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GMPOWER 的完全套件
GMPOWER 2.1套件僅有PCB & 主動元件
同時在濾波電容的位置也有加大
這樣可以容納更多種類的濾波電容

圖中是等待拆除重裝的GMPOWER完全套件



又見到網友口中"高頻上不去"的電容
由於GMPOWER 2.1套件與GMPOWER完全套件的PCB相同
所以在此提供一些個人心得供網兄們酌參



第一個重點是PCB必需置於散熱片晶體開孔的中央
這樣PCB的高度才會正確
也才不會變形導致音質及可靠度的下降



在散熱片中央畫出一條中心線後
就可輕易的將PCB定位



功率晶體的焊接必須牢靠
這對音質表現有直接的關聯



整流子的焊接同功率晶體
也是重點之一

電晶體機器不比真空管機器
電晶體機器在每個裝機的環節上都要注意
有時一個地方沒處理好
就會功虧一潰,機器馬上難聽給你看

對於這個套件而言
自己如果沒有相當的把握
建議不要隨意去變動工作點

對於晶體溫度的控制方面
我是加上鋁管來協助晶體散熱
這個沒有現成的部品
所以要花很多時間來自行製作



在零件的選擇方面則以大廠的規格品
再依網兄們的喜好下去決定

以電阻而言
一般的金屬膜電阻大概就夠用了
若預算足夠的話
是也可以換裝發燒電阻
只是全部換裝發燒電阻的話
也只是音色上的些微改變
不會有結構性的重大改善

不過在回授,閘極,電源限流電阻比較重要
對聲音的影響層面也較大
所以可以考慮使用好一點的電阻

在電容的選擇上
則要視自己使用的變壓器,電解電容的特性下去搭配使用
以選擇大廠的規格品電容為宜
避免使用來路不明
或是沒有完整頻寬,高頻上也不去的電容

對我而言
使用一個套件都要經過或多或少的修改來符合自己的需求
畢竟一個套件的著眼是以大多數的使用者需求來考量
GMPOWER 2.1套件也不例外
圖中紅圈處就是要裝入自己選用的特殊零件所做的修改
所以一個套件是否容易,可靠的修改來合乎自己的需求
就是我選擇套件的第一考量

像DZ的套件雖然常被人嫌
但DZ的套件通常layout出來的空間都很充裕
我也可容易去改裝
加上DZ的套件單價不高
所以我會認為DZ的套件是不錯的選擇

至於那些在一片小板子上密密麻麻塞了一堆零件
以至於無法下去改裝的套件
我會認為這是不好的套件
但相對於不想下去改裝套件的網兄而言
或許這種無法下去改裝的套件
對他而言反而是種不錯的選擇

正因為一個套件好壞的標準是因人而異的
所以我認為一個人使用的套件與零件是自己的自由



上次裝telos 600時使用晶體固定銅片的效果不錯
所以GMPOWER 2.1套件也繼續沿用

網兄們也可參考jimmysu6 兄使用的長鋁棒壓上去鎖緊,一次打死!!的方式



組裝完成的PCB本體
基於合理化的考量
有些零件是裝在PCB的底部

這次ansen714兄有為GM POWER2.1套件開發專屬機箱
使的GM POWER2.1套件更是如虎添翼
雖然整個材料要在2.5W
但只要用這個機箱按圖施工
相信機器的聲音表現一定可以讓您滿意

以GM POWER2.1套件而言
重點就是PCB的layout & 輸出晶體的配對
對於使用+/-電源的晶體擴大機而言
喇叭的+/-電流是分別經由+/-電源到地來構成迴路的
這與真空管機器不同
所以裝這個套件要注意+/-電源的對稱與平衡

而輸出晶體是一定要下去做精密的配對
這攸關擴大機再大動態時的穩定度及聲音表現
精密配對這部份就會耗費大量的時間&物料成本

由於我想將後級的外觀與前級搭配
所以我只能自行規劃能與前級搭配且相疊使用的後級機箱

這是裝上散熱片測試完成的GM POWER2.1模組
這片散熱片使用16mm厚的6010 T6鋁合金

這片散熱片除了是散熱片外
也是整體機箱結構的一部份
能夠吸收上蓋& PCB的震動後
傳導倒底板再經由腳墊落地



緩啟動裝在散熱片的背面
這樣的話在輸入,輸出,電源的路徑上都些當合理且簡

由於這台後級使用兩顆400VA共800VA的電源變壓器
所以就沿用poweramp dora的名稱
這是組裝後的DORA後級
機箱本體分成四個chamber
分別置放放大模組,變壓器,喇叭保護器



變壓器室
使用兩顆400VA電源變壓器的原因是
400VA變壓器的漏磁會比一顆800VA的漏磁來的小
對機器的聲音表現會有正面的助益



放大模組室
由於上次裝telos600使用的諧振控制機構效果不錯
所以將來也會在左邊的空間來設置



背板很簡單
只有輸入,輸出,AC座及一顆15A的無融絲開關



這個後級的機箱一樣是密閉式的設計
密閉式機箱可以防止灰塵,小動物進入來延長機器使用的年限
同時在開機30分鐘後,機器內部可以達到熱平衡
這樣可讓機器有穩定的聲音表現
在一般音量使用下
機箱外部溫度在40-45度
機箱內部溫度在45-50度

至於機箱上蓋是機器機構的一部份
所以機器不可拆除上蓋使用
拆除上蓋使用會劣化聲音的表現

在機器設置空間有限制時
DORA後級上方可承載另一部DORA後級
也可承載兩部DAC or PREAMP
用相疊機器的方式來減少空間的使用



中間那顆M4的螺絲用來調整諧振控制機構
成品機調整後會上臘固定
這個地方應避免自行調整以維持聲音的品質



等待加工的DORA & DAC面板



由於這次機箱機構很成功
所以機器也測出相當低的噪訊水平
在輸入端開路的情況下
DORA的噪訊已低於示波器最小檔位5mV所能判定的範圍
實測表現相當優異



雖然DORA拆除了中點電壓調整電阻
在輸入端開路的情況下也僅測得不超過10mV的中點電位
機器的穩定度相當優異

這台DORA經過數日的測試後
明日就可開放網兄借測

GMPOWER 2.1套件的特點在於功率晶體沒有使用本級回授電阻
功率晶體使用本級回授電阻的好處
是可讓多對的功率晶體在大電流工作時的工作點趨近
避免工作電流太過集中在某顆功率晶體而導致晶體燒毀
但輸出電流流經功率晶體的本級回授電阻時會造成電壓降
這會壓縮了擴大器的動態範圍

因為這個套件取消了功率晶體的本級回授電阻
因而造就了DORA後級不凡的動態
但要取消了功率晶體的本級回授電阻的先決條件
就是功率晶體必須經過精密的配對
才能讓輸出電流由四對功率晶體平均分擔

有網兄問我為何DORA後級的高低音域平衡
推起喇叭來低音的彈性佳,音像穩定
而彷間類似線路的後級套件推起喇叭來卻沒有低音
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功率晶體有沒有經過精密的配對
功率晶體沒有經過精密的配對的後級套件
電流會太過集中在某顆功率晶體
而導致擴大器的阻尼因素大降
因而低音&動態範圍都會被壓縮

同時DORA後級的回授電阻上並沒加上補償電容
而回授電容也僅使用一顆高品質的電容
沒有併上其他的小電容
所以DORA後級回授網路的相移非常低
因而造就了從低頻到高頻都非常平順,沒有突出或凹陷
聲音表現就如天鵝絨般的平滑,耐聽


有網兄質疑我的儀測數據"做假"
我雖稱不上一言九鼎
但絕不是信口開河,沽名釣譽之徒

因為DORA已經借網兄測試了
所以我拿拆除重裝且機箱補強完成的GMPOWER完全套件作測試
拆除重裝後的GMPOWER在輸入端開路的情況下
一樣擁有相當低的噪訊水平
這種噪訊水平在不接前級的情況下
喇叭完全聽不到聲音
就算接上前級在一般的音量情況下
耳朵也要貼在喇叭的紙盆上才能聽到一點點雜音
(參考喇叭是JBL LE8全音域喇叭)
所以DORA後級的背景漆黑度
就算與HighEnd廠機相比也毫不遜色

如果這種儀測數據做假的話
一下子就會被人踢爆
要看大圖的網兄請參考以下的連結
若還有疑問的話歡迎到我這裏作實際儀測或實際試聽

http://www.fotothing.com/photos/f5a/f5ac4cadd0c839253f64264209d9376e_596.jpg

我認為音響機器是用來聽音樂的
所以一切的理論與努力只是為得到更傳神的音樂
聞道有先後
理論討論的再多,還不如實際將機器下去AB TEST較為實際



這台DIY後級是使用ansen兄的機箱裝配而成



ansen兄的機箱孔位精準,外觀佳
稱的上有口皆碑



機器內部



使用diyresearch的多功能緩衝開機套件
這個緩衝開機完成度高,穩定實用



一台機器使用兩顆環型電源變壓器



放大模組,電路結構與GM類似



每塊放大模組使用1800uF的NCC濾波電容八顆,
容量共計14400uF



電源強化裝置
應是裝機前輩的調音密技


這台是網兄閒置中的後級
所以借回供有興趣的網兄試聽比較


由於STEREO版本的機箱結構測試起來相當理想
所以MNO MONO版本也打算沿用
不過MONO版本經測試後發覺性能不夠理想
主要的癥結在於MONO版本沿用STEREO版本的機箱的話
機器的重心偏於一側
所以諧振接地的效果會打折扣
於是必須重新規劃MONO版本的機箱結構
畢竟在功率增大的情況下
若是導致音質的喪失的話
那麼大功率就變的沒意義了

因應新的MONO版本機箱
主板上的濾波電容也由原本的四顆調整為八顆
這樣除了能增加主板與變壓器的配合度外
對於主板的配重也更為理想
所以能讓MONO版本的DORA在雙變壓器的大量磁場干擾下
仍能保有與STEREO版本相同的細膩度



ppastudio wrote:
不同於GMPOWER...(恕刪)



好文章 ,

01這種討論DIY的文章很少 , 但是嘴砲王很多 ,

DIY其實最難的不是在組裝 , 而是調校 ,

但是願意把私房密技公布的人很少 ,

而且很多人的私房密技也不見得正確 ,


反而是大陸的DIY網站資料很多 ,

雖然也不見得一定都是好文章 ,

但是可以找到的東西還不少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