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asonic G10 畫面抖動? (motionflow 24p/200Hz, Bravia 2009 Demo片)


veryhappyman wrote:


如果有這種24P片源的需求(恕刪)


說是lcd的"特異功能"也可以
可是在一兩年後
這種功能有應該就會變成每台lcd都有的"必備功能"
到時後消費者的味口會怎麼轉變可是很難說的
說不定panasonic看苗頭不對
在自家的pdp上也加上此功能也不無可能...

而且不可否認
motion compensation的功能讓lcd在60i/30p的的影片上也有不輸pdp的清晰度

不過在板上有幾位網友說此影片是sony的的"陰謀論"所特製的未免也太扯
明明24p的格數再用特定速度移動就可以製造出來的效果也能幻想成那麼複雜
樓上的你是看不懂中文嗎??

G10有支援24P

不過是用sony的作弊片,公信力不足啦!

你有百分百的把握sony那片是有絕對的公信力嗎??

網友當然有質疑的權力 ,畢竟sony絕對不是公正的第三方
take0832 wrote:
LCD的顯示方式應是...(恕刪)

回take0832大~

小弟建議大大...
先去了解PUILSE TYPE與HOLD TYPE兩種顯像方式的差異性...


LCD顯像方式跟G T G毫無關係...
LCD的G T G數值只是在標示反應速度才會用到...


LCD的倍速與PDP的倍速有很大的差異性~
PDP採用同畫面連續顯像是有避免閃爍的效果~
LCD如果是同畫面連續顯像是完全沒有效果的~對於消除視覺暫留與動態解像度完全沒幫助~

而且現階段各廠牌LCD 120hz/240hz倍速的機種~CCFL背光與LED背光有各自不同的倍速方式~
演算法可以增加動態解像度~插黑可以消除視覺暫留~
CCFL機種採用的倍速方式~有七種~
1.閃背光的插黑~
2.面板全畫面插黑~
3.120hz倍速演算法~
4.逆Gamme/高反差插黑~
5.120hz倍速演算+120hz??插黑(例如:松下的L37G1)
6.120hz倍速採交錯式分為兩張~所達成240hz倍速演算+插黑(例如:LG與瑞軒與東芝)
7.240hz倍速演算法~(例如SONY的Z5500與三星的B750)

現在LED直下式(區域背光控制機種)的倍速方式~有五種~
1.120hz倍速演算法+背光循序式插黑~(例如:SONY的XR1)
2.240hz倍速演算法+背光循序式插黑~(例如:東芝的ZX9000)
3.120hz倍速採交錯式再分為兩張所達成240hz倍速演算+背光插黑(例如:東芝-ZX8000)
4.240hz倍速演算法+240hz背光插黑~(CMO技術展示面板)

還有請記得一件事情~
測動態解像度廠商是用50hz/60hz訊號去測~並非24p訊號去測~


小弟最近也測試到一台怪電視~
用60hz去動態解像度時~它只有500-600本~
但是使用24p影像去測試時~卻比動態解像度900-1000本的機種還要順暢~
但小弟討厭這種流暢度~因為它導致影片完全尚失了電影感~
每台機種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完美的產品並不存在於人間~因為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
clearkilo wrote:
樓上的你是看不懂中文...(恕刪)

據網友的G10實測及察證包含24P己知支援三種(另二種為24P以上)
光之白翼 wrote:
回take0832大...(恕刪)

多謝光大指導,但LCD是GTG變化顯像應該沒錯吧...
因為最近有踫到奇美的朋友在聊,他們不能上網聊技術的事,但私底下還是有教我...
LCD是直接畫面轉換畫面,每個像素RGB都是直接灰階變化,沒有點滅啊,難道我認知錯了嗎?
關於MCME我倒是不知道,但知道國內有嚐試用背光插黑來解決視覺殘留的問題...
如果不用背光點滅,直接用晶體旋轉和偏光片來造黑有會一個大問題,每個影像變成要從零到一個灰階再到零,等於現在晶體旋轉的二倍時間以上,且背光亮度要大一倍以上,這點認知若有錯請指正一下...
另順便請教RGB背光是否是想增加灰度...
小弟不是專業人員,只是好奇而已...
take0832 wrote:
多謝光大指導,但LC...(恕刪)

回take0832大~

大致上來說的確是灰階轉灰階~
但實際上也不盡然全是如此~
因為如果前一張畫面是全黑/全白~下一張畫面是全白/全黑~那當下LCD就非灰階轉灰階了...


大大關於LCD顯像方式的說明並無錯誤~
但小弟的意思是...
1.Gray To Gray是在標示灰階轉灰階的反應速度~
直接就說它屬於HOLD TYPE就可以了~再去講兩種顯像的差異性~
因為有時候講太多~不懂得站友反而更混亂~

2.LCD倍速並非同畫面重複播放~
同畫面連撥對動態解像度與消除視覺暫留~完全沒提升的作用~

3.LCD倍速並非只有插黑~還有演算~
插黑法最大的用途是消除視覺暫留~演算法最大的用途是可以提昇動態解像度~

需要幾倍時間...
那得看標準是什麼...幾毫秒是標準...
而且還得看面板的反應速度與更新頻率而定...


如果是晶體的全畫面的插黑~
背光的確是要比較亮一點沒錯~
但應該不需要亮到一倍才對...


國產並沒有哪一家採用插黑法...
瑞軒採用的是演算+插黑...
其他國產廠牌採用的都是純演算...


小弟建議大大可以去找一下松下日規L37G1~
它採用的就是120hz演算+120hz插黑~並沒有什麼多大的問題存在~
而且動態解像度達900本~


小弟不知道大大所指的灰度是什麼意思?
每台機種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完美的產品並不存在於人間~因為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
光之白翼 wrote:
回take0832大...(恕刪)


感謝光大:
灰度我不會用專有名詞,意思是說利用灰光來增加色彩鮮豔度,但小弟好奇的是,RGB+白背光可以同時提供高亮和灰光嗎?因為它們從光源到反光板到前偏光>晶體>濾光片>偏光板,光線路徑都一樣,RGB+白如何增加色彩鮮豔?...
背光要增加一倍以上可能沒錯,因為不管是用晶體遮光或背光閃滅,其亮度需用亮暗平均值,等於要乘2以上...
我對動態解晰度一直不了解(我不是指殘影),為何動態就沒有辦法到原本的原生解晰度,是因為反應時間嗎?CRT難道沒這問題?
take0832 wrote:
感謝光大:灰度我不會...(恕刪)

回take0832大~

小弟才疏學淺...
還是不太了解大大的意思...


背光是否需要強上一倍...小弟覺得還是得看機種而定...
但是現階段的插黑除了松下採全畫面插黑以外...其他廠牌都並非如此...
大都是用演算採交錯式分為兩張來達成演算+插黑...
而且...何必追求CCFL所採用的全畫面插黑或交錯式插黑呢...
LED直下式區域背光控制所採用的背光插黑比較好啦...


以前的CRT強調的是水平解像度...也就是現在再說的解析度...
而且那個時段...還沒有動態解像度這項理論/測量方式...


因為LCD的顯像方式問題所以產生了所謂的殘影問題...
後來05年開始...LCD強調倍速能解決視覺暫留導致的殘影情況...
於是PDP於07年開始強調動態解像度比較重要...
簡單來說就是PDP與LCD之間的技術競爭...


動態解像度與每秒多少張畫面有關~
PDP是採高更新頻率去縮短畫面與畫面之間的停頓時間~
LCD是採倍速(演算或插黑)去減少畫面A與畫面B之間移動距離與消除視覺暫留問題~



動態解像度測試是APDC株式会社 次世代PDP開発センター於06年底發表的...
動態解像度測試方式
每台機種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完美的產品並不存在於人間~因為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
建議樓主可以去租一片"四面埋伏"的BD片去試試
裡面忘記是第3段還是第4段 有很多金城武跟章子怡在森林裡騎馬的畫面
這段可以看出LCD 240HZ跟60HZ流暢感的差異
重點要放在人物周圍的樹 提供參考~

至於跟電漿比....還是請有興趣的人去看看囉

歐...抱歉!少說了六面....因該是"十面埋伏"....

劉德華、金城武、章子怡演的

話說劉德華真適合演"斯拜"的角色~~跟ADA算是同行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