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幫助「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患者,是褪黑激素目前最有前景的臨床用途之一。
這種情況指的是患者在夜間很晚才開始分泌褪黑激素,因此自然也就很晚才會感到困倦。
這個問題在年輕族群中非常普遍,但往往被誤解成單純「愛熬夜、喜歡夜生活」,而不被視為真正的疾病。實際上,他們的大腦松果體確實是到深夜才啟動,導致睡眠節律延後。
相較之下,老年人則常常是「相位提前」,也就是傍晚就開始想睡,清晨過早醒來,形成強烈對比。
不過,部分年輕人的相位延遲程度嚴重到影響生活。1994年,日本研究者曾經記錄一名18歲患者的案例。
這名年輕人長期受到失眠、疲倦、胃痛、頭痛與輕度憂鬱困擾,情況越來越糟,甚至導致他無法繼續上學。離開校園後,他沒有早起的壓力,反而更加放縱自己的作息,常常拖到清晨六點才入睡,黃昏時分才起床,日夜顛倒。
醫生最初診斷他是輕度憂鬱症,但也注意到他極端的睡眠時間表。於是,他們決定在開立抗憂鬱藥物前,先嘗試褪黑激素治療。結果令人驚訝:這位年輕人在晚上八點服用5毫克褪黑激素,僅僅第一晚就讓睡眠時間恢復正常。短短幾天內,他的多數身心症狀也隨之消失。研究者因此推論,類似的晝夜節律障礙在年輕人中可能遠比想像中常見,特別是那些難以配合學校作息的學生。
不僅年輕人,老年患者也可能受惠於褪黑激素,義大利米蘭的研究團隊曾針對7名患有相位延遲的長者進行實驗。
這些患者過去總是凌晨三、四點才入睡,生活品質受到影響。治療方法是每天傍晚五點到七點之間服用5毫克褪黑激素。結果顯示,他們平均能提早約兩小時入睡,睡眠結構仍然維持正常,且沒有任何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停藥,一週內患者又回到原本的晚睡節律,顯示褪黑激素的效果與規律使用密切相關。
綜合這些案例可以看到,褪黑激素在調整睡眠節律方面展現了極大的潛力。無論是青少年因「夜貓子體質」而陷入惡性循環,還是老年人因睡眠時間過度延遲而影響生活,都可能透過這種天然荷爾蒙獲得改善。
如果能結合更精準的劑量、服用時間與生活習慣調整,褪黑激素或許能成為治療睡眠相位障礙的重要工具,而不只是單純的「助眠補充品」。
分享摘自《褪黑激素神奇療癒力》
https://reurl.cc/jr4Mp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