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前設備進行以下A/B/C test聽不出明顯差異,所以日後會以方便的音樂串流取代機械式CD轉盤
1. CDP > 同軸 > DENON AVR4500H(環擴) > Dynaudio X32(落地喇叭)
2. PC iTunes(CD rip WAV/ALAC檔) > Airplay(有線網路) > DENON AVR4500H > Dynaudio X32
3. iPhone X Tidal HiFi App > Airplay(WiFi) > DENON AVR4500H > Dynaudio X32
目前音質聽感大致滿意,想升級設備讓人聲聽感更溫暖、有韻味和耐聽,同時能聽Tidal MQA Hi-Res音樂,想到的可能方案如下:
1. 支援MQA的網路傳流機(如: Aries Mini) > 數位輸出 > 真空管DAC > 現有環擴 > 現有喇叭
2. 支援MQA的網路傳流機(如: Aries Mini) > 類比輸出 > 前管後晶綜擴(如: SV-237MK) > 現有喇叭
3. 支援MQA且含前級音量控制的網路串流機(如: TEAC NT-505) > 類比輸出 > 純A類後級(如: Nature Audio A類100W) > 現有喇叭
聽說環擴的音樂性都不好?
有點擔心真空管需暖機和壽命問題?
聽說純A類後級有溫暖的聲底或管味?
改善客觀音質(低失真)自然能改善聽感(泛音、韻味)? 還是建議以潤色(加料)手段較明顯?
請問建議哪個方案? 有哪些設備可推薦? 預算5~10萬
TiiiT wrote:
改善客觀音質(低失真)自然能改善聽感(泛音、韻味)? 還是建議以潤色(加料)手段較明顯?
請問建議哪個方案? 有哪些設備可推薦? 預算5~10萬
改善客觀音質(低失真)是能改善聽感(泛音、韻味),但很花錢。
5~10萬價位的器材,通常是解析好的話,韻味就不太夠(解析夠好,但還沒好到可以散發出韻味,環擴通常偏向這樣);韻味好的話,解析就不太夠(犧牲解析,用加料的方式增加韻味,低階管機通常偏向這樣),兩者兼顧就要花大錢。不過沒去和高階器材比較的話,其實5~10萬價位器材的解析和韻味,對多數人來說應該也夠好了,像我現在用不到4萬的Denon AVR X4400H當前級,也是聽得很高興。
聽別人的建議會有個問題是,給建議者的標準和樓主可能落差很大,例如網友A說某器材韻味100分,結果對樓主來講只有50分,又或者網友B說某器材韻味50分,但對樓主來講其實有100分。主要還是看樓主自己的標準是什麼,最後仍得自行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