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taku0413 wrote:
有些人一直想要證明生酮飲食是對健康有益的,不能說他們是錯的,
我感謝他們用身體對醫學做出貢獻。
你說的應該是這篇研究:
Carbohydrate Restriction-Induced Elevations in LDL-Cholesterol and Atherosclerosis: The KETO Trial
首先,生酮飲食是個極端飲食,起初是認為它能改善糖尿病,
所以多數生酮飲食者都是有代謝疾病的。
但這項研究的試驗組是健康的人。
這就好像,說腎臟病不能吃高鉀高蛋白,於是我做實驗,找健康的人來吃高鉀高蛋白。
其次,照這個結論看,健康的人生酮應該不錯。
但實驗組是健康的人生酮飲食,
對照組卻來自另一個MiHeart的研究。
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是由兩個不同研究來比,這樣也可以嗎?
第三,作者群中的
Nicholas G. Norwitz、Matthew Budoff、Venkat S. Manubolu、 Thomas R. Wood,
還發表了另一篇
Elevated LDL-cholesterol levels among lean mass hyper-responders on low-carbohydrate ketogenic diets deserve urgent clinical attention and further research
說需要謹慎的臨床方法來管理LDL,建議很高的LDL的生酮飲食者要諮詢醫生。
這是自打嘴巴嗎?
喔不,我傾向認為他們是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
總之,生酮飲食「或許」有益健康,我只能說或許!
主流醫學還沒認同生酮飲食,沒有確切定論前,
不建議照單全收。
有責任的學者,存有謙卑的心;要證明一個 藥品或方法有某種功效,比較容易;但是要證明沒有其他不良副作用,卻很難窮盡一切可能去證明。而且好像沒有人會這麼做,除非傷害了患者的實例連續出現。
因此說話留有餘地。再加上醫療講究臨床實證醫學,沒藥廠支持很難有資金做這種燒錢的研究;更何況是要砸藥廠的金飯碗?
我認為這幾篇論文會有後續,會越來越明確證明他的論點。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出資方不是藥廠或相關藥廠資助的基金會;是公民團體發起的小額集資來的,很不容易,壓力會很大;稍有不慎,這些出頭的醫界人士會砸掉自己的飯碗;已有先例。
值得鼓勵支持。
我是位生酮飲食的實踐者,已經放鬆管制一段時間了,原先減了20公斤,近來回升高了8公斤,他幫我緩和三高及肥胖問題,因體重減輕睡眠呼吸中止症也得以減輕;現在我在對抗我的心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問題;目前發現血管斑塊嚴重(CCTA),鈣化指數731,一直沒有任何症狀。
開始吃藥控制,降血脂,降血壓,降尿酸,吃低劑量阿斯匹林,隨身帶著血管擴張劑舌下錠,檢驗數據都很好;但是不太相信醫師只盯著LDL在下藥的處理方式,雖然LDL由239降到67但是空腹血糖(108)及HbA1c(5.8)、空腹胰島素濃度(6.7)及胰島素阻抗升高(1.79)。
目前重拾嚴格生酮飲食,配合吃藥,運動,充足睡眠;希望能阻止心腦血管病變發生,甚至減少血管斑塊的數量及體積。再過半年~1年,會再做一次血管影像檢查,對比確認效果。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檢查或心血管斷層掃描(CCTA)。這兩種檢查今年上半年我都有檢查留底,以後可以對比效果。
AI 摘要
頸動脈內皮與中皮層厚度檢查,或稱為**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檢查,是使用頸動脈超音波**技術,透過測量頸動脈壁內兩層(內膜和中層)的厚度,來評估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堆積)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項非侵入性檢查可作為早期檢測血管變化的工具,有助於評估腦中風、心臟病等風險,並能作為健康檢查的項目或追蹤治療成效的依據。
檢查目的與意義
評估動脈粥狀硬化程度
:當動脈內膜與中層的厚度增加,並形成斑塊時,代表動脈硬化已發生,這是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跡象。
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
:透過CIMT的數值,可以評估未來發生腦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監測血管狀況
:對於已有動脈粥狀硬化的人士,可定期檢查追蹤疾病的惡化程度及治療效果。
檢查方式
非侵入性
:這是一項無痛、無輻射暴露的非侵入性檢查。
超音波掃描
:醫師會在受檢者的頸部塗抹導電膠,並使用超音波探頭掃描頸動脈,分析血管壁的結構與血流狀況。
適用對象
高危險群
: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者。
有症狀者
:曾有腦中風、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等症狀者。
健康檢查者
:許多健康檢查會將頸動脈超音波納入項目,以早期篩檢心血管疾病。
年齡考量
:建議男性45歲、女性55歲以上,或是有上述危險因素者應定期檢查。
注意事項
衣著
:檢查當天請穿著寬鬆、低領的衣物,避免穿著高領衣物。
進食
:檢查前不需禁食。
配合度
:檢查時需配合醫護人員指示調整頭頸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