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屏東最知名的庶民美食是飯湯,東港與萬丹二地因不同產業而有不同飯湯文化。東港漁民捕魚回來,沒有多餘時間料理食物,簡單用海產煮成飯湯佐餐,也在迎王盛會中成為轎班補充體力的特色美食。

萬丹農民為解決割稻工人的午餐,發明了煮飯湯的作法,當助割人手愈多,更需要簡便的方法供應午餐,因此飯湯的烹煮方法愈來愈盛行,形成「割稻仔飯」特有的飯湯文化。

從屏東市出發沿台二十七線直行,來到萬丹鄉,再直騎十二公里抵達東港鎮。一趟騎行參拜二地最有盛名的媽祖廟,也品嚐最美味的在地飯湯。

萬丹鄉農作物以紅豆聞名全台,種植面積全縣第一,故有「紅豆的故鄉」美譽。

台27線旁有可愛紅豆人偶是「紅豆紀念公園」。

公園面積不大,設有單車停車位,附近有萬丹公園、兒童遊戲場、游泳池等…

公園對面是萬丹最高學府之一萬丹國中。

萬丹國中原可以卸下最高學府之名,高雄市輔英護專曾計劃遷校到萬丹竹林村新校區,萬丹為歡迎高等學府設校,特地將連接到內埔的產業道路拓寬,更命名為「大學路」。


在少子化後「輔英大學」設校延宕無期,鄉親期望的大學夢還是沒有實現?萬丹大學路成為全台唯一沒有大學的「大學路」。

萬丹國中創校於日治時期,原名為「萬丹農業補習學校」。光復後屏東改縣,校改名為「屏東縣立萬丹初級中學」。

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初級中學改為「屏東縣立萬丹國民中學」。

萬丹鄉公所設於萬後村,在地人稱街後,因位萬丹街仔後方而得名。

昔日市區狹小的警察分駐所及消防分隊都在鄉公所旁新建,服務鄉民。


清領時期萬丹原屬鳳山縣管轄,光復後設屏東縣萬丹鄉,全鄉有三十個村落,常住人口數約約五萬人,是屏東縣人口第四多的行政區,也是全國人口第七大鄉。

萬丹鄉公園是每年紅豆牛奶節與紅豆馬拉松的活動場地。


公園建有地下停車場,因設計不符鄉民使用習慣,經常空蕩蕩的。

公園新建兒童遊戲場可玩水、玩沙、溜滑梯、滑軌、鞦韆...


兒童戲水池有水桶灌溉區。

戲水池水槍顯然力道不夠。

興建於民國92年萬丹鄉立游泳池。

離開公園來到西環路,短短500公尺居然開15家各式牛肉湯店,各家都有愛好者。


因為生意太好,店家還建有專用停車場。

許多勞工朋友習慣在西環路吃早餐再上工,形成獨特的早餐吃牛肉的飲食文化。


牛肉原是到潮州非吃不可的美食。來到萬丹早上喝牛肉湯,中午來吃飯湯滿足今天的騎程。

挑最早營業的這家,南部人吃早餐喜歡在鐵皮屋下,通風涼快,若遇到熟人方便打招呼,一起吃!

價目表都是牛肉料理,熱炒與湯類都是統一價,庶民早餐店就該有親民的價格。

路邊就聞到熱滾牛肉湯的味道,大鍋飄來是牛骨與微微藥膳的熱氣。

牛肉湯是農民工朋友體力的來源。今天來點牛雜湯配白飯只花110元。

牛雜湯有九層塔與台南加薑絲的牛肉湯不一樣。聞到九層塔的香氣會食慾大開。

牛雜湯色較深味重,有牛腸、牛肚、牛肝,偶而會有撈到牛肉片的驚喜。


桌上有罐免費配菜的醃蘿蔔,去油膩超讚。

醃蘿蔔佐白飯超讚!建議台南牛肉湯也學一下,更顯味美。

喝到碗底還能續,飽餐一頓,就能帶來一整天的活力。

吃飽了,要騎往萬丹街仔了…

熱鬧的萬丹路是昔日「萬丹街仔」,百年前萬丹的繁華富庶就在這裡開始…

萬丹路一段舊稱「萬安中街」,是先民移居萬丹街仔最早的發祥地,現是萬丹的商業中心。

「萬安古地」建於清乾隆6年,先民為擋路煞在路口供奉的福德正神(土地公)來保佑世代傳承,從此萬丹街仔各商家生意興隆,因此土地公廟上木匾書寫「萬安古地」。

古匾是日治大正14年所立(剛好民國14年),再過幾年也有百年歷史了。

騎進萬安古地旁小巷,右側是曾經富甲萬丹的李開胡舊宅。

紅磚牆上有舊樓塔與欄杆,枝蔓延生的歷史風格。古牆內是萬丹首富李開胡舊宅的庭園。


重返街頭,屏東有句流傳至今的古諺:「屏東古早是阿猴,萬丹是街頭」,簡單說明萬丹街仔的特色與由來。

萬新路上獨特的「文」字型舊校門,是百年歷史的萬丹國小。


國小對面是香火鼎盛的萬惠宮。

萬惠宮建於清乾隆年間,是鄉民信仰中心。老人家早上來上一柱香,祈願閤家平安。

廟旁新建的香客大樓。

萬惠宮媽祖廟是萬丹最有文化藝術價值的廟宇,是萬丹人引以為傲的光榮。

台灣的廟宇都以神蹟彰顯神恩,萬惠宮有媽祖顯靈空手接炸彈的傳說!

廟前紀念碑上說明二戰末期美軍轟炸機計畫空襲萬丹軍營(國小附近),當炸彈往民居落下時媽祖化身美女淩空接住炸彈!

被媽祖接住的炸彈飛入廟旁花坊民宅,再插入廟後方民宅,神威居然讓落地的炸彈沒有爆炸,更沒有造成人命損傷。

鄉民感受神蹟,畫上炸彈(未爆彈)飛行路線…

據說投彈的美軍飛行員指証歷歷有位少女凌空接住炸彈,後來鄉民發現媽祖金身大姆指斷了一小截,從此萬丹人深信「炸彈媽」顯靈以肉身護鄉民的傳奇…

萬惠宮保留了炸彈本尊,應該是美軍B-24轟炸機投擲,彈體上還有掛勾 !


全台保有仿真炸彈作為展示的媽祖廟還有彰化埤頭合興宮。

「炸彈媽」的傳奇...

媽祖在彰化埤頭顯化救世,民國33年(1944),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B-29轟炸機投炸500磅炸彈轟炸合興宮北方車站。埤頭媽祖大發神威,據說背負炸彈落下不爆炸,挽救埤頭鄉人民生命財產。

據美軍飛行員描述看見媽祖穿紅色衫裙,纏腳穿著三寸弓鞋的台灣姑娘接炸彈,轟動世界。媽祖因接炸彈而犧牲一支手指頭,後來求媽祖同意才將手指接好。

當時美軍投擲的未爆彈由信徒協助下找回,目前陳列廟裡,做為歷史見證。

鎮殿媽。

主祀神明媽祖(炸彈媽),右有千里眼、左有順風耳。

傳統收驚儀式。

到此一遊。蓋下紀念章,見証媽祖神威顯赫...

重回萬惠宮正殿門前一對清嘉慶年間的石獅,呈現雄獅張口、雌獅陪幼獅型態,代表天地萬物陰陽調和,諸事追求的和諧境界。

龍邊門聯為「萬水環萬丹普濟慈航拯群生下淡水,惠民兼惠國稱揚母德瞻廟貌對濃崗」,上聯代表萬丹位於下淡水溪畔,下聯讚揚媽祖護國佑民。「對濃崗」代表萬惠宮的座向,蓋廟時不遠處有丘陵,信徒透過門聯的真實記錄,遙想當年廟景。

龍邊石刻表述靖海將軍侯施琅奉命征討鄭經時陷於旱災之苦,施琅向媽祖祝禱後,天妃廟前小井湧出源源泉水,提供清軍數萬人取用。旗幟上的「施」字及「師泉」二字,記述「湧泉給師」的歷史故事。

發現工匠把募修萬惠宮的大功臣李開胡父子的名子雕在正殿,提醒後人捐輸蓋廟的功績。

正殿與拜殿相連接,上方有藻井。

正殿高懸「恬瀾昭貺」匾,落款「乾隆丁未桐月御賜萬丹街萬惠宮惠存」。

內殿不開放參觀,遠遠朝拜媽祖,祈求騎車平安…

牆上「海上慈雲」是屏東縣竹田鄉民捐贈,竹田是六堆最早發展的地區,可見日治時萬丹媽祖的信仰已經涵蓋閩客族群,這匾額成歷史的見證。

台南鹿耳門天后宮與白沙屯媽都有贈匾。


正門旁一對千里眼、順風耳是北港朝天宮進香留存,可見萬惠宮頗有分量。


萬惠宮最大特色是「對場作」,不懂廟宇裝飾的人,只要抬頭就能看出兩邊廟飾的不同,這是萬惠宮最引以為傲的。

仔細看三川殿兩邊的雕塑是不對稱的裝飾,「對場作」指刻意邀請兩個工作團隊來施作,且發揮創意,信徒會發現互相較勁的作品稱為對場作。

龍邊吊筒造型是綻放的蓮花,有聖潔吉祥的寓意。

虎邊造型是宮燈,「燈」諧音「丁」,代表向神明祈求人丁興旺的象徵。

龍邊上方刻牡丹花寓意祝福萬丹人花開富貴,另對邊刻兩隻大螃蟹,代表「謝謝」。


二邊各雕有「哼哈二將顯神通」與「左慈戲曹」喻指有本事放馬過來挑戰。

參拜後到奉祀太歲星君與配祀文昌帝君,滿足信徒安奉太歲與求取金榜題名的需求。

記得拿取平安符,過爐後帶回家,供在神桌或財位能獲得媽祖神威加持。

離開前再抽一支平安籤,看看您的運勢如何!

離萬惠宮不遠是造形特別的萬丹教會,歐洲城堡式建築,直立在繁華萬丹街旁(萬惠村),說明萬丹是多元文化洗禮之地!

萬丹教會最早建築為竹仔厝,後改建為西洋樓房,新建城堡又像火箭般建築相當醒目。

外圍牆也是火箭造型。

對應一街之隔「炸彈媽祖」的傳奇,萬丹教會有火箭外觀,街上商家認真作生意,神明之間也各有擅場。

火箭內部是教會宣道堂。不管外觀如何,「神愛世人」都是一樣的。

離開萬丹街仔,騎到灣內村來吃「第一名的飯湯」。

著名的泥火山奇觀爆發地點都在萬丹灣內村,處於休眠狀態的泥火山不定時噴發,每次噴發除了震耳欲聾的噴發聲,泥漿噴發高度約二公尺高,就像鍋裡沸騰的熱水般,並發出沸滾聲音,萬丹人稱「滾水」(台語),若點上火,形成烈火沖天的「出火」景觀。

還沒到飯湯開賣時間,先到旁邊彩繪巷走走,再過去吃飯湯。

彩繪巷位於幸福路,一條小客車不能對開的小巷。


以為彩繪巷把「泥火山」為主題?沒想到不到一百公尺的彩繪巷都以卡通人物為主題。


各種可愛的彩繪圖案,把家鄉小巷改造別有一番風味,也增添人氣。



才逛彩繪巷回來,飯湯店已大排長龍,本來可以第一個買到,多花了半小時來排隊。

因為沒有掛招牌,被稱為「無名飯湯」,假日才有限定版的油飯。

灣內村飯湯原本是默默經營,符合在地口味的飯湯生意很好,被推薦參加紅豆節飯湯比賽獲得第一名,原本沒有招牌的灣內飯湯從此打響名號。

辦桌用的超大的鐵鍋正在煮飯湯,每天賣二鍋,賣完就休息。

東港飯湯鮪魚放整塊的,萬丹飯湯鮪魚是炒製過的肉沫,主要是提味,並不是主角。

看到大氣加入整袋「豆枝」,這是萬丹飯湯裡不可少的靈魂。

豆枝是黃豆製成經油炸的加工食品,適合吸附湯汁,也能吸附油脂,放在飯湯裡煮讓油膩感消失!

一整鍋都是豐富的配料,有鮪魚肉、豬肉、筍絲、蝦猴、豆枝、魚丸、高麗菜等。

限量版的油飯蠻大份的,不先拿,很快就賣光。

轉眼間滿滿一鍋已賣到剩一半。熟練的工作人員裝袋、收錢都是一氣呵成。


飯湯與廣東粥、煲粥不同,滿滿配料的濃湯,昔日讓割稻工人有飽足感又不鹹膩!

排了半小時,買到一大包剛出鍋的飯湯料。現場只剩半鍋了,希望排隊的人都能買到。

油飯滋味很香,一份120元,飯量也蠻多的。

粒粒分明的油飯,孝敬爸爸了,下回再騎車去買。

飯湯的白飯要加購,一份10元(約二碗),別統統加進去,最好用小碗裝白飯,再加飯湯吃。

拿出裝湯用的大碗公,一股腦把飯湯倒進去剛好滿滿的,就能知道飯湯的份量很大。

趁熱發必加的香菜、蟹肉棒與韭菜,讓飯湯更有菜香味。

邊吃湯料再將白飯加進去,一大碗飯湯,二個大人分吃剛剛好。

萬丹飯湯的精華是鮪魚肉與豆枝一起吃,與東港飯湯滿滿海味相較,完全不一樣的味道。

白飯加進去就是名符其實的飯湯,有菜有肉,很不錯吃。

吃過萬丹飯湯,騎遊下半場,從東港大鵬灣開始…

大鵬灣水域平靜划獨木舟相對輕鬆,與單車騎遊都是很好的休閒遊旅方式。

大鵬灣域、青洲遊憩區、小琉球風景特定區都屬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轄。


鮪魚雕像是大鵬灣遊客中心藝術打卡點。

管理處還標註最佳拍照點。

睽違三年的國際休閒特區七月中旬重新開園,希望吸引更多民眾親近大鵬灣。

國際休閒特區設有環灣單車站,提供單車租賃服務,讓遊客騎單車暢遊大鵬灣。

各型單車都準備好了,各景點距離不遠,環灣一圈約12公里,可欣賞跨海大橋、灣區美景、濕地生態、濱海風景,是最悠閒的旅遊體驗方式。

園區入口是欣賞潟湖最好視角,經林邊溪及東港溪千百年來的變遷沈積,大鵬灣是臺灣最大單口囊狀潟湖。

2019台灣燈會期間備受矚目的主燈「巨鮪來富」與「海之女神」都還保存良好。

海之女神是燈會的亮點,以鋼材為主另以35萬個蚵殼製作,象徵新住民飄洋過來到台灣落地生根,堅毅勇敢、柔中帶剛,佇立在海上的女神。

往水域方向看去,是私房景點「海上教堂」,還有漲潮時隱沒、退潮時才出現「蚵殼島」。

遠望風帆造型的鵬灣跨海大橋。潟湖、蚵島、海水,三者連成最優美的海岸景觀。

日治時期日本海軍航空隊在大鵬灣建立水上機場及南進基地。戰後國軍接收成立空軍幼校,留下不少軍事遺蹟。

軍事遺蹟是騎遊景點,昔日部隊營房、地道、塔台、崗哨等,都有尋幽探索的觀光價值。

日軍興建的大型彈藥庫,鋼筋水泥厚達一公尺。

抗炸鐵門也厚達30公分。

外觀及內牆還能找到美軍轟炸機留下的斑駁彈孔。


彈藥庫解說牌。每個景點旁有解說牌,讓遊客了解大鵬灣歷史。

碉堡旁還有野戰防空洞。

岸邊像月台又像防波堤是昔日運送軍事淄重的東港支線。

大鵬灣內軍事遺蹟,歷經日治與國軍時期,從營舍、塔台、崗哨都能呈現不同時代軍事風格。指揮水上飛機起落的「西塔台」是很重要的歷史遺蹟。

大鵬灣是台灣最大的水上飛機場,1937年日本海軍航空隊在此訓練水上飛機攻擊,更是日軍南進基地。二戰末期大鵬灣更是神風特攻隊出擊基地。

西塔台旁是最近很夯的海上教堂咖啡…

大鵬灣的海上教堂,能在海上教堂喝杯下午茶或咖啡是很讚的享受。

有暖鵝黃外觀的海上教堂,呈現西班牙教堂的設計風格,內部是挑高清水模的拱窗造型,唯美浪漫還帶時尚品味。

很多遊客專程來海上教堂觀賞日落,享受晚風吹拂…

每梯次開放時間70分鐘,記得先取號碼牌,按序進場,入內把握拍照時光!

吃過萬丹飯湯,再來品嚐東港飯湯。飯湯是迎王盛會中轎班補充體力餐食,東港有不少飯湯店,今天要吃小有名氣的黑媽媽飯湯。

價目表都是在地美食,今天來吃飯湯的,想吃的鮪魚飯,下次再來試試…

飯湯加滷菜、魚頭,每次來東港都吃的飽飽再回家。

飯湯是東港人參與廟會慶典時的共通回憶,更是外地遊子魂牽夢縈的在地美食,迎王時信徒「寄付」(捐獻)材料如鮪魚、旗魚等海味,豐富飯湯滋味。

滷菜、魚頭是配菜。


白飯淋上滿滿的飯湯,少不了的筍絲外,還有魚丸、花枝、鮮蝦多種海鮮食材,滿足對道地東港飯湯的懷念。

撈出一大塊鮪魚,東港海鮮吃起來就是新鮮。

蝦猴在萬丹飯湯也有的,一定要有蝦猴,香味才會無與倫比。

一口飯、一口料,美味在其中。


與萬丹飯湯不同是加大量筍絲,與豆枝滿滿的萬丹飯湯不一樣的口感。

吃過飯湯來到東隆宮黃金牌樓前。

牌樓二側「風調雨順」大有玄機,「風」字少了一點,為什麼會少一點?因東港人世代從事漁業,風少一點寓意風調雨順,對捕魚的東港人來說是最需要的。

王船廠是停放三年一科平安祭典重要的法器「王船」場所,讓千歲爺將疫情及「歹米仔」帶走,留下永遠的平安在人間。

下一科迎王盛會在2024年,中軍府的安座、王船建造至開光,即為迎王祭典開始程序。

建造王船的材料都準備好了,為對王船的尊敬,請勿靠近或攀爬。

東港鎮上有數不盡的廟、宮、壇,東隆宮(王爺廟)是最負盛名的廟宇。

迎王倒數與防疫一樣最喜歡「歸零」,今天來參拜中軍府。

中軍府統籌千歲爺們代天巡狩期間一切的事務,從祭典前監造王船開始,故王船廠開始建造王船時設置中軍府。

祭典前一年擇日舉行中軍府安座大典,迎王期間陪侍大千歲繞境四方。

恭迎壬寅年值年「馬樂」中軍府聖駕。

朝隆宮(蝦米媽)有特別的改運去煞儀式,王爺廟也有為信徒「祭改」,覺得運勢不好或犯了錯,來給班頭「祭改」能轉運或懺悔。小改由班頭稟明姓名後,用令旗揮動十八下就可以了。

離開王爺廟,騎到延平路,歷史悠久的「蝦米媽」也有改運去煞儀式。

延平路長約1200公尺,街頭在頂新里,街尾在鎮海里與豐漁里交界處。

延平路在安海街口來到奉祀福德正神的福安宮。


延平路貫穿漁村舊聚落與商業區,因鄰近港口,漁網或漁工仲介的公司集中在此。

與萬丹教會一樣,東港長老教會也在福安宮與朝隆宮之間。

延平路有「東港第一街」之稱,街頭巷尾老建築歷經歲月洗禮依然挺立不搖。

與萬丹街仔一樣,延平路有很多深不見底的「無尾巷」。騎進去,繞一圈,還要轉出來。

隨著時間流逝已不復見往日繁華,延平路老建築在路面不斷鋪設中變的越來越低,將來就會與單車一樣高了。

李宅生源醫院為典型巴洛克式建築,騎樓上刻有生源醫院字樣。


延平路昔日都住有錢人,日治時東港郡役所也在延平路。現改建東濱派出所採仿古典歐式風格。

派出所外牆是日治時官方燒製的TR紅磚,日治時期從縱貫鐵路到全台灣重要的官方建築都有TR紅磚身影。

與東隆宮(王爺廟)一樣有雄偉廟門(后德門)的朝隆宮,不僅是東港人媽祖的信仰中心,代表著東港的地名「媽祖廟口」。

媽祖廟口(朝陽街)一帶有東港農會,民國五十幾年間是熱鬧市集及夜市,因中央市場興建後才逐漸沒落。


相傳朝隆宮初建時有位供奉媽姐的東港商人,因買賣各類蝦米致富,認為是媽祖賜佑,
,因此東港媽祖被稱為「蝦米媽」。

也有一說相傳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前,漁民出海都會魚蝦滿載,認為是媽祖帶來的魚蝦,為感念媽祖就稱「蝦米媽」。

「蝦米」不是煮飯湯必加的蝦猴,是東港三寶之一櫻花蝦。

櫻花蝦主要產於日本靜岡縣及屏東東港、宜蘭頭城一帶的海域。東港漁民累積了獨特的捕撈技術,也是「蝦米媽」給東港人的恩寵。

漁民將櫻花蝦乾燥成蝦乾,東港餐廳製成櫻花蝦炒飯。

「蝦米媽」原本面向港口,各行號提議擴建廟宇,因出錢修廟以延平路上商家較多,希望拜拜時不必繞一圈,故將原向海廟面轉向陸地,故有「港郊媽」之稱。

朝隆宮於民國62年重建現廟貎,由首位台籍副總統謝東閔先生題匾。

1500開始廟口有一群著黃色衣服的志工現身,已經是婆婆媽媽的她們負責廟務事項,每天輪流一位師姐擔任祭改的工作,與王爺廟「打屁股」祭改一樣都深獲東港人信任。

朝隆宮黃色衣服的志工還參與繞境,從涼傘開頭、鑾駕手等都由婆婆媽媽擔任,是繞境中最美麗的風景線。(攝於迎王)。

因昔日渡海商貿,怕船身太輕在黑水溝(台灣海峽)翻覆,在船艙放花岡石壓艙,叫做「壓艙石」,廟口台階取材昔日的壓艙石。

朝隆宮四週圍繞小漁塘,水代表財富,流動的水寓意財源廣進之意。

龍邊進廟,拜殿不算大,廟柱上方黝黑的藻井,端莊的氛圍讓人靜下心來參拜。

朝隆宮與東隆宮溫府千歲,福安宮福德正神合稱東港三大公廟。創建於清雍正元年的朝隆宮與北港朝天宮及竹南慈裕宮並稱「台灣三媽祖」,明年就有300年歷史。

龍邊「護國佑民匾」下方是神器及出巡牌匾。

人氣最高是「文昌筆」,參加國考的考生拿考試筆來加持,保佑金榜題名。

東港人的心中蝦米媽是最慈祥的尊者,不論何事,只要誠心向媽祖婆請示,東港人相信神恩自有安排!

「聖德齊天匾」落款為民國二十年(昭和六年) ,為東港書法家黃景淵所書 。

發現中庭居然有養錦鯉,寓意吉祥富泰,年年有餘。

跟王爺廟一樣,朝隆宮也有祭改的儀式,由穿黃衣服的女志工擔任。

志工先向改運者問姓名,住那裡或需求?轉身向聖母娘娘稟告後取「令旗」。

令旗就像部隊軍旗一樣威嚴,神明降駕時持令旗,代表祂調動兵馬在處理事情,代表不可侵犯的神聖與謹慎。

志工以令旗在改運者前後揮動,口中唸唸有詞,據說能一言道中信徒的困惑,並指點迷津...

志工都曾經受「蝦米媽」相助後到廟裡幫忙,平時閱人無數。由志工代言向聖母稟告,提醒苦難中的信眾藉由祭改,得到聖母的慈悲加持,讓事事順利平安。

祭改結束後拿到平安符令,志工會告知如何使用。虔敬東港人不啻與神明交心,也帶著期待而回,皆大歡喜。

廟內有販售文創商品,平安令旗吊飾除有縮小版令旗,還有代表「蝦米媽」的祝福手編蝦。


離開東港前,刻意騎到廟後博愛街,已經找不到昔日「蝦米媽」面海的遺蹟…

騎到熱鬧的中山路,吃完飯湯拜媽祖或王爺公,「與神同行」就是東港人的日常…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