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公園路、工專路」,先前在01有車友已介紹過這條路線。實際走訪,果然是條不錯的小品練騎路線,有緩坡也有陡坡,更有不錯的夜景。若覺得夜騎中社路離你家太遠,或騎膩了,倒是可以考慮走走這條路線。【坡度分析+夜騎心得】泰山公園路
哇~大大!每次看到你的照片跟分析就覺得~你真的是好用心啊....公園路到南亞這個路線~我要是工作下班後體力佳!我還是會騎著我的7速小折來個2趟!如果~體力還好就騎個1趟!感覺搬到泰山來.還不錯!因為~上次我跟同學去中社.好多人喔!而且~一直被公路車超車喔!(好想換部登山車啊.....)
ALEX10907 wrote:哇~大大!每次看到你...(恕刪) ALEX大大,想必你也是勇腳,七速小折要上南亞那段陡坡,也是很吃力的,真羨慕你,住家附近就有如此讚的路線可夜騎,有機會一起騎車吧^^至於中社路,車子真的是超多的,被超車是很正常的,人外有人,其實也不用太去在意。倒是好好發揮4+2T或搭配大眾運輸工具,來趟中遠程旅行,你就會發現小折的好處囉花男大:呵呵,可以跟地頭蛇ALEX大約騎阿,一起騎車樂趣多Edinman wrote:每次看您的分享真是專...(恕刪) Edinman大大,你的分享才真的專業,也很期待你更多的大作,能給未去過的車友實質上的幫助。謝謝你的建議,不過說真的,每次發文匆促,直覺上就是發表至遊記上,沒想到還有GPS分享區,哈^^
喔~不......您客氣囉!你有上"巴拉卡"耶!!我上次去挑戰"巴拉卡"~失敗呢!其實~公園路到南亞這個路線!我是覺得還蠻適合運動跟練腿力的!我一開始也只能騎到公園路跟黎明路岔路...不過~後來多練幾次~配好速調整呼吸!就上去囉!(千萬不要不好意思下來牽車....)挑戰山路~保持體力跟適當休息才是對的!(我上次在巴拉卡就是沒有這樣才失敗的...)有機會一起騎車吧!
看了您的分享覺得真的是專業,我是在地人,就住在山下,這是我跟太太兩人及車友平常晚上練車的地方(公園路、工專路兩邊都會騎)目前這條路線也是好多人騎,看了您的分析圖真的是幫助很多,(目前還沒看過這段路線這麼祥細的分析圖)可當第一次想要來嚐試這段路線的參考分析圖昨天早上天氣陰陰應該還不會下雨,計畫中的行程風櫃嘴,一樣6點從家裡出發,到了風林橋已經下了毛毛小雨,問了一下從風櫃嘴下來的說是山上下的更大霧氣重視線不好,為了安全只好打消念頭,下滑騎比較短程的路線中社路(沒騎過),個人的騎乘感覺是公園路福德宮這段陡上坡還是比較硬但較短,中社路是長緩坡,以全程不落地做比較,中社路有長時間騎車的人慢慢踩踏一樣可騎上去,福德宮這段可能就比較吃力了,以上只是讓大家參考比較而已,沒有其他用意....
非常感謝明人大大提供的實際騎乘經驗,沒錯,就如大大所感受的,中社路屬於長緩坡,而福德宮那段是比較硬的一條路線的難易度,主要可由兩個層面來考量:坡的長度與陡度,長度考驗的是體力耐力,而陡度則是爬坡的技巧與肌肉強度。而環法坡度分級制度也是以「爬升高度」「長度」來做計算,由公式中可發現,「爬升高度」的比重是比「長度」因子來的重要的,但「平均坡度」(跟爬升高度有關)有時卻又無法表達整個過程中,爬坡的實際變化,所以,環法分級制度計算出來的數值不盡然客觀。因此,小弟的分析資料中,再附上了「累積平均坡度」與0~4%、5~8%、與>8%陡坡分佈的數據,來做一更客觀的分析。就舉「公園路」與「中社路」當作例子:兩者「平均坡度」、「累計平均坡度」差不多,但中社路距離長了一些(所作的功多了一些),所以「爬升高度」當然高一點,所計算出來的「環法分級制度」數值,當然大了一點。但仔細看各坡度分佈,可發現,「公園路」>8%陡坡的比例34%是遠比「中社路」的12%,來的多,所以就如大大所感覺的,「公園路」後半段的路程,是比較難爬的。再舉個例子:爬烘爐地,大家一定會覺得就算慢慢龜上去,也不見得輕鬆多少,但距離很短,所以腿肌力夠的話,反倒覺得不是那麼耗體力。反之,如巴拉卡十公里的山路,雖然不陡,但距離長,要不落地直上,是考驗著你的長途爬坡耐力,當然沿途多休息,也是可以慢慢龜上去的。前面提過,一條路線的難易度,可綜合「長度」「陡度」來評估,但實際騎乘感受,每個人盡不相同,因為還有一些其他因素,如當天氣候冷熱、個人體能狀況好壞、完成速度的快慢…所以小弟提供的數據,僅是希望盡量能站在同一基準,好讓大家來做一評估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