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ishhappy wrote:
就算有工作,但一直憂鬱也會導致工作做不下去


那~ 那~ 那~ 我真的不知該怎麼回了~

無限迴圈!

去看醫生吧!

藥不要自己吃!
chou511557 wrote:
這類精神科的藥不建...(恕刪)


小弟本身就有在吃抗憂鬱的藥,有沒有吃的差異大概是有吃的時候思緒比較不會混亂,

不會同時想很多事,其實吃藥是有幫助的,對身體的影響就是食慾差了點,隨時停藥

也沒影響,吃的藥是離憂。

知道身體有問題就快求醫求幫助,不要硬撐。

也請不知道狀況的人,不要亂發文,說吃藥對身體有不良影響。

吃藥可以暫時解決問題就放心地吃,已經憂鬱了,又被嚇唬人吃藥會有不良效果,不是

間接害人嗎!

請仔細了解再回文
我家人有精神病,他從青少年發病到現在已經30年了,到現在還是需服藥,生病後休學,接著無法正常工作了,就是這一生毀得差不多了

樓主不是青少年吧,所以這個病還不致於毀掉你。

會這麼說,是因為我另一親戚跟我家人一樣是青春期發病,最後一樣走上生病後休學,接著無法正常工作,需要人照顧的路。

但是那位生病親戚的姊妹在30多歲時也發病了,有病識感無法工作生活,每天不想起床出門,為避免自己成為他人負擔,於是趕緊就醫吃藥,有救,好了就停藥,目前正常工作中,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吃百憂解,醫生會開適合的藥給你。

所以依我家族經驗,感覺有遺傳因子,然後青少年發病後果比較可怕,成年人應該可以走出來。

heroghost wrote:
也請不知道狀況的人,不要亂發文,說吃藥對身體有不良影響。


我也是這樣覺得!!!


不去吃藥,然後憂鬱變嚴重,跳樓自殺

這樣是有比較好嗎?


有人不用吃藥,不代表你可以(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啊)

有人抽煙60年沒事,那不代表你也沒事!

有人千杯不醉,難道你也喝不醉嗎?


88歲股神巴菲特每天喝5罐可樂!

巴菲特跟商業雜誌《Fortune》 說:
「我查了所有的精算表,6 歲兒童的死亡率是最低的,所以我決定吃得像一個 6 歲兒童,我感覺這是最安全的選擇。」
而他不是開玩笑,據報導,他一天要喝五罐可樂、熱愛垃圾食物、鮮少吃蔬菜、喜歡吃糖、吃飯如「暴風雪」般加鹽


你們這些說不用吃藥的,每天喝五罐可樂,試試看!!


根據香港《蘋果日報》報導,顏仟汶自爆4年前曾罹患憂鬱症,發病原因據悉是撫養多年的7隻狗狗,在1個月內接連離世,讓她情緒崩潰難以接受,為此更曾嚎啕大哭6、7個小時,她更表示那段期間獨自在家會出現幻覺,像是有次想要從10樓住家一躍而下,腦袋竟出現幻覺「看到自己躺在樓下」,有次則是逛街到一半時,看到路旁工人在裝修,腦袋就出現玻璃門倒下把工人壓死的畫面,至今回想起來仍心有餘悸。

顏仟汶為此至醫院接受4年治療,雖然病情獲得控制,仍必須按時吃藥、定期回診,近年面臨離婚、工作量驟減的情況,不僅靠著意志力撐過來,也學會如何去舒緩情緒和釋放壓力。

(中時電子報)


heroghost wrote:
也請不知道狀況的人,不要亂發文,說吃藥對身體有不良影響。...

家母就是吃了半輩子,然後失眠,現已逐漸癡呆,一直鬧想自殺沒好過,癡呆後算比較少說這種話了
所以請不要隨便認定別人是亂發文
這些藥做了多久實驗?前面網友有人貼必須一吃吃三年,請問有做三年安全性實驗嗎?以成本考量根本不可能,做幾個月就聲稱安全

如果短期吃,沒有依賴性是OK,長期吃則不妥

如果樓主要吃抗憂鬱藥,了解副作用是她應有的權利

Iwishhappy wrote:
吃藥有沒有變得比較...(恕刪)


少年時代有吃過百憂解 但感覺沒用就沒繼續吃

最近 - 香蕉 香蕉皮有*天然*抗憂鬱成分 清洗後打成汁喝掉確實感到心情比較快樂
Lisa_Hsu wrote:
家母就是吃了半輩子,然後失眠,現已逐漸癡呆,一直鬧想自殺沒好過,癡呆後算比較少說這種話了...(恕刪)


好多年前的科普

類似百憂解這樣的藥物 都是透過阻斷神經之類來產生效果 (西藥好多都是這種阻斷神經的類型) 吃久了反而會讓腦退化 當時看雜誌是說 百憂解就是要讓你變白癡 這樣你就不會想東想西
其實我的感覺是:

妳並不是憂鬱症

所謂憂鬱症應該是沒甚麼事沒甚麼道理就直接憂鬱起來

妳不一樣

妳的人生本來就有理由讓妳憂鬱

所以重點應該不是吃藥

而是勇敢面對妳的人生

消除讓妳憂鬱的源頭

而不是一直沉淪下去
cykuo919 wrote:
其實我的感覺是:妳並...(恕刪)


我前陣子2個月瘦了10公斤

我前陣子天天睡一整天躺在床上

懶的吃飯洗澡刷牙

要不是最近白天有在打工

生活才規律起來
還是那句話,

去看醫生!

去看醫生!

去看醫生!


思覺失調症,是可以治療的,
不要被什麼謠言給嚇到而不敢接受治療,
是什麼原因導致你有這症狀要問醫生。

但思覺失調症,
主要並非全是心理因素,
有部分是因為大腦裡的內分泌失調引起的,
導致,心理引響生理,生理又引響心理,
這樣惡性循環。

所以去看醫生,
讓醫生分析你的狀況,
給予合適的治療,
治療並非全部依賴藥物,也需要運動,找一個興趣轉移注意力之類的,
所以還是那句話,

去看醫生。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