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佬 wrote:臨床診斷能力不是資料堆砌出來的,而是從親自看診的個案中累積經驗歸納出來的。 鄉下佬 wrote:論文資料+個案中累積經驗=臨床診斷能力 第二句話,像是在打第一句話的嘴巴??這邏輯,需要講解嗎??
鄉下佬 wrote:後來終於輪到我進去,才知道他慢的原因,因為他喜歡當眾查英文資料。是實務需要嗎,還是炫耀,我也不十分清楚。 應該是實務需要,醫生也不想有有英文資料可看,但可用資料偏偏都只有原文。不過版主提到那種會罵人的,真的很多。之前我去掛一個長庚的腎臟科醫師,掛到早診19號,早上就去報到,輪到我已經下午5點半了,而隔壁醫生早診早就50幾號都看完了。第二次有比較早,掛早診也是10幾號,下午4點就輪到了。護士說這個醫生一天只掛25個病人,從早診開始看,但都要看到晚上8點。很幸運自己遇到這個醫生,問診超詳細,但他也累啦。
asdcxztreo wrote:第二句話,像是在打第...(恕刪) 個人命盤中的對向宮位及星座,常具有互補的功能。論文資料+個案中累積經驗=臨床診斷能力,它的邏輯是:「論文資料」是別人的經驗,只有透過「自己的經驗」,才能形成「完整的經驗」。
第一句話的圈圈圖第二句話的圈圈圖這二個邏輯是不同的吧我們談的,是同一種邏輯吧??沒別的意思,只是覺的怪怪的鄉下佬 wrote:論文資料+個案中累積經驗=臨床診斷能力,它的邏輯是:「論文資料」是別人的經驗,只有透過「自己的經驗」,才能形成「完整的經驗」 這不是邏輯吧,這是你的"定義"。邏輯是一種規則,但定義是隨人而改變的。
兩句話的意涵跟構造確實不一樣,不過第一句話是構成第二句話的基礎。自己的看診經驗不可能包括所有的狀況,所以必須參考別人的經驗。另外,別人的經驗永遠是別人的經驗,當成例子研究可以,無法內化成自己的經驗。唯有自己的見解成熟到一定的地步,才有能力吸收別人的經驗。以段譽的北溟神功做例子,只有自己內力到達一定程度時,才能吸收別人的內力,為我所用。邏輯不是規則,是思考的結構跟秩序,要合理性,大家才會相信。
鄉下佬 wrote:邏輯不是規則,是思考的結構跟秩序,要合理性,大家才會相信 根據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0%BB%E8%BE%91的資料邏輯是"描述時空信息類和類之間長時間有效不變的先後變化關係規則"而你所說的"合理性"不也是一種規則嗎??純討論,只是覺得怪怪的
我也有碰過類似怪怪的醫生現在的門診醫生不是都一邊問診一邊用電腦打病人的病歷嗎我去年碰到的是還堅持拿筆寫病歷的醫生他慢慢寫著一堆看不懂的英文專有名詞比問病情的時間還要久這讓我想起曾經曾經曾經這家診所有一位醫生...因為不肯用電腦而上過地方報紙版面不知道是不是同一個人為什麼我不問呢因為醫生說要讓小護士幫我的屁屁呼呼我的心早就在一直幻想小護士長什麼樣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