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玩音響的人幾乎都聽交響樂?

其實樓主的問題不好回答......

小弟提供幾個方向來給樓主思考:
1.所謂百萬音響,有一些是炒作起來的價格,簡單講聲不如價。另外又關係到有些人買來是彰顯身份,還是說真的是"金耳朵"。
2.聽交響樂居多?不,那是因為大多數市面上的歌商業考量多,限於成本,不管在原音收錄、母帶後製、CD蝕刻等等方面沒有這麼講究。縱有好的音響,聽這些歌也發揮不了這些器材的好處。
3.百萬音響要發揮的是,能夠正確的唱出該有的東西,包括對於各種樂器音色、人聲的鑑別度、分離度、定位、高低音的表現,動態表現......等等。
4.如果有時間到唱片行走走,可以看到一些特殊重製"非交響"的高價位錄音,有相當等級音響器材的情況下建議樓主買來聽聽,當然不保證每一片都是OK(有可能是雷片或您不喜歡的曲風歌曲),但至少應該會有8成以上的機會可以買到不錯的,請您仔細品嚐......。
5.......(太多了,懶了不想寫XD)


小弟打個比喻,當你喝咖啡喝到莊園單品等級的黑咖啡時,很能夠享受其中濃郁香氣和滋味時,你會不喝其它爛咖啡(市面上隨身3合1)嗎?至少小弟不會這樣龜毛,只是少喝而已。
有好的音響不會聽流行歌嗎?會啊!!少聽而已!!(在一般音響聽了你會知道有些歌乍聽之下還不錯,可是當你丟到這些好音響時就會原形畢露XXDD......)


聽音樂是觸動心靈的感動,回味再三的音樂可能從幾千塊的隨身機得到,也可能是從數百萬元遙不可及的音響拾得。不過當你發現美好的音樂要有一定等級的播放器材才能顯現,代表一切就回不去了XD。
劍神路亞 wrote:
以下是小弟個人看法
...(恕刪)


兄這文在下挺贊同的.
在下第一套兩聲道約200K,那時真的就只聽人聲,後來升級第二套(500K)後,到音響店聊天,老闆表示不聽古典樂欣賞樂器之美真的太可惜了,後來聽了古典樂後,真的回不去了,以前愛的人聲、爵士就幾乎不聽了,後來想要聽更精純的樂器音質,就升級到目前第三套買價(含線材)就近1,000K.
只聲人聲爵士的話,第一套真的就夠了。
目前聽大編製交響樂、協奏曲還是覺得不太夠,但想想自己也沒專屬空間,加上升級仍需巨額資金(2000K +),就只能將就聽了~~
話說回來兩聲道搞到1000K以上其實蠻多人的(之前認識一個同鄉網兄,光喇叭就1000K),真的不用太大驚小怪!

其實"定價"百萬的音響也沒啥大不了,1-20年前開始玩音響時
我也從沒想過我會買到定價超過百萬的器材(我買二手居多)

但近年光喇叭就有千萬定價的,高級的訊源、擴大器,一台就破百萬的比比皆是
連線材都有破百萬的,整套定價百萬的器材真的算是小CASE了

高級音響以藝術品自居,定價越來越浮誇,大概只有土豪炫耀用的可以接受
一般真正聽音樂玩音響的都受不了,很多玩1-20年的音響網友幾乎都不升級了
因為C/P值非常的低,以前可以買一套還不錯音響的價錢,現在可能只能買到一對喇叭了
講來也是無奈 ,

各位在音樂廳聽交響樂團演出時 ,

比較激昂的樂段及萬箭齊發的動態及音壓是相當驚人的 ,

想在家裡重播這樣的氣勢 ,

太平價的機器還真的沒辦法做到 (這可不是把音量轉大那麼簡單的問題呦!!) ..

不過現代人居住空間狹窄 ,

除非有專屬的隔音音響室

不然重現現場也是不太可能 ....
steffen wrote:
其實"定價"百萬的音...(恕刪)


沒有不敬,但依台灣定價如此浮誇的程度,訂價多少也不必理會了(弟不知自己的器材訂價多少,只知道現在二手差不多多少錢可以買到)。
一對叭若要花100萬買,那整套系統可能就要300萬以上,越玩越大真是無福消受,只能漸漸退燒了!
我記得臺灣多數不是都聽New age為主嗎?然後音響的主人還會跟別人說這是古典音樂

Loompster wrote:
我記得臺灣多數不是都...(恕刪)


NEWAGE我覺得很少耶,只有新世紀女王ENYA在發燒圈算紅(國內外音響雜誌都推薦過),
,至於新世紀鋼琴樂器演奏倒不至於會被認為是古典啦,CELTIC音樂、歌手倒是紅過一陣子

其實去音響展看展房播啥音樂留下聽人較多,就知道發燒友喜歡聽啥了
我至少去了1-20次音響展,以我的觀察,人聲還是最大宗
不管JAZZ 西洋 VOCAL、歌劇、國台語,約20年前 AMANDA MCBROOM 的 DREAMING
放到爛,中華路音響街還沒拆時,擺在騎樓的喇叭也隨時都可聽到這首
這也是當時音響初哥的我買的第一張"發燒"CD
jennifer warnes的藍雨衣及獵人、MARY BLACK音響展也很愛放

約10年前蔡琴的機遇大紅(之前老歌這張20年前已經紅過一輪),
大家都在數青蛙有幾隻,然後羅時豐、尤雅也出了一些發燒片,展場播放的也不少

若是熱門旗艦大展房,不管放啥音樂人都不少,廠商則各類型音樂輪著播放

至於那些非熱門展房,放古典音樂時,聽的人都不多,不然就是近來聽
一下就走了,放一些通俗點的人聲音樂還是比較多人會留下聽的。




很多人都是為了買音響去搭音樂, 而不是為了聽音樂去買音響

這是常態了, 大部分是虛榮心作祟

但少數也的確因為這樣扭曲的觀念反而愛上所謂的"發燒片" 這樣其實也不算差

話說很多人說愛"人聲"

我猜所謂的人聲大概也就是固定那幾個, 爵士, 女伶, 聲樂家

這也是所謂的發燒片玩家


高級音響 到頭來也算是虛榮的"品味"跟"身分"的象徵了

很少有人單純把高級音響當作"撥放工具"

比如花比聽音樂更多的時間去擦他,擺放,試墊材,換線,換配備等等

東弄西弄得時間比專心聽音樂更久


很多音響新人都會有迷失感

為什麼前輩推薦的都是"發燒片"? 都是交響, 都是爵士? 不然就是唱將

為什麼沒有推薦卡漫或是一般流行的?

就是因為虛榮心作祟

會覺得那些東西都是小屁孩在聽的, 高級音響用來撥這個會壞了他的身分
未來有個人會需要你
ar3a wrote:
很多人都是為了買音響...(恕刪)


我覺得SHOW還是少數啦,我接觸的都是交流居多,畢竟音響圈子實在太小眾,
根本很難找到可以秀的聽眾
對音響品牌不了解的人,說這對喇叭幾萬,這條線多少錢,除了看到對方驚訝
的表情外,一點交流的意義也沒有啊。

還不如買隻最新的高檔手機或名車名錶,秀起來更有成就感,音響算是"宅"奢侈品
除非很常有訪客,不然要秀給誰聽?當然是自己享受囉

我20年來平均每天至少聽3小時音樂,看電視大多靜音看字幕,耳朵聽音響

因為器材越高檔,還原度越高,錄音不好的CD即使音樂喜歡也會很難入耳影響聆聽意願
這幾年大陸一堆口水歌發燒片則相反,錄音味精加很大也不錯聽,但是聽1-2次就膩了

國內流行樂其實錄音也有不少不錯的,蔡琴就不用說了
陳綺貞、莫文蔚、方大同的錄音雖不算發燒,但至少乾淨透明
西洋音樂錄音好壞也是參差不齊的,通常越大牌的資本雄厚,錄音都不差
MICHAEL JACKSON、MADONNA唱片都是流行音樂中混音、錄音佼佼者。

台語的大概只有江蕙的唱片錄音水準比較好,郭金發台灣人、阿吉仔念歌都是雜誌推薦過的
黃乙玲、黃妃歌不錯聽但錄音都不怎樣



ar3a wrote:
而不是為了聽音樂去買音響




多數人應該蠻理性的, 畢竟 "音樂比重" 是買叭第一問,不論 自問 or 店家問
敗家第一槍當下 .........大家想法差不多,超值,文武全才 or 哪裡最便宜

結果則為 空間 & 預算 的妥協.

不以交響樂為主的音響玩家 從樓層來看,已經佔大多數 => 可以不用階級化 & 口水了
也無關品味, 財富 ....... To each his(her) own



steffen wrote:
西洋音樂錄音好壞也是參差不齊的,通常越大牌的資本雄厚,錄音都不差
MICHAEL JACKSON、MADONNA唱片都是流行音樂中混音、錄音佼佼者。




+1 , 兄台這句心得, 宅爸有感喔 !
娜姐專輯 不會特別貴, 可資本雄厚的專輯 還是有差.


配好空間,器材 & 調整的初哥宅爸 鯨吞各式音樂, 一來定位喜好, 二來測綜效 Synergy
數位化 + 網路化 可接觸形形色色的音樂,
包含動漫主題曲 & 網路不知名創作樂曲,多如牛毛

但高規作品 一聽就能感受粉不一樣 including Madonna's Pop songs
OS : 宅爸非娜姐迷, 但她某些專輯水準甚高, 甚至可用來試系統

p.s
Lichtmond 更是一絕, 7.1 每個音軌都獨立配樂 (非收納舞台反射音,堂音的 5.1 演唱會)
宅爸 測試,自爽,火力展示 的標準多聲道音樂

畢節望族後裔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