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中 做了些檢查
確定了我得了癌症 下咽癌
沒錯 癌症上門了
我沒有很驚訝 內心也沒有很大的波瀾
菸 酒 燙 辣 樣樣不少
被找上門 似乎也.............
期間 遵從醫生的規劃
做了放療+化療
放療一周五次(威力刀)
化療一周一次 一次約5-6小時
七月到九月
期間的辛苦我也不多說了
成功率一半一半(醫生說的)
所謂的成功 就是當下(約兩個月後)
沒有再看到癌細胞(後續需要追蹤)
並不代表已經趕盡殺絕
但是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
原來的罹癌位置 又有痛感了
須待下周耳鼻喉科內視鏡去觀察
甚至取樣檢驗
我想 到時候就要決定治療方向了
所以在此想請教各位身邊可有親友罹患這種癌症
他們的選擇? 選擇後的生活變甚麼樣?
就我淺薄的知識 治療方式不外乎
全喉切除 / 各種療法混搭 / 前導式化學治療
全喉切除 是醫生最主推的
我不知道為什麼 看樣子是存活率最高 活最久的方式
但是 但是......
那個術後的生活
初期需用鼻胃管進食 視情況慢慢恢復
聲音是不用講 一定是掰掰了 但這倒不是太影響生活
嚴重的是呼吸 必須留下一個造口 供人體呼吸所用
這個好像是不可逆的 無法移除 改善的了
天啊 我才55歲 這不就宣判了我以後的生活
變成了我最不喜歡的樣子..........
我可以不說話 不吃美食
但是要我身上帶著一個洞
時不時還要怕他發炎 需要細心呵護
不要說水上運動都無緣了
連一般的健身房洗澡 都是個麻煩事了
承受了以上的災難 也不是確保此生無恙
至於混合療法 就是化療/免疫/標靶 互相搭配
期間牽扯到每個人適不適合 還有健保給不給付的問題
這種療法 失敗率高 存活率也低
我想 這也是醫生不推的原因吧
(最近有在追美劇 "住院醫師" 裡面有提到
醫生都有存活率的績效問題 不知道是不是跟這有關係)
比較新的 前導式化學治療
似乎是一根救命的稻草 標榜不用全喉切除
我下周會去就醫 給醫生看看我適不適合
但是似乎是新的療法 相關資料並不多
歐 對了 還有一種叫做BNCT
是更為先進的一種方法
但是一樣是新療法 輔助的資料並不多
也不是一勞永逸 重點是不便宜
以上 是我自己網路蒐集來的資訊
綜觀以上的資料 我不太可能選擇切除
那樣的生活太可怕了 感覺好像不是我一個人可以完成的
我資可抵債 還有剩 沒欠人情 沒小三
小孩已經大學 有自己的人生要過
老婆身體健全 娘家也頗殷實
都無須我有甚麼掛念的
上來發發文 述發一下
大家如果覺得有些晦暗
勿怪
論壇連結慢慢看 想要響應環保節能減碳的話 ,
就 千萬別看 時間可以省下來陪陪家人
人類抗癌P53基因被新冠疫苗給抑制....
感染過新冠病毒或長新冠 或打過 近期的任何疫苗......
可參考這篇 收錄大量新聞 論文 藥廠官方承認...
站內連結 只要感染過新冠 或者 打過新冠疫苗前因後果
2樓有多種排解方案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814&t=6655234
柏格醫生談 青蒿素 與 癌症
(上帝創造的天然標靶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si=AOmLQthA_RD2pXwr&v=JhxvhobfSh4&feature=youtu.be
台灣博士碩士論文網
論文摘要
從中國東晉時期開始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 被當作抗瘧疾之中草藥使用,
到現代發現其主要活性化合物為青蒿素 (artemisinin)。最近有研究指出青蒿素及
其衍生物具有抗癌的潛力,能夠抗癌細胞增生、促使癌細胞凋亡和抗爬行
北醫大的相關研究
雙氫青蒿素衍生物在大腸直腸癌中抗癌作用與機制之探討
Chen, Mei-Chuan (PI)
中草藥臨床藥物研發博士學位學程臺北醫學大學新藥開發研究中心臺北醫學大學胸腔醫學研究中心藥物科學學科新藥研發產業博士學位學程
研究計畫: A - 政府部門 › b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個人觀點喜歡就拿去用!用就是你的了!
星期天要做甚麼 wrote:
那個術後的生活
初期需用鼻胃管進食 視情況慢慢恢復
聲音是不用講 一定是掰掰了 但這倒不是太影響生活
嚴重的是呼吸 必須留下一個造口 供人體呼吸所用
這個好像是不可逆的 無法移除 改善的了
天啊 我才55歲 這不就宣判了我以後的生活
變成了我最不喜歡的樣子..........
我可以不說話 不吃美食
但是要我身上帶著一個洞
時不時還要怕他發炎 需要細心呵護
不要說水上運動都無緣了
連一般的健身房洗澡 都是個麻煩事了
承受了以上的災難 也不是確保此生無恙
要看切除的範圍, 切除了那些神經與構造,
切除範圍大的話, 通常醫生會做一些重建手術, 患者透過練習後可以吞嚥&講話
呼吸的造口可能是暫時的或永久的,
永久的似乎也不需要怎樣照顧,
大約每天清潔一次,
看身體好壞, 身體好的話不太會發炎
看過有患者10幾年了, 活得好好的, 只是講話變成要拿一根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