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水蜂炮是獨特的傳統民俗活動,元宵節享有「北天燈‧南蜂炮」的美稱,近年透過國際媒體報導後,名列「全球十大最危險祭典」排名第三,一舉打開知名度。

元宵節當晚鹽水「炮城」萬炮齊發,如蜂群傾巢而出的熱鬧盛況,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觀光客。相傳清光緒年間當地發生大瘟疫,民眾祈求神蹟降臨,沿途燃放炮竹至天明,疫情消退,民眾感念神恩,每年元宵夜沿襲成例,演變為今日的蜂炮盛會。

新營北上往彰化,下一站是後壁,距離7.7公里。往高雄南下站是柳營,距離3.3公里。

第一月台盡頭處是鹿的雕像。新營昔日是西拉雅平埔族領域,有許多梅花鹿聚集,便以「梅花鹿」為精神象徵。

日治時期鹽水居民因破壞風水之說反對鐵路經過,因此鐵路車站改設於新營,後續因高速公路、台一線等交通建設都經過新營,從此新營脫胎換骨發展起來。


新營車站規模不小,候車大廳寬廣,設置便利商店看起來也不會擁擠。

牆壁上「新營站空襲時期旅客疏散標示圖」,可見車站的歷史悠久。

站外有通風良好的廁所,窗明几淨的感覺很讚。

遊客來新營旅行或騎車都很方便,站前或大路口都設有導覽地圖,方便車友找尋知名景點。

新營地名由來從明清鄭成功屯營於此,先有「舊營」,為增加軍備再設「新營」。據考証「舊營」約在鹽水區南方兩公里處。

昔日車站旁有座高聳的「停六立體停車場」,為響應「一鄉鎮一停車場」政策,造成閒置成效不彰,目前已拆掉,讓新營人懷念昔日車站地標。(舊照)

新營後站不遠處是「新營水塔」,新營遊子外出工作或就學逢年過節坐車返家,遠遠的看到水塔就知道新營到了,水塔不止是地標,也是新營人無可替代的共同歷史記憶。

騎往第一個景點-鐵道地景公園。

鐵道地景公園昔日為台糖運糖軌道,保留原地景後開放給民眾的休憩空間,相鄰新營站,可以看到列車進站畫面,鐵道迷必訪景點之一。

台糖早年運送甘蔗的五分車鐵路在功成身退之後,不是遭到拆除,就是隱沒在荒煙蔓草間,目前蛻變成市區後花園,在地新營人稱「鐵支路花園」。

中南部有許多糖廠、不僅運載甘蔗也兼營客運,在公路尚未發達的年代,糖鐵五分車是對外聯繫的交通工具。

推動台灣糖業的五分車已走入歷史,每座觀光糖廠都把五分車頭當成瑰寶,載運遊客絢懷運糖列車緩緩駛過田野的童年往事。

從糖廠舊設備斑駁身影,追憶歲月的腳步,也看到時代進步的軌跡。

目前仍保留「台鹽倉庫」。

「土庫線」通過糖鐵新營站後,進入新營糖廠園區。

「三線鐵軌」與道岔等都保留下來。

重返站前廣場對面的新營客運總站。

歷史悠久的新營客運,冷清的候車室裡有股寂靜的悽涼感。

鄰近縣市的遊客(車友)可搭乘台鐵於新營站轉乘大台南公車(新營客運)到鹽水,很超值便民的出遊選擇。

鹽水燈節期間專開班車,為欣賞蜂炮的遊客提供服務。

歷史舊照片發現新營客運不止營運舊台南縣,甚至遠至嘉義縣朴子、布袋港都有班車。

老一輩新營人充滿回憶的「新營客運」仍堅守崗位,等待為出外遊子返鄉時貢獻一已之力。

從站前出發,騎車到鹽水並不遠,6.2公里,半小時路程抵月津港燈會及鹽水地標-八角樓。

新營中山路鄰近金融商圈,銀行,郵局,市場,學校,車站等精華地段。


新營圓環在市區主道路交集處,新建圓環四週有「彩繪鹿」裝置藝術!

政府來台後位處居中的新營成為台南縣政府所在地,新營市取代了鹽水鎮的地位,成為嘉南平原上重要農產集散地及地方行政中心。


圓環旁有白色「羅馬柱」的第一銀行,是新營歷史建物之一。

新營糖廠為台糖公司三大總廠之一,原屬於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日治時期壓榨甘蔗專製砂糖。後歷經大戰的轟炸、重建,最後與其他糖廠一樣停止生產。

隨著新營糖廠在2001年停業,鄰近的中興路舊址改建為中興車站,是遊客搭乘糖鐵五分車的起點車站。


隨著台灣製糖工業的逐漸沒落,運送甘蔗的五分車停駛,糖廠保留五分車及蒸汽機關車。

中興車站旁382號蒸汽機關車,它不是渡海來台的舶來品,是日治台灣鐵工所在一九四八年前後所製造。

編號382的黑色蒸汽火車頭,屬鹽水岸內糖廠所有。

載客列車,還有裝滿時光重量的舊倉庫皆被保留下來。


離開糖廠來到新營傳統市集,新營位於喜南平原中心,成為鄰近鄉鎮物資集散中心,造就新營昔日榮景。

一早來到新營要吃碗特產豆菜麵。簡單麵條加豆芽菜,淋上特製的蒜茸醬油,是最接地氣的庶民美味。

別的地方很少聽過「豆菜麵」,來新營吃過一次,蠻喜歡這簡單又爽口的在地麵食。

豆菜麵是煮好的麵條經冷卻,與大量的豆芽菜混在一起,就是好吃的豆菜麵。


豆菜麵算是台式涼麵,重點是實在便宜,一碗只要十五元、加豬腸湯只要四十元。

冷口豆菜麵,配熱熱豬腸湯才吃的飽。

離開市場來到長春、復興、中山、民權交會的「交通台圓環」。

昔日為舒解交通,圓環上有水泥高台,有員警吹哨子指揮交通,故名「交通台圓環」。

昔日放置在區公所的「駿馬」與新營有歷史關連。新營從明鄭時代起是軍營,戰馬是軍營必有交通工具,「馬」與「鹿」都是新營的傳統的精神象徵。

沿著糖鐵自行車道騎,往昔日陸軍長勝營區出發。

群樹下是長勝營區保留的唯一營舍,迷彩外觀原是營區彈藥庫。

長勝營區老榕樹綠色隧道樹型悠美,是攝影人的秘境。

隧道地勢稍低,採高架式棧道,遊客下雨天也不會淹水陷入泥濘。

國軍來台後在新營設立長勝營區,40年前改為陸軍通信兵訓練中心,20年前通訓中心遷出一直處於荒廢狀態。營區一角留下當年部隊訓練的舊照。

營區種植榕樹是為掩蔽通信車,兩棵榕樹間可以停放軍車,讓部隊免遭空中攻擊。

昔日供阿兵哥「打芒果」的芒果樹,是在此受訓老兵的共同回憶。

營區建有滯洪池,讓新營免去淹水情況。空地已規劃為住宅區、商業區、行政區。

建業路口是糖鐵自行車道終點。也結束新營的騎程,接下來騎往鹽水。

因為鹽水沒有車站,只能從國道一號下新營交流道往鹽水。或搭乘台鐵至新營車站轉乘客運到鹽水。

接近交流道有明顯路標指示,今年燈節從01月22日(六)至28日(一)。重點是0215今晚的蜂炮盛會。

交流道旁是車燈製造大廠帝寶(DEPO),產品行銷全世界。

鹽水區人口約二萬五千人(13里),於2018年以濃厚歷史人文背景、蜂炮慶典榮獲交通部觀光局選為「臺灣三十經典小鎮」之一。

疫情當前,出入口皆有警察及區公所同仁進行防疫作為及管制人流量(實名制)。


終於騎抵蜂炮的發源地,鹽水。

鹽水古城南門遺跡。目前鹽水古城記錄有四座城門,其他建造年代及城樓形式都不明確。

「壽園」,鹽水先人都在此安息。

目前只剩西城門殘跡,歷經百餘年歲月,提供研究鹽水築城歷史最佳的見證。

昔稱「月津」的鹽水最早由鄭成功部將墾殖,因倒風內海形成天然內港扮演對外貿易的角色,鹽水港與安平、鹿港並列南台灣水路交通要地。

晚上將進入鹽水蜂炮最高潮,路旁帳棚若高掛「文衡帝君」的紅燈籠,代表內有蜂炮城。

屋內或帳棚均保護炮城,遊客非請勿入,以維安全。

每座炮城都有上萬發的蜂炮,有數大便是美的感覺。


1974年武廟製作第一座城門造型的蜂巢式炮城,成千上萬的沖天炮排列像似蜂巢狀,因而取名為蜂炮。

威力驚人的層狀蜂炮。

以前超巨型蜂炮城,都是純手工綁好引線,確認再三,引線啟火後驚天動地。


時至今日改成膠帶粘貼,群炮飛舞時,不連發的機會較高。

為便於製作,有的宮廟買現成蜂炮盒,再串連引線…

有的宮廟精心製作神明造型炮城,三太子造型蜂炮城以示對神明崇敬。

炮城有上萬發蜂炮,發射到最後,還會壯麗的高空煙火,在最美麗時留下永遠的讚。

鹽水蜂炮的傳統是繞境前各宮廟會準備炮城,當神轎來到廟前拉開紅布,撕下炮台上寫明敬獻關聖帝君字樣紅紙,焚燒在神明面前後才正式引燃炮城,請神轎上的神明收蜂炮。

蜂炮四射時神轎不斷三進三退,進行「收蜂」。

觀光客務必穿著全身安全配備,才能下場參與蜂炮洗禮。

「收蜂」時不啻神轎需防護,第一次來體驗的觀光客,沿路商家有販售全套防護裝備。

全罩式安全帽是基本裝備。需檢查面罩是否有老化現象。街上機車行當天賣的最好就是安全帽。

為刺激買氣,店家展示去年「炮痕累累」的外套。

也有精心裁製「金鐘罩」,穿上去,萬無一失。

月津路直騎,來到傳統地名的「月津國小」。

鹽水人文薈萃,曾有:「鹽水的碗帽(秀才的戴帽),比朴子的秤鉈(商人)多」的俗諺。學校頂樓遠遠看像秀才的帽子。

國小旁是圖書館,方便借閱圖書及使用各項圖書資訊服務。

圖書館一樓為期刊室、圖書室,館藏收集高齡及幼兒的主題圖書。另有健康養生、旅遊為館藏特色,供社區民眾閱讀。

今年疫情因素取消蜂炮繞境,改固定地點施放蜂炮城,分四條線路施放蜂炮城詳見地圖,由蜂炮發源地武廟18:30啟炮。

主辦單位要求參與者脖子要圍厚、長毛巾保護,絕對不能穿雨衣、下身牛仔褲,要有合腳的運動鞋,務必要載棉質手套。只要全套裝備合格,帶著虔敬的心,就能安全返家。

鹽水橋下是舊時月津港,清朝時此處貿易興盛,現存河道是昔日鹽水港舊址。

鹽水八景之一的「興隆水月」,曾在詩人筆下浪漫的「月津八景」已消逝在歷史洪流中。

興隆橋旁是2011年開始舉辦的「月津港燈節」的主場地,待入夜經歷蜂炮洗禮後再來參觀。

月津港燈節藉水月、燈光、倒影互相輝映,創造出令人驚豔的獨特燈節意象。白天來看也有不同的意境。


走過興隆橋來到橋南老街。位於興隆橋之南,才得橋南街之名。

老街著名景點是三間木造的李家古厝,斑駁牆面內是少見的土塊厝。李家原是月港以糖、鹽大戶,創有「濤泉號」商號,橋南老街是糖行昔日交易地。

下一個景點是「鹽水媽」的護庇宮。

鹽水媽祖宮相傳明鄭時期已存在,是鹽水重要信仰中心。

康熙五十五年前只是小廟,因鹽水越發興盛,擴建廟殿改名為護庇宮。

殿內遺留各種石雕作品,包括龍柱、石堵等。上面刻有人物騎乘各種動物石雕裝飾,雖歷經歲月洗禮,仍保存珍貴樣貌。

主殿三川殿的石獅「雄獅張嘴、母獅閉嘴」象徵乾坤陰陽的鎮宮之寶。

神威顯赫信徒遠在日本也敬奉建廟基金。

早期漢人移民多自福建渡海而來,臺灣四面環海,海神媽祖成為臺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

護庇宮因為頗具歷史,廟內重要文物不少,值得細細一探究竟。

廟內現存的三方石碑,是護庇宮重要文物資產。


清乾隆時的府憲示禁碑。

石碑上用「月港」來稱呼鹽水,可見月港地名由來已久。

國寶級剪粘大師葉進益的作品。

出身鹽水的黃朝琴先生曾任戰後首任台北市長,地方「頭人」敬書大殿對聯。

清康熙年間的千里眼、順風耳。

清乾隆年間雙石獅青石香爐。

廟內彩繪是台南已故國寶級大師潘麗水精心傑作。

護庇宮後方有歷史遺跡(鹽水防空壕)。

糖業是重要的軍需工業之一,鹽水因有煙囪(岸內糖廠),二戰時美軍對鹽水實施大空襲,造成重大傷亡,是老一輩鹽水人心中的痛。

騎返護庇宮旁原稱「媽祖宮街」的中正路。

歷經日治市街改正,媽祖宮街、中街、伽藍廟街合併為中正路,路旁老房子留下二層洋房街屋型式。

志明旅社古樸外觀及斑駁的鐵門油漆,增添了老旅社的氛圍。

仔細精緻的建築外觀,少見的國徽的四格窗花,呈現愛國的細節美感。

旅社對面是「魚鱗巷」,是不容錯過的歷史景點。

魚鱗巷是昔日漁販挑著在月津港上岸的新鮮漁獲,走這條巷子到市場上叫賣,二旁民宅牆上及路上常有魚鱗掉落,故有「魚鱗巷」或「銀帶巷」稱號。

刻意整修過的魚鱗巷有復古「魚鱗」地磚,供遊客追憶昔日榮景。

中正路通往因王爺廟(廣濟宮)而得名的王爺巷。

王爺巷騎到廣濟宮,離防空洞、護庇宮都不遠。

王爺巷係早期鹽水酒家雲集的位置。元宵節掛起黃色燈海,白天是散步的好地方。

走出王爺巷看到鹽水歷史景點八角樓。

若沒來八角樓就別說來過鹽水。

八角樓是葉姓望族建於清道光27年,原是座西朝東的三進大厝和後花園,第一進因道路拓寬被拆掉,第二進在日治時貞愛親王住過興建紀念碑,現開放遊客參觀是僅存第三進老宅。

八角樓皆為木造,八角造型、簡樸渾厚,處處表現出葉家當年豪氣與建造的用心。

樓前立碑見証日治時被徵用的歷史,光復後葉家子孫以水泥塗抹覆蓋字樣,近年將外層剝掉重刻,才能看到鹽水曾經被殖民統治的歷史。

伏見宮貞愛親王是日本皇族,甲午戰爭時任旅團長,參與旅順與征台灣之役(登陸嘉義布袋口)。日俄戰爭指揮第一師團立下戰功。石碑是伏見宮貞愛親王在明治28年設立指揮所之處。

八角樓內留存照片與資料,研究鹽水歷史重要佐証。

八角樓多次改建,原有八角形紅磚屋瓦被保留下來。

古董級木窗雕工精細,非常古色古香。

後牆壁上半部為幾何圖案紅磚壁,是臺灣閣樓宅第的經典之作。白綠交間的竹節書卷窗像是一幅能展開的卷軸。

為紀念伏見宮貞愛親王住過八角樓,木門上有石雕菊花。「菊花」是日本皇族的象徵,據說日治時路人行經此地都需脫帽、行禮,還好沒被拆掉。

中正路三角圓環附近有老街、市場等,是鹽水最繁榮的地段。

三角圓環是鹽水重要的四條路交會點(中正、朝琴、三福、民生)。

圓環配合「月光之城-月之美術館秋季展」,滿佈可愛的兔子玩偶裝飾 !

原有巴洛克街屋拱圈改建成鋼筋水泥建築,僅能從班駁的磚壁或舊商號英文找到往日榮景。

市場對面「連成巷」雖是小巷,因連結其他歷史巷弄,不容錯過…

連成巷因在葉連成商號後面,故得此名。

遊客走過歷史街區,也進入月港(鹽水)的民居生活。

連成巷通往八角樓,也能拐個彎往一銀巷。

在鹽水港未淤積前,日落時分當金色夕陽灑滿市街的美景。時任第一銀行董事長黃朝琴先生親題「古看西街」。

一銀巷出口旁是第一銀行鹽水分行,前身是日治大正六年「嘉義銀行鹽水出張所」,僅次於大正元年設立的台北萬華分行。

鹽水分駐所門口能看見武廟。

大眾廟(雷府千歲)紅色山門是鹽水港古河道文化遺跡之一。

清乾隆六年往來於鹽水港與泉、漳等地的船隻受「雷府萬春大將軍」庇佑,因感神威顯赫起建大眾廟,主祀「雷府萬春大將軍」。

雷府千歲「忠義浩氣」護佑廟宇周邊的鄰里四方。

後殿供奉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註生娘娘。

廟後方有很奇特神威亮點,廟內的土地公鬍鬚居然持續變長中。

「聚波亭」是昔日鹽水文人雅仕聚集之地,留下經典佳句。文人與漁火交織,自此「聚波漁火」便成為月津八景之一。

前方河道就是古月港的遺跡(碼頭),看著涓涓河水,見証月港的消失與沒落。

雷府千歲信徒用心打造「王船」造型炮城,信仰與在地文化結合。

「王船炮城」有威力驚人的層狀蜂炮。

離大眾廟不遠是天主堂,是全台最特別的教堂之一。

鹽水天主堂屬中國宮廷式長方形的建築,結合本土廟宇的特色。

聖母亭,古典造型的園林涼亭中安放聖母像。

中華聖母像與耶穌像,衣著傳統聖像的簡樸裝扮,都換上雍容華貴的明朝華服。

禮拜堂稱「祭天殿」,內有中式繪製壁畫及天主教聖人像。


純中國風貌的天主堂在鹽水僅七十來年歷史,已逐步深耕至鹽水各角落。

逛騎了鹽水一大圈,來到永成戲院及觀光美食城。

永成戲院建於昭和17年,2019年4月公告為臺南市歷史建築。


天氣正熱,門口有販售古早味冰品,有三種口味。

元宵節的永成戲院很特別,設計了彩繪水族館。

整個戲院裡變成彩繪水族館,家長與小朋友一起同樂。

工作人員發下圖紙與彩筆,自己動手彩繪各式的魚類。

完成作品後工作人員快速圖紙掃描 、建檔。

順間自己的作品躍然螢幕上,還與魚群游來游去…

難得有讓老少皆宜,大家都玩的非常開心的互動越彩繪。

找到自己的作品呈現在螢幕上真的好興奮好開心。

永成戲院旁是鹽水觀光美食城。

為推展鹽水觀光,市府將原「鹽水點心城」改善成寬敞的用餐環境,成為居民及觀光客品嚐在地美食的最佳去處。

觀光美食城不止有豬頭飯,還有意麵等道地小吃。

鹽水大小麵攤都有意麵可以吃,在地人都知道,意麵攤都源自一家人!

鹽水意麵以高筋麵粉、水、蛋、鹽手工製出的麵條,據說在製麵時必須出力,隨口發出「噫」的聲音,因此稱為「意麵」。

提到意麵幾乎就連結到鹽水,又有意麵發源地在鹽水之說。

意麵的特色是久煮不爛與口感Q,麵條散發清香與勁道,是讓人無法忘懷的好味道。

意麵加少許豆芽菜、肉燥、蒜泥,滷蛋讓簡單的意麵變得味道不凡。

武廟路直走,遠遠看見一尊超大的紅臉關公像,來到蜂炮發源地-武廟。

武廟建於清康熙7年,雖然外貌新穎,在鹽水廟宇中,年代僅次於護庇宮。

武廟的主祀文衡帝君、關平、周倉將軍,但武聖關公威名永遠保佑每位鹽水人。

武廟有不少珍貴文物,全台僅有的正殿聖旨匾、重修武廟碑記、古木聯、御路石、金龍門神等都是國家一級古蹟。

廟後是古城門的北城門。

全台各地回香的武關公神像同聚一堂,等待蜂炮響起時,接受煙火來提振神威。

神轎上的神明不是無敵鐵金剛,都須加設「防護罩」以維萬全。

今年觀光局舉辦「月津港燈節」,提升月津港燈光環境,武廟有全國最大關聖帝君凹雕,不管您走到那個角落?武關公都會看著您…


疫情期間消毒工作不馬虎,每個小時都有工作人員四週往覆消毒。

廟後有象徵蜂炮除瘟疫主題的聲光藝術燈展,牆面更有3D關公雙面畫。

「桃園三兄弟」教忠教孝的故事也躍於牆面。



時間接近傍晚,熱鬧的朝琴路上,吃碗豆簽羹補充體力,迎接蜂炮的洗禮。

可以選擇清豆簽羹(沒有魚、蚵)。或是二種都有的滿滿海味大餐!

豆簽麵在農村被稱是窮人家吃的「麵條」,因家貪買不起麵粉,於是將米豆磨成粉,摻和麵粉製成麵條,特色是快煮易熟,高營養。

虱目魚加蚵仔的豆簽羹,略加香菜與油酥,不喜歡香菜味要先講。

入口微甜湯頭讓人驚喜,少許醬油或醋更顯羹湯飽含大海的美味。

在南部才吃得到的豆簽羹,虱目魚或蚵仔都是台南自產,食材新鮮自然好吃!

大塊虱目魚有台南人不凡的氣質,鹽水除有好吃的意麵,還有美味銅板小吃豆簽羹!

虱目魚是有刺的,吃的時候要小心!

隨著街口的炮聲漸響起,廟前為今晚試炮的熱身正開始。

若不體驗試炮,能到宮廟報名參加「去霉運」,全幅裝備與滿滿鞭炮上身,炸燃整年的好運氣。

夜幕初臨鹽水,今晚主角「炮城」早備便在武廟及各施放點。每年元宵節前後武廟萬人空巷、熱鬧非凡的盛況。

今年的元宵節是星期二,並不影響蜂炮的熱鬧程度,越接近啟炮的時間,人潮越往廟前集中,人人都等驚心動魄的一刻到來。

六點開始集合,四面八方來挑戰蜂炮的勇士,全幅武裝,待命上陣,勇於挨「炮」。

有人年年參加,欲罷不能。

隨著大型炮城在信眾推行下進場,代表武廟的啟炮已經蓄勢待發。

疫情當前及減少參與人數的要求,已經沒有以前越炸越旺的感覺。想在女性友人面前當英雄,保護她的機會也少了。

昔日早上輦轎繞境活動開始,各陣頭完成繞境後,晚上各炮城聚集在國中操場集中施放。武廟領隊有協調各方施放的權利。

完成「應炮裝備」後,期待多年的蜂炮初體驗來了…


機車用的防風手套材質多是尼龍材質,會有助燃的危險性,皮手套才能確保手部的安全。

每年都有的瀑布煙火。今晚的第一座炮城施放開始了。

神轎穿過火樹銀花,就定位後,空出一塊讓炮城停放。


攝影大軍防護裝備到位,躲在透明塑膠布後面,捕捉最好角度。


第一座炮城推出來,緊張的蜂炮大戰即將開始。

紅紙與金紙共同焚燒時,神轎感應神威,同時開始燥動…


清光緒初年因瘟疫肆虐,居民在正月十三日聚集武廟恭請關帝爺繞境除疫,神轎所到之處,爆竹齊放延續三天,直到元宵夜才結束,隔天瘟疫漸消,從此便成為鹽水重要的節慶。

膽心或只看熱鬧的遊客,躲在遠遠騎樓,等待欣賞火光四射的一刻。

炮城突然啟炮,驚天動地的響聲及四竄的蜂炮向大家射來,所有人都自動轉身,背對炮城,接受炮火洗禮。不斷上下跳動是要震掉射到身上的蜂炮,跳得越高,射到身上的炮帶來更多福氣。

大型炮城讓大家無比興奮,搶佔最好的位置,讓好運射中,幸運帶回家。發射完畢,高空煙火上場。

高空煙火是讓大家喘口氣,宣告這座炮城完成任務。

略事休息,再點然新式「炸彈蜂炮」。

無預警的超大震爆,宛如來到戰場般的震耳欲聾…

簡單整理場地,下一座炮城又推出來。

炮城都是很多鹽水人用一年的時間花費心血及資金建造。鹽水人說蜂炮是短暫的,美麗通常是一瞬間,唯有敬奉關聖帝君的心是永恒的!


神轎收蜂炮時(犁炮)是最高潮,蜂炮發射越多越能去除厄運,更能在來年迎來好運。

腳部的防護很重要,因為蜂炮在腳邊炸開,不要穿慢跑鞋,因為鞋面為尼龍網製作,有被炸破燒開的風險。

絕無冷場的現場,推出下一座工程行贊助的炮城。

是威力不容小覷的層狀炮城,光看就嚇人。

拉開紅布,撕下炮城上賀詞:「恭祝 關聖帝君 聖誕千秋」等字樣的紅紙。

金紙焚燒祝禱,也有請諸神點收蜂炮的含義。

蜂炮沖出時千萬不要「擋蜂炮」,擋在神轎前妨礙神明收炮,會讓蜂炮飛不出去,十分不敬與危險。

沒有裝備又想看熱鬧,略遠的舞台是最安全的,但偶有「流炮」經過,請小心閃躲…


不敢來現場,也能在家看新聞台直播…

略事休息,參觀施放過的蜂巢狀炮城。

來不及發射出去的蜂炮留在炮城,徒留遺憾。有人撿拾回家,當成趕鳥的必勝武器。

頑皮世界炮城是層層堆疊的炮城,有高度也有射程,騎樓邊的要小心...

一陣火光對射,活動最高潮。


現場有義消守護大家安全,如有險情立即援助。

突然活動中止,大隊人馬前來是市長來參香祝願。

最後一座炮城是自製爆雷。

眾人驚呼中,武廟前施放點結束,很多人又趕下一個施放點。

激情過後的蜂炮殘枝,清潔隊要打掃一星期才能將街容回復,也是蜂炮活動後的省思吧?

現場高空煙火施放,代表元宵蜂炮活動結束,留下滿地來不及清運的垃圾。

休息過後,步行參觀2022月津港燈節,現場展出83組藝術作品,堪稱歷屆最多,規模盛大。

河岸邊的「巷弄燈區」,善用環湖及樹林打營造出河港、環境、在地文化結合的燈景藝術。

岸邊有漂亮的燈光裝置藝術,尤其倒映在水面上時,特別美麗。

觀看完蜂炮,再逛逛鹽水月津港燈節,結束讓人難忘的元宵蜂炮夜。







鹽水過去是很繁榮的南部城鎮,因拒絕鐵路經過逐漸沒落。從新營出發騎遊,發現除了蜂炮與意麵外,鹽水還有很多傳統景點與人文傳奇,找個時間來鹽水悠閒騎走也不錯!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