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部前往大樹區最方便是北上過高屏橋,經六塊厝站後抵達舊名大樹鄉的大樹區。

九曲堂車站是縱貫線鐵路在高雄市最後的車站,高屏溪的鐵橋還沒建成前,南下前往屏東都必須在九曲堂搭舢舨接駁。

以往坐列車北上時,經過九曲堂站時會朝興建鐵橋有功的飯田豐二記念碑觀望。

九曲堂上行車站為後庄車站往高雄、台北。下行車站為屏東六塊厝站往屏東、枋寮…

九曲堂站有會車與避讓功能,設有二座月台,幾乎各車次都會停靠。

站房內側,與復興街正門完全不一樣風格。

「九曲堂」地名很特別。九曲堂舊稱九腳桶,後改為九曲堂村。

車站負有軍事運輸任務,境內有多處軍事設施(營區、靶場、兵工廠),緊鄰高屏溪畔也有國防功能。


九曲堂有大量的軍方客源,站房空間寬敞。日治時黑白舊照的車站攝於明治40年(1907年),當時是大樹最繁華的地方。基於運輸方便,鳳梨工廠就建在車站對面。


昔日車站一帶被叫「車頭」,因地方繁榮,人口增多後與九曲分村,前站被命名為久堂里。

車站前有一對採收鳳梨夫婦的雕像,命名「同甘苦、慶豐收」。

若未帶小折出遊,站前有公共自行車可借,騎到舊鐵橋也有租賃站可還車。

車站對面為原泰芳商會鳳梨罐詰工場。昔日鳳梨罐工廠最多時,村內都是「刮王萊」(台語)的少女,帶動食品加工業達到高峰。

原鳳梨工廠的屋頂為中央二坡式,外觀有「牛眼窗」。舊址曾一度荒廢(下圖舊照),鳳梨罐詰工場遺址改建地方產業文化園區。


日治時代鼓勵大樹農民種植鳳梨,因氣候合宜,鳳梨罐頭能支援軍事作戰,鳳梨加工業便應運而生。


日治時期奉行「農業台灣」政策,將台灣變成工業原料與糧食的供應站,不論製糖工廠或稻米、鳳梨等農產加工業都是如此。

鳳梨罐頭工廠興盛時一度有七家鳳梨工廠,全村人口都與鳳梨工廠有關,九曲堂車站更是運送到高雄港出口的轉運站。

光復後因國際糖業蕭條,台灣鳳梨工廠外移,曾經興盛的鳳梨工場逐一停業。(舊照)

園區後方留有一畦鳳梨田,遊客可以了解種植鳳梨原貌。

鳳梨屬熱帶植物,須日照充足、且排水良好的坡地栽種最適合,而大樹區正具備良好條件。

戶外栽種各品種鳳梨、外行人從外觀不能分辨出不同品種的差異。

鳳梨工廠旁有座醮伯公祠。

「醮伯公」不是客家庄常見的土地公(伯公)。據說醮伯公真有其人,四處免費治病,不幸在此往生。鄉民們為感念他設祠,前來祭拜者眾,靈驗事蹟也越多,因此取石的近音字「醮」為其姓氏,稱祂為「醮伯公」。

醮伯公旁是飯田豐二記念碑。

記念碑能留存到現代彌足珍貴,因為飯田豐二是高屏溪鐵橋興建時的技師,居功厥偉,才能保留下來。飯田豐二紀念碑(日文漢字為「記」),是台灣少數以日本石料為建材的紀念碑。


飯田豐二是日本靜岡縣人,明治年間負責建設屏東線鐵路,認真盡職,積勞成疾,逝世於台南醫院,享年四十歲。還來不及看到鐵橋完工就病逝。

紀念碑旁小巷,兩側為日式紅磚舊建築,光復後一度作為鐵路員工宿舍。

小巷盡頭是紅磚砌成的九曲堂綠廊道牌樓。

九曲堂地名由來眾說紛云,根據九曲堂居民流傳下來的傳說,古老地名叫「九曲塘」或「九堂」。現今久堂路一帶是最熱鬧的街市。

久堂村原以務農為主,光復後自外地遷入者不斷增加,連早上菜市仔都新穎有規模。

舊菜市對面阿婆麵專賣古早味,沒有招牌是小店的特色。利用街邊轉角置餐桌,配合斑駁的牆面,非常有歷史的老店。


老店放滷味的雙門鋁窗打開自己夾取,加熱後上桌,乾淨衛生。

麵食與滷菜有價目表,在地銅板價,還有阿婆昔日煮麵的照片。

麻醬乾麵附清湯,還有滷菜,很古早味,一早來吃份量很足夠。

乾麵鋪上厚厚香透的肉燥或麻醬,古早味就是這樣!

麻醬香搭上肉燥的鹹,和著Q彈的麵條一起拌吃,最簡單的滿足。

口味略重者要加一匙辣子汁更提味。

很少看見的豬頭皮與豆干滷蛋切一盤,非常平價。

傳統麵店會附濃郁大骨清湯。

吃完早餐,拐個彎騎到永豐餘造紙廠。因為紙廠不再使用蔗渣造紙,原本小火車停駛,讓九曲堂車站營運不佳。

民國三十九年永豐餘造紙廠到久堂村設廠,生產紙質產品。大樹因水源純淨,據說紙廠現址在日治時代原本要建設啤酒廠。


紙廠旁久堂路城隍巷,有家在地城隍廟。


廟口門聯提醒人們諸惡莫作、莫欺神!

文、武判官是城隍爺的左右手,走進城隍廟,就看到文武判官隨侍在城隍爺兩側。


城隍巷直騎,還有九曲堂代天府。


巷底來到赫赫有名的「巷仔媽」...

「巷仔媽」廟名慈后宮,由媽祖指示建廟在巷子底,信眾稱巷仔媽。巷底的媽祖廟不大,路也不寬,卻是香火鼎盛,與具知名度的廟宇。


原奉祭祀媽祖在旁民宅樓頂佛堂,信眾已無法容納,經指示蓋新廟,選廟地在巷底最末端才有「巷仔媽」稱號。

廟口高掛湄州祖廟贈 「后慈施澤」匾。七個宮燈為值年各爐主與頭家姓氏(神明欽點年度信徒祭祀活動的代表)。


廟宇彩繪以媽祖得道,與出巡佑民為主題。

黑面媽祖代表香火鼎盛,靈動十足。參拜媽祖,讓人心靈感覺到平靜與祥和。

北港朝天宮贈匾「神德永光」。

離開慈后宮,相距不遠,還有九曲堂教會可以參觀…

九曲堂教會原在城隍巷,因巷名與教名不相容,於是選在竹寮路重建教會。外觀與屋頂沒有明顯十字架,仔細發現十字架與建築融為一體。從上方玻璃,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十字架。很特別。

建築使用紅磚來自三和窯廠,還有大片透光玻璃的設計發想,源自日本光之教堂與石之教堂。

內部禮拜堂建築,特別設計不需擴音設備也能清聽見牧師傳佈的福音。

竹寮路轉入台21線,來到跨越高屏溪的大樹舊鐵橋。

橫跨高屏溪的新橋每隔五分鐘有列車經過,橋下近距離體驗火車從頭頂「隆隆」經過的震憾感。

舊鐵橋成為濕地教育園區,公共設施完備,遊客來到大樹,除了佛光山外必到「無料」景點。

舊鐵橋造型優美,橫跨高屏溪,正確名稱下淡水溪鐵橋。1980年台鐵另興建水泥雙軌大橋,現今雙橋併列,代表歷史的傳承。鋼筋水泥橋與鋼樑舊鐵橋並存的景觀,美感差了不知多少倍。

百年舊鐵橋已失去交通價值,高屏二端都能走上一段參觀,只剩觀光與歷史教育意義。

下淡水溪鐵橋起建於明治年間,由日本工程師飯田豐二設計興建,以圓弧鋼骨結構為主,橋墩磚以花崗石人工砌成,橋長1526公尺,為當時亞洲最長橋樑。

當年建橋材料都從高雄、基隆碼頭藉鐵路運來,工程動員無數民工才能完成。


下淡水溪鐵橋歷經百年與朝代更替,卻無法抵擋海棠颱風帶來的滾滾洪流遭沖毀,留下「歷史缺口」。

舊鐵橋下原是荒煙蔓草,生態公園取名「大樹新視界」。

生態公園有十幾個的人工湖,因盜採砂石業者而挖出的大坑洞,現變成鳥類棲息的人工湖。


「三和瓦窯」曾經是南台灣生產瓦窯重地,還保留百年窯廠與文創工坊。

台灣建築業全盛時期,竹寮村瓦窯業興盛,後因建築業蕭條,僅剩「三和瓦廠」為生產瓦片的窯廠。

大樹從日治時即有窯燒產業,傳統手工紅磚瓦逐漸被機械化燒製取代。只能從歷史彩繪找到昔日純手工的傳統瓦窯工廠。


現在只能在古厝仿建中找到紅瓦磚。


瓦窯為宮廟燒製專屬瓦磚、也有花磚與文化瓦、陶藝品等。


「磚賣店」提供DIY課程,遊客發揮想像力手作,燒製成獨一無二的紀念品帶回家。




走上舊鐵橋參觀,可以搭乘電梯,保留軍用哨所。昔日重要隧道、橋樑旁都有營區與兵力駐守。

橋頭發現「阿緱街送水管」,日治時從打狗水道分水,由下淡水溪鐵橋送水至阿緱街(屏東),舊鐵橋留有30公分鐵管殘跡。

舊鐵橋是單線,日治時代鋼衍段改由臺灣鐵路局鋼樑廠製造的鋼橋。

舊鐵橋規劃成天空步道,因為無料收費,遊客走上來,清楚看見列車,偶見屏東基地起飛的軍機凌空而過。


舊鐵橋是國定古蹟,每一次大型風災、滾滾洪災都會沖向它,已有五、六個橋墩和拱形鋼樑被沖走了。舊鐵橋步道盡頭處,眺望微彎鐵軌與對岸屏東端的鋼樑橋墩。

重返九曲堂,騎到無售票設施的後站,走階梯與電梯通往月台天橋。也有彩繪地下道通往前站。


後站為九曲里,通往國小與國中、公車站。

後站正面街道為九曲國小。

重返九曲堂車站,半日騎遊九曲堂-舊鐵橋懷古之旅結束。

「大樹」給人一種安全、穩定的感覺,滿山遍野的果園與舊鐵橋、三和瓦窯、巷仔媽、古厝、佛陀紀念館等景區,到此騎車不虛此行。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