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玩音響的人幾乎都聽交響樂?


stephenchenwwc wrote:
LP 我也玩過十幾年, 知道麻煩之所在.....
也投入過設備在CD上, 現在有相同版本的古典樂, 以SACD發行, 聽起來明顯優於CD...(恕刪)


是否方便透露一下LP或CD所用的機子是什麼?

劍神路亞 wrote:
LP唱盤和CD唱盤(兩種唱盤價格都在10萬到20萬之間)...(恕刪)


LP的變數實在太多了 像是唱頭和唱放用的是什麼? 調整的功力如何? 這些都得要考慮進去
如果20萬以內要搞定唱盤唱臂唱頭唱放 LP確實勝算不高
但如果...不多,只要拉到30萬,LP應該很容易勝出,而且差距會越拉越大,到60萬以上,只怕連全套CH或DCS旗艦都很難勝過
好像要玩SACD 並不容易,我相信不錯聽,但是要買SACD播放器,SACD播放器又要很高階出來聲音才會好,DAC又很少support DSD 碼, SACD 片源又少,我想這都是問題。

反而最簡單方式是去下載iso... 到硬碟,不多說了。

還有錄音室都是用PCM 方式錄音,明明源頭是PCM ,然後再轉成DSD(SACD)格式 , 為什不出一種CD載體是384k/24bit 的格式,一定再搞一個SACD DSD格式,sony也很奇怪,都要搞的大家再來花錢。 如果SACD跟MD一樣會死,我也不覺的奇怪。
魯迅說: 若是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讚嘆、陶醉,就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
stephenchenwwc wrote:
請看看這是啥版? ...(恕刪)


... 發燒音響版 so what ?
所以百萬音響上絕對不能放 AAC MP3 ?
莫非檔案太爛會傷耳 ?
更何況小弟講那些的本意是啥 ?
->不需要去不屑其他格式
他們都有其存在的價值 ~~~

訊源檔案要追求到多好是個人喜好
但是 沒聽 ALAC FLAC無損格式 ? .....單捧 DSD .....
拜託 ....
從20多年前硬體的的1bit跟高位元之爭
到10多年前軟體的1bit/2.82Mhz格式跟24bit/192khz之爭
到最後有啥定論 ?!?!

要不要看一下這篇
當然願不願意認同也是您的自由
只是真的建議您看下
rivegauche1979 wrote:
是否方便透露一下LP或CD所用的機子是什麼?...(恕刪)


雖然不是器材族,倒是想知道SACD是用哪一台? 能夠有自信比大多數人手上CD機要好聽,會讓人有聽20年CD都白聽的神機。

劍神路亞 wrote:
小弟有一位朋友就常說...(恕刪)


dCS P8i 加上 Antelope 10M 銣時鐘 被我的黑膠系統幹掉簡直是輕而易舉小菜一碟而已..,~~

黑膠系統贏不了數位系統??..1.您的調整有問題(水平,轉速,循軌,針壓,抗滑,VTA,AB點,超距..etc.)

2.黑膠系統跟數位系統價格跟重播的級數差太大 3.府上的系統,空間跟電源不夠敏感...

會有這樣的發言..,您可能真的沒有聽過黑膠調整到到位的玩家聲音吧??!!..

我並不是說 CD 不好..,如果我不想動腦筋聽音樂的時候,不想起來換片子的時候,那它是一個很好的

source...如果您聽過比較早期的進口無ifpi高價版的話再跟現在的低價紙盒版一比,well..,技術上的

成就是進步了..,可是想搞好音樂跟單純只是想速食獲利的那顆腦袋不一樣了...如果音色 ok,音場跟

定位也差不多..,那 CD 我也是聽得很快樂的~~

數位母帶跟傳統的黑膠唱片比起來對我來說

有一個"致命的缺點"--->"死掉的老大師是不會從墳墓裡再爬起來幫你錄高清檔還是數位母帶的"...

LP 絕對是人類音樂和人文素養的最高峰(現在某些"婦科片"例外...),CD 早期中期還沾得到一點邊...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有些流行音樂也錄的不錯,像Eagles - Hell Freezes Over(1994)....
很多發燒友也都有,
民謠 爵士 男聲女聲...也是有非常多值得一聽的佳作,
多看看聽友的建議去買,比較不會買到地雷..
沒想到這主題還在聊...看來大家都很感興趣....= =

事實上關於高音質音樂有一樣東西我沒注意到~因為DATA太少.....

不過認真查了一下之後發現他還蠻重要的~所以還是提一下.....

我猜應該很早之前就有人提過了....那就是Blue-Ray Audio!

關於這話題日本鄉民從2010年開始戰到2013年~內容其實挺有趣的~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SACDはもう古い!これからはBlu-Ray Audioの時代!(SACD已經作古了~接下來是Blu-Ray Audio的時代)

這幾年發展起來的BD不只是有影像~當然他也可以撥音樂~採用的還是跟SACD一樣的24bit/96kHz

撥放當然是只能用BD PLAYER~不過由於BD光碟機便宜且可以安裝在電腦上~這點到是"方便"的太多了

不知道有沒有買過BD AUDIO....他撥出來不是影片~而是只有音樂....
(有些情況則是音樂跟影片分開但是裝在同一張BD)

而一樣是查了一下日本唱片協會的資料~他的資料太少~所以不是很好注意到

日本のレコード産業 2014

DATA在第7頁的第12項~音楽ビデオ生産金額~下面的備考有指出2012年開始獨立計算~2011年前資料算在テープその他裡面

BD跟HDDVD的規格戰大約在2008年左右結束~因此從2009年資料開始看的話~說是5年內呈爆炸性成長都不為過....不過這包含了音樂影像的市場就是了!

話說我也買過一張....還是說兩張...因為是一樣內容



說實在的並沒有很貴~限定版還有LP跟MP3下載碼....

以目前BD普及率來說~我想這應該是未來的趨勢了.....

此外順便跟那位愛好SACD的網兄說聲抱歉

在下無意貶低SACD~也相當欣賞你對SACD的熱情並恭喜你找到適合自己的音樂方式

不過分析現象仍然還是必須仰賴DATA~很遺憾我的推測結果與你的期望不同

並希望BD-AUDIO市場的成長能夠提供你更多高音質音樂的選擇

此外~再下認為爭奪LP跟數位的優劣並不是件很聰明的事

國外很多大廠早就雙管齊下~像上面的FF精選就是LP~BD跟MP3三位一體

個人也買過某張歐版的LP裡面直接送了張裸裝CD給我

顯示出不管哪種載體都相當的愛好者足以稱起市場!如此而已!

以上
SANSUI AU-20000/TU-9900 SonusFaber HomeConcertino
tkdiven wrote:
這幾年發展起來的BD不只是有影像~當然他也可以撥音樂~採用的還是跟SACD一樣的24bit/96kHz....(恕刪)

不一樣吧!
SACD 採用的是 DSD64, DSD128 編碼, 1bit stream, 2.8MHz 或 5.6MHz 取樣.

你提到的 BD-Audio 讓我想起 DVD-Audio. Blu-Ray 是載體, 編碼方式是另一回事,

看來 BD-Audio 的編碼方式和 DVD-Audio 一樣, 不過是換了容量較大媒體, 方便撥放多聲道環繞

音效, 現在應該是稱為 Pure Audio Blu-ray 吧!

市面上早有兼容型機, 如 Lexicon Blu-Ray player, 支援 SACD, DVD-audio, 還有次世代環繞

音效, 我猜測你買的片需要用到次世代音效解碼, ( Tru-HD or dts-HD MA )

目前, 有的 SACD 也有 multi-channel 音軌, 不過, 我懷疑這多音軌的正確性, 是否用了那樣

多支麥克風. 要體驗的話, 至少要選定極新的錄音, 看看錄音師是誰? 不然, 就當作沒有這

功能就好, 乖乖聽兩聲道.

老話一句: 唱片商願意大量推出再說吧! 不管是載體或網路下載方式.

既然你提了 BD 部分, 分享兩張, 第一張達到每聲道 24bit/192kHz, 第二張是用 DXD 錄音.



tkdiven wrote:
並希望BD-AUDIO市場的成長能夠提供你更多高音質音樂的選擇

多聲道的純音樂我應該不會玩, 理由是真實性, 和喇叭擺法! 如果是因為編碼方式再進化, 衍生出非
BD 容量不可時, 樂見! 例如: 32bit/ 352kHz.

請各位注意一個觀念, 幾 bit, 多少取樣率才會夠是怎樣來的?
continuum wrote:
要不要看一下這篇
當然願不願意認同也是您的自由 謝謝指教
只是真的建議您看下 ...(恕刪)


在你 PO 之前就已拜讀! 不過, 我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要這麼下結論: 從一開始記錄聲音到現在, 方法從來沒有完全對過! 類比的演進, 類比改數位,
數位格式之爭, ....以後??


DSD 是我目前買得到這些音樂, 又還不錯聽的最佳 solution, 所以我用.


那些不相信 CD 格式該放棄的, 今年的音響展也快到了, 圓山飯店, 聽聽看吧! 不用多,

DSD64 + 純晶體機 ( 不要挑特高價器材攤 )= 大幅改善. ( 高價器材已經調好味道等你 )

再試試 DSD128 或 DXD 編碼的. 玩法你可以請教平價器材攤, 我的看法是: 解碼完到功放這段連接,

不可省, 其餘都可討論. 用 DSD 就是可以用中低價位"玩"出高價聲音感..



不多說了! 有緣的話, 也許版上諸位可以在那相見. ( 我不是廠商, 也沒二手東西要賣!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