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埔除了歷史建築與老街,騎進巷弄裡有不一樣的驚喜,來趟「古蹟尋訪之旅」,參觀景點,更要品嚐特色美食!

屏東縣三十三鄉鎮市中,有個形狀似縮小版的台灣的地方,它是純樸的內埔鄉。內埔鄉地勢平坦,面積約82平方公里,下轄有23村,人口約5.5萬人,為屏東縣人口第三多的行政區(僅次於屏東市、潮州鎮)。

內埔鄉因客家先民到此開闢出一片旱田,旱田在客家話稱為「埔」,故以森林內的旱田稱為「內埔」。客家先民以內埔為起點向外開拓農田,造就今日繁榮。

國道三號經過,下麟洛交流道(內埔、麟洛、竹田三鄉交界)來到內埔鄉境,到年產酒量約六百萬打,生產米酒最多的屏東酒廠設在內埔工業區。

騎抵內埔市區外,筆直台一線後抵達六堆中「後堆」的內埔。

屏東線鐵路未經過人口綢密的內埔鄉,居民利用鄰近竹田鄉西勢車站。歷史悠久的內埔加油站,位於台一線旁。

帶著輕鬆的心情,從東寧村騎入內埔客家庄。

東寧村彭城堂是客家先祖開拓時供劉姓子弟讀書的書堂,已有百年歷史。

鄰近的古厝皆改建成透天厝,劉氏家族為保存古厝,拒絕了好多建商力邀賺大錢的機會。

劉氏先祖由廣東原鄉來台,一部於萬巒鄉五溝水地區拓墾,建立頗負盛名的劉氏宗祠,另一支則在內埔地區開墾,留下彭城堂。

彭城堂為二堂一棟式的傳統四合院,因宗族欠缺祠堂,於是改為祠堂兼書堂。

劉氏遠祖曾有高中考功名的紀錄。門樓、前廳造型沒有官家的華麗感,呈現客家人勤僕興學的精神。

南寧路直騎,來到「有錢存農會,沒錢農會借」的內埔農會。

農會前方是大停車場,商展、選舉集會都在此。

與農會倉庫相鄰是內埔基督長老教會。

內埔基督長老教會傳教有百年歷史,是南部客家教會的始祖。

教會旁是內埔十三莊福德祠。

福德祠位於北寧路,民國66年重建。

廟口對聯:福庇千萬戶、徳化十三莊。

廣濟路與天后宮前是內埔最熱鬧的地方。

右轉崇文巷來到龍頸溪溪畔公園。

龍頸溪環繞媽祖廟與昌黎祠後方,是內田村鄉親休憩的好地方。


「機智門」原是古厝,配合造景保留下來。

溪畔公園有座歷史小橋。

橋旁碑文記述昔日內埔鄉親捐輸建橋的歷史。

民國六十一年的五千元是筆巨款,沒有熱情與財力是捐不出手的。

捐款金額與結報清清楚楚,帳目詳細到十位數,可見客家人的勤儉美德。

溪畔公園有內埔鄉市中心少有的綠地。

公園最近增添的健身器材與遊樂設備,適合老人及小孩來散步運動乘涼。

還有客家婦人們昔日在溝渠中清洗衣物的洗衣場。與鄰居好友閒話家常,像「田邊俱樂部」般熱鬧。

公園旁有家「老實麵」?

為什麼取名「老實麵」?是最多客人問的問題。老實麵不止賣食物,也賣懷舊與回憶。

用餐時刻生意蠻好的。坐在國小的課桌椅上吃飯,看著老照片佐餐,增添懷舊氣息。

店內佈置懷舊文物,有唱片機、三輪車、梳妝台等物件,吃碗麵也有懷舊氣氛。


傳統的四方桌及國中、國小的課桌椅。「老實國小」應該沒有這所學校吧?


懷舊站牌與昏黃路燈佈景、緩緩響起的熟悉老歌,吃著懷舊的餐點…

「食德飲和」諭指吃(喝)後感覺到自在,享受到先人的德澤。簡單説來,飲要和諧,食應道德。

木櫃裡滷味添加歲月感。燉煮豬腳與魯苦瓜讓人期待。

菜單有豬油拌飯、老實麺(飯)、豬腳飯、薑汁豆花、客家豆腐等…

老實飯是薑黃飯與肉鬆、豆棗、地瓜葉的組合,呈現客家「割稻仔飯」的特色!



餐後點心是手工製作的傳統熱豆花!

熱豆花入口即化,豆香加薑汁,紅豆暖心又暖胃!

餐畢仿古餐碗很少見。簡單說,邊吃飯,回想起那段回不去的青春歲月....

餐後再續人文景點。從廣濟路一帶的天后宮及昌黎祠開始。


媽祖廟前廣場,當年這裡是台汽、屏客候車場。

如今改成內埔老街廣場。

在地人稱媽祖廟的六堆天后宮,建於清嘉慶八年,是六堆中最古老的媽祖廟。

昌黎祠是全台唯一供奉韓文公(韓愈)的寺廟,與六堆天后宮同在清嘉慶八年興建。

觀音廟建在六堆天后宮與昌黎祠中間,三者結合同一廟體全台罕見,展現客家包容傳統宗教文化的精神。

觀音廟小小一間,顯得袖珍可愛。

媽祖廟發展為六堆集體信仰中心,廟名冠上「六堆」,被稱為「六堆天后宮」。


雄踞屋頂上的回首龍,永遠不怕風吹雨打保護在地鄉親。

廟口一對石雕龍柱,線條簡潔優美。

正殿主祀「與天同功」的天上聖母。

六堆天后宮百年來保存許多珍貴文物,做為研究六堆歷史的史料參考。


正殿懸掛嘉慶年古匾「恩庇水陸」、咸豐「慈航普渡」、同治「寰瀛覆冒」,都是清代留傳的珍貴文物。



日治大正年間的對聯,記述天后媽祖的由來…


昌黎祠是客家先民紀念韓愈古文大師所建,後做為私塾,是內埔文化的發源及傳承地。


昌黎祠裡香煙撩繞,在文化、藝術、建築方面頗具歷史價值。

韓愈文章以排斥佛老,闡明儒家之道為宗旨,後世稱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留下名句有:業精於勤而荒於嬉。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晚春」是韓愈詩作之一: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回歸,萬紫千紅競相展示美麗芳菲。
楊花榆莢沒有這種才華情思,只懂得像漫天白雪四處紛飛。

兩旁掛滿各種考試准考證影印本,莘莘學子們都想金榜題名,不想名落孫山。

二側高懸先祖對後代子孫的期許。努力唸書考取功名,入朝為官講求「節、義」!

若不在朝為官,在家也要謹守「忠、孝」傳家。

客家人重視教育,晴耕雨讀的精神世代傳承,學子要努力唸書,昌黎祠也是無形支持力量。

表述客家先祖金榜高中事蹟,提醒後人莫忘先祖,方能光宗耀祖。

昌黎祠門口有「封禁古今埔」。清康熙年間為區別閩、粵籍移民及北大武山原住民生活地界,在此設立「漢番界碑」。

過這界碑屬原住民生活地區,漢人不得進入,否則後果自負。

昌黎祠旁有內埔唯一的保齡球館。

歷史悠久的保齡球館興盛於保齡球流行的年代,目前屏東僅存幾家之一。

不只保齡球可打,旁邊有撞球場。

星期四收費比較便宜。下午時段冷清,處處有歲月感。


內埔客家美食很有代表性,遊客先吃粄條或麵食,再逛內埔老街 !

阿英麵店從0900開到晚上9點半,不論是正餐、午後點心都沒問題。

小菜種類多樣,盛盤裝好放在冰櫃裡待選。

生意很好,點餐要排隊,餐點以麵食或粄條為主。

清湯不用錢,熱炒及乾麵的必備佐餐。

櫃台點完小菜後,烹調處理後上桌。

炒青菜油亮很大盤,蒜頭給的很多 !

豬耳朵切很薄,少許蔥花與醬油就很好吃。

炒粄條份量超多,豬肝也是大片的。

大碗麻醬乾麵使用細麵條,麻醬的味道很濃郁。加上脆口的豆芽菜,攪拌後不會過乾。

麻醬麵要加烏醋及辣椒油,重點要快點吃,否則會結成一大塊。

拌勻的同時聞到濃濃麻醬香,還有肉燥,讓麵條多了鹹香及肉香。

飽餐後出發,沿內埔老街騎遊陽濟院老街。

內埔老街又稱陽濟院老街,型態與一般觀光老街不同,仍保留在地居民生活。

陽濟院老街是內埔最熱鬧的區域,也是最早開發的地方。(昔日舊照)

據說昔日以竹籬做成羊圈、眷養羊隻並販賣的場所,而有「羊聚圈」名稱,後演變為「陽濟院」。

陽濟院老街新舊建築交融,處處都有古厝與三合院。

老街建築群成為遊客拍照景點。隱藏的老街巷弄,能感受回憶的時光隧道。





屋簷下方保留電信舊礙子,老街也有現代風情。

源順是百年老店,從清朝起從事釀酒(米酒釀製)製作,酒廠後轉為販售紅槽與酒釀,曾經是老街知名的老店。

遵循古法製造的酒釀紅豆湯圓是源順酒釀的招牌,可惜疫情停業中。(資料照)

源順酒釀旁的巷弄是知名「青花巷」。


青花巷昔日以藍白為色調主軸彩繪青花,在歲月的洗禮下已經退色。(下下圖為舊照)


青花巷內保留昔日二層樓客家洋樓,當時是內埔的豪宅建築。

東望樓是已故醫生劉煥祥興建,因大門面向(東方)大武山而取名「東望樓」。

東望樓建材為紅磚紅瓦,正門兩邊泥塑的竹節窗,是客家人勉勵子孫學習竹子正直、謙虛精神,屋脊有燕尾,彰顯大戶人家氣派。

「東望樓」是內埔第一棟傳統樓房,縣府已列為文化資產保護。


老街出口正好是內埔圓環。

圓環對面是已停用的舊鄉公所。

老街的特色是老麵店與青花街的二層樓房,還有清河診所、清河戲院等…


內埔昔日有清河大戲院。目前保留售票口及外觀建築。


離醫院很近是客家人守護神-三山國王廟。

正殿兩旁刻有對聯:「聖蹟昭彰百姓時沾雨露、王恩浩蕩萬民日荐馨香」。

二樓為祭拜正殿,由廟埕、金爐、字爐、天公爐組成。

上方掛有威靈顯赫的牌匾。清楚可見日治大正時代的字樣。

客家人信仰三山國王,「三山」乃霖田祖廟西面的「明山」、「巾山」和「獨山」,三座山因地臨潮州、惠州、梅州間,是民眾信仰的鄉土保護神。

精神信仰的三山國王外,真實守護大內埔地區治安的是內埔分局。

中興路在午後變身為傳統市場。

文化路上有內埔國中與文康中心。


六堆紀念公園有棵命名為金成武樹(內埔版)。

文山、南華路口,新建的鄉公所在向日葵花海中辦公。

今年6月遷移的鄉公所,應該是屏東縣最新的鄉公所建築,週邊有停車場,非常方便。

原地是一片公墓地,整理後興建融合文化歷史的「六堆紀念公園」。

六堆紀念公園面積約3公頃,包含多功能集會場所球場,另研建六堆紀念碑。

六堆公園旁是內埔庄忠勇祠。

內埔忠勇祠,祭祀在莊大田事件中陣亡的六堆客家人。

拜亭圓柱上的對聯:「忠貞可轉昇平運、義籺勘承寵錫恩」,正上方額書「忠勇」。

正殿供奉三座忠勇義士之神位。

忠勇祠是紀念清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在彰化作亂,莊大田附和在南部的鳳山到枋寮間作亂,進而發生閩、客族的糾紛械鬥,客家先民為保鄉衛土,動員鄉勇協助清廷平亂,內埔庄鄉勇犧牲無數,忠勇祠內的神牌便刻著這廿位客家先烈姓名,供後人祭拜。

六堆公園旁是和興村。

為形塑社區識別,和興村舉辦村花、村樹選拔活動。村花代表精神指標,村樹有綠美化效果。

經和興村民熱心投票,選出燈籠花及茄冬樹村花、村樹,並發送樹木花苗,供居民栽種。

燈籠花(又名扶桑),早年學校圍籬都種植,顏色衆多四季開花。

和禎園是內埔先人們走完人生最後歸處,非在地鄉民以五倍計費。

興建和禎園後鄉民掃墓就不會日曬雨淋,綠意盎然的環境,是後人慎終追遠的地方。

對面是三代傳承的「賴媽媽花生豆腐」,是在地人才知道的美味小吃。

看來不起眼的店面,門口擺了小小豆花攤。

今天最後「吃的」景點。「日頭落山」是賣完為止,晚來一步,下次請早…

廣闊的用餐環境,像沒有特色的民宅。

花生豆腐、原味豆花、決明子茶、冰棒都是美食!

手工豆花是美味的秘密。

點了紅豆豆花,主打古早味,簡簡單單,沒有多餘的花式食材。

不同口味都會加綠豆蒜。

紅豆的綿密感,搭配軟香豆花,退火氣的綠豆蒜,盛夏來吃最好。

有薑汁口味的糖水甜而不膩,現代人養生低糖,喜歡吃甜食會失望。

略騎一小段來到私立美和中學。

講到台灣的棒球史一定會提到「北華興、南美和」的美和中學。

民國五十年(1961)外科名醫徐傍興博士為響應政府私人興學,便利學子就學,捐出祖產及鉅資,在窮鄉僻壤的出生地─美和村創辦美和中學。

美和中學曾勇奪6次世界青少棒冠軍及5次世界青棒冠軍的光榮校史。出過太多為國爭光及職棒界中打拼且響叮噹的名字。

美和棒球場是不甚標準的紅土球場,昔日幼小心靈的棒球夢從這球場開始啟蒙。

為紀念徐傍興博士推動棒運及興學的貢獻,美和中學一角有「傍興樓」。

昔日棒球名校漸為世人淡忘,升學率及考上好的大學是辦學指標。

民國五十五年開辦「美和護理專科學校」,是台灣第一所私立護理專校,後升格為美和技術大學。

美和村有小學、國、高中、大學,在地學生不必到外地就學。

美和村村名是期許地方為「美麗和寫意」的故鄉之意,與棒球沒有什麼關系。

在內埔,沒有太多的客家文創商品,或過於做作的客家特色裝飾,外地遊客來到內埔一遊,從六堆天后宮、昌黎祠出發,騎遊內埔老街,參觀古厝建築,最後品嚐客家小吃(粄條、客家小炒等),帶著滿滿的幸福感回家。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