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屏東市有四大傳統公有市場,分據西、北、東、南各城市角落。市場週邊是最繁榮的商圈,近年來因購物習慣改變逐漸沒落,逛市場、享美食是許多屏東人共同的記憶。

隨著鐵路高架化的建設,屏東車站已完成改建,前後站有不一樣風格的站體,成為流行打卡熱點。


屏東車站啟用後,拆除舊站空間釋出公共空間,縣政府在東側打造新地標「大武山星空廣場」。

星空廣場以大武山脈為主題,原意為大武山延綿屏東縣境,長年守護屏東平原免受颱風侵襲,猶如屏東人的母親般呵護著家園。

星空廣場運用簍空鋼架結構呈現大武山型,搭配彩色玻璃及動態燈光,在日、夜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屏東縣轄有1市、3鎮、29鄉。縣境內設有14個車站,台鐵屏潮線高架化通車使屏東、潮州二站成為觀光級車站。

鎮安站是已廢止的東港線小站,於1991年停止客運業務後,仍留有軍事運輸功能,直到2002年正式廢止, 是一個無人售票的區間車停靠站。

除了有特色的鐵路小站介紹,分佈四處的地標呈現各鄉鎮的距離與方向。

國境之南的恒春鎮離屏東市還有85公里,不要以為出屏東站就到恒春了。

站前有屏東公共自行車(P-bike),成為旅人騎遊屏東的交通工具。已完成33站處租借站,帶著遊客(車友)穿梭巷弄,悠遊整座市區。

重返站前,車站是城市交通運輸重點,更扮演著門戶意象及城市風貌的重要地位,讓屏東的觀光及經濟向上發展。

重新規劃的屏東車站,脫離了交通黑暗期,讓往來的旅人更加便利,連帶周邊發展的經濟效益跟著提升。

站前建於日治時代的大和旅社已完成修復工程,還原舊有三層樓和洋式建築面貌,重新經營。

大和旅社是屏東人都知道的單幢歷史建築,完工後彷彿讓旅社重回1939年,讓人驚豔。

旅社立面有水平線角裝修,柱頭有西洋語彙裝飾,轉角呈圓弧造型,及特殊的貼面磚工法,具文資保留價值,已認定為屏東縣歷史建築。

大和旅社是日治時期站前唯一的旅社,建築形式採當時流行的式樣,格局與構造仍保存完整,一直到1999年歇業,整幢建築見證屏東市的發展。

起建於1935年的大和旅社,占地150坪,日治時代曾人潮絡繹不絕。二戰後更名為大成大旅社,隨後旅社歇業。重新營業後一樓咖啡館供應咖啡、茶飲及蛋糕外帶,成為熱門打卡地標。

大和旅社直騎,來到建於清乾隆二年的慈鳳宮。與慈鳳宮幾乎同樣高度的金爐及香客大樓氣勢雄偉,屏東人慣稱「阿猴媽」的慈鳳宮真是香火鼎盛。

慈鳳宮前永福路旁,原屏東分局遷移後的空地將成為慈鳳宮文化大樓。永福路是市區黃金地段,文化大樓除規劃文物展示館外,並將結合商辦、百貨餐飲,共同行銷阿猴媽祖文化,帶動商圈發展。

驚奇發現屏東客運公車換上世界名畫新裝。

屏東客運以行動美術館的概念,讓梵谷、達文西、畢卡索、米勒等畫壇巨擘名作,隨著公車走入屏東各角落。圖為畢卡索名畫「夢」,完成於1932年。

喬治·秀拉名作「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

李奧納多·達文西名作「蒙娜麗莎」。彷彿蒙娜麗莎從羅浮宮走進屏東的大街小巷,打破藝術特定的觀賞族群,使城市沈浸美學的薰陶之中。

唐榮國小初建於一八九六年前。原為國語學校,是屏東首學,有百年的歷史。

民前十二年(明治32年)成立阿猴公學校(台灣人唸的)。民國三十四年五月一日盟軍發動全島大空襲,校舍全被炸毀。

台灣光復後遷至現校址。

民國四十年商業鉅子唐榮先生捐款整建。縣府為表彰唐榮先生興學美德,將校名改為唐榮國民小學。

唐榮國小改造成社區共讀站,將學校特色融入其中,宛如積木堆成的校舍非常有特色。

中山路一帶有許多日式老屋,沿著路旁指標騎走,一路看下去。

縣府將原為「勝利新村」的日式眷舍公告為歷史建築,成為很夯的人氣聚點-勝利星村。

崇仁新村通海區(日軍屏東陸軍飛行第八聯隊第二期官舍群)。

門口倒三角維柱石叫「車寄」,是日本「近世式」房屋重要特色。

原檜木建造的官眷舍充滿日式風情,有超大庭園,深灰色的瓦舍,天窗跟通風口等設計。

老官舍因結構嚴重損壞,只保留煙囪、玄關、台所、風呂部分構造。

眷村改建後週邊留存眷村遺跡與老官舍,人去樓空後原有眷村風貌仍原汁原味的保存。

為整修日漸毀損的眷村日式建築,修復工程進行中。勝利星村有豐富的歷史故事,期待整修後再開放。

完成整修的眷舍回復整齊房舍,仍不減濃濃的眷村風格。

與勝利星村相鄰是有30多年歷史的西區市場,是今天騎訪第一個市場。

西區市場附近是俗稱「牛頭山」的風化區,不一樣的環境呈現不同的居民風情。

西市場一帶在地人稱「大埔」。民國七十幾年,許多小販在成功路上集結成市,後來規模越來越大,市政府乾脆蓋西市場、集中管理。

目前地下室僅存幾攤肉攤、魚攤、水果攤,攤位有固定客群,或從事外送生意。

隨著消費型態改變,興起的黃昏市場、大賣場和超商等分散客源,西市場攤位逐漸外流,造成攤位空檔的景況。

西市場一樓店舖多為五金百貨及生活雜貨,許多店鋪被被當成倉庫。如何活化西市場成為每任市長重要政見。

西市場裡很多手作小吃、粉腸、黑輪、香腸等美味小點心,就算沒有招牌,老顧客們都會口耳相傳聞香而來。

市場早餐是簡單的烤土司、三明治都是在地美味。

西市場存在很有趣的攤商共生關係。早餐店土司裡的肉鬆是用隔壁肉鬆店的。

歷史悠久的西市場,營業三十年以上的老攤,不論殺魚宰雞、縫衣店都是老店,雖然不再人聲鼎沸,還是有濃濃人情味。


市場一角有少見順氣補身的青草店。

蔥綠草藥堆積成的綠色小攤,空氣中盡是草藥香撲鼻。

青草店起源為民眾習以漢方草藥治病,各式中藥青草材料琳瑯滿目。

據說西市場曾有幾家草藥攤,在西市場形成草藥市集,可惜目前只剩一家獨撐。

西市場裡有各種早餐美食,頗有名聲的台南鹽水意麵攤。

在地屏東卻要吃台南鹽水意麵?因為台南美食到那裡都能當招牌?

鹽水意麵是以高筋麵粉、水、蛋、鹽手工製出的麵條,據說工人在製麵時必須出力,隨口發出「噫」的聲音,因此稱為「意麵」。

意麵有久煮不爛的口感,搭配熱湯或乾拌,都能散發麵條的清香與勁道,是讓人無法忘懷的味道。

意麵加少許豆芽菜、肉燥、蒜泥和胛心肉,一碗意麵味道卻很不凡。

乾拌意麵附清湯,才能吃出古早味,逛完市場一定要吃。

近年來台灣消費者不再早起買菜,停車便利的大賣場反而大受歡迎,西市場雖有保留的民意,但逐漸老舊變成危樓是事實,拆掉走入歷史,也是早晚的事。

市場旁是永新公園。


續騎青島街,往勝利路一帶騎走。

青島街與勝利路一帶是以棋盤式發展而成的眷村,承襲日式以磚造為基底、木造建築舖設黑瓦斜屋頂設計,有著濃厚的日式屋舍風情。


為落實眷改條例,將原勝利、崇仁新村近百戶眷戶移入勝利新城。

勝利新村曾是國軍將軍級官舍,縣府改造翻修後,更名為「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

「星」代表眷村中居住將領的「星」階典故,意含昔日「將星雲集」。

景苑咖啡是張其中將軍故居,是勝利星村唯一原住戶,有懷舊庭院風格是最大特色,創立於民國94年,是青島街的第一家老眷村咖啡館。

隨著日式官舍逐一修復,已進駐不少特色餐廳、獨立書店、還有原住民工藝、服裝設計及藝術生活與文創產業。

園區中高掛飛機副油箱是最具代表的「將軍之屋」,據統計超過30多位將軍住過!

週邊附近是國軍高階軍官住居。勝利星村創意園區包含重慶路、勝利路、康定街區域,中間的小巷弄也處處驚喜、不同的老屋,各有不同的風情。

來到由軍歌館改造的「青島玖柒」,內部展示「勝利星村」的故事,不定期舉辦各式展覽。

「青島玖柒」除了老眷舍外,還有可愛的造型公仔,很適合拍照打卡!

昔日眷村的曬香腸場景,可愛重現偷老伯伯香腸的小屁孩,整個場景很可愛。

立體的彩繪呈現老屋豐富的生命力。

舊眷村已無喧鬧聲打麻將聲,整建後有截然不同「星星向榮」的風情。

解說板提供許許多多,關於勝利星村的問與答?讓來訪的遊客了解勝利星村的過往…




中山路與成功路交叉口是孫立人將軍行館,目前改建成族群音樂館(青年學院)。

日治時期的台灣,背負著日本帝國南進的使命,1920年在屏東設立全台第一座機場。國民政府來台後,百萬名來到台灣的國軍眷屬在營舍外集結發展,凝聚眷村歷史背景。


民國43年原就讀北一女的張曉風因父親調職,與家人一同搬到勝利新村,並轉讀屏東女中。


走進屋內,木構屋頂桁樑都保留下來,透過微亮的吊燈,很有歷史懷舊感。

參觀時呈展「新住民 新藝象」世界節慶聯展。

展覽以「閱讀世界的節慶」為主題,展出日本、越南、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墨西哥、法國等國的節慶特色。

透過繪本說故事,讓民眾在懷舊的眷村氣圍中體驗異國文化魅力。

文創園區保留老屋風貎與韻味,來到勝利星村很值得細細品味及走讀。

將修復完畢的官舍交由業者,透過「以住代護」的概念,將具歷史記憶的眷舍空間,注入更多新活力。

轉個彎來到屏東市金融、百貨公司聚集的中正路,安全島上的大王椰子樹充滿南洋風情。

位於中正路的北區市場是市區最熱鬧的市集,也是騎訪第二個市場。

北區市場位在市區蛋黃區,一早許多人騎著機車前來買菜,除了琳瑯滿目的熟食,更有新鮮水果,令人目不暇給。


北區市場最出名是肉圓,有幾家有特色的肉圓店,值得一試。今早來吃開了60年承傳三代,藏身於北區市場的老店「李家肉圓」。

李家肉圓用餐時間大排長龍,在屏東小吃中,肉圓是蠻常見銅板美食。

店裡餐點種類不多,肉圓搭配二種湯品選擇,另外還有「豬皮」。

肉圓都現場製作,濃純米漿,工作人員快速包製,經過蒸煮就有濃濃家鄉味。

台灣每個區域的肉圓都不一樣,分成蒸及炸的兩大類,在屏東主要是以蒸的肉圓為主。

打開傳統蒸籠,整籠肉圓冒著蒸氣,要稍放涼後才能入口。

剛吃過早餐意麵,午前點心是肉圓、豬皮加豬血湯。肉圓點了二顆,因還有二個市場要去。

帶點黑褐色的是肉圓的醬汁。

初試口味的豬皮。

最近每顆剛漲二塊的肉圓,搭配一碗20元的豬血湯。

南部天氣熱適合吃清蒸肉圓,比較清淡順口。淋上橘紅色的辣醬,讓肉圓吃起來鹹鹹辣辣。

外皮的口感不軟爛,肉餡是小肉塊,口感不錯,帶有彈性不會太柴。

吃完肉圓醬汁再加熱湯,發揮肉圓的飽足感。

吃完北區市場肉圓,重返中正路騎到太平洋百貨。

屏東市曾經有過多家百貨公司,現增加環球購物中心,形成屏東百貨商圈。

百貨公司對面是屏東美術館,由原屏東市公所舊廳舍改建而成。

原屏東英雄館已改建為演武場,日治時期為武德殿,光復後改成國軍賓館、國軍英雄舘、軍人之友社等用途。

英雄館曾經由連鎖超商、餐廳承租,最後拆除完畢歸還縣政府,重建日治風格,再掛名「演武場」頗有歷史廊道的概念。

演武場對面是建於日治時期的「屏東公園」。光復後正名為中山公園,最後改回「屏東」,復名才是最恰當說法吧?

屏東公園拆掉圍牆廣植樹林,悠美噴水池把公園變的更有質感。

公園水池小橋是日治「阿緱神社」遺留下來,光復後神社改為忠烈祠,又拆除改建體育場,公園內留下許多日治遺蹟。

縣立田徑場在2017年時經過整修,化身絕美的運動、比賽場域!


田徑場看台顛覆以往,由不同藍色調的色塊拼接成高台,呈現海洋風的水藍色看台。

站上高點發現田徑場也能這樣美,是南台灣網美的必拍場景。

海洋風看台,水藍色的一片太美!

離開田徑場來到林森路仁德街口,原址是林管處的舊宿舍重新改造的「職人町」。

職人町有仿歐洲建築的塗鴉牆、羅馬巷道,搖身一變成青創品牌的聚集地!

職人町是充滿異國風情的特色打卡景點,吸引不少觀光客前來朝聖。

超大的職人彩繪,遠看像是修冷氣機的職人在工作中…

遊客對照場地介紹,很容易找到塗鴉牆、羅馬巷道及青創品牌的分佈。

原本只是普通公家公寓,彩繪上繽紛外表後整個搶眼。

平凡無奇的老公寓變身也是能很美麗!職人町不是勞師動眾的大興土木,最厲害是用畫的方式呈現都市風情。

公寓陽台是真的,彩繪後更立體,彷彿來到歐洲一遊般真實。

曬麵條是真的,因為是製麵工廠的青創小站。

現今藝術的裝點成為熱門潮流,吸引各地的觀光客前來旅遊,也帶動了附近的商機。

職人町白天雖然開的店家不多,但活潑彩繪及美麗的藝術圖案仍很吸引人,晚上燈飾更美!

離開職人町,略騎小段來到市區主要道路自由路。

自由路緊鄰萬年溪是屏東市母親之河。

萬年溪約有5.5公里長,其中2公里沿岸種植了台灣欒樹,現在是欒樹從黃轉成紅的季節。

紅色果實的欒樹把整個萬年溪沿岸都染紅,水面鮮豔的顏色是萬年溪最美的地方。

萬年溪早期為屏東糖廠製糖機器冷卻用水而引流,也造就了萬年溪的沿岸風光。

屏東市在光復後是台灣最多火車軌道橫跨街市的城市,自由路旁運蔗小火車時緩緩通過萬年溪,集都市與鄉村風光於一體,構成一幅美麗的圖案。

如今糖廠不再製糖,運蔗小火車不復見,只留舊斷鐵橋徒留感傷。


沿岸設置座椅及木棧道和觀景台,提供市民悠閒的散步空間。有欒樹樹蔭遮蔽,騎走在人行道上,不會感覺炎熱。

萬年溪每座橋都有不同的故事,橋是交通要道及重要地標,幾座橋連結屏東市各繁華商圈,串連屏東人濃厚的情感,紀錄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民生路轉入東區公有市場,是騎訪第三個市場。

東區市場是有將近四十年歷史的公有傳統市場,從民國59年啟用至今,由於民眾生活習慣及消費模式明顯改變,老舊傳統市場已不符時代需求。

東區市場約有一百多攤,是不小的市場。因生活習慣改變,上班族不可能早上買菜完再上班。

每天會去菜市場買菜的只剩下家庭主婦和年老的人,加上市區停車不方便,營業到中午的傳統市場生意不再像以往那麼好。

市場一角有更多空攤位,看盡興盛與過往。

東區是屏東市的門戶,民生路幾乎是市區最熱鬧的地方。

民生路與廣東南路交會口的親家牛內麵店是東區市場旁美食。

「親家牛肉麵」老闆不姓親,老闆為感念親家的傳承之恩,將麵館命名為「親家牛肉麵」。店裡不只有牛肉麵、麻醬麵、排骨麵、酸辣麵等都值得試試…

小菜櫃,想吃的都有,便宜又好吃。滿滿3樣小菜只賣50元。


店內除牛肉麵外,酸梅汁也是特製的,喝了清涼開胃,相當受到歡迎。

牛肉麵湯頭不會太油,味道濃郁,老屏東市人都知道這家牛肉麵相當有特色,讓人回味無窮。每碗有五塊牛肉,帶筯牛腱肉份量不差,難怪有人說這裡的牛肉像牛排一樣大。

牛肉麵外榨菜肉絲麵、麻醬麵也是很好吃的。


一口湯、一口麵,沒有上班到處騎車的小日子就該這樣…

吃完麵沿溪畔單車道,對面有座古厝是「台灣小提琴之母」李淑德的故居。

李淑德舊宅有小提琴造景,再不整修原本精緻的園林已經快煙沒在荒草之中。

李淑德故居,興建於1936年建築主體是和洋折衷式建築宅院,可欣賞傳統、日式及現代三種風格,是屏東市著名的古宅之一。

騎過萬年橋來到騎訪最後一個南區市場。

南區市場位於和生路與復興南路交岔口附近,鄰近糖廠是昔日重要的市場。

昔日運糖鐵道通向糖廠,是鐵路用地,任何人都無法蓋房子的。

昔日南市場一帶是漁產販售地,附近製冰廠很多家。時至今日只剩梯記製冰廠仍在營業。

為能確保漁獲的新鮮度,製冰廠的冰塊保鮮,要轉送他處的漁產更需冰塊來保存漁獲。


南市場有棵大榕樹,樹下路邊鐵皮屋,開店就有熟門熟路的老顧客來報到。位於榕樹下,索性就叫「榕樹下.鮮魚湯」。

大榕樹下早餐店用餐環境簡單,沒有菜單,先找到座位再點餐即可。

熬煮中的焢肉,油亮亮的色澤,讓人食指大動。

早餐以鮮魚湯、焢肉飯、肉燥飯為主,有魚肚、魚丸、魚皮多種組合。冬天是烏魚盛產的季節,來吃味鮮且營養價值高的烏魚正是時候。

當天有什麼魚就下鍋?不只有烏魚、紅加網魚都有。

煎魚腸的暗黑料理也有,一團黑黑吃來格外美味,不同臟器口感不同。

肉燥飯加鮮魚料理是標準組合,騎繞市區一圈,最後一攤吃到澎湃鮮味!

魚骨湯底讓湯更鮮美,天涼了來碗烏魚湯,讓身體暖呼呼!

肉燥幾乎是肥肉,醬汁不會太鹹,粒粒分明的米飯。烏魚油脂較多,小碗肉燥飯就夠了。

鮮烏魚湯,很快就喝光,坐餐檯的好處是加湯很快。

冬天是烏魚的季節,最有經濟價值的烏魚子早被取出來。烏魚沒有很多魚刺,烏魚米粉湯也能現煮。鮮魚湯、肉燥飯鮮嫩可口,一口飯一口湯,補足騎遊四處市場流失體力…

吃完南區市場鮮魚湯,騎過萬年溪景觀橋如白色巨龍騰空飛越,提供市民散步休閒及騎車。

萬年溪旁是原大武新村及崇武新村兩個眷村改建成的二十餘棟的崇大新城。眷改條件將全台眷村都蓋成集合大樓,整潔明亮的大樓取代竹籬笆,也帶走眷村濃濃的人情味。

崇大新城旁是鶴聲國小,校名為紀念空軍林鶴聲烈士,將原空軍子弟小學改名鶴聲國小。

林鶴聲烈士於民國53年國慶日駕駛F-104飛過總統府失事殉職,在普天同慶時莫忘林烈士曾經保衛國家領空。


事後林鶴聲追晉為空軍中校,民國58年10月10日林鶴聲銅像在校園落成。哲人已遠,英雄銅像長伴小朋友朝夕學習。

鶴聲國小旁是昔稱陸軍空降訓練中心,國軍傘兵都在此受訓,又稱「傘兵的家」。

為呼應民意要求,空降訓練中心已動工拆移,高雄榮總屏東分院將於111年完工啟用。

昔稱「空特部」的隊史館保存傘兵傳統與榮譽,已由縣府核定文化資產保存,未來新進傘兵弟兄、同仁或是退役傘兵前輩,只要有空都能回到這裡看看。

騎完半圈屏東市,宛如騎走一回屏東市的過去與現在,新穎的站前廣場、建於日治大和旅社、歷史意涵勝利星村文創園區。西、北、東、南分佈一方的傳統市場品嚐特色美食。新建網紅打卡熱點,屏東果然像舊名「阿猴」一樣永遠讓人感覺變化萬千。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