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夏六月,第一期稻作轉黃成熟時分
那一年,沉甸甸的稻穀染上點點嫣紅,那是無數義士的鮮血

1895年乙未保台戰爭在桃園有四大戰役
其中,安平鎮之役是少數讓日軍難以攻克的戰役之一,由龍潭出發沿路探訪義士們保家衛國的忠勇事蹟,為保留故事完整,文中敘述與實際路線順序會有差異

平鎮的古名就叫安平鎮
由桃73上一條小路進入,一片平整亮麗的草坪讓人頓時忘記酷熱六月陽光

接著草坪的是鎮興里自行車道,車道前一座雕像似乎就是訴說當年義士的英勇事蹟
雕像基座明顯的展示”中山堂”,許多義士拿著刀穿梭竹林中,主雕像則是一群人推著糧車,稍後的故事中就能說明這雕像要表達的意義

鎮興里自行車道並不長,在車道頭就能看見車道終點,但是主體的這座橋相當醒目

順著與鎮興里自行車道相接的安平鎮自行車道穿過幽靜的水岸公園

水岸公園旁是一座擁有200年歷史的福德祠
從清朝乾隆年間豎立三石開始, 1896 年(明治 29 年)興建新廟,原被稱”橋頭伯公”,後因建鎮南橋而改名為”鎮南福德祠”,又因靠近大坑缺溪也稱為”大坑缺鎮南福德祠”,是舊安平鎮庄四大伯公之一

福德祠後方是平鎮鎮興老樟樹,據說是先有樹後有廟,也因為旁有這棵老樟樹而稱為”樟樹伯公”,這棵樟樹已被桃園市列管珍貴樹木

沿著大坑缺溪來到一處較為寬廣的灣潭稱為鴉片菸潭,相傳清朝時期一大戶人家因吸食鴉片敗光家產後在這裡投河自盡,後將此處命名為鴉片菸潭作為警惕後世,這潭水現在看起來不深,但當時據說深度達一丈

轉回到福德祠旁的鎮南橋,以糯米黏和的磚拱橋顯示出先人精湛工藝
通過鎮南橋後來到當年的胡家夥房位址

1895年北白川宮率領近衛軍接收台灣,收服台北城後繼續南下時在三角湧遭受登陸後最激烈的抵抗
但沒想到越往南抵抗越激烈,其中以桃園最為激烈,而桃園的四大戰役中安平鎮讓近衛軍吃盡苦頭
6/28日軍決定進攻安平鎮,義軍由胡嘉猷領軍與黃娘盛一同作戰,義軍靠著平時防禦番人的竹圍和堅實磚瓦工事與日軍周旋重創日軍,雖日軍以大砲攻堅亦無法得勝
交戰不久後胡嘉猷令一部分人撤往龍潭,他和一部份人則據守胡家夥房伏擊日軍,眾多翻越竹林的日軍皆被斬殺
不甘心的日軍於7/1召集工兵.步兵及砲兵三個兵種共1000人圍攻胡家夥房,此時據守夥房的義軍約200人,經過一整日的砲轟依然攻不下胡家夥房,反倒被義軍從夥房牆上的槍眼射殺多人,兩度交戰日軍皆無法攻克而退回中壢,這是保台戰爭中少數讓擁有戰力優勢的日軍吃下敗仗之一
但第二次的進攻把胡家夥房的牆打掉壓毀水井造成無水可用才讓胡嘉猷退守龍潭

胡家夥房壁實堅壘,四週圍繞壕溝並以高大刺竹為籬,讓日軍砲兵難以攻克
待胡嘉猷退守後,日軍秉持一貫燒屋毀房作風將胡家夥房摧毀,現時因壕溝積水,整個夥房已成為埤塘

胡家夥房位址後被日本政府收歸,因當時日軍死傷慘重所以在此立忠魂碑告慰死亡日軍
國民政府來台後將忠魂碑拆除,胡家後代以清朝時的地契索回該地改建忠義亭

並在2015年立碑紀念

義軍的後援工作是由當地的湯氏家族負責

如上面地圖中湯家夥房的位址現已是湯氏公廳……咦~~中山堂,好面熟啊

這不就是押著糧草的那座雕像嗎?
胡嘉猷的事蹟在抗日史中佔有不可磨滅的一頁,因為他的能打會躲成功延緩日軍南下的速度

2021年1895乙未保台戰爭紀念公園落成
以色列哭牆般的乙未之環橫跨育達路兩側的公園
環中半圓形水池環繞地下展廳入口,猶如圍繞著胡家夥房的壕溝一般

園中植樹以竹為主,仿彿訴說著當年抵禦的刺竹林

胡嘉猷自夥房撤退到龍潭後繼續抵禦日軍,就是之後的龍潭陂之役
日軍緊接著砲轟龍潭,整個龍潭遭受到毀庄攻擊,其中70餘名義士在烏樹林竹窩被捕後以刺刀處決

稱為七十三公廟的忠義廟就是為了紀念這群義士

這次戰役日軍將龍潭全數燒毀,當時日軍為加速接收台灣,從三角湧到新竹間實施無差別掃蕩,死傷的台灣人有數十萬之多
胡嘉猷在龍潭淪陷前逃出,12/29轉向台北城攻擊日軍
後因兵力差距懸殊,意識到大勢已去,於1900年回廣東老家,1916年回台參觀台灣勸業共進會時被日本發覺欲緝捕,得知消息後倉皇由鹿港逃出,1920年死於廣東,得年82歲

保台紀念公園附近有座特別的三合院,主人是目錄學之祖劉向的後世子孫

燃火影連書案目 藜花光照硯池雲
這門聯訴說的是太乙金星在天祿閣為劉向燃燒藜花作為照明來編目錄
相信這是勉勵後世子孫勤奮向學的神話

不過燃藜第特別的地方是他的附屬建物--紅樓
這次的騎行一開始是被這棟擬洋樓吸引後才規劃出路線
兩層樓的歐式建築,外觀是十九世紀英國殖民地建築,最大的特色是二樓的拱廊

原以為出租作為咖啡餐食,滿心期待能入內欣賞…..沒想到

歇業了
真心期盼能早日開放得以入內參觀這美麗的建築

由於石門水庫引渠灌溉,桃園有許多沿著大渠的自行車道
雖然曾走過幾條,但遺漏的大圳車道仍有許多,每條大圳車道都有特色,這回走的過嶺支渠就相當適合炎熱的夏季,兩旁大樹自成林蔭,伴著潺潺水流相當閒適

離開過嶺支渠轉進陸光路後被眼前這幕嚇到,真不知這路段到底發生過什麼事,好幾支電線杆上的攝影機居然如此多

路的那端是桃園首座碉堡公園

當年作為營區時為了掩蔽兩座碉堡及戰車種植了許多大榕樹

如今改建為公園成為一處清幽綠地

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
當年的反共目標不知造成多少家庭不為人知的隱忍

這些布條訴說的是許多軍人家庭的心聲

轉入老街溪自行車道準備往回程路線
桃園是台地地形,市區被幾條溪流劃分,早年橋樑數量不多造成許多區塊發展不易

眼前一座造型特別的吊橋讓人駐足
新光合纖建廠時為了從員樹林拉輸配電線建了一座吊橋,這座吊橋造就現今平鎮的發展

當時的新光吊橋已經毀損,只剩基座屹立說著故事

大坑缺溪匯入老街溪的河川走勢相似”八”,所以這位置名為八字圳

八字圳旁伯公潭的跳石步道饒富趣味

伯公潭橋同樣也是糯米黏合的紅磚拱橋

回到龍潭,聖亭路上的聖蹟亭可是非得去參觀不可

古時讀書人視文字為神聖,凡書寫過的紙張不可隨意遺棄,須於儀式中送進惜字亭裡燃燒
各地對於儀式舉行的時間不同,有些地區數年,有些則數月
雖然各地仍存有許多惜字亭,但龍潭的聖蹟亭卻是最完整的

聖蹟亭中的建築饒富意義,舉凡爐體上的內外聯到隱身樹籬中的石獅都耐人尋味

其中最吸引我注意的是基座中的石雕

方形壇體的四角裝飾稱為螭龍吞腳的雕像,整個基座叫地袱,一般轉音讀作地牛
意思是像一頭牛一樣從地底把整座建築扛上來

每次走進龍潭總會不自禁的轉進龍潭大池自行車道,就想感受被滿滿稻穀包圍
蜿蜒車道柔順貼服在稻田中,眼裡只有無盡即將轉黃的嫩綠

連續的快門居然無法呈現當下的美

車道沿著灌溉渠道前行,渠道上橫立的石橋是早年居民主要的交通要道
看著往來散步此間的人們,一幅悠閒和樂的太平景象
眼看這一季的豐收,希冀這塊土地不再淒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