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正確,大家看看就好~~
1.中醫是治身體機能,所以對急症不是那麼速效(?),
像我們吃藥的療程,是以兩個禮拜起跳,兩個禮拜後,看身體反應再調
整藥的內容。
2.藥方是依醫生望聞問切得出的,而且看的是你的"五臟、脈象、氣色",
所以...綜合各種藥材的效應下,有可能配出的藥,無法一次藥到病除,
而且中醫比較偏治本,治的是你的根因;如果要速效,或短期內有生命危險,
或是要開刀治療的,比較建議看西醫。
3.水藥比較直接、有效,科學中藥的效力吃起來感覺差一些。
4.有遇過高明醫師的真實例子:直接跟病人說,我的藥你吃了2、3次都沒效,
這不太對勁,你趕快去大醫院檢查一下;病人去大醫院檢查後,發覺是癌症...
5.煮水藥時,醫生只跟我們說8~9碗水煮成2碗,然後...就沒然後了。
但從西醫的科學角度來看,8~9碗水是幾西西?煮成2碗是要剩幾西西?
要煮多久?溫度要保持多高?沖洗藥材能丟棄多少?這些是要定量的。
但中醫沒去要求這些,"大概"就好,似乎是容忍範圍比較大、藥性較緩?
最後說個題外話,中醫在台灣是不被重視,或是最終會被消滅的一塊。
原因是:
1.目前醫師公會或協會或官方,佔重要位置的,多是西醫派,或是受西方醫學教育。
2.中醫似乎很難有一個標準的考評體系,或是我不知道?
3.官方不重視,也不想重視!台灣的大學,有多少中醫科系?專業研究所?
反而日、韓都很重視這一塊。
蠻悲哀的...
"湯" 者盪也,從中藥的各個劑型分別看,急病會用湯,取其藥效強大快速之意。
個人目前對中藥的認知如下:
1, 急症的話湯藥入口,30分鐘內沒有改善,必是藥證不符。
2, 調整身體就複雜多了,時間會拉長,可是,一定是身體感覺越來越好,才對。
3, 在健保可給藥的範圍內,科中跟水藥的有效比例差的很多。但是,只要對證,科中吃了也是會好。
4, 好的中醫師非常難找,有碰到不錯的醫師要珍惜。
5, 中藥的容錯率相當大,這在古代是一件好事,畢竟各家條件不同。
其實在古時的中醫藥書籍上,例如傷寒論等,藥的煮法跟重量很明確,比如像是6升水煮成3升。問題出在哪呢? 時間太過久遠,現存的醫書像是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備急千金藥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等,書有了,方子也有。結果度量衡失傳了。也就是說,漢朝的一升水,跟明清的一升水,全部換算成現在的容積,會一樣嗎? 這個在之前是不知道的。但是好在藥方的比例還在,一升水就直接變成一碗水來煮,這就是現在醫生直接跟患者說用幾碗水煮成幾碗的原因。
那麼回到現在,感謝近幾十年考古學的發展,大陸挖到一些漢代的古墓,其中恰好有陪葬的度量衡器,確定漢代一升換算成現代的容量是200cc。以後醫生說幾碗水,就直接換算就好了。
6, 在台灣現行的健保體制下,中醫藥真的很難發展,會被抑制。這是體制跟現代社會特性的所導致的,個人無力改變。但是,個人也不覺得中醫藥會消滅,畢竟療效還不錯。
7, 有能力的話,多讀點醫書,對家人的照顧,多多少少會有幫助,切不可用"智商稅"的角度來看,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