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思考主動、被動安全時,是否也要可慮到車輛本質與組裝的重要性

剛剛在 FB上看到朋友貼的文章,該文章原始出處在該車款俱樂部中,但以有網友轉貼在01的該車版中,這主要讓我想到之前我曾經發表過一篇在01上看熱鬧的跟不理性的發言多於理性發言

主要是針對當時Hyundai的ix35還沒上市,但已經版上吵的沸沸揚揚
我記得那時很多網友主要在揶揄ix35只有2安,雖有其他很多行車輔助的配備(ABS、DBC什麼等等的...)
但是看到這篇文章跟照片,讓我覺得,車輛本質問題跟組裝不佳時,就算給到6安也沒有意義跟保障

詳細文章跟照片,有興趣看的網友可以點下面的連結過去看看...

組裝的重要性文章
我想
這已經不是組裝品質的問題了
而是車輛零件品質和車輛本質
甚至車廠的品管都有相關

至於組裝
台灣那個組裝廠同樣是組裝日本車和大陸車
出來的妥善率差這麼多
應該是母廠的問題吧
我覺得這已經不是一家"車廠"該有的品質
連很多組裝車都比他好
雖然苦主看起來很淒慘
整個方向盤掉下來真的挺恐怖
但我還是忍不住笑了
這情節非常誇張
會影響車子的品質的因素有很多種。

而車子的品質可靠的源頭還是在研發階段。譬如在研發階段就要考量車子各個零件組件間會不會有互相干擾運作的問題發生;組裝牢不牢靠;也要考慮對組裝的人來說手續會不會很複雜、容不容易組裝好等等...。

舉個前輩提供的例子。Audi 的多連桿機構其結構精密複雜而且使用鋁合金材質使表現受到極高的肯定,但因為在組裝過程和順序也相當複雜。如果組裝的過程和順序沒有很完美,就有可能導致連桿受力不正常導致過度磨耗,沒多久就要大修。

另外就是零件供應商的設計、用料和生產品質。這方面當然也與車廠願意在各個零件組件上投下多少成本。部分國產車廠能在台灣市場維持有競爭力的價格,很多都是在零件供應上下手。規格當然必須與原廠研發的設定相符,但品質的部分就可能導致差異。

以TOYOTA 出包的官方說法為例,就是CST供貨的電子油門設計不良導致瑕疵。

最後,就是組裝過程中的差異了。這反而是「最容易掌控」和「最不容易掌控」的階段。因為和設計端和零件端不一樣,組裝端是可以很快反應、修正、調整其製程上的缺失。但因為組裝的是人,人的因素已是最難掌控的,容易被外在影響的,這點就要靠品管來儘量降低可能產生的疏失。

而企業文化,會反應在這所有環節的掌控上。

以Tobe為例,我想與其說是組裝,不如說設計的源頭可能就有問題,而導致後續零件和組裝的問題。組裝程序上的加強和改善,雖說可以補救前面的問題,但坦白說,我覺得Tobe的問題不在組裝,真的是在最源頭的部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