國道三號經潮州再抵萬巒,等於要多繞一大圈,導致萬巒鄉重要商圈豬腳街生意嚴重受到影響。
如今橋通了,187號道也開始通行,東港溪沿岸景觀也建設完成,就由我出身於萬巒的子弟帶大家騎歷萬巒。

先前說過美和村在台灣省一號公路旁,分忠心崙、羅經圈二聚落,是傳統的客家農庄,「羅經圈」是因地形如圓羅故取其名。
其實美和村村名起因是期許地方為美麗和寫意的故鄉之意,跟棒球可是沒有什麼關系。

沿187號縣道直走2公里,就抵達新建的萬巒大橋。
剛於六月二十六日舉行了通車典禮的萬巒大橋,路燈、柏油、護欄都是新的,主要是在當地業者希望能挽救萬巒商圈生計,一條橋關系到鄉民生活,這也是主政者必須考量的民意壓力。

這裡就是從內埔鄉進入萬巒鄉,或是從萬巒到外地必定要進出一座大橋--萬巒大橋。
萬巒大橋原有橋長120公尺,配合東港溪拓寬治理計畫,增建為120公尺長橋梁及120公尺引道,發包金額8121萬8000元。

在我還在唸萬巒國中的那個年代,舊萬巒大橋就屹立於東港溪畔,每年颱風季節必定氾濫成災,我常在放學後騎單車到此看大水。更常聽老師說,在還沒有橋的年代到對岸得坐竹筏渡河。
看到萬巒的地標,過了大橋就是萬巒鄉了。

萬巒大橋橋下就是東港溪,東港溪源流於北大武山,是屏東縣境內重要的河流,從東港溪又分出來數十條支流,在屏東平原形成扇形流路和豐富的地下水源,六堆先民在東港溪兩岸陸續開墾上百個大小庄頭,形成今六堆組織中先鋒堆(萬巒)和後堆(內埔)兩聚落,在我小時候就常投入東港溪懷抱(游泳),老師更告訴我們東港溪就是孕育屏東文化的「母親之河」。

過橋後直行一公里就能抵達萬巒豬腳街、沿山公路、劉氏宗祠、萬金教堂等名勝古蹟。

一到萬巒鄉入口褒忠路一帶,統統都是豬腳店招牌,不止一家,數都數不完....

萬巒豬腳店集中在民和路上,萬巒豬腳店有數家,經過三十餘年改進,每一家豬腳店口味都不錯,(我這樣說都不得罪那一家吧?),那一家最好吃,私底下再問我,我再告訴你......

滿街都是豬腳店,每一家店面都說自己是老店,有店家以蔣總統去過為號召,在總統牌壓力下,有店家甚至搬出「美國總統」也來吃過....
遊客都常都要與街口拉客服務生一番「討論」後才會決定那一家「勝出」,還是要靠當地人才會知道哪一家是老店。

早年密林處處,可見萬重山巒景致的屏東縣萬巒鄉,如今成了人們心目中最夯的台灣「豬腳的故鄉」。

三百餘年前即有客家先民在此定居,為萬巒留下不少的傳統風格建築,與萬金教堂純白色的西班牙式歐風建築截然不同,傳統的客家屋宅大多為紅磚建築,門口有祈求吉運的水溏,漫騎四週隨處可見或裝飾繁複或簡單的傳統古厝。

萬巒鄉位於屏東縣轄的中部,東仰大武山麓,與泰武、來義兩鄉為鄰,西以潮州鎮(即東港溪上游)與竹田鄉為界,北臨內埔鄉,南接潮州,新埤,東西寬約七公里,南北長約十公里,全鄉面積六O‧七三平方公里。人口有二萬四千多人。 (圖為萬巒鄉公所)

唸國中時常來借書的鄉立圖書館。
萬巒鄉雖有不少歷史景點,就以萬巒鄉公所週邊為主景點,一起來看看我美麗的客家村落。

為什麼萬巒鄉會稱萬巒鄉,這可是大有典故,有人說是因為萬巒鄉位帶北大武山腳下,因山巒起伏故名萬巒鄉!其實這是錯的。
萬巒鄉位於屏東縣境的中部,是客家六堆中的先鋒堆,1698年濫濫庄的張、溫、鍾、林等姓青年,沿東港溪來此開墾,一日牛群失蹤,大家出動找尋,於今萬和村的李氏宗祠旁,發現牛群在一噴水大池塘中戲水。眾人乃遷居來此倚水而居,村民認為這噴井乃仙人所賜,於是就稱為仙人井。由於池塘附近溪中到處可捉到鰻魚,居民就將這地方稱為「萬鰻」,「萬鰻」的客語發音與「萬巒」極為相近,所以就成為今日的「萬巒」。

萬和村的李氏宗祠,入內參觀時一定要放慢腳步,因為裡面還有住人。

李氏宗祠仙人井由此進....

這就是與萬巒鄉地名來由息息相關的仙人井。
現今井水枯竭,為防止遊客從上方丟物品,李氏族人在水井上方覆網,當泉水不再潺潺而流,讓人不勝感嘆。

細看仙人井的傳說,果然與典故相同。

李氏宗祠,位於萬巒鄉萬和村,李氏宗親後裔祭祀列列宗,每年春秋二祭,祭告祖先,所有親後裔從各地前來祭拜祖先。有170多年歷史的李氏宗祠,象徵了李姓家族在六堆客家地區繁衍的開始與每個過程,美和中學已故棒球教練李瑞麟就是其後代。

離開前在祠堂正門背面兩側各書一句:『仙人井上喜蘭開、紫嶺堂前芝草秀』的對聯,系告誡後代子孫莫忘仙人井之傳承意義。

離開祠堂來到萬巒國小旁的先帝廟,廟前擁有1000多坪的廣場(停車場),是昔日六堆義勇軍集結操練的場地。

騎行至此還是要停車小小休息一下。

廟前二座石獅非常可愛,總是笑臉迎客。

百年來,廟內僅掛大鼓並不掛大鐘。據說是因為在戰場上擂鼓表示前進,而鳴金(敲鐘)表示收兵,意味著只准往前不准退後的含意。可見客家先人們誓死保衛家園的決心。

先帝廟,主神為黑臉的「神農大帝」,有人說,祂其實是明末的桂王,據說,鄭成功死後,村民本著反清復明的信念,恭奉桂王為精神領袖,為了避免清朝官吏以反叛罪名毀壞此廟,遂對外稱其為「神農大帝」,一方面可以掩人耳目,另一方面也祈求讓務農為主的客家人能有好收成。

廟內高掛的「褒忠」橫匾,相傳為乾隆皇帝所賜。

以前鼓就高掛在我的頭上,時至今日,廟內有鼓(鼓不見了)無鐘,便成了萬巒先帝廟的一大特色,也成了後代子孫感念先人的憑藉。

萬巒國小創校於民國前13年,迄今有111年的歷史,世居在萬巒三村及鹿寮、硫黃的村民,大都畢業於萬巒國小,是屏東縣內最資深的小學。

最資深的小學在校園改建後,當然留下最資深的校舍供後代追憶那段日子。
日據日代的校舍,加上國民政府來台後小學必建的「民族救星」,二段歷史,不論功過,這都是歷史。

萬巒東柵門位在萬巒國小對面福德祠後方,已有九十年歷史。

在屏東縣境內共有三座古蹟柵門,分別是內埔鄉新北勢東柵門、新埤鄉建功村東柵門、萬巒柵門,都是客家先民保衛家園留下的遺跡,高約五公尺,現在被榕樹爬滿牆壁。

牆內留有內大外小的槍眼,見証過往那段衛鄉保民的歷史。

如今萬巒國小嶄新現代化校舍,保留濃濃客家風情教室。

時至今日,新校舍配上孔夫子像,「萬世師表」這是何等崇高的教育使命。

往佳佐村方向走,路旁就是萬巒鄉最高學府我的母校-萬巒國中。
約莫在三十年前,我每天要騎單車近二十公里到萬巒國中上學,我並非客家人,在這所以客家人為主的學校,我過著另一種不一樣的校園生活。

曾經是一片墓地的操場,這一片草地、跑道,我在這裡跑過三年。
萬巒鄉雖為閩客相處之地,但客家同學有電視可以學能聽也能說閩南話,而我們就只能在旁邊像「鴨子聽雷」一樣,但千萬不要想欺侮我,因為罵人的話我都聽的懂!

籃架依舊,曾經在籃下奔跑投籃的少年,如今已是單車遊客。

萬巒國中在五十七年八月一日正式成立,在校園的一角有蔣公銅像,紀念民國五十七年9月1日台灣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正式實施日,也開創台灣教育的新紀元。

豬腳街附近的萬巒分駐所,現為萬巒警察分駐所和戶政事務所(樓上),當年古色古香的紅磚造型建築相當引人注目,改建後的新分駐所失去了原有古樸風格,這棟以原建物重新拉皮過後帶有圓拱門窗、屋頂呈階梯式樣的建築失去了古意,十分可惜。
原分駐所為日據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築物,建於民國23年,大門旁設有單車驛站造景,為上北大武的車友提供歇腳處。

萬巒鄉也備有單車道,萬巒單車道位於民和路上一個不起眼路口,就從這出發!
轉入農路直抵東港溪河壩邊,全長約十公里沿著東港溪道而行東港溪河道旁就是著名萬巒單車道。

到處都是檳榔園,在萬巒鄉生產種植面積計3000公頃之多,是鄉內最主要作物。

當檳榔坐起高價時,一塊檳榔園就能帶來無比利潤,鄉間處處都看的到因檳榔而富蓋起的豪宅。

騎入小農巷道,天氣真的太熱,經常騎車出遊也練就了邊騎邊喝的功夫。

騎上東港溪這個小斜坡就直上單車道,景觀可美了...

東港溪河道,經過生態工法整治過後沿岸水影生姿、綠草如茵,具有絕佳的景觀風情。

單車道旁也有路燈,晚上來此夜騎也是可行,因為沒有護欄,還是要小心一點,千萬不要掉到溪裡。

車道旁設置小公園,遊樂設備俱全,難得四下無人,不知有多少年沒有盪鞦韆了!

小公園當然也是約會的好地方,只是千萬不要太OVER了!萬巒畢竟還是民風純樸的客家鄉鎮。

沿溪單車道真的很乾淨,可見鄉公所維護得當,也見証萬巒鄉民環保與生活的高水準。

東港溪位於台灣南部屏東平原中部,發源於北大武山西側支脈,流經內埔、萬巒、竹田、萬丹、新園等屏東平原精華地區,於東港鎮北側流入台灣海峽,因溪流短水量大,常於夏季雨後成災,淤積泥沙攤平溪岸,就這樣源源不絕的惡水就昜越過堤防,造成鄉民慘重損失。

就在北大武山腳下東溪港畔,鄉公所也爭取新建了單車吊橋吸引觀光。

萬巒吊橋位於東港溪上游,跨佳平溪與東港溪匯流處長139公尺,是寬2公尺的景觀吊橋,98年1月23日動工。

萬巒吊橋利用大地錨以鋼?支撐橋身。

包發金額達2898萬元的萬巒吊橋,與印象中大多數的吊橋一樣具有紅色橋身,倒映於水面,背後有雄偉北大武山,真的很漂亮,身為萬巒鄉子弟,故鄉有這麼美的吊橋與有榮焉。

遠望施工中的三林橋及等一下要去的泗溝大鐵橋。

來到橋頭,一定要來張獨照,見証此行。

吊橋限制人數八十人,限重三千公斤,不過禁行機車,加上鐵練的意思就要單車扛過去囉!

當然也吸引了不少遊客來此訪勝。

吊橋上遠眺佳平溪和牛角灣溪,二溪都是東港溪的支流。

本想牽車過橋....

東港溪主流上游為萬安溪,發源於屏東縣泰武鄉的日湯真山。

還是騎車前進吧!
來此不就是要騎車的嗎?

騎抵橫跨東港溪的泗溝大鐵橋,在民國40至50年代,二岸居民都必須在此搭乘竹筏渡河,後來地方人士想興建鋼筋水泥橋,又因此地查無路圖,無法建橋。後由竹田二崙村圓通寺及內埔天后宮樂捐款項協助完成此100公尺長鐵橋,村民以橋頭兩側對聯表達最誠摯的感謝。


鐵橋橋頭立碑記載曾經在此發生過的故事...

騎上護欄低低的鐵橋一定要注意保持平衡,荒郊野外可沒有什麼人可以救你...

橋下滾滾而流的東港溪水,氾黃溪水代表山上正下著大雨。


大鐵橋旁正興建三林橋,將來完工,傳為佳話的泗溝大鐵橋將走入歷史。

萬巒大橋等4座橋梁在日前舉行聯合通車典禮,在高高興興舉行典禮的同時卻發現泗溝大橋還未完竣,三林橋也被紐澤西護欄堵住進出口,無法通行。
縣府工務處解釋,泗溝大橋因受雨影響,引道路基無法順利施工,由於4座橋梁都將陸續完工,所以才一次舉辦聯合通車典禮,泗溝大橋預定7月5日可完竣後通車,完工後,上游的泗溝鐵橋就會拆除,以免影響東港溪水流。

離去前再看一眼即將成為歷史的泗溝大鐵橋,下次再經過這裡可能再也看不見它了!

沿東港溪岸騎返萬巒大橋,結束今天故鄉單騎行,我回憶了我的國中時光曾經在萬巒的求學歷程,再一次細覽萬巒最純真的斯土情懷,唯有親近故鄉,才能了解故鄉。

今日騎訪東港溪畔,萬巒鄉間美麗風光大多在萬巒鄉境內,反觀對岸內埔鄉就乏善可陳,東港溪流遍屏東平原精華區,包括潮州、東港二鎮,並流經瑪家、內埔、萬巒、泰武、來義、新埤、竹田、長治、麟洛、萬丹、崁頂、南州、新園十三鄉,人口稠密,約佔全縣之半,如能投入經費沿岸修建單車道,不止能保育東港溪,更能以溪為本讓民眾了解沿岸客家傳統人文精神吧!
感謝路旁政治人物提供看板....

騎返市區,二期稻作剛播種,不用計程碼錶,遠方的大武山說明了今日的騎程。

看到路旁的水果攤,我才猛然想起出門前報告女王的「理由」。

今年香蕉真的好便宜,去年八八水災過後,南部農民大面積復耕香蕉,導致全台香蕉過度集中盛產,產地每公斤價格就跌破10大關,蕉農因香蕉產量過剩滯銷,造成血本無歸。
今年只要5-10塊錢,就可買到一大串品質好、味香Q的香蕉,對車友來說香蕉可是聖品,如果天天都能吃到價廉物美的香蕉,該是多麼美好的事。

受限於車載,只好提二大袋(50元)回家覆命,分送鄰居、自用二相宜。
騎行至此單騎采風行也要告一段落,我要回家吃香蕉了!

明天就是假日了,有空來萬巒騎車吧!
完..........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