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前些日子在01發現了這篇.
台中單車地圖APP
上禮拜下載後感覺還不錯,介面簡潔,將相關的景區整合之外,也多了不少有用的資訊.
心想,也找個時間來玩玩看.
有自行車道的資訊,當然從自行車道開始.
反正我這地頭蛇,有事沒事就在居住地”賴賴蛇”,蛇來蛇去有時也不知要蛇到哪裡去.
先從最常去的”灶咖”開始.
山線自行車道

原來,這條是從烏溪大橋的中線(台中市與南投縣縣界)開始
一直到義理橋的大安溪中線(台中市與苗栗縣縣界)為止.
總長49km.若想跑個百里行程,這條來個往返就成了.
而平時在車道上看到的山線,其實是由許多在地的車道片段串連而成的.
對照地圖一看就很清楚了.原來,路網是這麼來的.
今天就試著從家裡叫它導航到霧峰.
導航的部分是依附在Google map,選項是自行車.
依過去使用Google map自行車導航的經驗,它真的會依著自行車道位置帶你過去.
對不熟悉該地的人而言是蠻可靠的,但對地頭蛇來說,就有點繞路.
明明直走也會有黃金交叉,它就是規規矩矩的走直角或是兩段式待轉.
優缺點都有,見仁見智.依你對當地熟稔的程度而定.
今天試跑的狀況是
我直接就上自行車道(自己的灶咖,閉著眼也摸得到)
但,手機導航介面就不一樣了.
它是走公路(自行車道與公路併行)
而且語音播報系統也是以公路路況為主.
例如
我明明走自行車道走得好好的,它會要我幾公尺後向左轉…繼續直行…
它報的是岔路或是巷道路口,跟自行車道整個失真.
所以,這導航是參考用的,當發現自行車道的蹤跡之後,記得往車道裡騎.
第一張圖最右的地點是這裡.

路標標示的與地圖一致,這點很好.跟我在往水裡港途中看到的介面也一致.
不過,這段我習慣直走,同樣是依著乾溪前行,但是靠著右邊走的.
到與台三接壤時再做其他選擇.
軌跡圖

我並沒有使用app內建的軌跡記錄功能.
只是試用與參考,我應該還是維持原來的習慣.
一支負責拍照,另一支負責記錄軌跡.
這Velodash算夠用也精準,
你離開車道去看人家釣魚或幹了哪些壞事…
一刻都跑不掉,所以我那負責記錄的都放車包,不帶在身上.
下午出門就沒做記錄了.也要有一些隱私啦!
蛇到綠空廊道,然後往火車站去.
複習一下綠空廊道的階級(環島1-2 內山環線)

這是台中火車站.(前後一致,內容都一樣)

但今天保全大哥把我擋下來了,並宣讀我的權利.(只記得會被罰20,000.)
可是…箭頭不是指向右邊嗎?兩支都指向車站捏…
保全大哥說腳踏車不能騎進去.
旁邊騎Ubike的也被他大喊:先生,這裡不能騎腳踏車喔.
以前沒發生的事,今天讓我遇上了.
走到前面那支路標看清楚…

厚~~~大哥!你一句講都不會話!
人家是說自行車請牽行,哪有說不可以騎啦!
咦!?
意思好像都一樣捏…
可是,人家聽起來好像就不是那麼蘇胡.
而且,平平都是內山環線,怎麼一支有牽行牌,另一支卻沒有?
這樣會讓人覺得不公平啦!
如果我是長官…會在這裡立一個下馬碑.
文武官員至此下馬.
各位騎鐵馬的文武官員
到台中驛鐵道園區廣場,請記得下馬喔.


藍色是Google map的路線,紅色是我走的路線.
將來綠空廊道進入車站應該也會是紅色的路徑.我猜.

下馬碑最好立在紅色箭頭處.






台中火車站本就是一個很奇特的地方, 之前我是將腳踏車直接騎進去從後站穿越到前站再左轉到台中路,沒人阻攔,沒人說明,我就覺得納悶: 都沒人在管理,自行車與行人都存在的地區,後來覺得人群之處有染疫風險,就繞經外面的復興路。在這裡您可以感受到台中市政府對火車站的行政態度,鐵道都已經高架化多年了,但鐵道高架化後的一樓底下,就成了沒人管的地區,綠空廊道在湧泉公園與台中路中間沒有聯通,舊鐵道依舊在土地上生鏽,台鐵的倉庫依舊矗立在原地斑駁長藤蔓,沒有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