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趕早從屏東站出發,搭自強號列車走海線到大甲站。

大甲媽有「雨水媽」之稱,每逢遶境必定下雨。預報梅雨來臨,期望天氣好轉,大甲媽神恩無限…

今年有幸在溪州扛到大甲媽鑾轎,短短幾分鐘,滿心感動,祈願到大甲騎車,同心祈福。

騎遊大甲必訪鎮瀾宮與周邊景點,百年老街、文昌祠、林氏貞孝坊等古蹟…

大甲位於台中海線最北端,開車走國道三號下大甲交流道即可抵達,大眾運輸搭乘台鐵至大甲車站。區間車北上是日南站,南下是台中港站。

車站人行天橋設有電梯,橋體造型源自鎮瀾宮廟簷上拱元素,亦有媽祖珠帽意象。

大甲地名起源一說是取自平埔族道卡斯(TAOKAS)譯音。

也有一說大甲地名由拆字組成,「大」字代表「大字頭出天,兩腳八字開」,註定大有發展的機會。「甲字成田,帶有尾」,農業社會帶有田地與發展是最好的事,便取「大甲」二字為地名。

車站月台與地下道均融入媽祖文化,參加繞境香燈腳到站就感受並列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的不凡風格。

大甲媽遶境年年都定出主題,像是「付出」、「人情味」與「承諾」等…

2022年受疫情影響,主題訂為「同心」,希望所有媽祖信徒能一直保有對媽祖崇敬與信仰,在各自崗位上努力,「同心」協力為媽祖完成遶境,祈福台灣。

每年農曆三月「天上聖母」遶境進香是鎮瀾宮一年中最大且最重要的活動。來自各地的十餘萬信徒組成聲勢浩大的進香隊伍,從大甲鎮瀾宮出發,在九天八夜中徒步至新港奉天宮來回超過三百多公里。

月台上掛滿繞境燈籠,呼應大甲信仰中心「鎮瀾宮」。

燈籠造景給遊客與香燈腳平安回家的感覺。

月台還有以芋頭為主題的藝術作品,呼應了大甲盛產的芋頭。

大芋頭能當成候車椅,非常有特色。

候客大廳內有列車造型的長椅。

全台獨一無二的車站「列車座椅」。還沒上車就有濃濃台鐵風味。

門口看見三輛自強號「車頭」,就是「列車座椅」。

連站名下方都有列車造型,也是全台首見吧?

站前是介紹大甲四城門看板,了解百年大甲城歷史從消失「四城門」開始。

昔日大甲城共有四座城門,分別是東門「拱晨門」、西門「觀海門」、南門「薰風門」、北門「湛恩門」。

四座城門位置呈現地面,遊客依循方向前往就能找到,可惜均已拆除,只能找到舊址。

四座城門曾護衛大甲。道光7年(1827年)仕紳倡議建城,以大甲溪鵝卵石砌成石頭城牆。城門完工後稱「石頭城」,如今只能從導覽看板描述為依據。

到大甲騎車是晴朗的好天氣,感謝大甲媽保佑,有最好的開始…

站前「慈孝勤儉」雕像,宣揚母愛偉大。

出站直走蔣公路直達鎮瀾宮。日治時期站前大馬路稱「驛前路」,聚集不少有錢人、商號與廟宇有關商店都在這條路上。

車站旁「Ubike2.0」站點。以騎單車漫遊大甲,深入街巷,造訪更多美食與景點。

站前是「甲后線自行車道」,全長約17公里沿甲后路,銜接環島1號線、東豐自行車道綠廊、泰安新站,聯通山城與海線自行車道路網。

車站旁整修的員工宿舍,牆面保留原老建物的木料與昔日道班房。


站前中山路一段騎往文武路。

大甲分局勤區含大甲區、后里區、外埔區及大安區,共70個里,人口約18萬人。

大甲分局旁土地銀行到長老教會是昔日「東門」位置。

塔尖造型,濃濃歐風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白色塔尖宏偉莊嚴,讓人驚豔的教會建築。

文武路老街保留幾幢巴洛克式建築,建有陽台,既現代又有歷史感!

通往鎮瀾宮的鎮瀾街。

鎮瀾街往南走有阿聰師、小林煎餅、明香珍等知名的糕餅店都齊聚在這條路。

順天路上能與長老教會相較是台銀大甲分行雄偉外觀。

往前至順天路來到北門福德祠,昔日「東門城」就在這裡。

順天路與新政路交會口,大甲第二公有零售市場。

與鎮瀾宮旁第一市場都是早市,都是大甲人買菜的傳統市場。

第二零售市場專賣生鮮肉品與美味熟食。


與市場相鄰是大甲都城隍廟。

清道光七年(1827年)在地鄉紳捐建大甲城,在北門「湛思門」內依制建城隍廟。

現有廟貌是民國七十六年改建,新建廟宇更顯開闊。廟埕上搭鐵皮屋頂,前方設金爐。


城隍爺庇祐大甲鄉民神威顯赫。

廟埕旁牆面有各界獻匾。

城隍廟中門。廟門有立體浮雕門神。


大甲城隍廟遠自新竹城隍廟恭迎都城隍威靈公分靈,庇佑四方安寧。

抬頭看到「大算盤」。寓意城隍爺能精細算出一生功過與善惡,提醒眾生行事有所警悟。

正殿左右分立謝將軍、范將軍塑像。


殿前立「班爺」塑像,均為城隍爺得力部將。

「班爺」一般左右成對,立於城隍爺座前,頭帶桶帽,身著藍色長衫,手持「水火棍」。

續騎育德路分別通往大甲、文昌國小。

大甲國小是百年學校,創校至今125年。

大甲國小民國前14年創校(明治31年),初名為大甲公學校,專供台籍學生就讀。

國小旁改制前「大甲鎮」文武里活動中心。目前少見完整昔日「台中縣」遺跡。

改制「大台中市」後將文武、朝陽、孔門、平安、岷山等五里成立聯合活動中心。

大甲區里名與道路名稱,早期由戶政人員以「封神榜」為藍本命名,如周王朝發祥地「西岐」命名的西岐里。代表太白星、文曲星、武曲星的太白里、文曲里、武曲里等…

離大甲國小不遠的文昌國小。

文昌國小日治時是「大甲女子公學校」,專供台籍女學生就讀。

文昌國小操場下方是文昌地下停車場,每年大甲媽出巡時供香客停車。

文昌國小對面,水利會工作站前是「營盤口」。

明永曆23年(1669年)鄭氏部將劉國軒派遣副將駐守大甲鐵砧山實施屯墾。今區公所附近「營盤口」與鐵砧山的「劍井」,即為明鄭屯墾留下來的軍事遺跡。

光復後大甲街改制為大甲鎮,隸屬於臺中縣。2010年臺中縣、市合併為直轄臺中市,大甲鎮改制為大甲區。

大甲區徽。

台中縣、市改制後,市長都選好幾任了,還能看見舊鎮名。

續騎雁門路到文昌祠。

文昌祠旁小公園,以科舉元素為設計主題,非常特別!

公仔模擬書院學子金榜題名的過程。寓意讀書人十年寒窗,一舉考取功名後,成為「人生勝利組」。

文武路與雁門街口,騎到文昌祠。

文昌祠外有造型公車站,很有書院風格。

大甲文昌祠創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建有左右護龍之四合院祠堂建築,列屬三級古蹟(市定古蹟)。

門口一堵高牆,風水上稱「照壁」擋煞避邪,喻意學子到書院要有謙卑的心,放下一切靜心學習。

書院是古代民間提倡讀書風氣,培育人才的地方,經由推薦參加縣、府、省及京師等會考,以求取功名,是文人晉身仕途的門徑。

文昌祠前方有一座聖蹟亭(惜字亭)。


三川殿有石雕與木雕牆堵,左右有龍虎壁堵,雕工古樸有緻。

日治時期文昌祠曾為學校使用,經歷昭和十年(1935年)墩子腳大地震後由日本人修繕,仔細看會發現建築上藏有富士山景緻,非常珍貴。

「富士山」景下方是龍邊。書院教學嚴禁喧鬧,故龍口是緊閉的,寓意學子們要認真唸書。又因龍口緊閉犯忌,故改吐水,有源源不絕之意。

書院沒有石獅,一對石鼓造型取自龍王九子「椒圖」。據說「椒圖」性格僻靜,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寓意學子當「宅男」苦讀,不要打擾別人唸書。

左右護龍相通的廊道磚門,花瓶造形古雅,頗具巧思。


昔日書院使用大塊溪石、方磚當房屋地基,以增加穩固力,遭遇地震也不怕。

文昌祠主祀文昌帝君,許多大甲考生前來祈求考試順利,金榜題名。

區公所為鼓勵在地學子積極唸書,特別在廟內設置「榮譽紅榜」,有點燈民眾如願考上自己的目標,廟內貼上紅榜,以慶祝金榜題名,藉以帶動學子的讀書風氣。

1895年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軍攻入大甲時,選擇文昌祠做為御舍營所。戰後還在文昌祠旁設立北白川的紀念碑。

「圖書府」即現代圖書館。設計上圓下方的拱門,寓意學生守規矩、重道統。

「翰墨林」即古代教師宿舍,學生遇疑問能立即請教老師…

文昌祠右側為「大甲聖人」志賀哲太郎昔日住所。志賀哲太郎來台在大甲公學校任職,為感念他將薪資拿來救助貧困的學生事跡,祠內建有紀念堂。

民國70年代文昌祠被登錄為國家三級古蹟。鎮瀾宮是名氣最盛的廟宇,不過文昌祠才是大甲唯一的古蹟寺廟。

離開文昌祠。從沒有「孔雀」的孔雀路騎向鎮瀾宮。

孔雀路離鎮瀾宮很近。拐個彎騎到全國唯一的「蔣公路」。

鎮瀾宮前的蔣公路原名「大甲街」,不是紀念蔣介石,是紀念明鄭王朝將領蔣毅庵駐紮時避免原住民出草傷害在地居民,才命名為蔣公路。

鎮瀾宮廟口美食豐富,香燈腳或遊客來大甲,還沒拜拜先品嚐廟口美食,無論小吃攤販,或名家糕餅店,都有特色與好味道。

距離廟口很近,招牌顯目的康家阿媽粉腸攤。

外帶粉腸與必加蒜蓉醬汁。


粉腸獨有風味,醬汁香氣十足。

煎好的粉腸,趁熱用竹籤插起來吃。粉腸Q軟,搭配鹹香滋味,好吃。

鎮瀾宮位於順天路與蔣公路交會點。

下一站大甲鎮瀾宮。

每年大甲媽鑾轎跨越中部四縣市(台中、彰化、雲林、嘉義),經過廿一個鄉鎮市區,駐駕彰化南瑤宮、西螺福興宮、新港奉天宮、西螺福興宮、北斗奠安宮、彰化天后宮、清水朝興宮,最後回駕鎮瀾宮。

廟前廣場置高點是「交通指揮台」,每年繞境隊伍能順利出發的指揮所。

鎮瀾宮廟埕日治時期舊照。

現有廟埕與日治時期截然不同景像。

鎮瀾宮鐘樓、門柱或廟樑,引人入勝,值得細細觀賞。

由第五任總統嚴家淦先生題匾「鎮瀾宮」。

大甲有三神:「媽祖、鄭成功、林春娘」,排行首位無疑是媽祖。

大殿上方高掛清乾隆皇帝敕賜御筆「佑濟昭靈」匾。

林爽文事件後,鄉民呈「護國庇民」匾以感謝媽祖保佑之恩。

清光緒帝御筆賜匾「與天同功」。

側殿是翡翠媽祖,後方是聖父母殿(媽祖的雙親)。

鎮瀾宮歷經多次改建,廟內遺留陳年石柱舊建材,以追憶前人建廟之辛勞。


膜拜後取平安符到金爐繞圈獲取加持…

離開鎮瀾宮後到地下一樓媽祖文化館參觀「黃金媽祖」與「紫羅蘭翡翠媽祖」。

地下五星級冷氣超強的化粧室。

文化館記述媽姐簡傳。

將信眾多年來捐贈的金牌熔鑄成一尊重達276公斤的金媽祖,放置地下室公開展覽。

另有高130公分,重1500公斤,選用上好的紫羅蘭翡翠媽祖,目前全台最大的翡翠雕刻品。

文化館販售媽祖文創商品,與香客最愛Q版積木公仔。


各種與媽祖相關創意小物,從裝拌手禮的置物袋與鑰匙圈都有。

距離鎮瀾宮不遠的冰品飲料很熱門,大熱天來杯綠豆沙最讚!

除綠豆沙外還有紅茶、奶茶類可以選擇。

大甲盛產芋頭,與奶油酥餅分庭抗禮!

大甲自古為芋頭產地,產量為全台之冠。

大甲芋頭屬肉質較為細膩黏滑粉質高(澱粉含量高),肉色顯白,口感綿密鬆軟,入口即化,香氣濃郁,「芋頭酥」、「芋頭冰」等產品遠近馳名。

來到以芋頭聞名的大甲要吃芋頭冰!

門口就有棵碩大的芋頭。

芋頭牛奶冰,搭配芋圓、蕃薯圓、珍珠、紅豆等配料…

滿滿煉乳與芋圓,Q彈好味道。

碗裡兩大塊芋頭,綿密口感帶芋頭的甜,喜歡吃芋頭不能錯過!

下一攤吃很有歷史感「大甲媽蚵仔麵線」。

滿滿的大腸與蚵仔,重點有冷氣吹。

來鎮瀾宮一遊,品嚐濃香有飽足感的蚵仔麵線。

順天路是大甲主要街道,商家街屋新舊雜陳, 留存不少日治時代的老建築。

中藥房與金鋪比鄰而居,傳統與現在併存都是大甲老故事。


第一市場緊鄰鎮瀾宮,著名大甲城燒餅與順伯粉腸都在裡面。

相較於大甲三神,另有大甲三寶:「媽祖、奶油酥餅、藺草帽蓆」。

大甲的傳統草帽是用藺草編織而成。

現在使用藺草做材料,手工編織成的草帽越來越少,戴草帽時據說會聞到淡淡的天然香氣!

續騎往順天路、光明路口,大甲三神之一林氏貞孝坊。

「貞節牌坊」是昔日封建傳統,現代人視角來看同情多於敬佩之情。

林氏貞孝坊建於清道光28年(1848),為旌表淡水廳大甲街余榮長的妻子林春娘七歲時入余家為童養媳,十二歲時未婚夫不幸意外身亡。林春娘不顧家人反對,決意守節,並悉心侍奉婆婆,終身未再改嫁。地方士紳報請朝廷旌表建坊以褒揚其事蹟。

楹聯題辭特別多,是林氏貞孝坊的特色。

清道光年間聖旨碑。

聖旨牌至今已有175年歷史(1848年),眾多重建修碑保存在旁。


順天路直騎過水尾橋。

每年繞境活動在通過水尾橋後展開,也在返回水尾橋後結束。進香時人潮萬頭鑽動,將整個大甲擠得水洩不通,要走過水尾橋都很難。

經台1線經國路,騎往供奉國姓爺鄭成功的廣聖宮。

廣聖宮位於義和里。

鄭成功被尊稱為「開山王」或「開台聖王」。傳說鐵砧山有鄭成功插劍湧出的「國姓井」,也祈求國姓爺庇佑國泰民安。

為緬懷開台聖王豐功偉績,由各地奉祀鄭成功宮廟輪流舉辦,去年秋祭由廣聖宮主辦,感恩聖王鄭成功愛國愛民偉大精神。

返騎順天路,沿中山路一段直騎,來到市立大甲高中,地區最高學府。

校門口椰林樹下,成排榮譽榜非常吸睛!

有文昌祠及媽祖保佑,狀元及第留在大甲。

最後一個景點水源路中正紀念館。

紀念館由私人捐款(文英基金會)興建,民國70年啟用後成為小鎮藝文展點,提供民眾參觀。

騎返站旁Ubike站點還車,半日「騎遊「媽祖之鄉」-大甲之旅完騎收工…

大甲景點雖然不多,拜鎮瀾宮所賜,每年吸引不少信眾造訪。規劃大甲半日遊,除了拜拜祈福,品嚐大甲美食,也能前往週邊清水、梧棲或通宵等景點,規劃海線一日遊。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