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糖尿病也要特別留意血糖。

williamwu1107 wrote:
只關注血糖是落後指標。
當血糖開始升高前,會有十年以上的高胰島素血症的前期症狀出現;此時才是所謂的糖尿病前期。
這時血糖值是正常的,因為胰臟還年輕還可以大量分泌胰島素,來壓低血液中過多的葡萄糖。
也就是所謂的高胰島素阻抗症;此時測血糖值是正常的。。

請醫師驗血時測一下胰島素阻抗(HOMA-IR ;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可以讓你提早十年阻止糖尿病的到來。
如果超標就要早點開始控制飲食,讓平常血液中的胰島素要正常,要夠低;因為你現在正高速衝向糖尿病發作的終點。

如果已經有症狀,發現血糖過高,確診為糖尿病患者、、、、在醫師協助下,先控制血糖。
血糖控制不好的原因是吃錯東西(高升糖食物,或吃太多,吃太快,吃食物順序不對,吃太多餐,間隔時間太短、、),而自己不知道。
經常用採血式血糖儀監測控制飲食,不現實,不容易。因為會忘記或有時間差抓不準正確測量的時機。
建議用貼在身上的即時監控血糖設備,隨時顯示血糖變化;吃甚麼會急速血糖上升,透過手機APP立即知道;非常有感。
兩週後就知道哪些食物不能吃,該怎麼吃,甚麼時候吃,就清楚了。
吃對了,糖尿病才會好。記得配合醫師指導,飲食對了,藥就必須隨血糖下降幅度減藥;不然血糖太低會頭暈眼花、冒汗、情緒失控。每次血糖太低後猛吃糖(澱粉),對降低身體胰島素阻抗的目的,傷害很大;離治癒糖尿病的目標也越遠。
推薦 亞培 輔理善 瞬感2 ;連續監測2週。好像杏一有在賣。
諮詢你的醫師吧。
重點要問醫師;你有治好糖尿病的方法和病患的經驗嗎?
請他說來聽聽看。
如果沒有肯定的答覆;換個醫師吧。
盲人騎瞎馬,很危險的。


吃什麼就知道那種升糖值數高差很多
williamwu1107
對頭(正確)
tonyboy015 wrote:
吃什麼就知道那種升糖值數高差很多


喔…所以糖尿病患者就是要控制血糖就是了
williamwu1107
血糖是治療結果的評估指標;但不是方法。方法是根治飲食,飲食才能根治。機轉是降低胰島素阻抗,讓胰臟休養生息。降低胰島素基礎濃度,啟動葡萄糖,酮體双能量運行。如此就可以輕鬆挨餓不頭暈,減脂降血糖。
茶醉癮
williamwu1107 其實你是幫他回答,沒有本人回答[微冷笑],但你的答案我覺得可以…
williamwu1107
不能光算熱量,就好像 同為100 大卡的糖與糙米飯肯定不一樣的。除了升糖指數不同,淨碳水不同,維生素含量不同,植化素,纖維,,,,大大的不同。一個是空熱量,另一個有豐富營養素。
williamwu1107
現代人整天泡在血糖中,早已經忘了還有酮體這種更有效率及乾淨的能源。想要切換使用雙系統(葡萄糖,酮體)運作非常困難。而且每個人胰島素閾值不同,可能需要更低的胰島素濃度才能生酮。找營養師協助及測尿酮。
ccy4343 wrote:
https://youtu...(恕刪)


其實104樓的這些貼文 都不要看太多
要的話就直接去宋醫師社團好好的爬文
我也在裡頭

直接去把宋晏仁醫師所有的廣播都給他挖出來
照時間順序去聽

貼的這些有些似是而非的言論 ༺༒༻ ༺༒༻ ༺༒༻
宋晏仁醫師的水肉菜飯果不是以GI值去排列
是以食物的性質去排列

肉引起的是Food insulin index
碳水化合物引起的是Glycemic index

宋晏仁醫師有在電台上講一個「減肥新觀念:IG比」
不是GI 是 IG
自己去聽聽吧!

免費大贈送了
williamwu1107
領教領教;一知半解而已。也是從宋醫師的廣播中,受益良多。照著做真的能停藥;算是真的治癒我的血糖高的問題。
williamwu1107
重新翻看這段影片;我好像找到可以克服體重(脂肪)不再下降的方法。
茶醉癮 wrote:
其實104樓的這些貼文 都不要看太多
要的話就直接去宋醫師社團好好的爬文
我也在裡頭

直接去把宋晏仁醫師所有的廣播都給他挖出來
照時間順序去聽

貼的這些有些似是而非的言論 
 以下截圖是有人在宋晏仁醫師YouTube直播底下的留言,留言講得很好,我也認同。
williamwu1107
其實宋醫師的廣播都很精采,也都會整理出結論,方便執行。引經據典的說明是為了消除大家的疑惑。論文沒有研究方法,實驗數據怎有說服力呢?不然你說他說大家說,請問誰說的對呢?
ccy4343 wrote:
以下截圖是有人在宋晏仁醫師YouTube直播底下的留言,留言講得很好,我也認同。


你覺得這留言講得很好喔?
宋晏仁醫師辛辛苦苦講述這過程 非但不珍惜 還在那裡指指點點
你不知道過程 你怎知道這些膽固醇的值是如何訂定的?
你怎會知道當初是一位叫George McGovern 學歷史的人去主導整個議題硬逼這些生化學家去創立飲食金字塔?


對於唾手可得的知識 棄若敝屣,只想聽結論
而不去探究那過程
沒有把這發生的過程去牢記

https://youtu.be/IpaOiSzLXSQ?si=n8lQ4n64Al_GCkXq

有人留言,截圖在下面。裡面有提到橄欖油,有些產品會摻別的種子油,一樣標註「初榨橄欖油」。原則上以價格來判斷,價格越高的話那會摻別的種子油機率就比較小。

茶醉癮 wrote:
對於唾手可得的知識 棄若敝屣,只想聽結論
而不去探究那過程
沒有把這發生的過程去牢記


完全認同你的看法。

人家宋醫師好心把有證據的資料po給大家,竟被認為是,沒有自信。

唉,樓主還認同這種說法。

好扯。

我看也不用回樓主了,都說宋醫師沒有自信,更何況我們一般網友。

你的回文我加五分回你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