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兩聲道系統,想請教您的經驗進行改善...


bishop777 wrote:
manrantz 好像要推出14系列的了... 不知道搭不搭


幾年前從PM15S2 聽到 SC11S1 + SM11S1 前後級
如果你喜歡Marantz 的聲底 , 同樣的預算與其買新的PM14 / PM11
建議你找二手的 SC11S1+ SM11S1
等級跳一大截
現在的Marantz 似乎放棄高端市場了
PM11 已是頂 , 很懷念SC7S2 那時候的馬蘭士
畢竟是書架403我建議你有興趣想聽看看Marantz搭403的音色可以找一家有賣PM15或PM11的店家約個時間般過去聽看看!!不管買不買...用不同的擴大機聲底去推來聽看看是個很好的參考點!!
我也是ELAC用家
家裡還有310跟512現役喇叭
我也覺得是擴大機搭配問題
曾經搭過亞瑟R1.5、primare i21、classe cap151,最後發現PLINIUS這個低調的品牌最適合ELAC
現在兩對喇叭各使用plinius 8100、9100搭配
從未發現音樂性或是音響性有何不足
另一個可能是空間太小、吸音不足,任何小空間若是空蕩蕩
不管放什麼喇叭通常聲音都不好聽
也許是反射音太強造成殘響過長以及定位紊亂
也或許是低頻無法適當衰減
都是可以先檢視的部分
不過關於ELAC 310我想平反一下
小空間及適當搭配下我認為310其實是很優秀的喇叭
可以比落地的512更有透明感
在女聲詮釋上更有魅力
bishop777 wrote:
感謝Bear4212...(恕刪)


很主觀的判斷,你自已衡量看看,我也許會說錯,因為是用猜的.

你照片中 擴大機顯示是音量在 27, 請問最大值是不是 66?
27-66 = -39db.
如果這個db值是電壓為標準,不是用功率算,那 -39 db 用 DB 計算器算,結果是0.01122. 等於你DAC 輸出的訊號,送到 擴大機前級時,電壓被前級壓到只有原來的 0.01122倍。然後再經後級放大到適合你空間的音量。

前級壓縮太多,後級放大太大,結果就是中低頻不足,高頻解析太粗,聽不到細節,聲音太刮耳,高頻感覺分離度好,但就是不甜,也沒有通透感和好聽的包圍感。

聆聽空間小,後級的增益太大, 前級只能做大量壓縮,有時會有這種現象。

你的DAC 輸出是否有可調整的輸出最大值,例如 可設最大輸出為 1Vrms, 2V, 4V. 如果有,把輸出改小,就是DAC 部分不要作增益,或甚至稍為縮小一些增益看看。

擴大機前級最起碼的增益最好要 -24db 以內,-24 db 等於1/16, 如果這個db 值負更大,那訊號就太小,聲音就會不對. 你看看能不能把擴大機的數字顯字弄到 40 以上。

如果 66 = 0db 那-->
60 = -6db =1/2
54 = -12db = 1/4
48 = -18db = 1/8
42 = -24db = 1/16
36 = -30db = 1/32
30 = -36db = 1/64

借一台4-8W的單端真空管擴大機,或一台約 10-30W的推挽管機,或一台10W的A類晶体機試看看,看看聽感差多少。


另外,如果擴大機有by-pass 模式,你也許可以試試 by-pass 模式,就是你的擴大機只用後級部分,直接by-pass前級。
但使用此模式要很小心,沒有前級降音量,如果開機時 DAC 輸出調太大聲,那音量會很恐怖,所以測試時,要先把DAC 輸出音量調最小,然後再慢慢調大。
音質可能會稍有變化,但基本問題可能還是無解。
股大說的小弟到有個經驗,比如:小弟每天5點多起床時都會聽上一曲小提琴協奏曲但音量設定真的是門學問...小弟以前都會把擴大機的音量固定於大約11點鐘方向(約AMP總音量的45%)而iTunes控制APE的音量比較接近我所以我會習慣把透過電腦把APE音量調整於一半一下的刻度(約DAC總音量的40%),所以總覺得一早聽古典小提琴聲音出不來幾乎跟背景樂團混在一起感覺聲音平平的但晚上聽卻不會,後來有一天發現我把擴大機的刻度降低到8點鐘方向(約AMP總音量的25%)然後把APE的音量刻度拉上去到90%左右,此時聲音不大但小提琴卻很清楚分離度也相當好.
不知版主電源是否有處理?
牽個專線餵飽它, 別有一番天地

祝 音響之路順利
AX7裡的前級沒有放大功能,是被動前級,我以前用AX7音量也都是30上下
換成K5+V5前後級,前級音量也是30多我喇叭還是效率很低的82DB的MBL 121

不過以前用過85、86DB的ADMONITOR及DY C1,音量也都是聽30多
我QB9用平衡輸出電平約4V(算高的),若用一般只有2V的電平(比如QB9的RCA輸出),
音量幾乎要多調6-7格才會差不多,若聽錄音電平很低的唱片,音量要調到4-50都是很正常的

AX7及K5前級的音控是一樣的晶片設計,音量控制66階,每階1dB,
而且是很費事地使用FET Switch與金屬皮膜電阻搭成級進式音控
這兩台內部線路板有一大部分幾乎是一樣的部分就是音控線路

AX7可以設定成跳過音控變純後級,樓主DAC若有音控,可以試試看
但我覺得AX7的級進音控聲音純淨度一定會比較好的

無前級放大的"綜擴"應該沒有前級放大倍率的問題吧?就是單純就是音量的衰減
若不同牌子的前後級搭配,這部分就要注意了

在CD時代很多綜擴都沒有前級放大線路了,無前級放大線路的綜擴
配輸出電平高一點訊源,動態會比較好,若訊源有平橫輸出儘量用平衡輸出
(同一台機器平衡輸出電平會比RCA高不少),況且AYRE的兩個重要理念就是全平衡+零負回授


股海神經 wrote:
很主觀的判斷,你自已...(恕刪)


按股大的說法,如DAC的增益大,音質未必好囉??

我看他的說法好像是說"注意"前級或DAC的訊號如果壓太小而送去後級再把很小的訊號過度放大以至於音場變小音質變差,所以股大建議看樓主的AX7e能否切換成PowerAMP也就是純後級過跳過綜擴的音量調整讓DAC去當前級的方式去測試音量調整比例的問題,小弟不知道有無會錯意~~~
正確的做法不是訊源音量與綜擴音量比是9:3左右???
音響這條路真的像人生一樣.....自己體會
Bear4212 wrote:
我看他的說法好像是說...(恕刪)


我的說法純粹是個人經驗,也許不是很客觀,每個人愛聽的音樂和經歷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和作法。

by-pass 前級的建議只是建議版主試看看,多了解一些前後級的特性,我的經驗是不會有任何改善,就如同steffen大說的,這個綜擴的前級不具放大作用,只是用來衰減用的,by-pass 只是去掉調音量功能,並不會得到太大的改善。

重點還是 dac 輸出已經2-4v,再經過120w/4歐(版主的喇叭好像是4歐)規格的後級,想要得到小空間適合聆聽的音量,就必須把訊號作很大的衰減,我的經驗這樣的組合,就可能會中低頻不足,高頻太衝,太粗顆粒。如果器材的品質夠好,經過放大再衰減再放大的過程,也許帶進來的雜訊失真還可以接受,但如果器材本身很普通,那經過這樣的過程,問題會大一點。


DAC 輸出電平太大,我的經驗不是好事,個人覺得1Vrms 會比 2Vrms 好處理,送進後級前至少少衰減了一倍。如果DAC品質夠好,經過放大再衰減過程也許影響不大,但如果品質普通,那過程還是會引進失真雜訊。
但也沒有絕對,要看後級的靈敏度,市面上後級靈敏度的差異太大了,有的只有150mv, 有的接近4V.
2V 的DAC輸出,送給150mv靈敏度的後級,我覺得狀況難處理。但如果送到4V靈敏度的後級,也許是剛好。


版主的問題,要怎麼改善,我的方法(純粹是個人習慣,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是改用4-8W的管機或把綜擴設定成a類輸出。這種作法,pc的數位輸出可以滿格最大音量輸出,dac 可以調到0db 滿格輸出 1v或2v的電平。
8w 的管機音調到9點位置衰減至約1/4,輸出的音量剛好適合長時間聆聽。
有一好沒兩好,小功率的擴大機頻響也許會自然一點,細節也許會好一點(也不一定,要看喇叭特性),但有時會因功率太小,喇叭會推不出好聲音,或動態比較不足,或聲音不夠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