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a49613bb0da246d4cea822ad99bf72df.jpg)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9b708962ac303281a6664ac5fb9c2248.jpg)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86654493495df472aa0b648ba699d93a.jpg)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111de942be3e2c498b0613add4166565.jpg)
這是一條後花園的祕境路線,一條耙梳河川的走讀路線,一條縱貫古今的漫遊路線。大台北的後花園 - 新店,一個熟悉又容易到達的地方,卻還隱藏著許多少為人知的角落。這也是一條我喜歡帶朋友「輕鬆騎」的路線,一天的逍遙騎行,山光水色,雲淡風輕,重回歷史的現場,體驗大台北百年時光的流轉,尋覓個人的山水角落,讓大自然的能量撫慰沉浮紅塵的身心。
高畫質原文請點擊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
----------------------------------------
就以碧潭當作起點,大台北地區的車友,可以利用新店溪自行車道抵達,當然想省點力氣的車友及外縣市的朋友,台北捷運是個不錯的工具。
第一個目標是什麼呢?沒錯,就是碧潭吊橋。老梗!了無新意是嗎?大台北地區的車友可能都經過N次了,但魔鬼就藏在細節裡,有沒有發現碧潭吊橋跟其他的吊橋有什麼不同?眼尖的車友可能會注意到,碧潭吊橋的橋面特別寬,也特別平穩。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22d3203ad9effdeb7043341798963e0f.jpg)
這是因為,它在1937年建造時就是要讓車輛通行,由此可以推斷當時的交通量與車輛使用狀況。知道了這歷史緣由,再次回到碧潭吊橋上,就會特別地珍惜與活生生的歷史相遇。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1dd9ac58dfec86105e109d3cc2f3cb28.jpg)
在吊橋上,我拿出兩張老照片讓Maggie感受百年來時光在碧潭吊橋上的流轉,一張是攝影家鄧南光先生在日治時期拍攝的黑白照片,另一張是一位美軍Tom Jones在1957年拍攝的正片。
(1957年碧潭吊橋,Tom Jones 拍攝)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584e3c0947053abcbce37f5a29caed7d.jpg)
從老照片的畫面可以知道,碧潭從日治時期就是知名景點,名列台灣八景,遊人如織,享譽全島,把老照片與現地對照,地形變化不大,但一棟棟的水泥建築拔地而起,遮蔽了許多綠色的視野,這是我們為了便利與舒適生活所付出的代價,有得就有失,快樂的接受吧!
到了新店溪右岸,我們轉往北二高的碧潭大橋下方,尋找瑠公圳的圳頭。瑠公圳始建於清朝乾隆時期,灌溉了台北東側大片的農田,瑠公圳目前還在使用,圳頭有一座抽水站,從碧潭取水。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405aae038dc97dd1d8fc6894f13eb5b4.jpg)
隨著產業變遷,瑠公圳大部分的圳道都已廢棄或加蓋,我們特別繞行靠近圳頭的這一段圳道,這是現代化都市中難得一見的水圳風情。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c9974d3055d05a4498bb8d1f685231ba.jpg)
返回碧潭,昔日台灣八景的碧波湖光也是源自瑠公圳的建設,當時為了提高新店溪的水位,所以用蛇龍建造了攔水壩,不只解決了引水問題,也形成了這一方深潭美景。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db478ca56de65425278aec3bdd18802c.jpg)
穿過碧潭,來到東側的新店渡渡口,我們要來體驗全台灣碩果僅存的人力擺渡,擺渡人住在對岸的灣潭,渡口有電鈴,聽到鈴響,擺渡人就徐徐地划著船過來了。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c6985364a6b6fadea2b447ee249fa2f9.jpg)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ee09d3f2ad327902b6f8c998e2ccdff9.jpg)
扛車上船,體驗源於1881年的輕舟橫渡,人力的溫度,從容的槳聲,綠波盪漾,逍遙自在。
(對照1938年的擺渡,鄧南光攝)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0560c07e5584995338c25a66ea02a9fb.jpg)
人力擺渡電單車,這可能是全世界第一次,我是否應該去申請金氏世界紀錄?!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f46aa0b383fb5df8f60ef7684d681939.jpg)
對照1950年代的碧潭擺渡人(鄧南光攝)。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661f2bde68036f544204f8afcf02ddb2.jpg)
擺渡中途拍下了這一張畫面,人力渡船是延續了將近140年的文化遺產,後面開天宮下方的石壁中有280年歷史的瑠公圳導水隧道,早期的瑠公圳從更上游引水,整個工程最困難的地方就是在這片岩壁內鑿出一道石硿。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90817e0cfe2386c89cd678a8a56d85e4.jpg)
到了左岸,一派悠閒,從這裡開始灣潭的慢旅行。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2d4be04a626c3ef5095e2621664c7124.jpg)
第一站是和美礦坑,岸邊的山壁下找到了礦坑口,礦場主人來自彰化和美,故名,因為坑口接近水岸,所以採到的煤就用船運到對岸的新店車站,利用萬新鐵路到萬華連接縱貫線。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fc330897e8747824dace4d57baba6b15.jpg)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ff38447d138132a2c84b8ee7f11f3ad1.jpg)
Tom Jones也在碧潭的船上記錄了1957年和美煤礦在岸邊的作業情況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2b4aadfbbd9320ab079a56164cf7bcd2.jpg)
轉往礦場旁的工寮,當時礦工的生活區域,沿著山坡闢建的建築,有著類似九份的氛圍,所以被稱為灣潭小九份。沿階而上,靜謐中彷彿還可以感受到昔日的浮光掠影。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ab9dc6f8c72dd1986fc0dd4eb4fe604e.jpg)
鄧南光於1950年代,在碧潭的船上拍攝麻豆時,無意地記錄了和美煤礦(圖中央偏右)與灣潭小九份(圖中央最左側)!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4e3a697650235976627fa42888e8790c.jpg)
工寮旁還有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蹟-屈尺道碣。日治初期,撫綏原住民是重要的統治手段,1898年,日軍打通了通往烏來山區的重要通道,從新店越溪進入灣潭,再越溪到小粗坑往屈尺,這條通道稱為屈尺道(今日稱為屈尺古道),道路開通後,日軍特在此處山壁鑿刻碑文記事,碑碣就位於這戶住家後方,可惜無路可進入。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4d311d296fdf1970c711d34c3b5505f3.jpg)
一水區隔了喧囂與繁華,騎行在灣潭路上,好像騎進了時光隧道,周遭的環境與建築彷彿凍結在上個世紀的中葉,對照明治的臺灣堡圖,圖中的屈尺道灣潭路段約略就是今日的灣潭路,知道自己騎在一百多年的歷史道路上,心中不由升起一股與歷史相遇的悸動。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aeac73991faec0a189300070394796d3.jpg)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c195c131bb0c45e9834f8a54f8503d19.jpg)
繞行灣潭一週來到海會寺,爬上層層的階梯,為的是欣賞這座古樸的八角樓。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85bab7a739bdc23a80989718fcb89524.jpg)
來到灣潭路靠近水岸的一段,我們特地停在這裡,這是小粗坑渡口灣潭端遺址,也是屈尺道渡溪的地點。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33a35ce60cd21205c38e0eed49287ae1.jpg)
下到水邊,剛好可以完整地瞭望台灣第二座發電廠-小粗坑電廠,也是小粗坑渡的另一端。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92ea7d3d18ba364b538119ec7213c0ce.jpg)
再往北移動約十幾公尺,可以完整看到電廠的尾水排入新店溪,對照日治時期的老照片,昔日的這片碧湖一定也吸引了許多旅人。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3a13e83b4bf461e423538ac651d41c4a.jpg)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ee5b8b444c3bd37a260597552aeedb32.jpg)
灣潭真的是新店的祕境,閒適的風情,心裡什麼都不想,雙腳無意的踩踏,整個人徹底的放鬆!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b9e921eae3ce9dad0b7c6b54590ddfa0.jpg)
進入金龍路,急促的呼吸,淋漓的汗水,陡坡是生命的禮物,到了坡頂,當然有另外一番風景,直潭淨水廠,台北的生命源頭。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2260c2d50dcbfb4d0b78d829b11573b6.jpg)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867722c110428e131e278456cf66eae3.jpg)
繞過直潭淨水廠,進入直潭社區,低密度的開發,悠閒的生活品質,社區道路就是天然的綠色隧道。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7201cff10506e5600bfa8c3f9812b31b.jpg)
直潭社區邊緣有一座古厝,與社區中別墅式的建築形成強烈的對比。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798190fbecd238ec099be0aaa1417ca4.jpg)
車流稀少的小粗坑路,綠蔭蔽天,鳥囀蟬鳴,山水流轉,生態絕佳,是我心目中一級的自行車道。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901ca4bf62497ae2806f8e0639087bdf.jpg)
貓巡坑福德宮緊鄰河岸,居高臨下,廟前的展望絕佳,夏日午後,在此泡一杯茶,靜觀山水,必有更深的人生體悟。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b4618bc23806fc505ff993ea906b942b.jpg)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6cad6c5cfc3852a9437cbada23665194.jpg)
從小粗坑路展望對面的灣潭,漁人聚集的地方,就是早先經過的小粗坑渡口灣潭端遺址。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4e5ccfffac9d7fa8e5ac9b0324c83273.jpg)
粗坑發電廠是小粗坑路上不能錯過的古蹟建築,這是1907年建造的水力發電設施,當時供應了基隆、瑞芳、台北市等地區的電力。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e95cbec061d83a9c74f3486644dde378.jpg)
粗坑發電廠是臺灣第二座水力發電廠,整體建築仍維持著建造時的巴洛克樣式,立面有圓拱圈裝飾,屋頂具散熱功能的高凸氣窗是一大特色。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d9105dc4011ee028d449cbf18cab6921.jpg)
對照1915年同角度的老照片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b065dbf4930600ae00fe6bcfbf82e26d.jpg)
電廠旁小山坡上面的土地公廟,是展望整個電廠最佳的地方,從這裡可以清楚地觀察側面上方的山牆,山牆上還留有臺灣總督府的圓形標誌。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89b1c9156795eb32d846f5000c6b06b2.jpg)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5404e27201536e3ee8edc4902b960668.jpg)
粗坑電廠已經很靠近新烏路,有腳力考量的朋友可以從這裡轉新烏路到屈尺,如果你想避開新烏路的車流噪音跟壓力,就繼續跟著我繞行吧。小粗坑路先折返,享受山林的幽靜,享受灣潭的水光瀲灩。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4856d37077afcc74bda01c55986167ee.jpg)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d4587d216be30c979149c41305e806ae.jpg)
轉下石厝路,來到王永慶的故居與祖祠,現在看到的龍頭圍牆與祖祠是王家發達以後翻修的,王永慶的故居在祖祠旁,已經傾毀。據說王永慶年幼時家裡很貧困,跟鄰居借米被拒絕,憤而南下打拼,後來在嘉義還開設了碾米廠。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ce45e57b940b6c0497c960467e2301ef.jpg)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6d1e26a11eb4a20880ac104093e9461b.jpg)
一旁的直潭國小是王永慶的母校,王家發達以後也以捐地及蓋校舍來回饋母校。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fb3fb0783c7b1a77e2e169028cd5b82e.jpg)
下石厝路的尾巴可以來到直潭壩,也稱直潭堰,主要功能是供應直潭淨水廠所需的原水。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af08905fe6c06ffdc682d8e15835b9cd.jpg)
轉康雅崙路,請準備好,長長的陡坡等著我們來享受!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4ca768c4b8f9252196af27cfd538ae7c.jpg)
爬上最高點後,有一小段竹林綠蔭下滑回饋!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702c752c533afa734187c048037f0042.jpg)
康雅崙路與新烏路交會口,這也是一處鞍部,舊稱「伸丈板」,應該是源自日語的名稱。路口旁有一座石碑-小補碑,這是大稻埕泰昌號捐修康雅崙路的紀念碑,捐修人行事謙虛,自認只是小補一下道路,所以命名小補碑。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799bb5b0ae8c0452a0062853c2ddd2bf.jpg)
屈尺古道就在小補碑旁,目前整修好的屈尺古道可以從粗坑發電廠一路爬上伸丈板,再從這裡下到屈尺。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0479293be73f34620abe2c4f0df047cd.jpg)
從新烏路二段50巷陡下屈尺,在櫻花巷捉到櫻花的尾巴。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37cb829afcd6662f68e1820485ca6800.jpg)
屈尺水岸自行車道,潺潺的流水,濃濃的綠蔭廊道,沿途遇到的都是釣客,會彎進來的車友不多!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722b255da99611a9b28a78f1552b3739.jpg)
騎到自行車道南段,兩旁皆有護欄保護,兩邊都是水道,右邊當然是新店溪,那左邊的水道是什麼?先賣個關子!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b6bc6444bd29df289db04225a620416b.jpg)
自行車道接上新烏路前,右側是壯麗的屈尺堰,又稱粗坑壩,主要功能是截水給粗坑電廠,利用屈尺至小粗坑之間的高度落差供機組發電。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2f3ccccf35a8eeaa42e37aff28a2a9fe.jpg)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bae58be38902261b0f8bc89e9284ae91.jpg)
自行車道左側的水道就是屈尺引水圳道,屈尺堰攔截了部分溪水,引到水圳內,流到小粗坑發電,照片中就是攔截的溪水流入圳道頭的地方。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937324f1c25bd12ee3b48665c6120f55.jpg)
每次騎到這裡總是飢腸轆轆,當然要進龜山,飽餐一頓,君記食堂是我們比較常去的一家,人多的時候,五香脆皮雞是必點的美食,人少的時候,海鮮麵料多又美味。
每次騎到下龜山橋,總是習慣性的望向東南方,台灣第一座發電廠-龜山電廠,就在翡翠水庫一號橋下方,但2012年以後就再也見不到它的身影了,只剩下電廠建造時闢建的聯絡道路。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c601905983d48354b42b3f2778cf95d5.jpg)
翡翠水庫一號橋前,這條不起眼的小路,就是通往台灣第一座電廠的聯絡道路,對照日治時期的老照片,都有他的身影。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58ff6857e23c511e2740077ef851869f.jpg)
龜山電廠於1905年完工通電,輸電到古亭變電所,降壓到100伏特,再輸往市區,點亮了台北城的夜空。
( 1924年紀錄的龜山發電所)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1e1e2fa0a33300a744e210fbef5e8e7f.jpg)
2012年,電廠建築倒塌前,我曾兩度拜訪,山牆上台灣總督府的標記,現在已淹沒在草叢中,現場已經築起了圍籬,無法進入,只剩下地基的基座牆,還有政府單位立的一座歷史遺跡解說牌,令人不勝唏噓。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9f6eb23ecc8211467e0c303ad2ba5b3d.jpg)
龜山因為電業與林業而發展,現在還可發現一些時光的痕跡。活動中心旁的老屋頗有味道,前幾年老屋的前方還有一座鋸木廠。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cde51fc2efb111a96e7a90ea390d14b9.jpg)
細細觀察老街道的建築,現代的拉皮底下還是可見舊骨骼與老細胞。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971c804981b7a60a7a7e5dc660955838.jpg)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1f7b6ad953c10561d07824788dd1f870.jpg)
日治時期的龜山派出所,就位於現在龜山派出所前方的山丘上,目前只能從大門的兩個基座及階梯,依稀辨識大人高高在上的氣勢。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5de0923f81927ee7161604df5645dc7a.jpg)
昔日的儲木場改建成林務局訓練中心,大門口前的新烏路上,以前還有一座檢查哨,檢查所有山區下來的木料。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6bb787b6756a0193c0fa390a7fea707e.jpg)
轉進新烏路三段220巷,巷底是台車龜山站遺址,車站的範圍已不可辨,但車站前後仍有一段清楚的台車軌道路基。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fe28cef953cb9f02ecb26fd418f53445.jpg)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3f2f419833986a18a3a6f7a2dc61b238.jpg)
車站旁的車仔寮是台車的員工宿舍,還有人居住,維護得不錯。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8ed68961c75304073326183ff309e17d.jpg)
順著台車軌道路基往下騎,尾端是舊式的公家宿舍,從現場狀況判斷,很多都已搬離了。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46485e5fa661769b565459f45b6a65e3.jpg)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4df9b2d5c730825ef53343c2b3c58836.jpg)
折返,走北勢溪左岸,松林路轉廣興路,跟右岸的新烏路相比,左岸的道路明顯平坦許多,昔日的台車軌道也是沿著左岸而築,可以合理的推斷,今日左岸的許多路段可能是基於台車路基擴建的。(查閱1956年的地圖,松林路到廣興路,確實有標明鐵路,路線與現今這兩條路是重疊的)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281af82d823ce22e504869cf269b5dd6.jpg)
轉入廣興,迎賓高廊,樹影婆娑,冥冥中有股魔力,領進桃花源~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fe3b8567d27481377a2c21fc87a5a4e6.jpg)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aca8587030c2578f84c231c3a57b9260.jpg)
騎進一片碧綠幽靜,輕輕的輪轉還是驚動了水邊的白鷺,靜靜地迎向水邊,讓溪流穿身而過,讓綠意滲入心底。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ab5c8b73a725e53f695b36e9e99ab530.jpg)
當意識不再震盪,心裡不再有主客,一切都變得無界線,水中的魚,樹上的鳥,溪邊的小花,如此清晰,如此接近,天地山水,身心內外,萬物交融。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233d2c8cd2268fe4dbf47de0532b7860.jpg)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57b53287cbdd04b062e255ee45b260be.jpg)
離開溪床,爬上岸邊的高點-廣興長福巖清水祖師廟,廟前的戲台是展望湖面最佳的地點。春日悠悠,雲水漫漫...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8a42f94b40d5aaedc14b0256fe584277.jpg)
小小的一座山頭,卻是廣興老社區房舍最密集的地方,也許是因為這裡地勢高,不會淹水又利於防衛,所以先民都在這裡聚集,從祖師廟的名稱可以推斷,早期的先民應該是由三峽移入的安溪人。在蜿蜒狹窄又有坡度的小巷中鑽行,彷彿回到了那個克難又勤奮的年代。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d8abf3c75532166c58d7ccf4f960f359.jpg)
轉往小坑路,登上長福宮旁的涼亭,展望濛濛湖,整個廣興社區也盡入眼底。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d3bd5bb0e2df0f867360a471231756ce.jpg)
離長福宮不遠處的小坑路上,有一座隧道,隧道狹窄,只容一部車通行,也許你也猜到了,它原是一座供台車通行的舊台車隧道。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eb94f0b912220309054137afcb68d4c5.jpg)
直潭壩旁的小坑二路,碧水悠悠,雖然已經到了今日騎行的尾端,如此的麗景仍然讓人精神亢奮,捨不得結束。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d9c5d8dcb63ac089c9dee2ebc9a130bb.jpg)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12b44ed47e3b6e6fe2d7448e5707158f.jpg)
感謝您從頭看到這裡,再補幾張隱藏版的祕境,獎勵一下!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7c963a54f1627d68cb135a2b9756e11d.jpg)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aca2ea51064cedb4f36043195db00aaf.jpg)
詳細的看到文末已經不容易,細讀文字更難得,如果您想去秘境,可以留言或私訊我,我會私訊給您。
![[Eric的單車日記] 此路 此人 此心 此景](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3/mobile01-fc339835b65c0aa44456eb16a9dcdf9f.jpg)
地圖、路線、軌跡、航跡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ericchen.tw
Eric的單車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