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Subaru主動控制系統(於2009/12/22更新)

非常感謝tonytai兄及nagasitori兄兩位所提供的珍貴資訊, 真是受益良多!!
這一篇討論文中有很豐富的資料, 不知能不能把它置頂?
小弟讀完這些資料以後, 對於這些系統的確是有較多的認識,
希望這些資訊也能夠分享給其他對於Subaru有興趣的朋友們!!

從這一篇文章來看, New Forester採用的VDC+ATS系統, 似乎有可能對於油耗部分有一些幫助?
但是對於行車的操控性來看, 看來舊小福所搭載的VTD+RLSD系統反而是優於新款小福?
只是不知這種差異是在一般道路上就可以感受到? 還是在一些off-road級的路面上才有明顯差異?
(能不能在不考慮車高及懸吊等差異的狀況下, 單純對主動控制系統作討論?)
Eddy Ho wrote:
非常感謝tonyta...(恕刪)


因為VTD多了複合行星齒輪的部分,所以在成本跟車重上應該會比ATS來得高。在一般的道路上,VTD因為分配較多的扭力給後軸,所以開起來會有點FR的味道,轉向不足的感覺較ATS輕微。不過VTD跟ATS在OFFROAD時的差異應該不大,因為路面越爛,前後扭力分配就會越接近50:50,所以兩者的差異主要還是在一般道路。
感謝分享~
這篇文章很適合剛踏入SUBARU想瞭解扭力分配的用家。
請問
那Forester2.5xt

1.VTD+vdc
還是
2.ATS+vdc

前者偏操控
後者重省油

謝謝


liyijo wrote:
那Forester2.5xt

1.VTD+vdc
還是
2.ATS+vdc


代打回答一下,
2009新款fORESTER 2.5XT應該是ATS+VDC
可分MT/AT 2個型式變速箱對應

Type I. Manual transmission
VLSD (viscous LSD centre differential) + VDC (Vehicle Dynamics Control System)

Type II. Automatic transmission
ATS (active torque split) + VDC (Vehicle Dynamics Control System)
早期速霸陸的AT用的AWD系統, 相較於目前常見FF配置的AWD系統並沒有優勢, 也就是MPT或是ATS系統, 原因在於前軸與變速箱輸出直結, 後軸動力由多板離合器控制. 這種系統在直行條件下的確可以分配動力至後軸, 但轉向時必須脫離以避免因為前後軸轉速差造成轉向的阻滯, 也就是這種系統在高抓力路面出彎並無法獲得太多後軸輸出的優勢, 同時在前後輪未失去抓力時後軸最多的輸出動力就是50%, 這種系統並無中央差速器只有耦合器利用離合器傳遞後軸動力.

VTD系統則是與DCCD系出同門的系統, 主要的動力分配在前後軸未出現大滑差時, 由中央差速器的行星齒輪系決定前後軸的輸出比例, 這個比例由兩輸出軸的齒比決定, 這也就是為什麼不同版本的中差會有不同分配比例的原因. 這套系統的優勢在於前後軸出現大滑差時, 會在中央差速器的兩輸出軸間以離合器限制滑差, 當滑差為零, 前後後將以等比例輸出, 也就是DCCD系統中的LOCK模式, 所以這個中差可以視為限滑裝置與扭力分配的整合體, 此一形式的AWD系統才該是subaru AT AWD的優勢所在, MPT (ATS)的AWD相較於其他車廠的FF AWD架構並無優勢.
本人文字請勿轉載 Maximum Cornering http://tw.myblog.yahoo.com/mmanntu
Mmanntu wrote:
早期速霸陸的AT用的...(恕刪)


我有一些不同的意見
首先只要是AWD就一定會有中央差速器,
二是Subaru在MT的車型才會在中央差速器上搭配Viscous LSD 黏性限滑差速器(機械式限滑差速器), 來避免因為前後軸轉速差造成轉向的阻滯.
三是Subaru在AT車型的ATS-AWD系統, 是採用電子式液壓離合器和行星齒輪式中央差速機構合作控制動力, 也不會有前後軸轉速差造成轉向的阻滯.
所以您說的狀況在Subaru的各類型AWD(ATS-AWD / VTD-AWD / DCCD-AWD / Viscous LSD-AWD)系統都不會發生.
LSD不是避免轉向阻滯用, 相反的, 只要是有預力的LSD都會造成轉向阻滯.

AWD不見得一定有中央差速器, 只要有耦合器就可以.

VTD MPT 的原理說明跟結構圖在原廠技術手冊都寫的很清楚, 網路抓就有,去翻翻吧.

離合器可以是用來限制滑差也可以是用來傳動動力, 端看如何應用.



"Active All-Wheel Drive: Models equipped with 4-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tilize an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variable transfer clutch to distribute power to where traction is needed."

"All-Wheel Drive: Models equipped with 5-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tilize an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variable transfer clutch in conjunction with a planetary-type center differential and a viscous-type limited-slip rear differential."

From www.subaru.com
本人文字請勿轉載 Maximum Cornering http://tw.myblog.yahoo.com/mmanntu
Mmanntu wrote:
LSD不是避免轉向阻...(恕刪)


您說的FF-AWD應該是指永久式(Permanent)或全時(Full Time)的四驅傳動系統與全四輪(All Whell Drive)
是不一樣的, 不知道您比較的基礎是哪一種.

Subaru的中央差速器是整合在變速箱內(目前只有Audi Quattro也採取這樣的設計), ATS-AWD就是採用電子式液壓離合器搭配行星齒輪式中央差速器(utilize an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variable transfer clutch in conjunction with a planetary-type center differential) .
而您說的中央耦合器(油壓控制多板型離合器), 無差速齒輪機構且體積小, 多是用在橫置式引擎非重度越野的車型上, 如目前國產的休旅車多是採用此類型的.
Subaru AWD(惟二的內置中央差速器)


Audi Quattro(惟二的內置中央差速器)


Subaru AWD的轉向特性要看是哪一類型
ATS-AWD(常態前後扭力分配90:10)接近FF轉向不足的設定, 您所說的高抓力路面出彎, 如果是指高速進出灣不損失抓地力的條件下, 那ATS-AWD過彎的安全極限時速還是會高於FF 2WD / Permanent 4WD / Full Time 4WD, 原因就是高速進彎一但有轉向不足發生會造成前輪失去抓地力, ATS-AWD會自動將前後扭力調整為50:50來增加抓地力, 如果這樣還無法速地恢復車輪的抓力時TCS才會適時地介入輔助, 一般4WD是先以TCS來控制車輛動態(通常是先對打滑的車輪施加煞車力), 再開使將多餘的扭力傳輸到還有抓力的車輪, 所以4WD的作法將會浪費較多的動力而且在增加抓地力的扭力重分配過程的反應與效率都會差一些.

就以我開的5AT VTD-AWD 車型來說標準狀態下扭力分配比例 45:55, 之前在太平山道髮夾彎道內發生轉向過度時, 可以明顯感覺VTD與VDC強力介入(有快甩尾與後方有連續短暫拉扯的感覺, 但行車軌跡與車身又沒有太大變化)快速而精準調整扭力來增加抓地力.

畢竟Subaru AWD原來的設計目的就是提供車輛能在"高速"狀態下又保持易"操控"與4WD的設計目的有很大不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