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天的北部常常陰雨連綿,只能趁雨停地乾的時候,在河濱自行車道繞繞消耗脂肪,雖可惜,怕淋雨不能往山上跑,但在已相當完善的大台北河濱自行車道,慢慢欣賞沿著河濱的美麗景觀,來段輕鬆愉快的逍遙遊,也是一種幸福吧!
一樣由大漢橋河堤出發。↓

非假日,沿路人不多,真好騎車。↓

過華江橋,到淡水河右岸。↓

過華江橋往大稻埕碼頭方向,一旁就是雁鴨公園,因為淡水河的支流新店溪及大漢溪在華江橋一帶匯集,河水流速減緩,河床變成一大片淤泥濕地,沼澤濕地中蘊含大量的節肢動物、甲殼類及魚類等,為大量鳥類的食物來源,這個季節,來自北方的雁鴨會成群來到這裡過冬,有許多的攝影愛好者,頂寒風刺骨,帶著大砲筒,為遠來的嬌客留下美麗的倩影。↓


沿途一道道的橋樑,串聯新北市與台北市,形成繁華的大台北生活圈。↓

大稻埕碼頭,舊時是台北城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布料為主要的貿易商品,是台北商業活動早期的重心,目前,碼頭上,停放著花博的遊艇,無人搭乘,航運早已經沒落了,反而,成為腳踏車車友約騎、休息的重要集散中心。↓

過了大稻埕,自行車道整建後,又美麗又好騎,給個讚!↓

繼續行程,就來到有外國風情的重陽橋。↓

給重陽橋特寫一張。↓

接著就到了河濱社子島前的休息涼亭,著名的『快樂休息站』。聽講!原本這裡是一塊荒地,一位老車友打掃整理後,讓車友可以在這邊稍作休息,並為了避免政治口水,希望車友能開開心心、快快樂樂的騎車,故取名為『快樂休息站』,並在一旁的牆面噴字,後來,經過很多車友長時間的爭取、支持,該處設立了休息涼亭,雖然,快樂休息站的噴字已被水利局擦掉,車友們還是習慣稱呼該涼亭為『快樂休息站』。↓

經過快樂休息站右轉,準備由自行車引道過州美橋。↓

過州美橋,往北投焚化爐方向,直直前進。↓

一旁興建中的斜張橋,為社子大橋,是比照南二高的高屏溪斜張橋設計,橋塔與北投焚化爐煙囪遙遙相望,2012屆時完工,又多了一個可以拍夜景的景點。↓


走到底左轉,順著往關渡前行。↓

自行車車道一旁為紅樹林保護區。↓

自行車車道到底,就看到知名的關渡宮。↓

北投關渡宮,位於台灣台北市北投區關渡,為主祀天上聖母媽祖之道教、佛教廟宇,為北台灣歷史最悠久、香火最鼎盛的媽袓廟之一,關渡宮一度與北港朝天宮、鹿港天后宮合稱「台灣三大媽祖廟」。↓

一旁有個小港口,停滿漁民的舢舨船,淡水這方面的舢舨保留大陸彩繪魚眼的傳統,所以在船身彩繪完成以後,會為舢舨船畫上眼睛,聽講!捕魚用的舢舨船,把魚眼畫成「往下看」,希望在茫茫大海中,藉由舢舨的指引,能夠捕到更為豐碩的漁獲。↓

一些鳥兒,也趁舢舨船停靠時,借機休息。↓


過了關渡宮就看到知名的紅橋-『關渡大橋』。↓

話說關渡橋未建造前,八里與淡水之間的交通全靠渡輪,為了發展更便捷的交通,台灣省政府自民國六十七年五月開始規劃興建一座橫跨淡水河的大橋,此項工程由中華顧問公司承攬,主要鋼材由中鋼提供,它是由設計連接東西兩半球「白令海峽大橋」而著名的林同炎博士所精心規劃設計,自民國六十九年四月開工,於民國七十二年十月完工正式通車,建築歷時三年半,這座美麗的紅色大橋是亞洲第一座全焊接鋼拱橋,也是第一次在台灣建立的大型拱橋,使用鋼料六千公噸,全橋長達809公尺,主橋539公尺,為五孔連續鋼大橋。橋面為鋼橋橋面,中間無伸縮縫,行車不致跳躍,主橋由三孔拱橋及二孔懸臂橋組成,成階梯式嬗變,使橋姿顯得沉雄優柔,關渡大橋在興建時,由於跨距很長,台灣也從沒做過鋼結構長跨距的拱橋,加上靠近河口的地方,潮汐差別很大,施工非常困難,於是採用自創(唐榮公司)的「潮汐架構法」,在水面上搭成一個可跟著潮汐上升下降的平台,用容量特別大的吊車起重機,於滿潮時利用駁船把橋體運到橋位,等落潮時橋體就可以自動安放在事先築好的橋墩上,重逾千噸整孔鋼拱一次吊放,也創下了臺灣橋樑架設的紀錄。↓

過了關渡大橋,來到了八里左岸。↓

八里左岸為2002年,當時的臺北縣政府,為配合『十三行博物館』的開館 ,同時推動「八里左岸」景觀地貌改造工程,大規模的整治由關渡大橋至台北商港間河濱,規劃成不同主題內容、創造兼具地標性及符合交通遊憩功能之水岸地標公園,包括有左岸公園、景觀木棧道、河岸沙灘、單車道、觀海亭、挖仔尾自然保留區、觀海長堤等,無論步行或騎自行車皆非常適宜。↓


幫愛駒跟八里左岸石碑合影一下。↓

又請香港來的遊客幫我合影一下,拍完換我幫他們拍,哈哈!希望他們有個美好的台灣行。↓

從八里渡船頭繞到挖仔尾自然保留區,提醒一下,想享受美食的朋友,八里渡船頭就有許多知名美食,小弟不餓,沒去享用,故不多作介紹。↓

挖仔尾自然保留區,位於淡水河口的左岸,相對於渡船頭的熱鬧,這裡寧靜多了,讓愛駒停下,休息片刻,單純的享受這裡的寧靜。↓



休息完,往前行就是『觀海長堤』,原本在觀海長堤是有駐軍防守,因此禁止進入,現已開放,為觀看淡水河岸、出海、暮色、夕陽餘暉的最佳地點,可惜今天是陰天,沒啥景色可以觀賞。↓

觀海長堤的對岸,就是令人驚豔的郵輪飯店-淡水福容大飯店。↓

告別觀海長堤,走鄉間小道到底,就是『十三行博物館』,十三行遺址的重現,彷彿一開始就是充滿戲劇性與驚奇,民國44年,空軍飛行官潘克永在一次飛行任務當中,經過觀音山的上空,赫然發現羅盤有受磁力干擾的異常現象,機敏的他猜測,地下可能埋有大量鐵礦,才使得羅盤受到干擾,為了解開這個謎團,他到現場察看,發現當地有疑似鐵礦的黑褐色「鐵石」。 為了開發可能存在的鐵礦,潘克永找上了在台灣大學任教的地質專家林朝渠教授以及中美鑽探公司工程師黃瀛東,民國46年,林朝渠與黃瀛東陪同潘克永一同前往台北縣八里鎮頂罟村勘查,以他的專業知識一眼就看得出來這些黑色鐵石並非鐵礦,而是俗稱「鐵屎石」的煉鐵殘渣,然而,根據史料記載,八里當地並沒有煉鐵的紀錄,沿著當地小路走到後來發現的十三行聚落,卻發現遍地鐵渣、貝塚、陶片,林朝渠高興地笑了,沒想到「鐵礦」沒有找著,竟找到台灣唯一鐵器文化的史前遺址。↓

接著繞回十三行文化公園,這公園粉遼闊,個人認為是放風箏、溜狗、騎自行車、望山、看海、數星星、、、的好所在。↓

十三行文化公園接回挖仔尾自然保留區入口,沿著原路又回到關渡大橋下。↓

這回沒過橋,續走淡水河左岸往五股。↓

回家前,再跟關渡大橋自拍一張。↓

天色暗了,直接走疏洪一路,按照習慣,晃進幸福水漾公園,可惜天色灰暗,園區內美麗的景致拍不出來。↓

再來,由新北大橋回家,『新北大橋』為橫跨二重疏洪道的斜張橋,與聯結三重、及板橋江子翠的重翠大橋一併通車,除了帶來便利的交通,夜間的七彩燈光,更有迷人風采,也是小弟夜拍的首選目標。↓

交通工具:FUJI Roubaix RBX。
行 程:大漢橋河堤 → 大漢溪右岸 → 過華江橋 → 淡水河右岸 → 大稻埕碼頭 → 快樂休息站 → 過州美橋 → 關渡 → 過關渡大橋 → 淡水河左岸 → 八里 → 十三行博物館 → 八里 → 淡水河左岸 → 疏洪一路 → 幸福水漾公園 → 過新北大橋 → 大漢溪右岸 →大漢橋河堤。
里 程:56.23KM。
歡迎參觀小弟部落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