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如何改善人聲的聽感(Dynaudio X32)?

用示波器只是要測量正常聆聽時喇叭實際最大輸入電壓(V-rms & V-peak),再以喇叭最低阻抗粗略估算擴大機實際輸出最大電流(A-rms)、峰值電流(A-peak)、視在功率(VA)和功率(W),如果實際測出的功率和電流都不大,也許某些中低功率擴大機也可納入考慮,不一定要比目前環擴120W大。希望升級重點是音質和音色,功率和電流夠用就好,重質不重量

Slew Rate很重要但很多擴大機都未標示 ...,高Slew Rate若加上相移和高負回授量就難免會有點overshoot,若喇叭又有較強的反電動勢則暫太失真(TIM)恐惡化,理論上無終端負迴授可改善此現象,但線路穩定性和THD將面臨挑戰,需更嚴謹的設計和零件來彌補。在老英格蘭莊園聽到的美聲是用Cyrus a PA7後級,其面板特別標示Zero Feedback,不知這對聽感有多大影響?

網路上看到以下討論(可信度不知?):
為何Dynaudio建議使用無負回授擴大機呢?
那是因為MSP單體為了使線圈有強大的磁力, 採用銅鋁合金繞線,合金線因為強度提高、重量減輕, 所以線徑可以變細,變細的結果是可以多繞幾圈, 所以磁力提高了,雖然磁力提高可以加強對單體的控制力, 但也造成一個問題,就是「逆電動勢」也跟著提高了,所以遇上有負回授的AMP時, 會把逆電動勢當作負回授的一部份下去運算,所以慘了! 整個後級的負回授一直忙著應付逆電動勢,根本發不出好聲!
無負回授就是開環線路,聲音表現更為直接,但缺點是規格看起來不會太好,加上負回授,總體諧波失真的測試數據就會大幅降低,但是聲音聽起來會缺乏活力,音樂也變得無趣,可是如果犧牲一點測試數據,讓音樂變得鮮活好聽
————————-

無終端負迴授的擴大機很少且大多不便宜(如Cyrus、Ayre),搜尋到冷門的Monarchy Audio SM-70但只有25W,若實測結果所需功率不大才能考慮

我知道聽他人講再多理論或經驗還不如自己試聽,但實務上不可能依我的要求做A、B、C TEST(需包含現有的環擴和喇叭),所以試聽結果也難判定聽到喜歡或不喜歡的音質音色是來自該試聽系統的CDP、DAC、前級、後級或喇叭? 很怕換了某設備結果無感,或只是音色略有差異但並無升級感 ...

升級電視對我而言簡單多了,因素只有3個: 尺寸/曲面/預算,其他都不太重要。78"是65"的1.2倍,畫面面積是1.41倍很好算,店家的電視牆剛好有掛78"和65"(雖型號不一樣),模擬家裡看電視距離一眼就可看出65" to 78"和平面to曲面的升級感有多大? 再模擬家裡客廳側邊按摩椅位置35度斜看,曲面電視明顯勝出許多,確認升級感大小和覺得值得就可決定了,至今全家都還認為當初投資這78"曲面電視真的很值得! 音響系統太複雜,變數太多了!
環擴的弱項主要是後級擴大機的部分,優勢在於多樣的功能性。相較於會善用環擴各項功能,使用純直通模式的結果更可能是弊多於利。

聊起空間的影響時,大家都會說空間非常重要,但是聊起器材時,就經常忘了或避談空間的影響。Audyssey Dirac EQ、超低音喇叭,這是降低房間聲學失真、邊界干擾的利器,運用得當時,DSP或視頻電路可能引起的音質劣化可謂瑕不掩瑜。相反的,聲學失真的問題棄之不顧,在器材的價值品質上斤斤計較,獲得的提升不過是瑜不掩瑕、金玉其外。

除了顧及聲學失真外,超低音喇叭的運用還可以降低音響系統的失真,分擔一部分喇叭及一部分擴大機的工作,這一部分還是最沈重的一部分。

分享使用了這些功能會有聲音不自然、聽不習慣的經驗並不少見,我相信這些經驗都是事實,但這樣的事實通常是建立在這些人「沒有能力運用得當」的現實之下,只是經常被帶風向操作成耳力好、標準高才入不了耳,請多留意。

Audyssey Dirac EQ Subwoofer 使用上的一些注意事項,以及如何挑選環擴推起來比較輕鬆的喇叭,在其他樓已經有討論過,可自行搜尋。

文末再囉唆一句話,常見有人提起短板理論,其實「音響器材的主人如何面對音響空間的問題、音響系統整合的問題」這才是玩音響的超級短板,別再賴皮賴給器材了。
TiiiT wrote:
改善客觀音質(低失真)自然能改善聽感(恕刪)

TiiiT wrote:
聽音樂都是用PURE DIRECT 兩聲道模式(恕刪)
Levelzero wrote:
環擴的弱項主要是後級擴大機的部分,優勢在於多樣的功能性。相較於會善用環擴各項功能,使用純直通模式的結果更可能是弊多於利。

聊起空間的影響時,大家都會說空間非常重要,但是聊起器材時,就經常忘了或避談空間的影響。Audyssey Dirac EQ、超低音喇叭,這是降低房間聲學失真、邊界干擾的利器,運用得當時,DSP或視頻電路可能引起的音質劣化可謂瑕不掩瑜。相反的,聲學失真的問題棄之不顧,在器材的價值品質上斤斤計較,獲得的提升不過是瑜不掩瑕、金玉其外。

除了顧及聲學失真外,超低音喇叭的運用還可以降低音響系統的失真,分擔一部分喇叭及一部分擴大機的工作,這一部分還是最沈重的一部分。

分享使用了這些功能會有聲音不自然、聽不習慣的經驗並不少見,我相信這些經驗都是事實,但這樣的事實通常是建立在這些人「沒有能力運用得當」的現實之下,只是經常被帶風向操作成耳力好、標準高才入不了耳,請多留意。

Audyssey Dirac EQ Subwoofer 使用上的一些注意事項,以及如何挑選環擴推起來比較輕鬆的喇叭,在其他樓已經有討論過,可自行搜尋。

文末再囉唆一句話,常見有人提起短板理論,其實「音響器材的主人如何面對音響空間的問題、音響系統整合的問題」這才是玩音響的超級短板,別再賴皮賴給器材了。

大哉說! 5 分奉上!
TiiiT wrote:
用示波器只是要測量正(恕刪)

這一篇,確實有抓到別人看不到的重點。
slew rate 和低頻動態 跟 擴大機的推力和控制力比較有關聯而跟功率比較沒有絕對關係, 但功率就是比較有商業賣點。但事實上,用到的是擴大機的推力跟控制力,而不是功率。所有的擴大機功率都是足夠的,除非跟我一樣玩1W多的小管機,不然功率是一定夠用的。缺的是推力和控制力,

底下兩張阻抗響應圖,一張是 dynaudio x12, 另一張是 usher be718.
兩個圖在 100Hz 附近都有阻抗增加的情形,你說的dynaudio 的特性,也許是常見的現象,不見得是 dynaudio 特有。
大迴路負回授會不會因為這個高阻抗而有不利的影響。晶体機電路我不熟,不是很確定,管機的話,從喇叭輸出端拉大迴路負回授是很常見的作法,目的是減少諧波失真跟降低內阻提高阻尼係數。
喇叭升高的阻抗會造成電壓升高,負回授的量是會增加沒錯,但因為輸出電壓也增加了,加大的負回授到底會造成多少影響,我是不太確定,也許有影響,也許輕微不重要。
但負迴授本身是個很討厭的東西,至少我個人討厭。加了負回授,音色總是少了活潑跟細緻,連轉個音量鈕,我都可以感覺負回授對音量造成一種拖的現象。大功率,大動態的系統,也許負回授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動態和穩定度,但如果想聽細緻的人聲,我想負回授是負面的。管機玩家,常常玩到最後,都選三極管玩,而不玩5極管,也許負回授的干擾也是原因之一,三極管內阻低,設計時可以不用負回授,5 極管內阻高,不加負回授,阻尼係數會很難看,但加了對音質有一些干擾, 所以很兩難。

即然談到阻抗,那就談談阻抗對擴大機輸出造成的影響,
一個阻抗8歐的喇叭,如果在 100hz阻抗變成 16歐,那定電壓的晶体擴大機 電壓不變,電流減半,所以輸出功率減半。
有輸出變壓器的管機情形如何呢? 16歐的阻抗形成功率管負載加倍,Q點的負載線往水平方向轉一個角度,電壓增加,電流減少,總功率會有一些小變化,也許增加一些,也許減少一些,但大致上就差不多不變。
有輸出變壓器的管機對阻抗的變化,適應性特別好,輸出功率幾乎恆定。形成的聽感就是控制力好像比較好,雖然阻尼係數也許就只有5, 但呈現的控制力可能比阻尼係數100的晶体機好(電壓恆定的機器),不信我的說法也無所謂,存疑就好。

Levelzero wrote:
環擴的弱項主要是後級(恕刪)

同意levelzero大所言【環擴的弱項主要是後級擴大機的部分】,DENON環擴也強調使用其【Pure-Direct + Pre-Out接2聲道後級 + Pre-Amp模式】時,環擴將關閉用不到的video線路、後級電源、顯示器等以降低對前級干擾,讓系統變成高級2聲道系統 ....

請問: 環擴內建的後級相對於同級的綜擴後級,其設計重點和電器特性主要差異為何? 為何此差異會導致綜擴的「音樂性」通常比環擴(Direct Mode)好呢?
找輸出相同或接近的環擴跟綜擴,音量校一樣來盲測應該會很好玩!
一台收錄音機陪我們走過青春歲月,
有了錢之後,想要更寬廣的音域和音量質感,
巨大的10吋三音路喇叭進駐家裡的第一天,爽,真是爽。
再過幾天,有點爽。
再過幾天,怎聽人聲流行歌有點怪怪的,
過了一個月,這個喇叭人聲超怪的,我的收錄音機或是隨便一個耳機都比它順暢。
怎會這樣???
為何有人執著於沒高沒低的全音單體?
多音路喇叭衝不過這個瓶頸,用上再好的音源Amp 線材都沒屁用,
聽人聲就是怪裡怪氣的。
old_hsiao wrote:
為何有人執著於沒高沒低的全音單體?
多音路喇叭衝不過這個瓶頸,用上再好的音源Amp 線材都沒屁用,
(恕刪)


找不到路(方向),只好亂玩囉!走回頭路的也不少,這也算練功,基本功練好在出發,但玩高興就好!。
old_hsiao wrote:
一台收錄音機陪我們走(恕刪)


這就和餐廳一樣,有的不好吃確生意興隆,終究有一群死忠客戶捧場。
old_hsiao wrote:
一台收錄音機陪我們走(恕刪)

此問題在本文80樓已討論過,您的喇叭是10"大低音3音路設計,中、低音分頻點一般在300~600Hz之間,人聲頻率(約80Hz~1.2KHz)剛好被分配在中、低音單體,如果中、低音單體不是同系列,或分頻器設計不夠精良,則人聲的中、低音銜接就可能出現不自然現象,偏偏人耳對人聲的音色特別敏感,所以3音路喇叭要發出自然的人聲,先天上就比2音路和全音域喇叭難或不容易設計。無論如何,我的X32是2音路,分頻點1.8KHz,也就是人聲幾乎都從5.7"(尺寸剛好適合人聲頻率範圍)的低音單體發聲,並沒有中、低頻銜接不自然的問題。

我的問題不是人聲不自然也不是頻率響應不平坦,是希望人聲可以再鬆厚、溫暖和有韻味一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